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研究

時間:2022-11-27 09:23:36

導語:文化交流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交流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研究

摘要:發展對外翻譯、促進民族文化交流是當下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方式,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路徑和手段,民族文化對外翻譯必須要基于文化交流考慮,以促成文化交流為目的。文化交流目標生成了民族文化對外翻譯的文化尊重、平等等要求,對于以上要求的貫徹落實主要通過端正民族文化翻譯態度、保持包容的翻譯姿態、開放的文化思維和靈活的翻譯策略等方面來實現。

關鍵詞:文化交流;少數民族;對外翻譯

一、文化交流目標導向下的民族文本對外翻譯要求

文化交流有自己的原則,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也是如此。對外翻譯是少數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對外翻譯中遵循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并以實現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重要目的,是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的原則和要求。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要促成互通互融、互利互惠、合作共享;文化交流的原則是平等、尊重、求同存異,因此文化交流目標導向下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必須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一)文化尊重

每種文化體系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文化無高低之分,相互尊重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少數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使得少數民族文化和大眾文化有較大的不同,因此在民族文化的翻譯中往往會出現文化沖突的選擇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產生文化孰優孰劣的選擇,從而形成關于文化的態度問題。從文化交流的目的出發,在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中,必須要堅持文化尊重原則,這種文化尊重一方面是對其他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包括對民族文化自身的尊重。只有尊重目的語文化才能使譯本得到目的語受眾的認可,只有尊重自身的民族文化,才能使目的語受眾尊重民族文化,從而形成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圍。

(二)平等對話

文化交流是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目的是實現文化的互惠、互利和共贏。這就意味著在民族文化通過對外翻譯進行文化交流時,不僅民族文化能夠受益,可以和其他文化形成共識,得到其他文化群體的認同,同時目的語文化能夠從民族文化中受益,如翻譯過去的的民族藥典、民族文學、民族藝術等都從不同方面對目的語文化有促進意義。在這種前提下,少數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在文化交流格局中不是唯一的利益獲得者,在這種利益格局中,兩者是平等的;另外,按照文化多樣性觀點,少數民族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都是不同視角下不同的人類文明經驗。文化之間是平等關系,因此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所形成的跨文化交流必須要形成文化之間平等對話的格局。

(三)文化適應

每種獨立的文化體系都有自己的特點,異質性是文化區別的根本原因,這種異質性表現在文化由內至外的各個層面,從價值層面到制度層面、物質層面。在這種異質性前提下,少數民族文化通過對外翻譯向其他語言轉變時,必然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文化沖突或差異。對外翻譯是少數民族文化對外交流的主要方式,從文化交流目的出發,只有民族文化信息翻譯出去才能實現交流,也只有目的語文化受眾能夠接觸文化譯本,文化交流目的才具有可行性。這就意味著對于民族文化翻譯過程中出現的文化沖突或差異自然需要有一個文化適應的態度。

(四)文化接觸

文化交流的雙方必須要有更多接觸,才能使文化交流更加廣泛深入,反過來,缺乏文化接觸的機會,就談不上文化交流的推進。對于少數民族文化來說,對外翻譯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交流方式,另外還有以對外翻譯為路徑進行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只有更多的文化接觸才能使少數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得到更多的交流機會,這就意味著在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中,必須要盡可能地增加這種文化接觸機會,即增加民族文化的翻譯數量,使少數民族文化在翻譯過程中和其他文化有更多的交流。

二、基于文化交流的民族文化對外翻譯的基本思路

(一)端正的文化翻譯態度

基于文化交流的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一個重要目的是增進情感交流、彌補文化缺失,使不同的文化群體通過文化翻譯獲得不同的精神食糧。一般來說,輸出的民族文化都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明精華,少數民族文化的輸出實際上等于民族地區向國外受眾呈現民族特有的文化產品,為目的語文化受眾提供了新文化的認知機會。但是從實際情況來說,在少數民族文化的輸出過程中,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雖然對于目的語受眾有益處,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民族文化本身也有更大的收益,不僅擴大了民族文化的影響力,也增加了世界民眾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擴展。另外,少數民族文化的翻譯主要是面向文化較為發達的國家或地區,相對于少數民族文化,這些目標語文化往往更為成熟完善,比民族文化更加強勢,在少數民族文化通過對外翻譯進行文化輸出時,自然有文化之間的強弱對比。簡單而言,在民族文化通過對外翻譯進行文化交流時,對于民族文化而言意義更加重要,且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間必然會出現一種不平衡的文化格局。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少數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就必須要端正文化翻譯的態度。具體來說,這種態度包括以下幾層意思:第一,必須要大力推動民族文化翻譯。盡可能推動民族文化翻譯,以促進文化交流效益的最大化。第二,要通過其他方式增強文化影響力,增強民族文化在翻譯過程中的話語權。第三,對于民族文化翻譯中的文化不均衡,要從民族文化交流的利益需求出發,減少對于文化翻譯過程中形式對等方面的追求,以便目的語受眾更多地接觸和了解民族文化。第四,要有選擇地進行民族文化文本的翻譯,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文本都有對外翻譯的必要性,從文化交流出發,對于民族文化的翻譯數量要追求質的提高,而不能僅僅追求數量方面的提升。

(二)包容的文化翻譯姿態

少數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別是客觀事實,翻譯的本質是承載文化信息的語言發生轉變;通過語言轉變,使源語中的文化信息傳遞到目的語中,這才能真正完成翻譯。而少數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異并不會因為這種語言轉變而發生質的轉變,這就意味著在民族文化的翻譯過程中,難免出現文化沖突和矛盾。如果拘泥于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矛盾,就止步不前不再進行對外翻譯,或者是由于文化沖突而對其他文化形成偏見或誤解,都難以實現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從文化交流出發,在對外翻譯過程中,必須要形成包容的文化翻譯姿態,這種姿態即:第一,接受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狀態,即接受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異化事實,把這種文化差異視為一種常態,不會由于翻譯過程中出現的文化差異而造成翻譯的主觀情緒色彩。第二,避免因文化差異形成文化偏見,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異眾多,對外翻譯相對困難;但是,這些差異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民族文化在對外翻譯中出現的文化空白、文化負載詞或者是文化沖突,并不是某種文化的過錯。只有堅持理性態度,避免在翻譯過程中對特定文化形成偏見,才能使民族文化信息以合理的面貌呈現在受眾面前。第三,在翻譯過程中追求文化之間的求同存異。少數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異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在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中充當的是媒介角色,其有義務對兩種由于翻譯而形成關聯的文化進行調停,只有這樣,才能達成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目標。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求同存異,消除或緩和文化沖突矛盾,才能使兩種文化以“和而不同”的姿態出現在譯本中。在這種包容的文化翻譯姿態下,少數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才能在語言轉變中和諧共生,同時也會避免或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引起受眾對于文本翻譯的質疑。

(三)開放的文化翻譯思維

少數民族文化需要走出去,進行文化交流,這是民族文化成長壯大以及和其他文化交流共存的必然選擇,因此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本質上就是在原有民族文化保守發展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開放思維。但是從少數民族本身來說,由于少數民族長期以來的生存環境和文化的自生發展等因素制約,多數民族地區更多的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循環發展模式。在這樣的文化環境影響下,民族文化自然就呈現出一種保守發展形態,最終導致了民族文化對外交流方面的不夠積極,對于其他文化也缺乏一種開放的文化接納。而在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中,實際上就是民族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協調過程。如果在民族文化的翻譯過程中,依然堅持民族文化的保守姿態,不能對其他文化形成一種開放模式,勢必會使少數民族文化在翻譯過程中和其他文化形成一種僵持狀態,文化交流便無從實現。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以文化交流為目的,而翻譯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交流形式,從文化交流出發,必須要形成開放的文化翻譯思維。這里所說的開放的文化翻譯思維包括以下幾層含義:第一,開放性的文化翻譯態度,即以文化交流為目標,在翻譯方法、策略方面開闊思路,對于凡是能夠促進文化交流的翻譯策略方法都可以進行嘗試,形成更多的文化翻譯選擇。第二,開放性的文化翻譯模式,即對于民族文化的翻譯要不限主體,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少數民族文化翻譯中;只有更多的力量加入到民族文化的翻譯中,才能使少數民族文化有更多的機會出現在更多受眾面前。第三,擴大民族文化的翻譯量,這是少數民族文化開放思維實施的最突出表現。

(四)靈活的文化翻譯策略

文化交流目標導向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既需要文化尊重、文化平等,還需要文化適應和文化接觸,要達成這個目的,就需要借助翻譯本身來協調,即在翻譯過程中采取靈活的文化翻譯策略來確保民族文化的各種文化交流目標和要求實現。一般來說,這種文化翻譯策略主要包括:第一,歸化策略。主要是指在民族文化的翻譯過程中,根據目標語受眾的文化接受特征,在翻譯過程中入鄉隨俗,如用目標語文化中的稱謂方式來取代民族文化中的稱謂,或者是以目標語文化群體習慣的語言習慣來表述民族文化等,這種策略一般應用在民族文學等文化譯本中。第二,異化策略。主要是指在翻譯過程中堅持少數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盡可能地保證民族文化的價值理念、文化表現等各方面都能按照少數民族文化既有的方式來表達,如對于民族醫藥或者民族工藝中的表述都盡可能地按照已有的方式來進行等。第三,適度策略主要是指在民族文化向其他語言遷移過程中,由于和其目標語文化的沖突,從而使得少數民族文化不得不做出讓步。一般來說,這種讓步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方面,而對于民族文化的價值理念等核心文化特質不作調整。第四,主體策略。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的目的是促進民族文化翻譯,促進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這種價值意義的落腳點在民族文化。因此在文化翻譯過程中,無論要達成什么樣的要求或目的,都必須要堅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

參考文獻:

[1]劉汝榮.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對外傳播與翻譯的多維思考[J].廣西民族研究,2014,(2).

[2]宋引秀,郭粉絨.“文化翻譯”觀視域下的少數民族文化外宣翻譯[J].貴州民族研究,2015,(4).

[3]夏增艷,托婭.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中的文化互動[J].貴州民族研究,2017,(7).

作者:趙軍 單位:內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