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族文化與大學生政治心態塑造的關系

時間:2022-03-28 11:43:45

導語:淺談民族文化與大學生政治心態塑造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民族文化與大學生政治心態塑造的關系

摘要:民族地區大學生政治心態塑造受民族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培育大學生健康的政治心態,需要挖掘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忠誠,塑造大學生積極健康的政治心態。

關鍵詞:民族文化;大學生;政治心態

一、民族文化對大學生政治心態塑造的影響

政治心態是指人們對社會政治生活領域中政治事實和政治現象的心理反應與態度,由此形成對政治決策、政治關系、政治過程、政治活動、政治體制、政治首腦及自身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政治現象的不系統、不定型、自發的反映形式,是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及政治態度的綜合體現。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與理性、自發與自覺的統一,反映出了政治主體對社會政治生活直觀且感性的認識,也是政治體系,包括制度、規范、意識形態等不同層面被政治主體認可和內化的過程。

1.民族地區文化差異影響大學生的政治認知

在特定的行政區域范圍內,每一位政治成員都不自覺地被納入政治體系中,參與政治活動,形成不同政治主體的政治關系。由于政治成員對政治體系及自身在政治體系中扮演的角色產生不同的主觀反映,即政治文化,所以對政治過程產生了深刻影響。長期以來,除了政治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統一政治文化外,還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治亞文化系統,即少數民族地區因為歷史、地理等因素,作為獨立的少數民族群體在政治交往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亞文化體系。隨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貫徹和落實,民族地區政治體系不斷完善,政治民主化進程穩步推進。客觀存在的政治亞文化體系,對大學生的政治認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積極方面來看,通過民族文化交流,政治亞文化體系能傳承和發展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特質,開闊大學生的文化知識視野,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公民意識;從消極方面來看,政治亞文化體系的存在,造成大學生群體中封建落后的專制思想與現代民主政治的開放、自由和自主的價值觀并存,即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現代民主教育,而回到家中又要面對民族傳統舊習和風俗,以至于產生了政治思想反差。

2.民族地區政治效能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情感

在民族地區長期的政治實踐過程中,受地理環境和歷史傳統因素的約束,政治體系的效能不高。民族地區政治資源有限,政治統治和行政管理的技術水平不高,依賴的政治力量,尤其是民族地區政治精英政治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在民族地區政治體系應對突發事件上,民族地區政府的處置能力不強,只有借助上一級黨委和政府的力量,才能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處置的過程,平息事態的進一步擴大。大學生群體會因為事件的影響力及地區穩定目標的實現程度,來評估地區政治體系的能力,所以政治效能的高低,極大影響了大學生的政治感情,突出表現在對民族地區政治體系,尤其是民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熱愛上。具有較高效能的政治體系,所彰顯出來的政治活力,對民族地區政治成員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對民族地區政治精英的信任度比較高,政治穩定具有持續性。

3.民族地區政治認同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態度

民族地區政治成員的政治認同與社會整體之間存在差異性。在歷史上,少數民族群眾被剝奪了權利,統治階級憑借掌握的國家政權壓迫少數民族,所以,少數民族群眾不僅對政治體系缺乏了解;而且對國家政權有著深深的隔閡,甚至是仇視心理。此外,有一些尚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少數民族,還沒有形成明顯的國家意識。大學生擁有比較發達的咨詢工具,信息獲取的能力比普通群眾強,作為最積極的一個社會群體,民族地區的大學生對中央政權的態度,反映了民族地區政治成員的國家認同情況。

二、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大學生政治心態引領的可能性分析

校園文化建設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時代,先進文化、有益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相互交織。高校是社會文化思潮的交匯點,不同的文化思潮像商品般充斥校園。如何運用先進文化占領高校思想文化陣地,引領大學生塑造健康的政治心態,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政治社會化是人們逐步獲得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和改變自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動過程。高校肩負起了文化傳承、人才培養、服務地方和科學研究四大職能,其中在文化傳承過程中,高校能系統化地教育和訓練大學生,使他們對政治規范形成基礎性認知,初步體驗政治生活。在各級黨團組織中,大學生是參與主體,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對于培養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念和政治情感起著關鍵作用。首先,通過各種政治學習活動,高校強化了大學生對政治體系的好感,對培養大學生的政治忠誠和政治信條發揮了積極作用。無論是參加升國旗儀式,還是《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學習,大學生都能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政治生活;其次,各級黨團組織利用各自的信息平臺,傳播自己的政治價值,號召大學生加入不同類型的政治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質,以及溝通協作和領導能力。

三、以藏羌文化特色引領大學生政治心態健康發展

阿壩師范學院地處四川民族地區,服務阿壩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一直秉承著“傳承、創新、特色、和諧”的理念,取得了許多優異的成果。2011年,學校榮獲四川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和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2013年,學校榮獲四川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在每年的“藏羌鍋莊文化節”,我校都會開展以“藏羌鍋莊文化”為核心的系列校園文化活動,組織鍋莊比賽、鍋莊文化普及、鍋莊晚會及鍋莊展示等一系列活動,營造鍋莊文化氛圍。每兩年一屆的岷江魂藝術節,更是學校的民族文化盛宴,讓大學生欣賞藏羌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時,也感受到民族團結、民族進步的優勢。在推動民族大團結和民族大融合中,學校著力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生活,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大學精神引領大學生塑造積極向上的政治心態。學校的辦學歷史可謂歷經磨難,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學校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在抗震救災期間,全校師生弘揚“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阿師精神,異地復課,重建家園,于2011年9月奪取了災后重建的全面勝利,先后被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發改委、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在每年的9月份,通過新生入學教育,學校讓校史和學校精神在新生心中扎根,培育他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學校水磨校區所處的四川省汶川縣水磨鎮充滿著濃郁的藏羌民族文化氛圍,水磨古鎮上的春風閣、西羌匯、禪壽老街等景觀,融入了藏羌民族建筑特征和宗教文化色彩,體現出各族人民在災難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堅韌性和凝聚力,是民族大團結的有力見證。2010年,水磨古鎮被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和聯合國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雜志評為“全球災后重建最佳范例”,被第三屆世界文化旅游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精品文化旅游景區”稱號。茶余飯后,行走在古鎮街頭,大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感受藏羌民族文化的魅力,體驗各民族之間和諧相處、團結互助的精神風貌。

作者:曾興華 單位:阿壩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惠巖.政治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楊光斌.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周平.少數民族政治文化論[J].云南社會科學,1994,(5).

[4]劉云山.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思想基礎[N].人民日報,2006-10-24.

[5]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