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反生態思想研究
時間:2022-02-02 02:45:52
導語:民族文化反生態思想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術界對于文化的研究一直都存在雅與俗、良與莠、先進與落后、精華與糟粕、積極與消極等一系列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范疇,對于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研究也不應該有所例外。但目前,學術界對于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研究缺少辯證分析的色彩。本文重申了辯證分析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必要性,闡述了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中反生態思想的概念、特征及區分標準等,分析了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中反生態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對其消解途徑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反生態思想;消解
關于文化的研究,學界一直都存在雅與俗、良與莠、先進與落后、精華與糟粕、積極與消極等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范疇。相較而言,對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研究則缺少辯證分析的色彩。目前,對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對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體系的解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價值評價及建構途徑的探討方面。〔1〕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元化的西部少數民族文化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有些仍然是能夠引領時代前進的旗幟,而有些卻與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倡導的理念相悖。因此,辯證分析西部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中的“糟粕”無論對少數民族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還是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工作都有重要意義。
一、辯證分析西部少數民族生態文化是消解其文化中反生態思想的首要步驟
早在2010年就有學者探討過《辯證分析法在文化研究中的運用》問題,文章認為,“只有對本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以及外國文化進行辯證的、歷史的、系統分析,才能科學認識文化的本質,把握文化規律,為我國文化建設提供正確指導。”〔2〕相比較而言,目前學術界對于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研究卻主要集中在其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上,而忽視了文化在不同時代而表現出來的不足之處。不科學的研究方法必然會得出有失偏頗的結論,在其對待方式上也必然會全盤吸收。因此,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是否能夠對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發揮科學的引領作用,首先取決于我們是否真正認識了它的本質,是否分清了它的構成成分。為此,必須采取辯證分析的研究方法,從諸多的文化現象中分解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進而才能采取相應的措施讓它們盡可能發揮正面的、積極的作用。首先,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優秀的、先進的生態文化進行科學引領,而錯誤的反生態思想只會把人們引向歧途。“生態文明是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是以生態文化為基礎的人類處理整個生態系統的積極成果。”〔3〕80“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先導,是因、在先;生態文明是生態文化發展的實踐產物,是果、在后。”〔4〕西部地區各少數民族的生態文化是當地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先導”,不同民族的生態文化共同為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觀、倫理觀及政績觀、消費觀和發展觀。因此,“蘊含在民族和宗教文化中的生態文明理念是生態文明發展的內在原動力。”〔5〕在西部地區,雖然民族不同,文化有別,但其生態文化的本質是共通的,那就是它要求人們在“生態優先”的原則下開發西部,在保證天藍、地綠、水凈的前提下發展西部,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保護西部。而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中的不良成分則無法發揮這些積極的作用,相反,會把我們的行為引向保護自然的對立面,使我們成為自然的敵人。其次,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素質的提升,需要有生態文化中正面的生態思想的引領和負面的反生態思想的警示。所謂生態素質,就是人們在認識和處理生態環境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文化的、心理的、技能的以及道德的綜合素質。如果一個人掌握了豐富的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形成了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遇到環境問題能自覺地采取恰當的方法處理就是一個具有較好生態素質的人。生態素質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養。西部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含有豐富的生態思想,挖掘并整理這些民族生態文化,對其中的“良莠”成分加以甄別,并在生態素質教育中充分、合理地利用這些知識,將有助于人們加深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掌握生態保護的技能,同時通過反生態思想的梳理,可以警示人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在生活中做到遠離那些不利于生態環境的行為,做到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為西部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做貢獻。再次,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需要對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進行甄別和揚棄。在對待文化發展的態度上,我國一貫遵循“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但這一原則缺少科學研究這一重要環節。“倘若沒有科學的研究和規劃作為開發的基點,利用就可能失之盲目和無序,文化開發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有可能造成文化資源的浪費與破壞。”〔6〕研究少數民族生態文化,就是要挖掘其中優秀、進步、符合生態文明時代需要的“精華”,以便于人們去保持、繼承和發揚;同時,甄別其中有害的、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糟粕”,幫助人們去批判、改造以致于摒棄。最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的全面建構,需要補充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中生態思想的有益成分,而對于那些不符合時代需要的內容,則要及時加以修正或摒棄。“生態文明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既離不開對人類社會歷史的反思與超越,也離不開對社會現實的關照和探索。”〔7〕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建構,應該是“基于自然———人———社會‘三維化’的,由微觀、中觀、宏觀和宇觀四個層次共同構建的方法論體系”〔8〕,它需要世界人民攜起手來,不分種族、不分地域,不分國度、不分民族,齊心協力共同建設我們的地球家園。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作為我國大家庭中的成員,有義務、也有責任為我國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構建做出貢獻,而那些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反生態思想則要從生態文明理論體系中及時剔除。綜上所述,突破原有的研究方法,辯證分析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梳理出其中的反生態思想,對于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開發、利用、傳承與創新都有重要意義。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能夠為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的指導,而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又為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態文化注入了新的內容,使其具有更強的生命力,更富有時代特征。
二、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態思想及其特征
“生態文化中既包含文明、進步、科學、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也可能包含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9〕ⅴ那么,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化形式,我們如何從有利于生態環境和不利于生態環境這兩個方面來區分這些具體的生態文化呢?以什么標準進行區分?它們又具有哪些重要的特征呢?本文從文化與環境互動的角度入手,對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中的上述問題作出回答,以此加深人們對于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認識。“生態文化是指各民族的文化體系中所包含的有關看待和處理人與自然環境的各種認識、經驗和技能,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獲得并56逐漸積累起來的。”〔9〕ⅴ生態文化屬于事實判斷的范疇,本無所謂好壞、優劣之分,但當生態文化與它所主導的實踐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后果聯系起來之后,在價值指向上,它就有“正面”和“負面”、“精華”和“糟粕”的區分了。因為只有正面的、優秀的生態思想,才可以培養人們形成生態保護的價值觀念、指導人們進行正確的生態保護實踐;而負面的、違背生態保護理念的文化往往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錯誤的方向,最終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鐘伯清把這種有破壞生態系統平衡的民俗稱為反生態民俗,他認為“凡是對生態系統維持其自身的平衡不利或破壞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行為、思想,都是反生態的。”〔10〕按照這一標準,我們可以根據生態文化的具體內容,即人們對待生態環境的態度、行為等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結果而將其區分為“生態思想”和“反生態思想”。其中的生態思想,是指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對生態系統維持自身平衡發揮正面的、積極作用的文化成分,也就是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精華”;與之相對應的反生態思想則是指那些破壞人與自然和諧、對生態系統維持自身平衡發揮負面、消極作用的文化成分,即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中的“糟粕”。生態文化是人類的一種新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種新的文化選擇,具有十分廣泛的內容,囊括了科技、倫理、哲學、文藝、美學、宗教、教育等文化形式。〔3〕142-155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對待人與自然的觀點也體現在本民族的哲學、倫理、科技、教育、文藝、美學、宗教等不同的文化形式當中。那么,如此豐富的體系,用什么標準來確定哪些是生態思想,哪些是反生態思想呢?筆者認為,最根本的要看這種文化所主導的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結果是有利還是不利;是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是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把自然當做朋友,還是把自然當做掠奪、征服的對象。“文化精華與文化糟粕是文化的基本因素和兩大界面,是文化涵蓋及派生的相對峙的基本范疇。”〔11〕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中華文化,還是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都只能是“文化精華”與“文化糟粕”的統一體。當然,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也不例外,是由其中的“精華”———生態思想和“糟粕”———反生態思想共同構成。因此,生態思想、反生態思想與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態思想是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它不僅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還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征。一是相對獨立性。對于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生態思想與反生態思想的區分,是立足于當前各個民族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所做出的簡單區分。現實生活中,無論是生態思想,還是反生態思想,都體現在各民族文化的一些具體的文化現象中,諸如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從這個角度而言,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生態思想與反生態思想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這里的“獨立”不是“孤立”,而是“自立”“自主”的意思。“由于這種獨立性的客觀性質,所以這種判斷和歸納往往具有人類的共通性,……當然,這種‘文化精華與糟粕’的獨立性雖有人類共通性的特點,但它仍然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絕不是永恒或絕對的。”〔12〕二是歷史性。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產生的,并且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實現自身的發展與變遷。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但同時又要受到歷史和時代的影響和制約。西部少數民族生態文化是西部地區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下來的有關人與自然環境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的總匯,這種“總匯”正在伴隨著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著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變化。本文中所謂生態思想與反生態思想的區分,是基于目前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觀念而對業已形成的生態文化做出的區分,具有鮮明的生態文明時代的特征。“離開具體的歷史環境就難以對某些文化現象作出精華與糟粕的鑒別和判定。這就決定我們應當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內來判定文化的精華與糟粕。”〔11〕三是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態思想與其中的生態思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任何文化一經產生便伴隨著其自身的發展與變遷。文化是一個整體,不可能以任何人為的方式將其不合理的成分剝離出文化的范疇,只能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讓其自身實現進化、不斷優化、不斷適合時代的發展。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也一樣,其中的生態思想與反生態思想本身融為一體,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產生了一些促使其發生變遷的因素,使得原本對于生態有利的思想轉化為對生態有破壞性的思想,有些在生態文化的外在表現上逐漸弱化甚至逐漸從文化體系中慢慢消失。因此,66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生態思想與反生態思想原本就是一個整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出現了促使二者分化的因素和條件。如果我們適當改變外部條件,對不利于環境的價值觀、倫理觀和消費觀等加以引導,修正那些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成分,進而加以弘揚,他們就會重新為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發揮正面作用。
三、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中滋生反生態思想的原因分析
文化現代化如同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一樣,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而文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變遷。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也難免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文化變遷,究其原因,不外乎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從內部因素來看,少數民族生態文化自身的演化與發展是產生生態思想與反生態思想分化的內在動因。“文化作為社會基本樣態的綜合反映,具有非常穩定的自組織系統,在沒有外來文化影響和外來文化注入的情況下,特定民族或特定社會的基本文化價值體系會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但文化的自組織系統也會隨社會的發展在自身矛盾運動的推動下不斷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13〕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作為人與自然關系的綜合表現,也是一個穩定的自組織系統,即使沒有外來文化的沖突或碰撞,也會隨著社會矛盾的變化而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這種變遷對于文化自身來說是客觀的、中立的,但從生態環境的角度來講,就有可能出現生態思想與反生態思想的分化。從外部因素來看,有四個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視。其一是自然環境的變化。干旱、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是當前西部地區的主要特征,相比古代“沃野千里,谷稼殷積”、“閭閻相望,桑麻翳野”的景象已經大有不同。生態環境的變化,迫使生活在當地的人們不得不舉起“保護生態”的旗幟,那些原本屬于本民族自然的放牧、人口繁衍等生產、生活方式,在新的歷史時期都不得不重新審視,一旦超過生態環境承載的能力就變成“反生態”的生活方式。因此,當前的自然環境需要人們有更高的生態保護意識、更強的生態保護責任和更科學的生態保護技能,否則,可能就會成為破壞環境的劊子手。其二是生產方式的變化。西部地區很多少數民族在進行耕種的時候對土地進行適度的開發,并采取各種形式減少與神靈的沖突。例如,佤族人在耕種的過程中,為了使土地上的森林在砍伐之后獲得復生的機會,他們在連續使用一塊土地兩年后就會放荒8-10年。〔14〕但是,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開發力度的增加和人口數量的增多,人們逐漸縮短了土地輪歇周期和范圍,致使所有的輪歇土地都變成了永久的固定耕地,很多甚至被開發成種植經濟作物的土地。這些生產方式的變化,使得原來對于土地的敬畏意識變得淡漠,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甚至在做著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事情,從而轉變為反生態思想。其三是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哈尼族的傳統觀念中,人類與自然萬物“同源共祖”,視土地為自己的親人和伙伴。〔15〕但是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人定勝天”和無神論思想的主導下,非理性的“大煉鋼鐵”除了使很多森林遭到砍伐,連同哈尼族憑借萬物有靈的神靈信仰保留下來的寨神林和風景林也未逃脫厄運。這種以犧牲自然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不僅在哈尼族中間盛行,在其他民族和地區的文化中也不少見,它改變了人們衡量自然價值的標準,使得年輕一代逐漸失去了對自然的敬畏。因此,很多民族傳統文化中神靈信仰的文化結構在經歷經濟觀念變化的過程中正在一步步陷入危機。思維方式的變化,促使很多少數民族文化中對自然有利的精華的內容逐漸淡化,隨之產生的是一些對社會發展不利的思想。最后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從目前關于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研究成果來看,很多學者梳理出來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都是與該民族的生產力水平偏低、科學技術不發達聯系在一起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展,人類文化也隨之發生一定程度的變遷。隨著人類建筑技術的提升、交通工具的改進,一些原生態、零污染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交通方式。有些地方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采用現代化的開采方式開采當地的礦產資源,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們帶來福利的同時,也提高了人們掠奪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走向與自然對立的一面。
四、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中反生態思想的消解對策
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態思想是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它的存在具有客觀性,我們不能隨意“創造”它,也不可能人為“消滅”它,只能隨著文化自身發展的不斷完善和外部條件的不斷改進而逐步得到消解。所以,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中反生態思想的消解過程就是重構、整合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體系的過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體系的重構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宣傳教育,改變大眾的思想觀念,培育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充分發揮生態文化的‘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文化本質性作用。”〔16〕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體系建設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唯物辯證法為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遵循全局性、科學性、超前性、時代性和地方性等基本原則,同時還要有相應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保障機制。首先,擺正態度,正確認識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中的生態思想與反生態思想的關系。“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兩重性,有其自身的精華,同時也存在著本民族的糟粕。”〔17〕少數民族的生態文化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同樣也難以避免其中的“糟粕”。也許,在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里都是對自然有益的思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在不斷發生著變遷,而文化自身的調適又需要有一定的時間才能實現。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進入到生態文明,經濟在飛速發展,相比而言,文化的發展并沒有與經濟的發展完全保持同步。針對西部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而言,諸多少數民族的文化并沒有完全與西部大開發的歷史進程完全適應,其中一部分出現了與現時代沖突、不符合時展要求的成分,為此,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觀點正確看待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構成成分。其次,加強研究,正確梳理西部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生態思想與反生態思想。對少數民族的生態文化進行深入、系統、辯證的研究是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首要步驟。通過理論工作者對文本文獻的整理和現實生活的田野調查,梳理其中的生態思想與反生態思想,再通過一些知識普及讀本等方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普及廣大人民群眾中,幫助人們分辨清楚哪些是精華,為什么是精華,通過哪些途徑可以弘揚;同時也要分析哪些是糟粕、為什么是糟粕,用什么合理的手段可以剔除它們,等等。〔18〕為此,筆者認為,可以運用辯證分析的方法,從民族學、宗教學等學科領域加深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同時運用生態學、環境學等領域的知識開展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研究,在文化與環境的互動中梳理出西部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即其中的生態思想與反生態思想,分析產生反生態思想的緣由,探尋消解反生態思想的路徑,并尋找弘揚生態思想的對策與措施,不斷完善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理論體系,以此推進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進程。再次,多措并舉,修正西部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態思想。從一種文化過度到另一種更為優越的文化、把“糟粕”轉變為“精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因此,修正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態思想也必然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在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中廣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適當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反面事例告訴人們生態破壞的嚴重危害性;并通過教育、公益廣告等形式普及生態保護的知識。這樣,人們不僅能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同時還能掌握一定的生態保護技能,以此達到幫助人們用正確的生態觀念引導行為、用科學的生態知識規范自己行為的目的。二是加強法制建設。針對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出臺防風固沙、資源開發和生態補償方面的法律法規。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加強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完善監督機制,以此保證少數民族生態文化朝著對生態環境有利的方向發展。三是完善生態文化服務的公共體系建設。在民族聚居區建設教育機構、文化廣場、娛樂設施等基礎設施時充分滲透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題思想;通過組織生態文化活動,例如生態知識競賽等活動強化人們對于生態知識的把握程度;加強西部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的信息化建設,為建設現代化的生態文化服務網絡平臺奠定基礎。最后,繼承創新,重構少數民族生態文化體系。對于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建構與未來發展而言,我們應采取繼承加創新的總體原則,不僅要繼承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生態思想,還要大力發展已經修正的反生態思想,使其為西部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發揮指導作用。為此,我們首先要通過學校教育、網絡教育和社區教育等多種方式對當地公民實行生態文明教育,樹立公民的生態化價值觀;推進西部地區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生態化轉變;通過立項科研項目等措施加強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研究的力量,深入研究其中的構成成分,同時也要著力尋找其傳播、修正及弘揚的路徑。最后,還要不斷優化決策機制,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由此,不斷優化、創新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理論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踐行、豐富其內容,從而在推進少數民族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同時推進西部少數民族文化的建設。
作者:盧艷玲 單位: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民族文化進校園問題探索
- 下一篇: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途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