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時間:2022-09-26 09:13:37
導語: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SWOT分析法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安德魯斯于1971年提出來的,SWOT是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的首個英文字母縮寫。本文將嘗試運用SWOT分析法對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內外部條件進行探究,以提出一系列具有甘肅民族特色、符合甘肅實際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和建議。
一、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分析
(一)資源優勢。甘肅地區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區域,從先秦至魏晉北朝時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鮮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黨項、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長時間生活于隴原大地。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甘肅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除伊斯蘭教文化、藏傳佛教文化外,特有民族文化以及以花兒、道情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最為典型。(二)品牌優勢。甘肅民族地區除了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外還有較好的文化品牌認知度。甘肅眾多的少數民族聚居而形成的民俗民居、民族歌舞、服飾等孕育了甘肅特有的民族風情。在甘肅現有的45個民族中,世襲長居的就有11個,獨有民族3個。多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勞動中創造的磚雕、木雕、石刻、皮影、剪紙、刺繡、器樂、曲藝、民間舞蹈、“花兒”對唱、宗教音樂等民間民俗文化,都將被精心保護、扶持發展。(三)政策優勢。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落實到甘肅具體的發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支持甘肅的發展總體要求等重大問題上突出了文化因素,而且在《意見》中,就甘肅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提出具體的指導措施,國家的大力倡導和扶持為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二、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劣勢分析
(一)文化產業意識不強。甘肅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但諸多的民族文化資源是以長期的封閉性為代價的,甘肅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教育水平低,在發展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的過程中,人們將文化產業等同于文化事業,只看到其公益性而看不到文化的商品性和產業屬性,對文化的經濟價值及發展潛力缺乏認識,基層政府在看不清經濟利益的情況下發展文化產業更是缺乏積極主動性,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二)投融資體系不健全。由于甘肅民族文化產業多以民族民間工藝品、民族旅游業等表現形式為主,規模小、范圍小,目前還沒有形成較好的產業鏈,基礎還比較薄弱。加之甘肅的民族文化資源相對集中的地區處在經濟發展落后的民族貧困地區,貧困是產業發展的阻滯。因此,大多數文化企業的資金來源于政府的投入,且資金有限,根本不能滿足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三)文化產業人才匿乏。甘肅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的保持是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基礎,民族技藝傳承采用的是父子傳承,師徒傳承。而隨著當地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年輕一帶的遠走他鄉,民族民間手工藝的后繼無人,是發展和保護民族產業迫待解決的問題。另外甘肅雖然具有很多民間工藝人,能工巧匠,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知識文化水平十分有限,不能將自己擁有的傳統文化資源產業化,這也阻礙了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機會分析
(一)國家戰略發展機遇。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發展戰略,對甘肅等少數民族地區在金融、教育、財政科技方面都有巨大的投入,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從政策傾斜、戰略規劃、產業布局等方面強化對西部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區的扶持。(二)西部發展文化產業戰略規劃的推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甘南州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臨夏州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盛世伊園”建設等幾個大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相繼提出,為甘肅民族地區文化產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契機。(三)“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甘肅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黃金路段,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舉足輕重,甘肅將從過去相對封閉落后的后方變成面向西部歐亞各國的一個前沿。借此良機,甘肅省政府陸續出臺了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規劃和文化產業建設方案,著力發展招商引資,推動本地文化企業走出去。
四、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威脅分析
(一)其他省份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挑戰。甘肅的民族文化產業與鄰近的青海、寧夏、西藏等民族地區在民族文化資源的存在一定的同質性,受到來自這些地區的競爭壓力。而在發達地區的北京、上海、陜西、四川等地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形成了對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沖擊和威脅。(二)民族傳統文化的流失。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甘肅各地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不斷變遷。漢族主流文化的強大影響,少數民族文化有逐步淡化和消失的趨勢,而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的民族習俗和禁忌也不斷打破,民族文化傳統面臨流失,少數民族的文化開始失去它固有的特色。
五、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策略和建議
通過上面的SWOT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甘肅省民族文化產業雖然有一定基礎,有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但仍處于比較落后的局面,因此筆者對于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定位與突破形成了幾點策略思考。(一)處理好傳承與開發之間的關系。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要遵循產業發展的規律,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的傳承與開發應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使民族文化產業開發利用回歸傳統,回歸民間,扎根生活,進行有效合理的開發。(二)處理好公益性利用與產業化經營之間的關系。對民族文化的產業化開發中,往往會過于追求產業性經營的經濟效益,而忽視民族文化的社會性公益性利用。面對這種問題,甘肅政府在民族文化產業化開發過程中,應當將公益性利用與產業性經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過政策規制實現文化產業化的有序發展。(三)處理好原生態與變異性之間的關系。文化在創新中傳承、傳承中創新,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甘肅政府應當充分利用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既能創作出優秀的文化作品,生產出優秀的文化產品,還要通過延長完整的產業鏈支撐實現文化產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以打造富有深厚民俗內涵與民俗精神的文化品牌。
作者:薛磊 單位:蘭州工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馬東平,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思考——以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產業為例[J],開發研究,2009.06
[2]白嘉菀,民族文化產業SWOT分析研究——以平涼市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7.03
[3]孫杏花,解亞萍,陸懷平,甘肅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以甘南、臨夏為例[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7
[4]譚伊茗,王國興,基于SWOT分析的甘肅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12.09
[5]方莎,基于SWOT分析的云南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5
[6]劉姍,劉德龍:民俗文化產業開發要處理好三個關系[N],新華網,2015.11.16
- 上一篇:論河北省網絡文化發展特點
- 下一篇:民族文化融入初中英語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