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

時間:2022-06-04 09:55:12

導語:民俗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俗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

摘要: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多民族國家,在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民族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傳統民俗文化中有很多內容都是具有積極教育意義的,其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往往也能夠產生積極影響。基于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本文將對民俗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究。

關鍵詞:民俗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價值

當代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大多將人才的全面發展作為總體目標,這就要決定了高校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專業技術發展,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足夠的重視。民俗文化作為各地區、各民族長期文化發展中形成的重要文化遺產,其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能夠發揮出重要的應用價值。高校加強對民俗文化特性及應用價值的把握,并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將民俗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促進學生思想意識和健全人格的發展,也就顯現出極大的必要性。

一、民俗文化的內涵及特性

民俗文化指民間民眾風俗生活文化的總稱,是一個地區、民族、群體在長期的文化發展、社會演變過程中,通過自我積累、傳播交流、適應性改造而逐漸形成的具有一定穩定性的生活習慣、表達方式、共性思想意識等。民俗文化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民族語言、飲食文化、節日文化、服飾文化、宗教信仰、特色藝術、社交文化及禮儀文化等,都屬于民俗文化的范疇。民俗文化具有以下幾點突出特性。(一)地域范圍的有定性。通過民俗文化的內涵能夠了解到,民俗文化本身是由聚集在某一區域范圍內的人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文化,其在地域上有一定的范圍限制。一般情況下,民俗文化隨著區域跨度的增大也會產生變化,這主要與不同地區人們生存條件、族群發展過程等差異有密切關聯,這就導致不同地區的民俗文化也是具有差異的。因此,要討論一種民俗文化,就不能夠脫離其所在特定地域范圍,這也是民俗文化的一大特性。(二)共時層面的相對穩定性。民俗文化在共時層面具有相對穩定性,這主要是由于民俗文化的形成與區域的自然條件有很大關系,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決定著一個區域內人們的主要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而地理、氣候條件的改變是非常緩慢的,這就決定了一個區域內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短期內是較為穩定的。同時,民俗文化還261是一個群體約定俗稱的文化,群體內成員一旦普遍認可了一種文化現象,并作為自身行為依據,就很難短時間內發生大的改變,這也決定了民俗文化在共時層面具有相對穩定性。(三)歷時層面的動態演變性。民俗文化也并非一成不變,從歷時角度來看,民俗文化在不同時期也是存在差異的,這就是其動態演變的特征。民俗文化的動態演變,主要是受到環境變化、戰爭波及、人口遷移、政治干預、經濟條件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的。同時,一種民俗文化在形成后,經過長期的檢驗,一些內容會逐漸被人們所拋棄,當然也會有新的文化元素不斷融入,并在長期發展中被人們所普遍認可,以這樣的方式從一種穩定狀態進入另一種穩定狀態,不斷與時代相適應。(四)核心價值的傳承性。民俗文化在經歷動態演變的過程中,很多內容逐漸遺失,但也有一些內容始終保留,這些內容之所以沒有被淘汰,主要是其在不同時代始終能夠得到人們的認可,這也就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價值。例如春節的年夜飯、貼春聯等年俗,還有少數民族的一些傳統節日,如潑水節、火把節等,盡管形式上會發生一些改變,如春聯內容、年夜飯的菜色,但民俗文化所傳遞的核心思想價值是不變的,被一代代人繼承,這也是民俗文化核心價值傳承性特征的體現,而民俗文化的核心價值正是其教育價值實現的基礎[1]。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民俗文化的應用價值

(一)以民俗文化趣味性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常被學生認為是無聊的說教,很多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興趣,在參與相關思想政治課程以及其他活動時,不能全身心投入,這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身心成長作用的發揮。民俗文化本身是經過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文化體系,內容十分豐富多樣,其中很多內容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都是新鮮并具有趣味性的,如節日習俗的由來、民間風俗背后的典故、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等。將這些民俗文化的內容,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其趣味性優勢,將能夠調動大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及活動的興趣,同時能夠幫助大學生拓寬文化視野,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外延得到有效擴展,進而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感染力。(二)以民俗文化核心價值對學生思想進行積極引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大學生思想健康發展,而我國民俗文化中很多精髓內容,其本身具有積極的思想教育意義,并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可,因而形成世代傳承的核心價值。民俗文化的核心價值大多是健康、積極、正向的,正如很多傳統節日習俗象征著團員和睦,而很多民間傳說中則蘊含著對堅毅、勇敢、睿智、忠誠、進取等優秀品質的贊美,還有很多名人典故中承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將民俗文化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將民俗文化中積極的核心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對學生思想產生正向影響,引導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強化學生熱愛國家、民族的意識,為學生未來的成長打好思想基礎。(三)以民俗文化中的道德規范強化學生行為自律意識。當代很多大學生都存在行為失范的問題,這與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大學生自律意識培養不到位有關。民俗是一個區域內群體成員共同確定和認可的行為規范,本身對群體內成員有著約束作用,而個體違反民俗習慣、共同規則的行為,往往會受到群體其他成員的負面評價、指責甚至道德批判與懲罰[2]。在當前法治社會環境下,法律對人們行為有著較強的約束力,但法律的約束范圍畢竟有限,且還有很多雖不違反法律但不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失范現象,而將民俗文化中的道德規范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其德育作用,以道德規范強化學生的行為自律意識,結合思想政治教育中原有的法治教育內容,共同發揮規范大學生個體行為的作用,培養守法尚德的新時代青年。(四)以民俗文化豐富內涵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其中很多優良的文化傳統,在當今世界范圍內都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在當今國際交流中得到了很多國家的認可,而我國以絲路文化為基礎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也促進了相關國家的合作共贏。不僅如此,中國飲食文化、民俗藝術等也在海外有著廣泛的傳播。這些都證明了中國民俗文化所具備的價值。將民俗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對民俗文化豐富內涵的解讀,讓學生了解民俗文化所具備的魅力,并使學生了解中國民俗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進而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注入強大的驅動力。

三、借助民俗文化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議

(一)加強優質民俗文化資源篩選,注重民俗文化資源的創新開發。當前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高度普及,新媒體快速崛起,大量豐富多彩的信息涌入學生視野,網絡文化也受到越來越多青年人的追捧。大學生群體作為網民結構中的重要組成,其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網絡文化影響。相比較之下,民俗文化雖然也具有趣味性,但在面對高度符合年輕人胃口的網絡文化時也受到了很大沖擊,常常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此,要充分發揮民俗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可從民俗文化資源的篩選和開發角度著手。首先,在民俗文化資源的篩選上,不能盲目與網絡文化比新鮮,應當把握好民俗文化自身的優勢,突出其歷史積淀和人文底蘊,選擇久經考驗而不失其魅力的優質民俗文化資源,并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其次,要對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創新開發,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數字化技術,對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進行創新,使其煥發新的魅力,如故宮博物院的傳統文化再創新就取得了驚人的成果[3]。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過對傳統民俗文化資源的創新,以及與網絡文化的結合,強化民俗文化的吸引力,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二)組織課堂外民俗文化教育活動,發揮校園文化氛圍的教育功能。當前,很多高校已經開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民俗文化,但從實際應用情況來看,民俗文化的應用范圍還十分局限,通常僅是在思政課堂或學生會議上引入一些民俗文化的相關名言、典故、事例,除此之外,民俗文化少有用武之地,而思政課雖然在很多高校都是公共必修課,但課時安排普遍較少,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需要進行理論講授,能夠應用到的民俗文化內容非常有限,這也限制了民俗文化價值的發揮。對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還需要注重發揮課堂以外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組織更多非課堂教學形式的民俗文化教育活動,如經典民俗文化故事誦讀活動、學習傳統美德的征文及演講活動、民俗文化知識競賽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民俗文化魅力,并在準備與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民俗文化深層內涵的理解,從而對學生思想意識產生積極的影響,發揮校園文化氛圍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功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提供支持。

四、結語

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民俗文化的應用能夠發揮出非常重要的價值。基于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應當加強對民俗文化特征及優勢的把握,科學進行民俗文化資源的篩選和開發,加強優質民俗文化教學資源的積累。同時,注重民俗文化資源的有效應用,拓展基于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加強課堂顯性教育與校園文化環境隱性教育雙方面功能的聯合發揮,使民俗文化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促進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葉樹斌,王躍.民族傳統節日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2):240-243.

[2]李琳.地方文化資源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18,742(21):45-47.

[3]孫朝暉.論民俗文化傳承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及其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5):19-20.

作者:崔洋 單位:綏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