民俗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22:03: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俗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俗文化研究論文
記得大學本科時,有一次在我校的“人文講壇”專欄里看到這樣一句很幽默而且很形象的話,用來描述講壇諸位人物爭相發表言論的場面,乃言“大犬吠聲,小犬吠影”。我不知道別人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也不知道當時寫這句話的人是貶義還是褒義,但是就我個人的理解而言,我覺得這句話不應該理解成是帶有惡意的。它很生動地表現了會場上各不相讓、暢所欲言的活潑場面。相比較而言,這次的民俗研討會因與會人數有限等因素,場面談不上壯觀,也談不上非常熱鬧,但各位專家學者卻的確是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暢所欲言,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的。作為一名甚至還未入門的初學者,連“吠”的資格尚且沒有,更何況腹中空空如也。然而,作為我第一次跟隨導師所參加的對于我來說級別比較高的學術研討會,確然有不少深切的體會和感受;對于會議討論中所出現的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也私下作了反復的思考。下面我就把這次研討會中所討論到的有關內容和一些個人感受以及想法詳細地記錄下來,也算沒有辜負參加這次研討會所帶給我的榮幸。
這次會議討論的主要話題是如何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大量面臨著被破壞甚至被毀滅的民俗文化進行保護的問題。會議一開始,主持者陶立璠先生就針對目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出現的、大量民俗文化由于沒有得到妥善和有效的保護而遭到嚴重破壞甚至毀滅的現象,列舉了一大串典型的事例。比如天津老街的改建、趙紫晨故居的拆除、定海古城的毀滅、東岳廟及觀音街過街樓的失于保護等等。這些現象伴隨著大開發的呼聲而凸現于祖國遼闊大地的角角落落。對于專門從事民俗文化研究,從而對民俗文化的每一筆無論多么細小的遺產都視若錙銖的民俗文化工作者來說,這的確讓人感到痛心疾首。怎么去搶救,如何去保護?與會的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呂微先生提出了兩個保護的途徑:一是開發它的實用性,二是把它舊有的實用性轉化為審美性。而苑利先生則提出,應主要依靠民俗主體的自覺傳承和傳統觀念的維護作用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他們并且都列舉了大量親自調查的生動事例來對自我主張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
不可否認,每一種主張的確有它一定的可行性;但是,這些主張一旦施諸于現實,究竟能產生多大的效果?我們暫且放下這個疑問不提,先來關注一下這次研討會中所存在的絕對不能夠忽略的爭議,即有另一部分學者跳出“如何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的圈子,對所謂的“保護”產生了懷疑。我們所竭力主張的保護究竟給原著民帶來了什么?他們是否就因此而感受到了幸福?這是戶曉暉先生提出的質疑。
的確,對于從事民俗文化研究工作的人來說,任何一種民俗遺產,從實物形式到觀念形態,都可謂是奇珍。因為我們認為在這種民俗物質中凝聚了一種特定的文化,而這種文化能夠反映這個民俗主體的群體結構、社會習俗、精神信仰等深層次的東西。真是敝帚千金。然而對于民俗主體來講,他們卻不一定就這樣認為。在他們的心目中,那居住了幾代人的破房子,再也不能住下去;那走了無數代的小巷子或羊腸小道已惡劣到極點。他們已對那陳舊的習俗、繁縟的禮儀、落后的觀念等所產生的束縛感到窒息。他們要發展,他們要打破這個舊有的世界。他們也渴望和向往城市里寬闊平整的大馬路、高大舒適的現代住房、快捷便利的現代交通及通訊設施、豐富奇妙的現代娛樂生活等。一旦他們打開自己的眼界,發現在他們那狹小、孤陋的世界之外還有這么一個奇妙而精彩的世界時,心里難免會產生極度的不平衡。于是,他們就再也不愿意囿于原先那個在他們現在看來如此落后甚至丑陋的世界。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看到很多走出了原先居住地而到外面學習、工作甚至定居的人,正在逐漸擺脫甚至完全擺脫了其原有的觀念和習俗特征,而變得與現代城市人無異了。
由此,希冀靠民俗主體的自覺傳承和傳統觀念的維護是不可靠的。當然,在一定時期,他們還是能夠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的。其前提是他們對外界還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們還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圈子里,他們的觀念還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一旦他們活動的范圍擴大,視野拓寬,從而被融入現代化生活的大潮中時,利益的驅使會使他們的觀念發生根本變化。就拿陶立璠先生所舉日本某村的“花祭”來說吧,當這個村子里的人在外面從事各種層次各種行業的工作--有些人的工作性質比較特別,或者性質雖比較一般,但社會地位較低,工作的獲得來之不易等等,諸多因素決定了他們不能隨便脫離崗位,那么在這個時候,工作、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就顯得比參加祭祀活動重要的多,于是,他們就可能不會或不能來參加祭祀活動,如果這樣的情形多了,久而久之,這項祭祀活動也就會被忽略,最后甚至被遺忘了。再如苑利先生所舉的依靠傳統觀念中的咒語禁令來保護一片森林的原始性狀態而不被破壞。然而,一旦這個群體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人因受了外界的影響,產生商品利益的觀念而發生動搖時,他或他們可能會感到驚喜--祖先竟給他們留下了這么一個珍貴的寶藏,等待他們去開發。于是一切所謂的咒語保護禁令也就土崩瓦解了。
正如苑利先生所感嘆的那樣,大開發就意味著大破壞,哪兒開發就意味著哪兒破壞。但是,又有誰能阻止大開發的浪潮呢?誰又能阻止發展的動力大車甚至包括民俗主體他們自身的發展欲望與要求呢?
地方民俗文化分析論文
西藏,這個聳立于地球之巔、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氣勢傲然于世。千百年來,生活于這塊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門珞各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內蘊和特有的高原風采深受世人的矚目和關注。
一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們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習俗慣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顯然,民俗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
民俗文化產生的歷史十分久遠。人類要生存,離不開基本的物質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的物質民俗行為便與人類的活動相伴相生。人類要繁衍發展,離不開兩性交媾與生育,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至關重要,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婚、育習俗。其他諸如信仰、禮儀、節日、游藝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動過程中逐漸出現和形成的。可以說,自從有了人的活動,便有了文化的創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動形式。民俗文化是人類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幾大類別。物質民俗指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方式及相關的習俗禮儀;社會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喪嫁娶及人生禮儀等相關內容;精神民俗則以信仰、節日、民間文學和游藝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蓋著人類民俗文化的一切領域和方面,同時,又自成體系,內容極為豐富,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西藏民俗文化論文
西藏,這個聳立于地球之巔、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氣勢傲然于世。千百年來,生活于這塊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門珞各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內蘊和特有的高原風采深受世人的矚目和關注。
一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們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習俗慣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顯然,民俗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
民俗文化產生的歷史十分久遠。人類要生存,離不開基本的物質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的物質民俗行為便與人類的活動相伴相生。人類要繁衍發展,離不開兩性交媾與生育,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至關重要,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婚、育習俗。其他諸如信仰、禮儀、節日、游藝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動過程中逐漸出現和形成的。可以說,自從有了人的活動,便有了文化的創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動形式。民俗文化是人類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幾大類別。物質民俗指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方式及相關的習俗禮儀;社會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喪嫁娶及人生禮儀等相關內容;精神民俗則以信仰、節日、民間文學和游藝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蓋著人類民俗文化的一切領域和方面,同時,又自成體系,內容極為豐富,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西藏民俗文化探究論文
西藏,這個聳立于地球之巔、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氣勢傲然于世。千百年來,生活于這塊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門珞各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內蘊和特有的高原風采深受世人的矚目和關注。
一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們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習俗慣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顯然,民俗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
民俗文化產生的歷史十分久遠。人類要生存,離不開基本的物質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的物質民俗行為便與人類的活動相伴相生。人類要繁衍發展,離不開兩性交媾與生育,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至關重要,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婚、育習俗。其他諸如信仰、禮儀、節日、游藝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動過程中逐漸出現和形成的。可以說,自從有了人的活動,便有了文化的創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動形式。民俗文化是人類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幾大類別。物質民俗指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方式及相關的習俗禮儀;社會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喪嫁娶及人生禮儀等相關內容;精神民俗則以信仰、節日、民間文學和游藝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蓋著人類民俗文化的一切領域和方面,同時,又自成體系,內容極為豐富,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剪紙民俗文化融匯交織論文
摘要:剪紙藝術反映出中國的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文章淺析了剪紙藝術與民俗文化之問的聯系。
關鍵詞:剪紙:藝術;民俗文化
中華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脈,華夏民俗,銘記著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間剪紙是民俗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民間傳承的文化活動。
民俗是我們民族精神、道德傳統以及凝聚力的載體,剪紙是中國最古老民間習俗、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樸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藝都融入到薄薄的紙片上,靈巧的雙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態的美麗圖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代代傳承的剪紙藝術,反映出中國深邃的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
現在過新年,貼窗花仍是中國某些農村的重要民俗。因為較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剪紙保留了大量古老風俗和文化。傳統的窗花所表現的內容主要有戲曲人物,花卉、草蟲魚獸,喜慶圖、門窗花飾、燈彩花、龍船花豐富多彩,百般變化,寓意多端,洋溢著歡快,健康和熱愛生活的情感,深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民俗的某些觀念決定了剪紙的內容取向和表現形態,形成了民間剪紙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形式。
剪紙不只是為了記錄一種文化形態、一種充滿情感的美,更是為了見證與記載祖先賦予我們的歷史精神。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剪紙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一民俗藝術來自于民間,造福于民間,繁榮于民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日漸被大家認可、喜歡并使用著,當一年又一年的隆重節日開始時,它為我們增添更多的節日氣氛和濃郁的喜氣,美麗的剪紙在節日里閃亮起來。
民俗文化人文教育論文
一、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
在現行中學語文教科書中,許多課文涉及了民俗文化和民俗事象。如中學語文教科書中魯迅、茅盾、巴金等著名作家的小說、散文、古代四大名著等,記錄著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俗事象。在歷年高考考試說明中對現代文閱讀的要求都指出要“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作品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發掘”。如2006年高考(江蘇卷)語文試卷第19題:“請參照下面材料中畫線的部分,另選我國兩個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仿寫句子。要求字數相同,句式相似”。
二、民俗文化對人文教育的影響
德國伽達默爾說:“語言與文化具有一種鏡象關系,即語言如同鏡子一樣,總是可以反映出一種文化的各種特點,其中包括一個民族在數千年文明史上的各種追求與追求的結果。”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能更多地呈現“民俗”,呈現群體社會心理,反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特定時期的社會狀況,規范制約人們思想和行為博大的文化現象入手,去發掘潛藏在方塊字背后的審美和詩意價值,無疑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
1.從漢語詞匯的演變了解民俗文化的演變。紛繁的民俗事項,必然會促進漢語言詞匯、詞義的豐富與發展。例如:“冠”是最常見的服飾詞之一,“冠”指的就是帽。由“冠”衍生出來的詞也為數不少,“冠帶”一詞就是其中之一;我國古代貴族男子因為在20歲時要行加冠禮,結發加冠以示成年,由這一習俗而產生了“冠禮”一詞。
2.正確理解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事象。實際上,民俗文化作為人的“生活文化”,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文學作為人學,實際上是對人類生存狀態的反映和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與民俗、文學與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如古人分別時的折柳相送習俗,在唐宋時期是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一種時尚。如果不了解這一民俗,那我們對柳永的《雨霖鈴》中所抒發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酒醒后的心境及作者飄泊江湖的感受,就無法做出更深層的理解。
海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保護論文
一、青年志愿者與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的聯系
我國的青年志愿者組建工作是一個長期而自然的過程,是建立在深厚的少數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上。青年志愿者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青年志愿者可以配合社會對民族事業的發展需求,為大家傳播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為了滿足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青年志愿者工作得順應民族特點。
二、青年志愿者在海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保護中的作用
1、彌補政府和市場在海南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中的不足
在海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保護工作中,政府與市場的作用不容忽視,然而,它們在實際的保護工作中逐漸呈現出一定的不足之處。對于政府機構,一方面由于其在資金周轉和專業性等方面都存在著缺陷,有時候會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另一方面,在其廣泛的“功利性”觀念的驅使作用下,在文化保護中常常會出現以忽視文化效益的提高為犧牲而去贏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對于市場,其最終的目標就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就決定了其在文化保護中的方式和手段。然而,青年志愿者便可以很好地彌補這兩者的不足,因為其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與人民大眾的生活實際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此一來,青年志愿者不僅可以極大地拉近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距離,而且還便于深入地體會少數民族文化的真正內涵所在。由于青年志愿者這一群體的特殊性,他們在文化保護的具體工作中更具責任感與耐心等,可以積極取得足夠的資金來源,極大地減少了人力等方面的開支消費。此外,青年志愿者在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和聚集分散的社會人力方面具有很好的影響作用。
2、參與海南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及創新性傳承
新農村建設民俗文化保護研究
[論文題要]民俗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文化,具有較大的發展彈性和生命力。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民俗作為整合社會文化的基礎,將發揮其重要作用。然而,新農村建設中容易出現重視物質而忽略人文的問題。本文筆者從民俗文化保護面臨的問題和應采取的對策措施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新農村民俗文化保護
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民俗作為整合社會文化的基礎,將發揮其重要作用。然而,新農村建設中容易出現重視物質而忽略人文的問題。如何調和這種現實矛盾?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民俗文化的特征
1、地域特征
民俗文化是某一個地域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帶有普遍意義和典型意義的文化現象,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這也正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體現。
民俗文化數字博物館構建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導致傳統村落逐漸解體,常德民俗文化日漸失去其傳承主體和載體,在此背景下,常德地區傳統民俗文化如何保護和傳承面臨挑戰,如何創新保護、傳承和推廣的新路徑變成當務之急。本課題以圖像、聲音、視頻、動畫、文字等綜合性數字化技術為基礎,構建常德民俗文化數字博物館。
關鍵詞:民俗文化;數字博物館;傳承
民俗即民間文化,由一個民族或社會群體在其長期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所逐漸形成的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傳統文化的象征,同時也是發展當地經濟及人文思想的重要內容和基礎。民俗起源于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之中,是某個地區或民族中的大眾所創造,其共享和傳承的生活文化,起源于群體生活的社會需要,在特定的族群、時間和空間中形成并不斷擴展和演變[1]。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的迅速推進,傳統村落逐漸解體、具體表現在鄉村文化日益凋敝以及鄉村文化集體“失憶”等問題,傳統民俗文化失去傳承主體,其載體也日漸式微。因此如何加強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促進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變得非常有意義。有大量學者在研究如何進行民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如學者馬妮在2019年1月撰寫的文字《常德民俗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應用研究》中提出從數字化保護角度出發需構建互聯網平臺,并借助計算機技術實現民俗文化保護的規范化;2014年學者張文剛、李云安撰寫的文章《常德文化名城建設中的屈原民俗及其保護》中提出建構屈原民俗生態場,并將其應用與常德文化名城的建設之中,從而使之融入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從他們的文獻當中發現有學者考慮用數字化的形式來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但當前網絡上關于常德地區的民俗文化的信息較為零散,且以靜態的電子化結構居多,還沒有發現完整、全面的相關網站或平臺。在此背景下,結合當前的“互聯網+”環境,構建一個“常德民俗文化數字博物館”,它將打破當前常德地區傳統民俗簡單、零散、靜態的電子化結構,融入聲音、視頻、動畫、等來全面、具體的展示常德地區的傳統民俗[2]。
本文以圖像、聲音、視頻、動畫、文字等綜合性數字化技術為基礎,通過常德民俗文化數據庫、網站、公眾號建設來構建常德民俗文化數字博物館,具體如下。
1常德民俗文化數字博物館研究途徑
民俗文化包括民俗活動和民俗事象,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和獨特的文化空間,在留存和展現地域特色、區域文化、民俗風情上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然而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迅速推進和互聯網打破地域疆界、流行文化的入侵,依托于特定地域、人文的文化表現形態隨之變得脆弱,如何留存、保護和推廣民俗文化成為重要的課題。通過對常德地區民俗數字化信息的采集、整理,構建民俗數字博物館,可不受時空限制,實現民俗文化更為全面和自由的傳播與推廣,本研究中具體的研究途徑如圖1所示。
兒童社會化與民俗關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兒童社會化;民俗;民俗的功能
【論文摘要】民俗是最早影響兒童社會化的自然之師。物態化和觀念化的民俗規范著兒童的行為習慣。民俗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占據著決定性的地位,這主要表現在其強大而自然的教育功能上,即民俗具有知識教化功能、道德教化功能與審美娛樂功能。
民俗是民族(民俗)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學科研究的課題。不同的學科在研究民俗時的側重點與視野有所不同。
在民族學看來,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1〕具體地說,民俗是各民族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風尚、習俗,它表現在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等方面的活動之中,反映著民族的經濟生活、自然環境、歷史傳統、生產方式和心理感情。
社會學者把民俗看作是民族生活方式。民族生活方式是以民族為主體的生活方式,它涵蓋了民族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飲食生活、禮儀生活、宗教生活、娛樂生活等方面。〔2〕
文化學者認為,民俗是一種文化,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域、民族或族群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傳播、汲取和改造后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或表達方式,能夠體現某種文化的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所有內容,如飲食、節日、服飾、建筑、藝術、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世界觀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