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民族文化意識與能力提升研究
時間:2022-07-28 04:29:41
導語:大學生民族文化意識與能力提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文化教學作為促進語言教學和學習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課堂文化導入成為語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然而,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外語文化教學也只是關注目的語文化,如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這種忽視母語文化的教學必然導致學習者的民族文化意識薄弱。因此,如何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語言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加強民族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跨文化教學,既有利于學生民族文化意識的培養,同時也是文化全球化的需要。
關鍵詞:大學英語;文化意識;文化教學;目的語文化;母語文化
1引言
近年來,我國英語教學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即文化教學越來越受到教育者和大學英語教師的認可。但這主要體現在學生可以較好地使用英語來表達英語國家文化,卻難于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課堂教學中,只重視目的語文化,而忽視了母語文化教學。跨文化交際要求學生既能夠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且弘揚中國文化[1]。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問題為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把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和英語國家文化教學更好地銜接起來,圍繞目的語的學習,同時又兼顧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學習,培養大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大學生能較為容易地使用英語來介紹西方節日,如情人節、感恩節、萬圣節、圣誕節等并且熟知其英語來源。但是耳聞能詳的中國傳統佳節,如春節、清明、端午以及中秋等節日,學生卻不能用英語熟練表達。筆者做過調查,最近幾年的大學英語四六級關于節日的翻譯題目,學生常常感到較為困難。學生熟知《圣經》里的故事,卻不能流利地背誦一段《論語》中的語句。根據這種情況,筆者選取了濟寧學院、曲阜師范大學200名大一、大二非英語專業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文科生70名、理科生70名、藝術生60名。通過測試試卷及訪談的形式分析了其民族文化意識的現狀。具體研究設計如下:
2.1研究問題
本研究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1)在詞匯和書面表達方面,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如何?2)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的現狀是什么?3)大學生對在英語教學中加入中國文化的態度是什么?
2.2數據收集
此次調查共發放200份測試卷,進行了3次訪談。測試后收回有效測試卷191份,回收率為95.5%,代表性好。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定量研究的調查工具是“對大學生中國文化知識了解的測試卷”。定性研究采用了和學生面對面訪談的方式進行。定量研究中,筆者設計的“測試卷”主要測試的是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該測試包含16個中國文化詞匯翻譯及7個中國文化的翻譯解釋題目。內容涉及較為廣泛,包含了中國文化的多個方面,如政治、經濟、飲食、節日以及文學和名勝古跡等。任意找詞匯,隨機考學生,要求學生不參考資料,45分鐘內獨立完成。運用SPSS11.0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2]。在定性研究中,50名同學被分類型選出,對他們進行了每人10分鐘左右的訪談,采用漢語交流,使用筆錄,不進行錄音,這種半結構化的訪談形式,也打消了學生的緊張和焦慮情緒。在實施過程中,一是讓被訪者自由表達對于中國文化學習的看法,并評價大學英語教學。二是就事先設定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方面的問題對學生進行訪談,記錄學生答案。
2.3結果與討論
2.3.1對母語文化知識了解程度測試試卷的分析
表1是“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中國文化知識了解的測試卷”,筆者收集的數據如下。在傳統文化的測試中,排在前四位測試正確的詞語分別是餃子、孔子、功夫和中秋節,學生的正確率分別為85.9%、81.7%、62.3%和50.3%。遺憾的是,雖然在山東曲阜,數據顯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學可以正確翻譯出“三孔”,即孔府、孔廟、孔林。能正確無誤地翻譯出測試的16個中國文化詞匯的同學沒有一個,只有20%的同學能正確地翻譯其中5個詞匯。在7個中國文化的翻譯解釋題目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就像翻譯軟件一樣按照漢語順序直接進行了翻譯,更有意思的是,部分被測學生在翻譯時還使用了拼音。這種翻譯,根本不能體現我們中國文化的真正內涵。數據表明,學生運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非常薄弱,在跨文化交際中,這種對于母語文化積累的缺失勢必造成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的薄弱。
2.3.2訪談結果分析
經過前期的測試問卷之后,筆者選取了50名學生進行了訪談。該訪談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對于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掌握程度以及將中國文化融入外語教學的態度。在訪談中,筆者設定了一些開放性問題,學生們做了解答。就訪談結果,筆者進行了如下分析:第一,必要性。大部分學生都認為非常有必要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以迎合全球化發展的要求。我們要讓世界其他國家更好地了解中國,讓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進而逐步提高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在全球的影響力。第二,局限性。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工具—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部分受訪者認為自己雖然有一定的語言基礎,但長期以來受到中國傳統教學影響,重視書面,而在表達上還存在很大的不足。特別是跟外國人交流時,常常感覺不知所措,總會“大腦一片空白”、“找不到英語中合適的單詞和漢語相對應”、“自己也存在對中國文化不是很清楚的情況”。這些回答一方面說明學生對于對外交流的心理準備還不足,另一方面,語言交際能力相對較為薄弱。
3大學生民族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西方文化教學是必要的。但在漢語語境下,介入中國文化教學和學習,這種雙向文化同時進行更是一種必須[3]。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在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通過中國文化教學來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保持學生穩定的文化身份。跨文化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對于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弘揚和融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英語教材中增加關于中國文化元素的內容
據了解,目前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材主要有以下幾種: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新標準大學英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綜合教程》、《新世紀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等幾種。筆者通過認真分析這幾部教材的特點,得出結論:這些教材在傳統上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雖然各種教材會有不同的側重角度,但教材中涉及到的大部分還是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內容非常少。為此,筆者建議,在內容上,大學英語教材應該每隔一兩個單元適當編排含有中國文化內容的課文,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一是有課文學習的新鮮感,二是有一種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在講授西方文化時,要采用對比教學法,例如在講解西方的圣誕節,可以對比中國的春節;講解感恩節可以對比中國的中秋節。這樣,學生在學好西方文化以及英語的同時,又能夠較好地用英語掌握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兩種文化的介入,有利于學生民族文化意識的培養。
3.2增設用英文講解的中國傳統文化選修課
目前,本科院校中普遍開設了選修課程,在這些選修課程中,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選修課也不乏少數。但是這些課程都以漢語為講解語言,幾乎沒有用英語講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此類雙語課程對老師的語言要求較高,開設起來難度較大。筆者認為,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在精通英語的基礎之上,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爭取把這類雙語課程開設起來。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豐富了選修課的內容。在高校中用英語講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選修課是可行的,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大膽實踐,不斷創新。
3.3在學生校園文化生活中增添中西文化體驗活動
課堂學習是學習中國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作為隱性課程的校園更能夠起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當前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大學生社團多種多樣。在這些課外活動和組織中適當添加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體驗活動,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在特定的節日,像中秋節,學生社團可以組織相應的英語活動,讓參與者用英語介紹中秋節的來歷、意義以及通過品嘗月餅等形式來增加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學生在訓練英語表達能力時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國傳統文化。
3.4加強含有民族文化內容的英語考試
長期以來,聽力、閱讀、寫作和翻譯等內容一直為英語考試等主要測試題型,目的在于考察學生的基礎能力。可喜的是,筆者在進行最近幾年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輔導中看到在四六級翻譯題型中,多次考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其中涉及的內容主要有火藥、中秋節、端午節、茶葉等傳統文化話題[4]。這種考試很好地引導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同時在大學英語教學方面也提出了要求。基于這種新變化,大學英語教師一方面在課堂上應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另一方面,應引導學生積極準備四六級翻譯新題型的考試。學生要首先掌握好相關傳統文化詞匯,然后了解內涵,多做此方面練習。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可以意識到學習中國文化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們在平時口語測試、期末考試中也應該增加中國傳統文化測試內容。這樣,學生會自覺加強民族文化學習,無形中形成一種文化氛圍,也間接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
3.5培養學生用英語傳播民族文化的意識
跨文化交際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掌握不同文化內涵是提高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基本條件。當前,學生英語表達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英語基礎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也越來越熟悉。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呼聲愈來愈高,并且愈來愈強。這樣,學生這一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運用英語來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英語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標,因此,我們要利用好這個手段去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也會接觸許多與英語相關的工作,如接待外籍客戶,簽署涉外合同,甚至是做英語導游等等。這些活動都會涉及到許多中國文化內容。跨文化交際活動的本質就是兩種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習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5]的一系列關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為大學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中國文化是瑰寶,既要繼承,又要傳承。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是我們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嶄新的起點。我們要在英語教學中把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植入英語課堂,讓學生既能學好英語,又能學好中國文化,進而通過英語這一媒介把中國文化特別是優秀傳統文化傳向世界。
4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目的語文化教學,而忽視母語文化,只能片面地學習英語,缺乏英語學習的完整性,容易導致大學生習得目的語時的母語文化基礎的缺失。中國文化教學在當前英語教學中已經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加強中國文化教學對英語學習有著極其重要的積極意義。面對全球化以及國家間交流的日益興盛,高校作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基地,更應該擔當起培養擁有較高水平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獨立文化人格以及懷有深厚民族文化的復合型、全方位、高層次人才的重任[6]。因此,傳統的教學理念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單純培養學生的基礎語言技能的老觀念應該徹底改變。通過在課堂上交互講解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使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得到平衡,逐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一方面加強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另一方面,應更好地促進英語和漢語的融合。在多元化的文化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應從課堂做起,從自身做起,這樣才能使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作者:陳靜 單位:濟寧學院
參考文獻:
[1]LuoDM.AphasiaofChineseCultureinSeniorHighSchoolEng-lishTeaching-TakenaKeyMiddleSchoolinKunmingastheExample[J].ScientificResearch,2011,2(3):279-287.
[2]邵翠紅,高山林,孫素霞.SPSS11.0軟件用于方差分析中的數據轉換[J].電腦開發與應用.2005,(2):60.
[3]郭燕,徐錦芬.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多維度研究[J].外語界.2014,(4):2-11.
[4]師嘉林.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后的大學英語教學—以2013年12月改革后的三次考試為例[J].大學英語.2015,(1):190-194.
[5]李軍.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學習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EB/0L].[2013-10-09].theory.people.com.cn/n/2013/1009/c49165-23132486.html.
[6]張蔚,米家全,印蕾.關于非英語專業大學生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的調查與分析[J].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39-42.
- 上一篇:藏區民族文化資源利用與保護探討
- 下一篇:醫院文化建設促進醫患和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