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視野下民族文化認同探討
時間:2022-03-16 09:10:06
導語:“一帶一路”視野下民族文化認同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一帶一路”戰略是實現中國夢的重大舉措,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關鍵布局。在“一帶一路”的偉大實踐中,將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進一步融合和發揚光大,增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在各民族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信任和相互幫助的緊密關系,真正打造一個休戚相關、互利共贏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
2014年,主席提出建設“一帶一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雄偉戰略,強調有關國家要一起努力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繁榮。目前,“一帶一路”戰略已經深入地進行實施和全面展開,主席明確提出,“一帶一路”建設非常有利于民族和邊疆地區,要進一步加快民族地區的開發和開放節奏,努力開拓服務國家建設和發展的新局面。自古以來,絲綢之路貿易與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密不可分,更促進了民族和邊疆地區的建設和發展。“一帶一路”戰略是對外開放的嶄新舉措,這個戰略布局的堅實基礎便是民族邊疆地區與其他地區之間歷史上形成的密切民族關系和民族感情。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少數民族地區與絲綢之路密切關聯,源遠流長,各民族成員都對絲綢之路懷有深厚的感情。“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需要各民族、各地區的共同努力,團結一致,整體發力,而不能各自為戰、單打獨斗。這就必須加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統一國家的認同,堅決維護祖國的最高利益和民族大團結,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同心同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中國要實現富強、民主、文明與和諧,有必要向世界展現我們自己的優秀文化,特別是中國富有特色的各民族和諧與共、團結友愛的多元一體文化,盡力傳播和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密切關聯的絲綢之路精神,努力增進我們偉大祖國的親和力與感召力,進一步加強中華民族文化的真正認同,以中華優秀文化軟實力來促進和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成功實現。
一、“一帶一路”戰略與民族交往
作為一條貿易之路、文化之路和信仰之路,肇始于兩千余年前的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平臺和商貿溝通的橋梁。“一帶一路”戰略涉及多種文化和眾多國家及民族,這個雄偉戰略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人與人之間能否和諧共處、真誠交往,摒棄各種誤解、疑慮甚至對抗,讓“絲綢之路”的歷史煥發青春,“一帶一路”沿線的相關國家和民族一起構建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自古以來,絲綢之路的貿易和商業往來就與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密不可分,與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建設密切相關。“一帶一路”是古“絲綢之路”的歷史傳承和拓展,“一帶一路”沿線涵蓋了多個民族自治區域和眾多民族省份。“一帶一路”戰略把中國民族地區從邊緣位置推向了歷史前臺和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成為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前沿陣地。“一帶一路”戰略將和歷史上的古絲綢之路那樣,對祖國多元一體民族關系的發展提供絕好的契機,各民族地區和其他地區一樣都會迎接挑戰,抓住機遇,也會走出固步自封、發展遲緩的過往狀態,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進一步加深各民族之間的感情,真正形成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良好局面。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也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一是民族之間新的利益矛盾產生。我國少數民族群眾一大部分生活在西部地區,與漢族地區特別是東部地區有著明顯差距,“一帶一路”沿線的民族地區必須牢牢抓住機遇,迎頭趕上,從而消除不平衡和落后的差距,發展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民族關系。二是民族意識增強有可能會帶來消極影響。“一帶一路”戰略將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市場經濟的本質必將促進民族意識順勢增強,民族認同感的增強有可能導致一定的排斥性伴隨產生,形成一定的民族隔閡。三是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可能多少會受到影響。“一帶一路”沿線民族地區的風俗和宗教文化有歷史的繼承性,成為當地民族文化和生活的重要因素。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各種建設項目將逐漸在民族地區鋪開,在給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時,也多少會沖擊和影響當地的日常生活,一旦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宣傳和落實不到位,就有可能出現一些傷害民族感情的情況,倘若處理不妥當,勢必影響民族團結,阻礙“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所以,要順利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重視民族關系和民族交往。一則,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大格局中,各個民族必須充分認識到自己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互相離不開,中華民族利益是最高利益,要堅決抵制和反對狹隘的本位主義。二則,每個民族都要互相尊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尊重差異,求同存異,堅決反對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要堅持民族平等和團結,共同繁榮和進步。三則,各個民族也要從自身出發,努力發展和進步,整合各方利益,在中華民族和祖國大家庭的格局中,互通有無,互相幫助,互相扶持,互相促進,不歧視,不攀比,不泄勁,不拆臺,要在“一帶一路”偉大戰略的進程中一起努力奮斗,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建立和發展偉大地中華民族感情,增強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的認同,為祖國的富強貢獻力量。
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基礎之一就是我國民族地區有著悠久的文化交融和認同。民族文化通過影響相關產業的產生和發展,進而影響到商業貿易的內容并對商業貿易的規模和格局產生深刻影響。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既存在“異質性”,也存在“同質性”。民族文化的“異質性”導致產品的差異化,進而有效促進商業貿易的產生并進一步產生強大競爭力;民族文化“同質性”所內涵的稟賦優勢則有利于商業貿易“網絡效應”的形成并強化了貿易關系。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民族文化是我國經濟欠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商業貿易的重要推力,是對經濟方面劣勢的有效補充。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歷史中創造、積累和傳承的,并在歷史發展中與本民族的生產和生活密不可分,從而不斷演進。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民族文化,都在歷史演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認同是區域合作的基礎。當今世界區域合作搞得比較好的地區,一般都有較多的文化認同,比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等,都有比較強的文化凝聚力。有了文化認同,才能達成共識,進而實現合作共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一帶一路”戰略是實現中國夢的偉大舉措,將對我國的方方面面都會起引領作用,也必將對國家認同的意識構建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國家認同,對于多民族國家而言,就是各民族成員對國家都有歸屬感、認同感,是一種身份意識,是基于共同的歷史和文化等因素產生,也會通過有意識地建立一定的政治、法律和文化體制來實現。國家認同,可以表現為政治認同、經濟認同和文化認同等多種形式。“一帶一路”戰略對國家認同的積極促進作用是全方位的。“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群眾的文化交流是“絲綢之路”文化核心的價值基礎;各族人民和諧共處、團結友愛、共享繁榮生活是“絲綢之路”精神的理想和追求。國家認同必將讓“絲綢之路”精神煥發出青春活力,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共建精神家園的思想基礎。
三、“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和諧民族關系的構建
“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與實施有賴于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進一步增強,也有賴于和諧的民族關系,倘若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處理不好,將會影響“一帶一路”戰略的進展,甚至影響區域發展、民族發展和國家發展。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進程中,要嚴防出現影響民族和諧關系的情況。因此,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必須大力加強民族工作,進一步構建和完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切實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認同,增強國家意識。要大力宣傳和貫徹民族平等團結政策。民族平等團結是民族關系的前提,“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民族關系涉及到不同層面,平等和團結是和諧民族關系的關鍵。在具體工作中,要努力處理好有關民族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各類問題,嚴禁發生傷害民族感情和影響民族團結的事情。應根據各地區民族特點,堅持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宣傳、貫徹和執行,加強各民族的交往和交流,營造和諧、團結、友好的民族關系氛圍。各族干部群眾也要敞開胸襟,增強自信心和包容力,摒棄地方保護主義,從全局著眼,與時俱進,為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提供寬松、和諧的社會氛圍。引導健康積極的民族意識,增進中華民族的整體認同感。對于民族意識可能增強的趨勢,不要刻意打壓,也不可放任、放縱,要防止被壞人利用,要積極引導,要強化國家意識,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認同。著力在全體公民中培育、發展和強化國家意識,把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結合起來,增進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要有意識地導引向共同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和歷史認同,強化國家意識,有力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區域發展與民族發展要統籌規劃。“一帶一路”戰略不但著眼于東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也著眼于促進民族間和諧關系。可持續發展和協調發展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應有之意。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進程中,要努力促進和發展和諧的區域關系和民族關系,統籌規劃,求同存異,互惠互利,有效互補,整體推進,要摒棄一地一域的狹隘利益,堅持全局觀和大局觀,將各方利益有效整合,努力發揮整體合力,同時權衡考慮各方的利益分配,避免差距過大,盡力實現相對公平,努力使各方都受益。總之,促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最關鍵的還是增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營建中華民族共同擁有的精神家園,共塑民族團結之魂。在“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中構建利益共同體,在各民族間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信任和相互幫助的緊密社會關系,讓各民族成員增進對祖國的認同感、對偉大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對悠久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從而加強各個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認同,強化國家意識,真正打造一個休戚相關、互利共贏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作者:劉永強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烏小花、紅梅.論“一帶一路”戰略與和諧民族關系構建.蘭州學刊.2015(12).
[2]王正偉.民族地區要在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大局中大有作為.民族論壇.2015(7).
[3]梁紅軍.“一帶一路”戰略的民心相通研究.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5(11).
[4]王偉.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內質和蘊涵.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6).
[5]楊韶艷.“一帶一路”背景下對民族文化影響國際貿易的理論探討.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6).
[6]彭謙、陳永亮.如何增強各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中國民族報.2015年3月6日第5版.
[7]李偉、姚廬清.“一帶一路”發展中的民族交流與核心價值認同.齊魯學刊.2016(1).
- 上一篇:民族文化融入大學生藝術教育的研究
- 下一篇:文物館藏對于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