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民族文化探討

時間:2022-11-10 09:19:18

導語:中職學校民族文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學校民族文化探討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文化凝聚了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是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落地于學校教育,是當務之急;把民族文化自信的培養落實于當代青年中,是實現文化軟實力著陸的重要任務。而中職學校是培養民族文化自信的承載主體之一,肩負著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責任。本文從民族文化自信的內涵及中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心理疏離現狀出發,提出并分析中職學校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應對策略。

一、民族文化自信的內涵

首先,民族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認同,民族文化的認同是指同族群的明顯對其歷史、語言、風俗等方面的接受和認可態度,是本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心理認知,對所屬文化產生歸屬感,從而獲得傳承與創新自身文化的心理動力;進而上升到國家層面,將民族文化認同溯源到國家戰略文化認同,將其視為世界主體認同范圍內,相互尊重,彼此吸收和融匯。其次,民族文化自信是在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自信的源泉來源于民族歷史、民族科技、民族精神的過去考量、現在傳播與未來的號召。

二、中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心理疏離現狀

中職生正處于信息處理模糊期與心理意識覺醒期,在民族文化傳承上,存在著心理疏離,一方面,缺乏家庭的正確引導,隨著外出務工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教育家庭的增多,他們家庭觀念、家族觀念淡薄,家長給予更多的是物質的補償,缺乏本土民族歷史、文化意識的培養,在成長的關鍵期,缺失了口耳相傳的最佳心理契機。另一方面,隨著快餐文化的普及,各種短平快的網絡及影視信息泥沙俱下,中職生在模仿中慢慢迷失,表現為對本土民族文化缺乏敬畏,對本土民族風俗人情淡漠,對本土民族技藝嗤之以鼻,失去了民族自覺的感情契機。與此同時,隨著外來文化的入侵,很多不良媒體把本土民族文化宣傳成保守的、落后的文化,甚至斷章取義,在戲說與惡搞中曲解民族文化的精神價值,而把外來文化包裝成時尚的、進步的文化,通過節日、娛樂物化他們的產品形式,商業化他們的產品價值,美化他們的精神內核,加重了中職學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失去了民族自信的行為契機。“增強民族認同感,能夠提升傳統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意識,使人民熱愛并保護優良傳統文化,自覺抵御外來文化的侵蝕,維護民族文化的安全。”正因中職學生還處于對自身及外界認同的探索時期,他們的物質文化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隨著自身經歷的積累與外在的融合,是一個重新構建平衡的過程。因此,當前主要任務是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重新恢復外在入侵文化認知與已有的內在主體民族文化認知之間的平衡狀態,培養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

三、中職學校民族文化自信培養策略

(一)從民族歷史中喚起中職學生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民族文化傳承最為久遠的國家之一,從三皇五帝時代,各族群與中央皇朝互動,在黃河流域,通過洪水周期性泛濫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農業,并誕生了與之適應的科學技術、政治文化和社會分工。而且,通過河流,紛爭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獲得一種標志性的文化認同,產生了一種后來被稱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傾向。在此基礎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現代民族國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層意識形態,即平原地區的農耕文化——尚“和”文化。在中國北方干旱草原,幾千年來存在著游牧族群,他們要適應干旱區的自然狀況,要適應脆弱的草原生態環境。為了對抗惡劣的自然選擇,農耕文化顯然不適應生產發展,游牧部落自幼習騎射,青壯從戎,勇敢善戰,他們形成了獨特的游牧文化——尚“攻”文化,是一種先進的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人類文明。古代百越地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多山、多水、多湖泊,交通非常不便利,正是這些生存環境驅使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山多水的地理環境迫使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百越文化——以“防”為主的狩獵文化。在歷史的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和狩獵文化長河中,每個族群相互獨立又融匯互補,既具有統一性,又兼有包容性。因為統一性,凡屬文化圈內的人群,都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的本質屬性;因為包容性,則允許周邊區域族群仍保留自身文化的某些特性。“民族文化傳承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傳統,每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強行中斷,都將世世代代不斷延續和發展。”中職學多元文化視野下的生通過學習民族歷史,在共同的歷史長河哺育中,了解民族歷史滲透的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理解民族的紐帶,尊重歷史,強化民族凝聚力,產生民族自豪感,喚起民族的認同感。(二)從傳統民俗中喚起中職學生民族文化的自覺性。在直面世界文化對中國本土民族文化的挑戰的同時,應整合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引進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更“應從歷史傳統、從生活實際、從民俗、民風中領悟民族的內涵”,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和旺盛活力。1.推廣民族節日,深挖民俗文化,培養貼切公民生活實際的民俗習慣。中職學生大部分來自于各區域民族,有著對本土節日、語言、風俗的認知,對同齡人的文化自覺能相互影響。發揮中職課堂的教育、政府的主導、輿論的推介等作用,通過挖掘民族傳統文化內容,進行適度的包裝和氛圍宣傳,賦予它時代的活力與象征意義,整理、內化成日常行為習慣,使之形成品牌。自覺地參與民族節日,自覺地表達民族語言,自覺地穿民族服飾,自覺組織開展民俗特色活動,將傳承與創新相結合,使學生在民俗熏陶中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喚起民族文化自覺。2.將民俗節日文化融入中職校園文化中,借助校園文化平臺,推出傳統民俗文化的民族精神教人機制。我國是世界上節日最多的國家之一,如火把節、重陽節、元宵節、三月三、中秋節、重陽節、盤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倫理、信仰、情感、藝術,是極具綜合性的文化載體,傳承著獨特的民族記憶。中共中央宣傳部、文明辦、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指出: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這些民族節日文化的周期性、群眾性、娛樂性的特點,也吻合校園文化的綜合特點,易被學生接受。再通過系列教育活動,內化成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通過學校文化給傳統文化予活力,強調“保護”與發展并重,將“傳承傳統”和“吸納先進”相結合,使學生自發、自愿、自覺傳承民族文化。“我們要傳承民族文化,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知,就必須對民族文化進行重讀,賦予民族文化內核并予新價值。”民族民俗文化傳統經過歷史的優勝劣汰流傳至今,并且還要持續傳承下去,也必須賦予新生命,傳承民族的個性和風格,這些個性和風格,世代影響著該民族共同體及該共同體的所有成員,而該共同體也靠這些文化傳統使其成員緊緊地凝聚在一起,變成民族的心理,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自強精神。(三)從民族技藝中喚起中職學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2016年,全國第二屆職業教育活動周主題“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傳承民族文化,它需要一個載體——民族的技藝,中職學生對民族文化自信的載體,來源于對民族技藝的自信。民族技藝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沉淀,它不僅表現為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愿望和審美情趣,更是交流的紐帶,如果以民族技藝為載體的民族歷史記憶流失,那民族就會失去自己的根。所以,喚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從以培養技術人才的中職學生抓起,從民族的根抓起。1.民族的工藝、美術蘊含的民族美學各民族的藝術都是屬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中國民族工藝、美術以其豐富的圖案、絢麗的色彩、古樸的內涵,體現的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占著主要的一席。中國民族工藝、美術“它經過千百年來人民大眾帶著飽滿的情感因素,按照自己的審美要求創造并傳承下來的。”經過歷史的打造與篩選,造就了大批能工巧匠,打上民族的烙印,如苗龍、瑤繡、壯錦等,從小眾慢慢走向大雅,從本土走向國際,無不彰顯著民族的自信,煥發民族魅力。中職課堂,以專業課為主,選修課和興趣小組為輔,融入地方民族特色,走入田間地頭,編寫教材,拓寬教學內容,在實踐中傳承民族工藝,在創新中體驗民族自信。2.民族的音樂、舞蹈展示的民族文化內涵民族音樂、舞蹈是通過歌者、舞者的肢體語言展現民族風貌與情感的載體,它是民族的一項娛樂活動,展現民族的日常,傳承民族的風情;也是民族價值教育的核心,鼓舞和激勵人們團結奮進、戰勝困難;更是民族藝術的結晶,各族人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用豐富的道具背景、種類繁多的音樂節奏、鮮明獨特的舞蹈技藝展現民族的價值、中華民族的特色,體現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民族歌舞文化的輸出,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載體。我國優秀的創作音樂,包括古代的、近代的以及當代作曲家創作的音樂,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作為炎黃子孫,要讓這些優秀的歌舞技藝發揚光大,同時更應該引以為豪。中職學校學生應該憑借地方民族傳承優勢、專業優勢、活動設置多樣化優勢,把民族音樂、舞蹈技藝引入課堂,通過民族歌舞技藝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娛樂價值與國家價值的融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養成。

作者:曾瑞玲 單位:賀州市鐘山縣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王銘,趙建華.淺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華民族認同感[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1)

[2]趙世林.論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文化傳承[J].思想戰線,1995(6)

[3]曹漢彬,楊文軍.愛國主義教育應從民風民俗中加強民族認同感[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4]丁玉柱.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培育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5]鐘茂蘭.美在民間,情系民間——兼論民族民間工藝美術教育[J].浙江工藝美術,2002(4)

[6]吳潔.論當代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