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對臺傳播的實踐分析
時間:2022-06-04 10:19:40
導語:民俗文化在對臺傳播的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海峽兩岸同文同種,民俗文化是兩岸共有的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傳承和流變中蘊含著濃厚的親和力。東南廣播開播于1950年,是大陸最早專業從事為臺灣同胞服務的廣播電臺之一。本文從民俗傳播學角度出發,以東南廣播節目為例,探討對臺傳播中的民俗文化傳播,以民俗促交流,融洽兩岸同胞感情,共同傳承和弘揚民俗文化。
關鍵詞:民俗文化;對臺傳播;實踐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兩岸文化交流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當下,兩岸政治關系遇冷,而自2008年以來積累的民間交流卻依然如火如荼地進行。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多項民俗文化活動的舉辦助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東南廣播公司是大陸最早專業從事為臺灣同胞服務的廣播電臺,成立于1950年8月,播出頻率中波585千赫,使用閩南話和普通話播音,信號有效覆蓋臺灣全島,是臺灣民眾了解大陸的一扇窗口。以民俗傳播學理論為基礎,結合東南廣播實踐,筆者認為,以民俗文化為載體開展對臺傳播,容易引起臺灣同胞尤其是基層民眾的共鳴,取得良好傳播效果。
一、民俗文化與民俗傳播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人類社會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并流行、傳承的一種民間文化模式,是“世世代代的民眾在生活過程中的生產消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歲時節令、娛樂游藝、禮儀信仰等民間風俗習慣的綜合”。[1]《漢書•王吉傳》有言:“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晏子春秋•問上》有曰:“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異曲同工道出了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民俗的發展和傳承有賴于傳播。民俗傳播是指人們用一定的符號與媒介對民間風俗所進行的信息傳遞活動,具體來說,它是民俗文化要素的傳遞擴散和遷移繼承,是民俗文化資源和信息在實踐與空間中的流變、共享、互動、重組。大眾傳媒為民俗傳播服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傳統意義上的依靠人際傳播的局限性,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效應。
二、對臺民俗文化傳播實踐
早期,大量以福建籍貫為主體的移民渡海遷居臺灣,在開發這片新土地的時候,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延續著與祖籍地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性,風俗就在這樣的保留和延用中沿襲了下來。如今,海峽兩岸一衣帶水,方言相同,習俗相仿,同屬我國七大民俗文化圈之一的“閩臺風俗文化圈”。“在同一‘民俗生活圈’里的人能彼此認同,在心理上有著相同的意識、感覺,是在不知不覺中而約定俗成。”[2]因此,民俗文化在對臺傳播中,極易讓傳播者的“編碼”和解讀者的“解碼”完成“共同意義空間”的互動闡釋。(一)新聞報道。從傳播內容來看,民俗是新聞報道的重要題材來源之一。1.表述民俗現象美國著名心理學專家馬斯洛認為,人類的基本需求大致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五個階段。其中,自我實現需求等級最高,“為了滿足這一需求,人們會竭盡所能地利用媒體尋找自身所需資訊和知識,提高自身素養,開闊眼界,以期在社會上實現自我價值。”[3]在新聞報道中鮮活表述民俗現象或活動,如淵源、內容、形式等,通過民俗個體的“具象”呈現,可以讓受眾開闊視野,增長社會知識,滿足“自我實現需求”。2016年7月,東南廣播記者走進中國傳統村落福建武夷山市紅園村,以體驗式的方式報道了當地古老的“擺茶”習俗。“擺茶”其實就是喝茶,其間配著農家小吃。不同于功夫茶,擺茶時用碗不用杯,沒有太多的繁文褥節,兩三人即可入席,后來者隨時加入。不過,擺茶有一個奇怪的規矩,只許婦女上桌,男人很少參與。茶俗時間無具體約定,長可持續兩三小時,短則半小時即可散席。作為一種自發的社交形式,擺茶還有著特殊的功效:鄰里之間有什么矛盾糾葛,經過席間相商、姐妹相勸,就在這看似平凡的習俗中得到和解。敦宗親,息爭訟,彌紛爭。紅園村“擺茶”習俗構筑了獨特的和諧文化景觀,由母帶女、婆帶媳而得以代代相承,已列入武夷山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擺茶席間的燒水聲、茶碗碰撞聲、喝茶啜吸聲、婦女們的談笑風生、原生態的茶歌……《武夷山紅園下山村:古老的擺茶習俗》節目讓人聽來興趣盎然。來自臺灣彰化縣的聽眾楊先生表示,作為一名茶商,他參加過三屆武夷山茶博會,殊不知當地大山深處竟然有如此有趣且有意義的茶俗,“擺茶習俗充滿了和諧正能量,它讓茶這一中國國粹真正活色生香了。有機會一定要到當地體悟一下。”東南廣播2017年播出的《周寧浦源村:人魚同樂的古村落》節目則介紹了獨特的鯉魚溪護魚習俗。福建寧德市周寧縣浦源村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南宋嘉定二年,一位名叫鄭尚的官員辭官后來到這里開啟新生活,由于建村伊始不知道溪水能否供人飲用,便放養鯉魚測試水質。感恩鯉魚帶來的好運,鄭氏族人形成了善待鯉魚的風氣,經過幾代人的呵護,造就了當地八百年來鯉魚“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的奇妙景觀。以一陣鞭炮聲響開場,節目先聲奪人,真實呈現了浦源村的魚葬儀式:在司儀的引導下,村民將“得享天年”的鯉魚安放在祭臺上,對其進行凈香、上酒,頂禮膜拜,再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族人宣讀祭文,將其隆重地葬于洞穴中,點香、燒紙錢以表紀念。如今,以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魚塚”“魚祭文”“魚葬禮俗”為核心的護魚習俗已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震驚到我了!也是目前為止最讓我感動的習俗。”來自臺灣花蓮的李女士反饋道,這是一個讓人聽了“心靈變得柔軟”的風俗。聽聞幾百年來,鄭氏子嗣秉承祖訓,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保護著溪中鯉魚,例如學習武術,成立護魚隊,在溪流里建起“L”形阻水道,在溪流兩邊人行通道下建造蓄水塘,以便魚在山洪暴發時躲藏,李女士表示,“人魚和諧相處,讓我看到了對生靈、對生命的尊重。一種人與自然、生命與生態之間真正和諧的真實寫照。”2.記錄兩岸民俗交流在對臺傳播中,大眾傳播媒介應立足涉臺新聞,強化文化交流活動,細化人員交往報道。海峽兩岸同根同源,民俗文化已融入兩岸基層民眾的生活,因其大眾性、草根性和貼近性,極易在兩地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2017年元宵佳節,東南廣播記者趕赴福建晉江市東石鎮的嘉應廟,在熱鬧喜慶的節日里見證“閩臺兩東石共數一宮燈”的盛景。晉江東石鎮嘉應廟,俗稱三公宮,供奉的是宋代名臣魏天忠。自古以來,東石人信奉三公爺,將“九龍三公”視為護佑一方百姓平安的神明。每年元宵佳節,東石家家戶戶都會掛燈禮佛,漸漸的,上一年結婚的人家開始陸續把新娘陪嫁的宮燈掛到嘉應廟,祈求人丁興旺,于是,正月十五掛宮燈便逐漸演變為當地特有的風俗。而位于海峽對岸的臺灣,同樣也傳承著這個祈求家族繁盛的活動。目前,臺灣有二十三座宮廟奉祀“九龍三公”,都起源于東石嘉應廟。正如東石嘉應廟副董事長蔡永平所說,雖是隔海相望,但兩岸東石鄉親依然共同延續著這份血脈親情。2017年東南廣播播出《迎風者的守望:閩臺風獅爺信俗》節目。風獅爺是廈門、金門一帶“鎮風止煞、祈祥求福”的保護神,閩臺風獅爺信俗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逢廈門大嶝風獅爺的誕辰紀念日農歷四月二十一,大嶝村民都會舉辦隆重的祭拜風獅爺儀式,祈求風調雨順,金門一些村莊也同時舉辦祭拜風獅爺儀式,還有不少金門同宗族的同胞特意趕回大嶝參加祭拜。廈門大嶝街道東埕社區的陳清水認為,風獅爺文化促進閩臺民間互動,“通過風獅爺文化,兩岸民眾互相了解,增加文化交流,縮短兩岸的距離,減少陌生,互相談心,我感覺很密切。”風獅爺原本只是一種信仰,1989年開始,金門縣文創協會理事長王明宗用陶藝等文創形式再度賦予其生命,開發成旅游工藝品并成功推向市場,讓金門風獅爺成為一種活態文化,每年金門金沙鎮都會舉辦“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王明宗創作風獅爺的靈感,源于其多年行走于泉州、漳州、同安等鄉間田野的經歷。肖形印就是印面只有圖像并無文字的一種篆刻形式。2013年,泉州籍書畫藝術家洪志雄耗時4年創作的“風獅爺百枚印展”在泉州展出,希望借此喚起閩臺民眾對風獅爺信仰的再認識。“因為我是閩南人,從小就受到風獅爺熏陶,我想在這個題材上進一步挖掘創作更多的精品,喚醒更多熱愛閩南文化的人來關心風獅爺文化。”他說。如上所述,民俗傳播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它能“使身處某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們找到一種族群所共享的、特有的歸屬感,并由此形成世代相傳的對這種民族身份歸屬的集體記憶、自尊和自豪感。”[4](二)品牌活動。由于媒體具有“議程設置”功能,民俗傳播可以借助舉辦媒體活動形成熱點,并聚集各類資源,打造讓受眾參與和互動的另一片天空。與此同時,媒體也完成自身的品牌建設。1.兩岸廣播春節聯播節日,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兩岸廣播春節大聯播》是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東南廣播公司、臺灣也是行銷公司發起組織,聯合兩岸數十家電臺共同參與制作的一檔具有鮮明中華文化特色的特別節目,自2007年春節開始舉辦至今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節目圍繞中華民族過大年話題,以喜慶、團圓、和諧、美好為主基調,立足百姓生活,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充分展示海峽兩岸的同胞情感、民俗風情、地方特色、文化藝術,成為兩岸廣播聽眾春節期間的“快樂相約”,成為兩岸廣播交流的一個品牌欄目。截至目前,兩岸廣播媒體共同制播的春節聯播節目累計超過了1800單元、9000分鐘,參與的兩岸電臺累計超過了100多家。兩岸廣播媒體的交流與合作邁出了堅實的腳步,實現了常態化、制度化。2.親親閩臺緣——兩岸廣播暨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表演活動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巴莫曲布嫫說過,“非遺保護工作源于民俗學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力量”。[5]2018年、2019年,東南廣播公司兩次攜手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赴臺與聽友近距離交流。福建現有130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其中就包括閩臺共同成功申報的“媽祖信俗”“閩臺東石燈俗”“閩臺風獅爺信俗”“閩臺搶孤習俗”等風俗。在兩次赴臺展演中,臺灣聽眾或現場觀賞或親身體驗,領略了多項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例如惠安女民俗、蟳蜅女民俗等。不少民眾邊看節目邊用手機拍視頻,分享給家人和朋友,并表示,近距離接觸來自祖地的文化瑰寶,感到很親切,也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三)融媒體傳播。由于部分民俗文化是以非物質形式存在,大眾傳媒早前受到自身媒介的技術限制在民俗傳播中或有缺失。如今,新媒體飛速發展,大眾傳播媒介也已沖破藩籬,憑借先進的傳媒手段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延長民俗文化的傳播時間,擴大民俗文化的傳播范圍,豐富民俗文化的傳播內涵等。民俗文化傳播應當聚合多媒體平臺,發揮傳播合力。搶孤,是流傳在海峽兩岸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祭典活動,至今已有630多年歷史。2017年12月29日晚,海峽兩岸第三屆搶孤文化節在福建龍海市隆教畬族鄉大社村圓滿落幕。來自閩南地區的一萬多名參與者和七十多位臺灣同胞參與活動,最后來自臺灣宜蘭與福建漳州漳浦縣的兩位選手成功登上搶孤高臺。搶孤活動待到午夜十二點左右正式開始。報名參賽的勇士們,順著孤棚柱徒手攀爬到孤棚頂,過程驚險刺激。不滿足于單純靠廣播節目來呈現民俗活動,東南廣播在微信公眾號上了《閩臺搶孤習俗:民俗里的兩岸根脈情誼》視頻報道,直觀記錄了最具挑戰和驚險的環節:上孤棚時,選手們身軀要倒掛橫移,兩腳懸空,再凌空上翻,或吊翻爬上孤棚,稍有不慎或體力不支者,一旦掉落即宣告失敗。若有人搶先上孤棚頂則為勝者,搶孤競賽即告結束。未能到現場觀摩的臺灣宜蘭林先生通過觀看視頻來了解大陸的搶孤風俗,他表示,聽聞龍海搶孤與宜蘭搶孤略有不同,這次在視頻中真真切切看到了。他認為,搶孤習俗,慎終追遠,增進了兩岸宗親之間友好往來與血脈情誼,傳承了先民們勇敢堅毅、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是對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最好佐證。值得一提的是,全民參與的新型傳播方式,有利于提高民俗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當下融媒體時代,作為“兩微一抖”中的抖音公布了一組數據:截至2019年4月,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中有1214項在抖音平臺上傳播過,覆蓋率超過88%,共產生超過2400萬條視頻和超過1065億次播放。抖音已然成為最大的非遺傳播平臺。
三、結語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民俗這一曾經只屬于特定地域人群的生活文化,已走進越來越多人的視野。民俗文化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因此,在對臺傳播中,媒體人應理清民俗之間的“源”和“流”關系,形成“美美與共”的互補與和諧;辨清真民俗“和偽民俗”,助力傳統文化的回歸與擴布;避免“馬太效應”,達成民俗傳播的均衡與平衡。如此,才能增強民俗傳播活力,有效延伸民俗文化價值,推動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山.海峽兩岸民俗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現狀——以閩都民俗文化為樣本[J].閩江學院學報,2015(1).
作者:黃月慧 單位: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東南廣播公司
- 上一篇:藏區民俗文化在基礎教育的傳承與反思
- 下一篇:民俗文化在運動鞋設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