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客家現狀與文化影響

時間:2022-12-21 10:15:51

導語:廣東客家現狀與文化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東客家現狀與文化影響

本文作者:詹堅固工作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光緒《嘉應州志》卷七曾提到客家人分布區域是“嘉應州及所屬興寧、長樂(今五華)、平遠、鎮平(今蕉嶺)四縣,并潮州府屬之大埔、豐順二縣,惠州府屬之永安(今紫金)、龍川、河源、連平、長寧(今新豐)、和平、歸善(今惠陽)、博羅一州七縣。”當然,這里提到的分布狀況是片面的,當時粵北、粵西也有不少客家人分布。其后民國《赤溪縣志》①卷八《赤溪開縣事紀》提到客家人分布時,較光緒《嘉應州志》更全面了,除講到上述州縣有客家人分布外,還提到“北江南韶連所屬區域”②、“廣屬番禺、東莞、香山(今中山)、增城、新安(今深圳寶安)、花縣、清遠、龍門、從化、三水、新寧(今臺山),肇屬之高要、廣寧、新興、四會、鶴山、高明、開平、陽春,以至陽(江)、羅(定)、高(州)、雷(州)諸屬州縣”。《赤溪縣志》所記載的廣東客家分布狀況雖未盡細致,但已經初步描繪出今天廣東客家分布的輪廓。客家學開創者羅香林教授在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導論》中首次將廣東客家人的分布區域分為純客住縣和非純客住縣,并對非純客住縣的人口進行分級,作出初步人口估計。他首創的這種研究方法,為后來研究者廣泛采用。羅先生根據當時的人口報告,對各縣客家人的數量進行了統計。純客住縣人數由于有政府的統計數據,且統計方法相對簡單,故統計準確性較高,1933年約有375.6萬人。非純客住縣人數則是作者的粗略估計,約有363.7萬人。當時廣東客家人口總計約有700萬左右。①在文章中,羅先生一再強調,要準確探悉客家分布地域及其人口,必須從實地調查入手。但限于當時條件,作者只進行一小部分的實地調查。文中所述內容,僅是粗略說法,這也是作者深感遺憾之處。正是由于實地調查不夠,文中出現一些錯誤也在所難免,如把豐順、英德納入純客住縣,但這二縣只是客家人占多數而已;非純客縣的統計也有不少遺漏。羅先生這種實地調查廣東客家分布狀況的心愿,直到半個世紀后的20世紀80年代末才初步得償所愿,1988年前后,廣東省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侯國隆趁大規模編修地方志的機會,通過市縣方志部門,對各地客家人分布狀況作了調查統計,取得相對準確數字,調查結果為研究廣東客家的學者爭相引用。當時調查了全省79個縣區市,有客家人居住的縣區共70個,客家人約1640萬人,占總人口5294萬(1987年統計數字,不含海南島)的30.97%。客家人口占99%以上的縣有梅縣、大埔、蕉嶺、五華、平遠、和平、龍川、連平、陸河、翁源、新豐等11個縣,此外,興寧占98.52%,南雄占97.61%,始興占96.8%,紫金占98.07%。這些客家人超過95%的縣應歸屬純客家縣,共15個。沒有客家住的縣9個:順德、南澳、澄海、徐聞、吳川、遂溪、高州、羅定、番禺。其余各縣市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口分布。②侯國隆的調查統計是對羅香林先生客家學研究的繼承和發展,他對純客縣的定義是“客家人超過95%”,這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由于該調查是通過各縣區市政府部門之一的方志辦來進行的,調查結果基本可信,但也有一些錯誤,如文章認為高州、徐聞、遂溪、羅定、番禺無客家人聚居村落,實際上這些縣市都有數目不等的客家村落。經過重新調查,按照傳統的粵東、粵中、粵北、粵西四大區域,廣東省客家人的具體分布狀況如下:粵東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梅州市及鄰近的潮汕地區一帶,包括梅江區、梅縣、蕉嶺、平遠、興寧、大埔、五華、豐順、揭西、揭東、普寧、惠來、饒平、潮安、汕頭、陸河、陸豐、海豐等縣市,其中梅江區、梅縣、蕉嶺、平遠、興寧、大埔、五華、陸河為純客住縣(區)③。豐順、揭西、揭東、普寧、惠來、饒平、潮安、汕頭、陸河、陸豐、海豐等地客家人所操語言是受到潮汕話影響的客家話,與標準的梅縣客家話語音語調上都有區別,他們被稱為“半山客”。粵中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河源、惠州兩市的和平、連平、龍川、東源、紫金及源城區,惠東、惠陽、博羅及惠城區。珠江三角洲大部分縣市也有分布。其中和平、連平、龍川、東源、紫金及源城區為純客住縣(區)。粵北是客家人基本住地之一,主要分布在韶關、清遠市區及所屬各縣(市),其中始興、翁源、新豐是純客住縣,曲江(現為韶關曲江區)、樂昌、南雄、仁化、乳源、英德、連州、連南、連山、陽山、佛岡、清新各縣市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區也有分布。粵西客家人分布在云浮、湛江、茂名、陽江四市所屬市縣,包括新興、郁南、羅定、廉江、遂溪、徐聞、雷州、化州、信宜、高州、電白、陽西、陽東、陽春各縣市的一部分地區。各地具體分布情況見下表:從分布表上我們可以看出,粵東北的梅州、粵北的韶關、粵中的河源、惠州等市是廣東客家人分布的主要地區。目前,廣東純客住縣市(區)有18個:梅江區、梅縣、蕉嶺、平遠、興寧、大埔、五華、陸河、始興、翁源、新豐、仁化、和平、連平、龍川、東源、紫金及源城區,除陸河外,它們基本上分布在梅州、韶關、河源三個地級市的所屬縣區,呈連片分布。在潮汕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及粵西地區,客家人的分布區域更多地呈點狀分布,象散落在棋盤上的棋子,成為潮汕人或廣府人傳統分布區域的一個個移民據點。沒有客家人分布的有潮州市區、揭陽市區、汕尾市區、陽江市區及順德區、南澳縣、澄海區、吳川市。④其他縣市(區)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分布。形成這種分布格局是客家人在長期的移民過程形成的。從宋代開始,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中原移民大量進入贛南閩西粵東地區,客家民系形成。經過宋元幾百年的繁衍生息,粵東梅州及其相連區域成為廣東客家人最重要的聚居地。此后的廣東客家人大遷徙,都是在這個聚居地形成后發生。元末明初,粵北客家由閩西粵東遷入,繁衍生息至今。粵中及粵西沿海地區的客家人則主要是清初“遷海”復界之后遷入該地區,填補“遷海”后帶來的巨大空白帶。客家人大量進入粵中、粵西沿海地區,由于與當地土著爭斗生存資源,長期積累的矛盾在咸豐同治年間爆發,引起長達幾十年“土客大械斗”,造成幾十萬人死傷的慘禍。其中,尤以新會、開平、臺山、恩平等“四邑”地區的土客沖突最慘烈。為避難,粵中、粵西部分客家人被迫向沖突較緩和的相鄰山區轉移,部分則向更遠的海南、廣西及海外地區移民。現今廣東客家人的這種分布格局在清末基本固定下來。2009年廣東客家人口約230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8366萬的27.5%。各地區客家人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為:粵東地區35.4%、粵北地區55.8%,粵中地區25%,粵西地區17.5%。根據侯國隆上世紀80年代末調查的數據,依照上述四大區域進行統計,各地區客家人約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為:粵東地區41.7%、粵北地區55.6%,粵中地區24.7%,粵西地區15.9%。當時全省有客家人164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5294萬(1987年統計數,不計海南島)的30.97%。兩相比較,兩者的比例數大體相似,數據上微小的差異乃是當時部分地區統計數據不準確的結果。

如上所述,廣東客家人的分布狀況必然深遠影響廣東客家文化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確定,在以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客家人集中在粵東北、粵北、粵中梅州、河源、惠州地區這種大的分布趨勢是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而在粵東、粵西等處于潮汕人、廣府人包圍下的一些客家分布點,在強勢的潮汕、廣府文化壓迫之下,這些分布點會逐漸縮小,有些甚至消失,同化為潮汕人或廣府人。廣東客家人分布狀況對客家文化的影響,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考察。(一)純客區和客家人占大多數區域內的客家文化,將在一段時期內按照既有的發展軌跡與時俱進地發展。由于粵東北、粵北這些地區客家人在當地人口占絕對優勢,客家人具有很強的族群認同,文化上也很強勢,其他外來文化無法同化他們,客家人將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維持這種文化狀態。客家文化價值觀的維持主要依靠這些地區,它們是客家文化的大本營、根據地。正是這些地區保持著傳統的客家文化,并源源不斷地通過外出客家人輸送客家文化。也正由于這類地區的存在,才奠定客家文化在嶺南文化中占據三分天下的局面。作為客家文化重要載體的客家方言在本區域內將長時間繼續維持,成為客家人與廣府人、潮汕人族群區別的最直觀要素。處在這一文化區內的非客家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是分布在區內的一個個文化板塊,它們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文化上,都深受客家文化的影響,如處于這一區內的少數民族大都操雙語,有的甚至以客家話為通用語言,文化上也向當地客家文化假借很多,因此,該非客家漢語和少數民族地區實際上可以視為客家文化區。應該看到,該區域內的客家文化,由于在各地發生時間的不同,在共同文化特質的前提下,又存在地域差別。今梅州地區是客家人最集中之地,也是廣東客家文化最早發生地,成為客家文化的核心區,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很強的客家文化對外輻射功能。粵北、粵中、粵西等地不少客家人都是從此輾轉遷移出去。隨著移民浪潮,客家文化也在向外擴散。今東江流域龍川、河源、紫金、惠州、博羅等地,宋元以前,瑤、畬等土著居民或境外來的少數民族是當地居民的主體,宋元之際,客家人才逐漸在當地占優勢,客家文化逐漸占上風。東江流域的客家文化與核心區的客家文化大致相同,又因離梅州地區的客家文化策源地有一段距離,又與強勢的廣府文化區相鄰,同時也受到福佬文化的影響,其文化景觀與核心區又有小差異,形成東江客家文化亞區,以客家文化為主,兼具廣府文化和福佬文化某些特質。今北江流域南雄、始興、翁源、仁化、樂昌、曲江、韶關、英德、乳源、新豐等地,在客家人遷入之前,少數民族文化占有一定地位,明清時期,客家文化在當地才逐漸占上風,但其文化已夾雜不少少數民族文化,與客家文化核心區和東江客家文化亞區又有小的區別,成為粵北客家文化亞區。③(二)在粵東饒平、潮安、豐順、汕頭、揭東、揭西、普寧、惠來、陸河、陸豐、海豐等客家文化與福佬文化的交界處,存在一條狹長的客家亞文化區,即“半山客”文化區。這一區域內的客家人與講閩南話的潮汕福佬人有著密切接觸,文化上與福佬文化相互影響、彼此交融,文化與興梅客家文化核心區有一定的區別。“半山客”區內,客家人的分布比例不大,除陸河、揭西外,大約都在20%以內。其中又只有陸河、揭西及饒平北部客家人是連片居住,其他地方客家人都處在潮汕福老人的包圍之內。在潮客兩個族群聚居地的交界處,雙方存在密切的經濟與社會聯系,當地居民大都使用雙語,使得原來作為兩個族群區別標志的語言和禮俗文化互相交融。在潮汕地區,福佬族群無論在文化上,還是經濟上都比較強勢,處于交界地帶和福老人包圍圈內的半山客,語言及文化都受到較大的影響。如半山客方言一方面保留了客家話的特征詞,另一方面又有許多來自福佬話的詞,語音語調也與梅縣客家話不同,在一些雙語片區,半山客所操語言已經是“二句福佬三句客”的交混狀態。他們的風俗文化,既源于客家卻又具有某些福佬文化的特點,成為間于客潮兩大系的客屬分支。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半福客”二元文化狀態,造成潮客之間的互相轉化。半山客家家族遷入福佬人占多數的區域,他們使用潮汕方言,吸收福佬文化,在心理上認同為潮汕福佬人。如普寧泥溝村張姓人、大南山十石洋的蔡姓人,祖上分別是揭西河婆坪上的客家人,現在已不會講客方言,變成潮州人。這種情況在潮汕地區不在少數。反之亦然。但由于潮汕福佬人大多地處平原,在政治、經濟上占據優勢,造成雙方交界地帶的半山客逐漸認同潮汕福佬人的情況較多。如果半山客地區的政治、經濟情況在當地社會中沒有大的改變,這一趨勢仍將在一定時期內延續。同時,由于半山客區背靠興梅客家核心文化區,雙方距離不算太遠,核心文化區的客家文化又源源不斷對半山客區產生影響,故除交界地帶外,半山客區其他地方的文化將繼續維持“半福客”二元文化狀態。(三)粵中、粵西地區基本上是操粵語方言的廣府人的分布區。客家人大規模遷入這一區域與清初的“遷海復界”關系密切。他們星星點點地安插在廣府人人口薄弱區域,主要是占據這些地區的山區丘陵地帶。客家人進入該地區,擠占了當地廣府人的生存資源,為此,雙方時有沖突,最終釀成咸同年間慘烈的“土客大械斗”,造成雙方大量人員及財產損失,一些客家人不得不向更偏遠的山區遷徙,從而造成今天客家人在當地分布分散,人口不多的狀況。這種分布狀況對粵中、粵西客家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客家人與廣府人的交界地帶或與其他族群雜居的地區,一直存在一種操客粵雙語的現象,這種雙語現象逐漸導致雙重認同,進而認同另一族群文化,客家人就逐漸轉變為廣府人。在這些雜居或交界地帶,粵語區不僅在地理位置上占優勢,在語言、人口上也占優勢。而且,客家人所處區域大都在偏遠山區,在經濟上相對沿海地區還是比較落后,他們為了發展經濟的需要,經常需要與非客家群體打交道,久而久之,他們也會操其他族群的語言,在對外交往時使用粵語,在群體內部使用客家話。由于他們使用粵語能獲得現實的好處,一些客家人慢慢地改用粵語,進而認同自己是廣府人。這種情況下,一些原為客家人分布的區域被同化而成為非客家人分布區,這種現象在粵西地區最為明顯。現今,粵西地區存在不少客家方言島,在若干年后,這些方言島會進一步縮小,直至消失。作為客家文化重要載體的客家方言一旦消失,該區域內的客家人必定轉化為廣府人,當地原有的客家文化也更多地被廣府文化所吸納。

總之,文化的產生及發展都是受制于外在自然環境和社會壞境,客家文化的發展也不例外。客家人分布甚多的興梅地區、北江地區、東江地區,他們在分布區域及政治經濟上都占優勢,因此該區域內的其他非客家文化在強勢客家文化的同化下,也逐漸演變為客家文化區。粵東半山客區文化的形成則是典型的文化交融的例子。該區文化既保存客家文化因子,又受到福佬文化的強烈影響,才形成有別于興梅核心文化區的亞文化區。粵中及粵西地區,客家人分散分布在強勢的廣府文化區內,該區域客家文化受到廣府文化的壓迫,發展空間小,很多地方都同化為廣府文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