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歌中的文化敘事研究

時間:2022-06-04 10:09:35

導語:黎族民歌中的文化敘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黎族民歌中的文化敘事研究

摘要:海南黎族民歌是當地歷史、藝術、地域民俗的文化敘事載體,在黎族有語言、無文字的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上述三個層面分析海南黎族民歌中的文化敘事內涵與音樂風格特點,以期透視黎族民歌中的深層精神內涵。

關鍵詞:黎族民歌;文化敘事;歷史;藝術;民俗

海南黎族民歌是對海南黎族人生活、居住地區所流行的各種不同內容、體裁的民間歌曲、歌舞音樂的泛稱。其不僅限于演唱體裁的范疇,還包括舞蹈、器樂表演等形式。海南省是黎族人民居住較為集中的地域,海南黎族民歌一方面有著與大陸文化不同的氣質特征;另一方面,也保留著大陸文化的精神底蘊。這是因為海南雖然偏安一隅,卻從未阻斷與大陸的密切聯系。我國古代百越人移居海南的后裔——土著黎族人身上傳承著祖輩的精神氣質,使得海南這片土地上的黎族民歌兼具黎族民族文化和大陸文化的共性特征。

一、海南黎族民歌中的歷史敘事

海南黎族民歌中首先呈現的是歷史敘事特征,其中傳承著黎族人民所特有的奮斗、團結精神,是海南黎族人的精神載體,在海南黎族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起到歷史文化傳承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和敘事意義。海南地區的黎族人很多是從東南沿海移民到海南島上生活的,他們身上保留著濃重的傳統民俗、歷史和藝術特征,民歌中帶有強調文化族屬的傾向和較鮮明的傳統文化、歷史印記,凸顯出海南黎族民歌在傳承黎族文化“傳統主義”方面所持的文化價值觀[1]。千百年來,眾多的黎族民歌發展成為海南地區民族文化傳承中最為重要、靈動的載體形式。海南黎族民歌中具有明顯的“黃道婆文化”精神內涵。由于海南當地的黎族人民在歷史上沒有形成獨立的文字,因此口頭傳承成為其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民歌中的歷史事件與文化敘事,是黎族人在有語言、無文字的情況下進行民族歷史傳承的重要內容。雖然這種文化傳承比較簡單,而且不夠系統,往往只能依靠祖輩的口耳相傳而延續,但是不可否認,黎族民歌中保留了悠久的海南黎族歷史文化。在這些非典籍性的民歌作品中,其精神內涵來自于大陸的百越祖先,因此沒有因為記載信息的缺乏使其文化發展受到影響,反而以民歌形式的傳承獲得了新的發展[2]。“黃道婆文化”是人們了解海南黎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切入點,借助當地的民歌藝術,黎族人千百年來的耕織生活景象展現得更為生動。海南地區自古注重耕織生產活動,黃道婆是重要的象征性人物,其在海南的歷史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因為她的研究、傳授等活動,使黎族人獲得了先進的織錦技術,并且世代相傳,展現出精湛的黎族織錦技藝。隨著這些織錦技術在其他區域逐漸流傳,黃道婆成為黎族人敬拜的文化楷模和精神偶像。典籍記載中黃道婆創造的黎錦圖案有20多種,而民歌中提到的有100多種。比如,在民歌《織女歌》《黃道婆》《黎族花》《織錦娘》《海魂婆》等歌曲中,都有關于黃道婆遺留下來的若干不同織錦名稱的記載,形成了口頭對黎族織錦文化的傳承,對于海南的歷史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歌曲在記錄黎族的歷史文化過程中,呈現出兩個音樂層面的特點:首先,黎族民歌在人們口耳相傳的過程中,比較注重傳承當地的藝術形態與精髓。無論是有關勞動或黎族人日常生活方面的內容,還是反映歷史英雄人物、帶有神話色彩的歷史傳說等內容,從中都能聽到海南黎族人較為熟悉的黎歌音調特點和旋法特征,帶有典型的黎族音樂氣質[3]。其次,這些歌曲中絕大多數保留著黎語演唱的習慣。黎語在黎歌中的原生態意義與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黎語具有自身的發音規律,對于民歌演唱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黎族民歌中的黎語往往帶有深層次的語境特點和歷史信息,折射出黎族文化的自覺與選擇。這一類黎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反映了歷史發展中移民與當地人共同生活的文化特征。

二、海南黎族民歌中的藝術敘事

海南黎族民歌中的藝術敘事從某種層面而言,是對黎族人生活、生產、精神娛樂等方面的記載。這些深刻體現黎族人勞動、生活的民歌,真實地反映了當地黎族人民的內在精神世界。海南黎族民歌中的藝術敘事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內容和人們的內心世界,成為這些民歌基本的形態依據。這些民歌在生產、生活所需的基礎上,不斷地豐富人們的內心世界,同時也是人們為了適應自然、社會所做出的一種自覺的文化選擇與藝術創造。這些歌曲超越了樸實的日常生活,是一種超越外在形態的、有選擇的創造,折射出黎族的文化內涵。在這些作品中,還體現出人們對生活、自由、愛情、親情以及現實生活中一切美好、善良、真誠等品性的追求,滿足了黎族人民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體現出對于社會現實與人們內心世界的觀照。在黎族民歌關乎藝術敘事的作品中,歌唱愛情和有關民間故事、傳奇的內容占據了很大比例。這一類型的民歌不僅在藝術敘事中的地位比較重要,而且數量較多。例如,歌曲《牛郎織女歌》《情人歌》《疼愛歌》《放寮歌》,以及表現真摯、美好愛情的歌曲《龍子和少女之戀》《布隆閨之歌》和《高燕真苦情歌》等被海南黎族青年男女廣為傳唱。這些不同風格、形態的愛情歌曲可以運用多種演唱方式進行演唱,由此構成了形式各異、風格多樣的民歌體裁[4]。此外,還有針對兒童演唱的兒歌等。這些歌曲可以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和情感抒發的需要。黎族人民聰明智慧、勤勞勇敢、能歌善舞,富有創造性,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創造了獨特多彩的文化藝術。其中,有不少動人的民間故事與傳說,尤以大力神、雷公根、黎母山傳說等最具代表性。大力神是黎族原始先民心目中的一位開天辟地的巨人,他氣概不凡、具有回天之力。在完成開天辟地之后,腳劃群山,鑿通溝谷,建起茂密森林,匯成奔騰江河,讓宇宙萬物充滿生機。黎族民歌中有很多表現大力神的歌曲,是藝術敘事中較有影響力的作品。這類歌曲流傳范圍較廣,能夠喚起人們的歷史記憶。神話傳說依靠口頭文學和民歌演唱的方式獲得了廣泛的傳播。海南黎族民歌中的藝術敘事是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共同建構了民族的歷史文化記憶。其他類型的藝術敘事歌曲還有《游燈歌》《猜情歌》《十怨歌》《正月歌》《釣魚》等,這些歌曲反映了特定的生活場景。在演唱不同類型的民歌時,除了詮釋出人們的日常活動情景外,還要將人們對這些場景的美好情感,以及在交往活動中獲得的美好體驗、對生活的感知等傳達出來。在這些生活化的活動場景中,蘊含了黎族人對于本民族婚喪嫁娶等生活禮儀的感悟,體現了黎族人的審美取向與價值取向,同時記錄了人們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會的過程中所具有的頑強毅力,揭示出黎族人勇敢、積極、向上的精神境界。

三、海南黎族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敘事

海南黎族民歌中除了記錄黎族織錦技藝、歷史文化、藝術觀念等信息外,還有很多民俗文化內容。黎族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敘事,使其作為一種傳承黎族歷史的載體而具有了獨特意義。海南黎族的民俗文化從族屬方面而言,是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發展過程,民俗生活是黎族民族文化的根基。從民俗文化中可以看到海南黎族的內在文化發展脈絡。民歌作為黎族人的一種民族傳統、藝術傳統,其內容、形式、風格等都是人文歷史發展的產物,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心理特征相適應。因此,黎族民歌可以被視為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渠道[5]。第一,海南黎族民歌形象、生動地反映出有關黎族先民的神話傳說和生活習俗,其中包括傳統習慣、生活風俗、處事觀念、人文常識等方面。這些以常識、審美、歷史、娛樂等為基礎的歌曲,均具備重復性、自在性、自覺性、經驗性特征,并且具象化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民情風俗、歲時節日等內容。雖然有些歌曲帶有某種程度上的抽象化特征——將日常生產、生活進行抽象表現,但是從中能夠窺探到特定的歷史時空、社會語境下黎族人受到各類民俗文化的影響。第二,這類民歌記錄了海南地區黎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生產活動、社會交往、思想交流等情況,是一種對民俗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些民歌反映了黎族人不同時期的民俗特點以及思想觀念的變化等,是黎族民俗文化中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綜合體現。此外,也有很多歌曲記載了黎族人日常的交往活動,“包含了閑聊對話、禮尚往來、情感交流、聚會游戲等信息,可以從歌曲《出海歌》中得到印證。”[6]在這首歌曲中,還從側面體現了黎族人從事的生產活動如耕種、捕魚、狩獵等。第三,海南黎族民歌對民俗禮儀等進行記錄,黎族人在生產勞動中抒發對于各類勞動對象的感激之情。比如,在歌曲《插秧歌》《出海歌》中,傳播了農事、海事規則,表達了珍惜生活、愛惜勞動成果等;在歌曲《砍山欄》《犁田歌》《放牧歌》《舂米謠》中,體現了歡快的節日場景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歌頌。《舂米謠》(圖1、2、3)是海南黎族的經典民歌代表作之一,歌曲采用海南瓊中地區的紅毛民歌調,也稱為“紅毛調”進行創作。20世紀60年代,原海南省歌舞團的創作人員深入瓊中紅毛地區采風2個多月創作而成,后又經海南黎苗音樂創作者何丕杰記譜整理。可以說,這首民歌是海南文藝工作者在音樂創作方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經典代表作之一。這首民歌通過舂米這樣一個生活場景的對比,表達了黎族婦女在新舊社會中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境遇,歌詞節奏歡快、鏗鏘有力、富有激情,整首曲子充盈著豐收的喜悅之情。這類黎族民歌的藝術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歌曲節奏型多樣,樂句長短不一,而且有很多特殊的段落結構,音程相對多樣,旋律風格十分豐富。歌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黎族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特點,既包括黎族人的各種行為方式以及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又充分體現出海南社會文化的獨特性,以及黎族文化本身所賦予人們的豐富情感、多姿多彩的生產生活等。其次,這些民歌大多采用黎語進行詠唱,在演唱中可以加入很多即興元素,使演唱者有一定的發揮空間。傳統民歌往往無固定的句數或段落,有的短至兩三句,演唱者在演唱時需要運用一定演唱技巧并進行二度創作。在較為古老、原始的勞動歌曲中有很多重復,形成兩三個樂句的不間斷重復進行。也有的歌曲篇幅稍長,有四五個樂句,或是十幾、幾十個樂句,需要幾個人一起配合演唱。因此,在演唱中需要針對每句的音符和歌詞數目進行特別設計,歌詞不能過長,一般為三言、五言,亦有較為規整的七言、九言或是十言的歌詞樂句。最后,這類敘事歌曲具有嚴格押韻的格律特點。在不同題材的歌曲中,由于敘述內容、場景不同,歌詞的長短也是不同的,但無論何種敘事歌曲都要遵從嚴謹的韻腳。黎族民歌中的押韻規律頗為獨特,與其他民歌的韻腳、韻字大多處在樂句的末尾不同,黎族民俗敘事歌曲中的韻字并不固定出現在句末位置,也未必一句中只有一個字押韻。從黎族民歌的歌詞規律來看,許多民歌往往是以“ei”“ao”“yi”等作為歌曲的主要音節,這種音節作為母音可以使演唱者的口腔張得更開,不僅有利于發出高亢的聲音,同時也體現出黎族民歌合唱的恢弘氣勢。此外,許多歌曲廣泛使用了“來”“哈”“咯”“咧”等作為詞句的韻腳,這種語氣詞可以使歌曲更具有傳唱性,十分朗朗上口,有效創設了優美的歌曲意境,降低了歌曲的學習難度,增強了歌曲的傳唱度[7]。

參考文獻:

[1]劉長瑜.海南黎族民歌的發展及多樣性[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5).

[2]方麗珠.淺談海南黎族原生態歌曲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教育,2018(21).

[3]王曄菁.淺析海南黎族舞蹈《打柴舞》的獨特魅力[J].大眾文藝,2015(16).

[4]楊桂蘭.淺談海南黎族民間歌曲的曲調特點[J].黃河之聲,2014(12).

[5]張睿.論地方高校在傳承地方音樂文化中大可作為——以海南黎族民歌的保護和傳承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2).

[6]譚曉靜.黎族民歌語境下的日常生活[J].瓊州學院學報,2011(2).

[7]玄兆東.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演唱特點初探[J].北方音樂,2019(17).

作者:張卉雨 單位:海南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