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議戰疫民俗文化事象分析
時間:2022-06-04 10:14:54
導語:漫議戰疫民俗文化事象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春寒已過,冰河消融。相信不少人與我一樣,因一場猝不及防的大瘟疫被迫宅家防控。經歷了這段特殊時光,乍現柳暗花明,思維也開始有些活躍。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否慢慢淡忘這次沒有硝煙卻無比慘烈的戰爭?其時人們在那段刻骨銘心的漫長等待中,焦慮、無奈、激憤、傷痛、悲憫以及各種情緒匯聚下引發的爭議、“口水”仗,當是文化現象的聚焦,其中蘊藏的民俗文化值得玩味。
一、戴與不戴的口罩
正當全國人民準備辭去舊歲,以喜悅的心情迎接庚子鼠年時,卻在湖北武漢暴發了疫情。其因極強的傳染性,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繼而在全球迅猛蔓延,人類的命運受到嚴重挑戰。在中國,防控疫情對普通民眾的要求首先是出門戴好口罩,居家隔離的甚至在家里也得戴。也有個別不愿戴口罩而被強制的情形,但總的來說大家也都認可、接受,沒感覺有什么違和;畢竟平時去人多的地方,或為防霧霾,或怕人騷擾(多為明星)也都戴,并不覺得奇怪。甚至民間藝人的剪紙也給驅鬼鎮宅的門神戴上了口罩。沒想到當疫情在歐洲、美洲暴發后,普通人戴不戴口罩卻成為爭議的一個焦點。有報道說,在英國一位中國留學生戴口罩上學被打;2月26日意大利一名議員馬特奧•奧索在議會開會時戴口罩,被在場人員質疑譏諷,指責其無病戴口罩制造恐慌。該議員氣得摔話筒怒懟:我去過三個疫區,戴口罩是自我防護,也是為你們好,招惹誰了?!其實,他真地招惹了別人——西方的傳統,口罩的確僅限于病人戴。醫生工作時戴則是怕口水濺到病人,當然也怕病人的傳染。此外倘戴口罩就會被視為怪異。哪怕到了疫情已在全球肆虐,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新聞會上也依然不戴口罩,似乎在表明無需恐慌和堅守傳統。而日本、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則并不忌諱無病戴口罩。日本人平時愛戴口罩就如同歐美人愛戴墨鏡,儼然成為一種習性,個中原因,一曰防花粉;二曰防細菌;三曰防異味;四曰保溫保濕;五曰不想和人說話;六曰避免接觸陌生人的尷尬;七曰可美顏,且時尚。在韓國首爾,于2月6日舉行的花樣滑冰四大洲錦標賽,給世人印象最深的是觀眾幾乎都戴著口罩。這就是不同的東西方文化。只限病人戴口罩,而病人又能自覺地戴口罩且不被歧視,會節約很多社會資源,也是文明程度的體現。但面對像肺炎這樣的大流行(其病毒還屬未知又傳染性極強),且有不少尚在潛伏期或無癥狀患者就在你周圍晃蕩的新情況,是戴口罩還是上呼吸機的選擇就現實地擺在面前。所以,戴與不戴,在一般情形下其實沒有對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嘛;只是病毒卻不分國別,更不會認人。當災難降臨之際,仍拘泥成法,刻舟求劍,不知變通,就令人無語了。相信疫情過后我們很多習性會逐漸改變,世上本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滄海也會變桑田。變才是永恒的,才是自然之法,也是人類生存發展之道。
二、丑與不丑的蝙蝠
蝙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扮演多福、長壽的角色,是最常見的吉祥物之一。2007年我和勾成益合寫的“中國長壽文化系列”之《金龜蟠桃靈芝——長壽吉祥物語》(四川人民出版社版),認為丑陋、怪異的蝙蝠能變身為吉祥物,是古代華夏民族豐富的想象力和為我所用的實用哲學相結合的產物。庚子鼠年遭遇的疫情(2019年12月已出現),已指向蝙蝠就是病毒宿主。在先,相信多數人和我一樣,從未細看也不愿去看蝙蝠,這個哺乳動物中唯一會飛的怪物。它首身如鼠,卻又長著無毛而能飛翔的翼膜,長相奇丑,倒掛而眠,民間稱為檐鼠、飛鼠,傳說為老鼠食鹽后所變。現代科技證明了蝙蝠已進化有自我修復、發達的聲吶、蓄百毒而不病等特異的功能。而古代,或許正是蝙蝠怪異的長相和習性,人不能識,便視為神物,加之蝠諧“福”音,也就逐漸被接納為“降福納吉”之物了。晉代《抱樸子》云:“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干末服之,令人壽萬歲。”蝙蝠寓意福和壽,基本涵蓋了吉祥物表達美好的最核心的部分。我們在傳統建筑的窗欞、門楣、翹檐上,在陶瓷擺件、針織繡品上,隨處可見用于裝飾的蝙蝠圖案,如五只蝙蝠圍著一個壽字,叫“五福捧壽”;海水中立一壽石,上空飛來幾只蝙蝠,稱“福海壽山”;蝙蝠、壽桃加兩枚古錢,寓意“福壽雙全”;其他還有“福壽綿長”“福如東海”等等。只不過作為吉祥物的蝙蝠經過了美化,已抽象、變形為極富美感的造型?,F在人們都知道那翅卷祥云、翩翩如仙的線條代表蝙蝠,其實它與真實的蝙蝠差之千里。這正是民間智慧里令人嘆奇的藝術創造。蝙蝠因疫情成為網紅,也催生了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完善,廣東等一些地方禁止售賣、食用野生動物的新法規已出臺。
三、文與不文的標語
這里的“文”指用詞文雅不爆粗。疫情襲來,我們國家緊急應對,采取歷史上最嚴厲的防控措施以避免傳播;但總有些人無視或輕慢非常時期的管控,于是基層管理人員弄出了不少讓人啼笑皆非的標語,如“今年上門,明年上墳”“出來聚會的是無恥之輩,一起打麻將的是亡命之徒”,甚至有“湖北回來不報告的人都是定時炸彈”“家鄉建設你不在,萬里投毒你最快”等等,不一而足。這類標語出在非常時期,盡管初衷是好的,也是無奈之舉,當然也會產生警醒的作用;但站在21世紀的高岸看,卻難免悵然若失。當前我們正致力于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正朝著現代化文明社會豪邁挺進。在這個時候出現類似上述的口號、標語,就顯得簡單粗鄙,缺乏人性的溫馨。中國是禮儀之邦,一貫倡導知行合一、春風化雨。其實,疫情期間,也有不少好的標語,如“今年不聚明年有”“洗手很重要,勝過吃補藥”“不往人群擠,病毒不纏你”“野味一時爽,隔天醫院躺”。這種溫情的提醒比上述過于直接、魯莽、感性的說教,更具有令人內省的力量。文與不文的標語,反映的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有話好好說是最基本的人與人相處之道。
四、分與不分的餐食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有聚餐會食的傳統,讓人與人因共享餐碟食具而倍增平等、親近之感。席間的推杯換盞、觥籌交錯,更是將氣氛不斷推東漢畫像磚:《宴飲圖》(彭縣出土。圖中顯為分餐制)向高潮,到后面吃什么已變得很不重要,以吃為媒交流感情才是圭臬,以致民間愈演愈烈,搞到數十桌上百桌。但這次疫情暴發后武漢百步庭社區組織的第20屆家宴(號稱萬家),卻闖下大禍,成為病毒人傳人的典型案例。疫情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生活中的一些需要改變的陳規陋習?,F在一些歷史學家、民俗學家以古為證,熱烈倡導集體用餐使用公筷。這次疫情結束后是好的契機,痛定思痛,或許情況會有改觀;雖然推廣有難度。據學者考證,目前的會食方式只有一千余年。從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上,可看到不少席地而坐、一人一案、分餐飲食的畫面。這樣的分餐習俗其實可以上溯至史前,大約有三千余年。南北朝以后特別是唐宋時期高桌大椅逐漸盛行后,圍桌共食也才流行開來并延續至今。記得2005年我隨四川文聯考察團到美國舊金山,當地華人作家社團設宴招待,每盤菜里都放一把勺,類似公筷,大家都能接受,并未影響氣氛??梢姡稽c小小的改變,文化就能共融。人們可以入鄉隨俗,同樣也能移風易俗。3月20日出臺的《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已將倡儀分餐,使用公筷、公勺寫入其中。
五、詩與不詩的力量
猝不及防、來勢兇猛的疫情,讓封閉中的武漢失去了生氣。在黨中央的一聲號令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全力馳援武漢,與病毒展開殊死搏殺?!爸袊佑?!”“武漢加油!”此時,唯有“加油”二字,最給人勇氣,給人力量?!凹佑汀笔轻t護人員防護服上常見的詞語,最美的文字,是病房里、親人間提氣鼓勁的吶喊,是戰“疫”畫家筆下重彩涂抹的高光亮點。與此同時,日本在給中國援助的物資上,寫下了古典的詩歌詞句,諸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等,迅速走紅網絡,讓我們感慨日本國民的詩文素養。于是便有文章出來對比說國內只知道“武漢加油”,難道博大精深的漢語此時竟會這么蒼白草率?我們都知道距離、站位能左右人的審美、行動。不否定日本國民有較高的人文修養,也相信伸出援手的人聽得見遠方哭聲,有感同身受的悲憫。只是我們距離太近,湖北超三千家庭失去親人的悲痛便發生在眼前,此時更需要的一定是醫療、物資和直白響亮的“加油”?!凹佑汀辈皇窃娋?,卻言簡意賅,在命懸一線、詩所不及之時,更能彰顯決心、信心和力量。關于“加油”,有個很中國的典故,說晚清“中興名臣”、亨有“武漢城市之父”聲譽的張之洞(曾任湖廣總督)的父親、嘉慶間舉人張瑛,極重教育。道光年間,他在貴州興義府任知府時,每到午夜交更時分,都會派兩名差役挑著桐油簍巡街。如見哪家還有人挑燈夜讀,便進去給他添一勺燈油,并說上一句:“知府大人給相公加油!”。疫情發生,環球同此涼熱。以色列人在哭墻邊為中國平安和戰勝困難祈禱;英國藝術家演唱的歌詞里有“站在黃鶴樓上,黎明終將來臨”;日本人更以典雅的詩詞,表達鄰里守望相助的情懷。而我們在緊急時刻為武漢大聲喊出的、與武漢城市頗有關聯的“加油”,則直抒胸臆,熱烈響亮,激昂鏗鏘,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之概。簡捷明了、含典優雅而又元氣豐沛的“加油”,與溫婉柔潤的詩句相得益彰,在災難困厄中都有直達人心的力量。
作者:孟燕 單位: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
- 上一篇:傳統村落文化價值探究
- 下一篇:藏區民俗文化在基礎教育的傳承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