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民族文化在芭蕾舞藝術的運用
時間:2022-11-10 09:29:53
導語:淺析民族文化在芭蕾舞藝術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芭蕾舞一直受到西方國家觀眾的喜愛,它優雅、高貴的舞姿也深受中國觀眾的歡迎。20世紀50年代,北京舞蹈學校芭蕾專業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在世界芭蕾舞藝術開始嶄露頭角。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芭蕾舞取得的成績讓世界矚目。當今多元化發展日益明顯,中國芭蕾舞將如何發展,中國民族文化與芭蕾舞藝術的結合是否緊密,又起著什么作用,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本文將從對民族文化概況的介紹入手,試著分析民族文化在芭蕾舞藝術中的運用。
關鍵詞:中國民族文化;芭蕾舞;運用
1中國民族文化內涵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扎根于生活,而生活中的種種又會形成不同的文化,因此,藝術也是對文化的一種表達。中國文化伴隨著五千年歷史的滾滾車輪而不斷繁榮。中國民族文化有豐富的內涵,這是因為幅員遼闊的國土上,各地的風土人情、民族習慣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生活、文化和風俗習慣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性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不斷的融合,共同創造了屬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物質文化,主要是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另一方面是指精神文化,這種區別于物質文化的具體性,主要是指在一代一代人的傳承下所形成的語言、文學、藝術、科技、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在很早以前,中國的藝術家們就開始探尋中國民族文化藝術與芭蕾舞結合的方法,將外來的芭蕾舞與土生土長的民族文化進行加工重塑,用民族文化的表達方式,結合民族文化的風格特點來創作具有民族文化特點的芭蕾舞藝術作品。這種形式不是對中國民族文化的簡單填入,而是與芭蕾藝術融合后具有創新意義的產物。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發展的積淀,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中華兒女,同時也受到世界人民的關注。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藝術的發展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鑒的同時融入自己的風格,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淹沒在歷史中。中國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明顯,如民族舞蹈、民歌、傳統民間戲劇等,這種具有深深民族烙印的文化,往往讓人更加能夠了解歷史的厚重和神秘,更能夠感受民族發展的歷程,讓人印象深刻,久久難忘。芭蕾舞藝術通過其優雅的舞姿表達的意境更加具有獨特性和藝術性。中國的芭蕾舞藝術是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具有獨特的中國民族文化風格。它將西方的芭蕾舞劇的藝術形式與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相結合,讓二者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實現了融合,這種形式既是對西方芭蕾舞藝術的超越,同時也是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再次創新。中國芭蕾舞藝術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第一部芭蕾舞劇《魚美人》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正式走入芭蕾舞藝術的殿堂,可以說這部劇是民族文化與芭蕾藝術結合的代表作品。
2中國民族文化在芭蕾舞藝術中的運用
芭蕾舞是文藝復興時期興起的藝術類別。受歷史發展的影響,芭蕾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也具有不同的特點,形成了風格多樣的不同派別。芭蕾舞是通過音樂、美術、舞蹈等元素相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舞臺藝術,如眾所周知的《胡桃夾子》《天鵝湖》《睡美人》等芭蕾舞劇作品。而與這些不同的是,中國的芭蕾舞劇是對中國元素的融合,它通過對中國舞、戲劇舞和民族舞的不同程度的結合而產生的舞臺藝術,更加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如《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和《牡丹亭》等經典的民族芭蕾舞劇。中國的芭蕾舞劇是對西方芭蕾舞劇在內容、形式和情感表達上的豐富和創新,這對世界芭蕾藝術的發展也是極大的促進。中國芭蕾舞藝術在發展之初,就有學者對中國芭蕾舞藝術的長遠發展表示了擔憂,這是因為在中國芭蕾舞藝術的發展初期,主要是對西方經典芭蕾舞劇的模仿和傳演,沒有什么創新可言,直到《紅色娘子軍》的誕生,才徹底打破了這種發展困境,也讓中國的芭蕾舞藝術家們為之一振,明確了中國芭蕾舞藝術的發展方向,同時也讓芭蕾舞藝術從“高冷”的冰美人,變得更加可親可愛,被大多數觀眾喜愛、認同。《紅色娘子軍》之后,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白毛女》誕生,這是對芭蕾舞劇民族性的深化,用中國民族的文化表達方式來展現芭蕾舞,使中國的芭蕾舞劇在藝術表現上更具感染力,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人物造型上都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更加具有吸引力。芭蕾舞藝術與中國民族文化的融合經歷了很長一個時期。經過無數芭蕾舞藝術家的努力,具有濃郁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芭蕾舞劇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并在世界芭蕾舞藝術舞臺上大放異彩。藝術家們從中國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大膽選材,無論是古老的神話傳說還是歷史故事都能夠通過芭蕾舞的形式展現給觀眾,讓中國的芭蕾舞藝術不僅有保持了古典芭蕾舞的形式,同時還加入了民族舞、傳統戲劇舞蹈的元素,中西合璧鑄就了中國特有的芭蕾舞藝術形式。20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芭蕾舞蹈團開始嘗試演出民族芭蕾劇目,受到了觀眾的歡迎。中國芭蕾舞藝術雖然繁榮發展,但是想要在世界的舞臺上站穩腳跟,通過喜愛中國的芭蕾舞劇進而愛上中國文化,這就需要一代代芭蕾舞者的不斷傳承和創新。因此,芭蕾舞教學就應該注重對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學習,讓芭蕾舞者在學習階段就從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了解它,喜愛它,進而表達它。在芭蕾舞藝術中加入中國民族文化元素,讓中國民族文化與芭蕾舞藝術完美融合,進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芭蕾舞藝術,不僅是芭蕾舞藝術在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芭蕾舞藝術的創新性發展。除了舞蹈教學中要注意對民族文化的吸收和學習,在芭蕾舞劇的編創上更是少不了民族文化的參與。中國的芭蕾舞劇發展時間較短,但是卻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是有目共睹的。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問題,當前不乏新的芭蕾舞劇作品出現,但是較之經典著作《紅色娘子軍》來講,沒有人能夠撼動它的神壇地位。那么中國芭蕾舞劇想要發展、想要突破,就要把編創作為突破口,在編創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要有方向,針對不同的題材要有不同的角度,強調感情的表達。同時,隨著時代的進步,芭蕾舞劇在融入民族文化時也要考慮時代特點,要與時俱進才能吸引觀眾的目光,引起共鳴。
3結語
芭蕾舞作為一項高雅的藝術門類,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的觀眾去關注它、喜愛它。中國芭蕾舞藝術發展時間短但取得的成績確實令人矚目。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芭蕾舞藝術要想得到發展,與中國民族文化相結合是必然選擇,因此,中國芭蕾藝術在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對民族文化的吸收,使芭蕾舞藝術之花在中國民族文化的沃土上枝繁葉茂。
作者:劉曉甜 單位:阜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于平.紅天鵝:你到底能飛多遠?[N].光明日報,2001.
[2]羅辛.芭蕾中國學派的創立及其近年來的創作實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2):11-16.
[3]王國賓.舞蹈教育戰略與發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46.
[4]王克芬,隆蔭培.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320.
[5]陳湘.芭蕾民族化執著的追求者——記芭蕾編導蔣祖慧[J].舞蹈,1996(4):35.
- 上一篇:民族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的應用
- 下一篇: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與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