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負載詞生態翻譯研究
時間:2022-05-25 09:57:15
導語:民俗文化負載詞生態翻譯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為陜西文化“走出去”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如何將飽含民族歷史及特色的陜西文化負載詞翻譯得當,生態翻譯學說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筆者以西安永興坊為例,利用生態翻譯學說中關于翻譯生態環境、適應與選擇和多維度轉換的觀點,分析了西安永興坊內陜西民俗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現狀,提出了一些改良意見,為省內其他文化精品項目中陜西民俗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提供參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生態翻譯;陜西民俗文化負載詞;多維轉換
1研究背景
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words)是語言系統中最能體現文化信息、反映一個民族特有社會生活的詞、詞組和習語等(廖七一,2000)。文化負載詞是凝結民族歷史與特色的符號,時常因難以實現對等的表述而出現原語有而譯語缺失的情況(Baker,2000)。因此,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一直是翻譯中的難點。隨著“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提出,陜西作為古絲綢之路和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為架起陜西民俗文化負載詞與世界溝通的橋梁,讓更多外國友人通過英語了解陜西民俗及其文化負載詞,筆者從生態翻譯(Eco-Transla-tology)的視角,以西安永興坊為例,開展對陜西民俗及其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
2生態翻譯
生態翻譯是由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提出的,起步于2001年,奠基于2003年(Hu,2003),整合于2006年,興起于2009年,是一門新興的翻譯學說,推動了中國翻譯從“照著說”到“接著說”再到“領著說”的巨變(賈延玲等,2017)。生態翻譯理論建議從生態學的視角,對翻譯活動進行整體性的研究,強調“翻譯即適應與選擇”,它將翻譯過程描述為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所遵循的翻譯原則是多維度(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的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具體的方法就是“三維”轉換(胡庚申,2004)。生態翻譯理論還建立了一套翻譯評級標準,即多維轉換程度、讀者反饋以及譯者素質(胡庚申,2004)。其中,語言維的轉換,可以被理解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文化維轉換,鼓勵譯者關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適應性轉換;交際維的轉換,要求譯者把適應性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意圖能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胡庚申,2013)。
3陜西民俗文化和西安永興坊
3.1陜西民俗文化
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其悠久的歷史累積了豐富的民俗文化,涵蓋物質民俗文化、精神民俗文化、社會民俗文化和口承語言民俗文化等多個方面。為了集中且系統地展示陜西民俗文化,陜西政府主持興建了一批文化精品項目,西安永興坊就是其中之一。于2014年12月20日首播的陜西電視臺大型紀錄片《美麗陜西》第32集,展示的就是陜西民俗文化的旅游名片——西安永興坊。
3.2西安永興坊
永興坊位于西安市小東門里,緊鄰西安城墻中山門,占地約15畝,原為唐朝名相魏征的府邸,現為仿古“坊”“肆”建筑群。建筑方面,在還原仿古特征的基礎上,增添了許多陜西民俗元素,其中包括唐太宗嘉獎魏征直言進諫的“鏡鑒”、陜西方言廣場和陜西“八大怪”鐵藝、剪紙等。經營內容方面,以省級非物質文化美食、市級非物質文化美食和各地名小吃為主,伴有手工民俗技藝表演等(永興坊景區介紹)。
4西安永興坊內陜西民俗文化負載詞的生態翻譯研究
4.1西安永興坊的英譯現狀
西安永興坊由塞納河企業集團全程運營,現有下屬西安永興坊文商旅策劃運營有限公司經營的“永興坊文商旅”公眾號不定期更新信息,在公眾號內未查找到西安永興坊翻譯團隊的相關內容,譯者素質無從得知。受肺炎疫情影響,英語母語國讀者反饋的翻譯評價標準難以實施。經過實地考察(2020年10月),筆者從多維轉換的程度入手,評析西安永興坊內實現中英對照翻譯的陜西精神民俗文化負載詞“鏡鑒”。
4.2陜西精神民俗文化負載詞“鏡鑒”的多維轉換程度分析
陜西精神民俗文化負載詞“鏡鑒”的中英對照翻譯,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名詞解釋和來源出處;第二部分為故事詳解和精神總結.
作者:劉思齊 單位: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 上一篇:文化創意產業園建筑空間設計研究
- 下一篇:合作訓練在小學體育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