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文化交流傳播的雙向性探析
時間:2022-11-24 05:08:35
導語:孔子學院文化交流傳播的雙向性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孔子學院的文化交流傳播是構建世界與中國相互認識、了解的基礎和共識的過程,這一交流過程是雙向的。孔子學院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時,也將世界各地的文化帶回中國。按照美國學者拉斯韋爾提出的傳播交流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who)、說什么(what)、對誰(whom)說、通過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可對孔子學院的文化交流傳播進行分析,研究孔子學院的文化交流傳播在這些環節體現出的雙向性特征。這一特征提示孔子學院應有針對性地研究不同文化交流形式的傳播偏好,研究孔子學院文化交流的形式、表達技巧、傳播內容以及如何同與之匹配的、適合其交流語境的傳播渠道有效結合,改善傳播效果。
關鍵詞:孔子學院;中華文化;文化交流傳播;雙向性;傳播策略
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學院設立以來,經過16年的發展,中國已在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超過500所孔子學院和超過1000所的中小學孔子課堂。孔子學院作為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機構,既增進了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又發展了中國與各國的友好關系。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卓著的聲譽和顯著的影響。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與借鑒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孔子學院同世界進行文化溝通和交融的過程,其實也是構建世界和中國相互認識、了解的基礎和共識的過程。這一交流過程是雙向的,孔子學院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時,也將世界各地的文化帶回中國。在當前的研究中,孔子學院與文化交流一直是學界的研究議題。如張興福的《孔子學院的文化意蘊與文化傳播交流的路徑問題研究》是較早涉及這一議題且比較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該研究認為孔子學院的設立不僅意味著中國已開始融入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的歷史大潮,而且也意味著中國的對外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開始走向新的歷史起點。孔子學院的興起可以進一步消弭中外文化上的隔閡、國際交往中的偏見,還原真實的中國[1]。王云泉的《孔子學院海外文化傳播模式研究》是比較早、比較系統地研究孔子學院海外文化傳播模式的論文,該研究認為孔子學院是中國漢語言文化海外傳播卓有成效的一張“王牌”,對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于文化傳播模式的探討,論文通過對馬達加斯加和韓國兩個案例進行實證調查,提出了文化傳播的本土化模式、符號解讀模式和二元傳播模式,并認為文化傳播模式因傳播語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文化傳播模式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海外孔子學院文化傳播模式的構建不應局限于單一模式(如本土化模式)的選取,而應綜合運用多種模式[2]。陳培愛、沈蓓蓓的《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孔子學院功能研究》[3],陳力丹的《“一帶一路”建設與跨文化傳播》[4],李寶貴、劉家寧的《“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5]等分別對孔子學院功能、孔子學院與跨文化傳播、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等進行了闡釋。遺憾的是,這些研究都沒有關注孔子學院文化交流的“雙向性”。筆者認為,對孔子學院文化交流雙向性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厘清文化交流的本質,同時對于破除“孔子學院帶來中國文化入侵”“中國文化霸權”等誤解與偏見具有重要作用。1948年,美國學者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傳播交流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who),說什么(what),對誰(whom)說,通過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從這五個要素來看,孔子學院的文化交流傳播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而這些環節都體現著交流傳播的雙向性。
一、Who——文化交流傳播者
交流傳播者處于文化交流鏈條的第一個環節,是文化交流傳播活動的發起人,也是文化交流內容的發出者。因此,交流傳播者不僅決定著交流傳播活動的存在與發展,而且決定著信息內容的質量與數量、流量與流向,還決定著交流傳播的作用與影響。孔子學院進行文化交流傳播的手段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文化教學。語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載體,它全面地儲存著文化的整體信息。孔子學院通過教授語言,同時也將中國文化的內容傳達給學習者。除了通過語言教學“潤物細無聲”地傳播中國文化,孔子學院還會通過直接組織文化活動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如文藝演出、書法體驗、茶藝表演、中華美食體驗、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以讓參與者直接增進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孔子學院作為文化交流傳播者面向所在國家的人群傳播中國文化時,需要對當地的語言、歷史、地理、文化等有較多的了解,進行文化傳播和交流才能有的放矢。在這個過程中,文化交流傳播者會受到所在國文化的影響,并不是單方向自顧自地傳播。比如,筆者所在的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孔子學院的教師及志愿者赴任后都會學習意大利語,了解意大利文化。在進行語言教學時,學習了意大利語的教師能更好地減少、減輕學習者的母語負遷移現象,對其常犯的錯誤能更好地預測和糾正。同時,通過學習意大利語,他們對意大利語言教學的理念和方法也有所了解,進而能把這些理念方法運用到漢語教學中。又如在組織文化活動時,博洛尼亞大學孔子學院的老師和志愿者們也會根據意大利文化的一些特點調整活動。針對意大利晚飯時間較晚(20:00)的文化特點,文化演出可以安排在21:30以后(周末),或者18:00到19:30之間,這樣能讓更多人參與到活動中來。需要注意的是,對孔子學院文化交流傳播活動而言,交流傳播者是個人、組織的混合體,存在多個層面的交流傳播者。如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組織傳播者、以對外漢語教師為代表的個人傳播者等。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文化和當地文化進行著雙向互動,交流者的角色也在雙向互換,在不同階段,取得不同的主導地位。2020年7月,為適應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教育部設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將原國家漢辦的職能納入其中。該中心是發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專業公益教育機構,致力于為世界各國民眾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提供優質服務,為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世界多元文化互學互鑒搭建友好協作平臺。與原來相比,該中心突出了“合作”二字,凸顯了語言文化傳播的雙向性特點,這一變動受到了海外的廣泛好評。
二、What——文化交流傳播內容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同時也能在交流的過程中創新。孔子學院是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的一個平臺,同時也是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平臺。作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架橋人”,孔子學院文化交流傳播的內容是雙向互動的。比如,孔子學院作為文化交流的載體,需要有更優質的內容。這意味著孔子學院文化交流的內容范圍應該擴大,有更豐富、多元的信息進入交流的視野,同時需要考慮所傳播的內容是否符合當地受眾的興趣和需要。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中國文化與當地文化進行雙向互動,產生攜帶雙方文化基因的新內容。如筆者所在的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孔子學院2015年曾和國家京劇院合作,將京劇《浮士德》引入意96大利,受到意大利民眾的熱烈追捧。這個傳播內容就是以一個中國傳統文化——京劇的形式講述一個西方的故事。通過這種融合,意大利民眾感覺京劇是他們能看懂的,中國文化離他們并不遙遠。2018年博洛尼亞大學孔子學院和廣州芭蕾舞團合作,將芭蕾舞《梁山伯與祝英臺》引入意大利。這個內容是以西方的藝術形式來講述中國的故事,同樣受到意大利民眾的喜愛。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內容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各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而這樣的文化交流內容在跨文化傳播中更有生命力。世界各個國家不同,文化不同,需要各種內容和形式的高品質文化交流。孔子學院在進行文化交流時,需要考慮文化交流的雙向性,考慮不同國家的文化中獨特的理念和因素,重新再造文化傳播內容,推出適應具體國家文化的獨特資源,這樣才能在特定國家扎根、做深、做透。
三、Whatchannel——文化交流傳播渠道
孔子學院的文化交流傳播渠道主要是面對面文化交流傳播,如文化活動的展示、文化演出的呈現等。這些都是比較傳統的文化交流傳播渠道,這些渠道比較容易實現文化交流的雙向互動。孔子學院在文化活動展示時,可以隨時根據參與者的狀態和反饋雙向互動,調整文化傳播的內容,如剪紙活動很受歡迎,可以增加老師帶領參與者剪紙的環節。傳統傳播渠道的不足在于受眾人數有限、影響力有限。在當前新媒體時代,文化交流的渠道也應該日新月異,除了傳統的文化交流形式外,新興的傳播渠道也應該重視。孔子學院應改變過去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單一渠道的內容交流的傳統做法,將視野投射到多種渠道、多種媒介,如社交媒體、APP、網絡、視頻、移動終端等上面,從而獲取渠道資源的交叉共享和效益,實現更好的交流效果。孔子學院雙向文化交流的實踐中,不同的交流渠道可以靈活組合,各個渠道的內容可以更加方便地實現相互嵌入。這樣,同一交流者的各個交流渠道之間能形成交錯復雜的傳播網,這張網具有極大的聯動效應,從而將不同渠道的作用和影響發揮到極致。如舉辦演出時,除了現場觀眾能看到外,可以通過當地大眾傳媒、孔子學院的Facebook、Instagram、微信公眾號等進行聯合傳播,還可以鼓勵現場觀眾用他們個人的Facebook、Instagram、微信朋友圈等進行人際傳播。這樣通過一系列的復雜傳播渠道實現傳播覆蓋的增值,獲得更大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興的傳播渠道在雙向互動方面也有一定優勢。一個傳播內容一經,受眾可以方便地在新興媒體上給予迅速地反應與回饋,傳播者可以即時了解受眾的感受和看法。如筆者所在的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孔子學院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孔子學院的文化活動會在公號上預告、報道。從受眾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等反饋中,孔子學院能及時了解受眾的需求,并對下次活動進行調整或改進。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需要重視傳播渠道的雙向互動性,將不同層面的受眾吸引到文化交流中。
四、Whom——文化交流對象
自第一所孔子學院建立以來,目前中國已在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超過500所孔子學院和超過1000所的中小學孔子課堂。相應地,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漢語學習者和潛在的漢語學習者越來越多。他們是孔子學院文化交流的主要傳播對象。在新媒體技術的影響下,這些傳播對象也越來越與各種文化交流渠道形成多渠道、高頻率的接觸。新媒體環境在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建立了一種更為平等的互動關系,受眾對于信息的接受不再是被動的狀態,受眾可以通過新媒體實現與信息傳播者的交流和討論,傳播者和受眾形成一種相互尊重的關系。這種雙向性在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中有很多具體體現。如現在在網上很火的《中國紅燒肉之歌》就是幾位接觸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外國年輕人把制作紅燒肉的過程寫成歌、拍成視頻。而這個視頻經過傳播后,又讓更多的外國人對中國飲食文化產生興趣。又如以“漢語橋”比賽為代表的各類語言文化交流活動,一方面為優秀的漢語學習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讓他們成為文化交流活動的重點參與者;另一方面,通過網絡人氣選手投票、比賽現場的展示等,讓這些優秀的漢語學習者成為中國文化的展示者,去影響為他投票、前來觀賽的家人和朋友。據此,孔子學院在進行文化傳播時,應該善于發現受眾對這些文化傳播內容進行的再創造或者發現有潛力成為新傳播者的受眾,通過這樣的方式,孔子學院可以有意識地展開二次、三次傳播。應該說,受眾是文化交流的雙向性中最重要的因素。尤其在新媒體環境中,文化傳播雙向性的特點越來越明顯,傳播者和受眾的互動越來越多,在互動的過程中更加凸顯了受眾的地位。在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中,受眾在接受傳播內容的過程中面臨著很多的選擇,孔子學院的傳播要想實現對受眾思想,乃至行為的影響就必須體現人文關懷,體現出人性化的特征,從人性的角度去分析傳播內容,挖掘傳播內容的價值。這就對文化傳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積極體現人文關懷,才能夠適應新媒體環境中受眾的變化,只有建立人性化的傳受關系才能夠保證文化傳播的過程不斷完善。
五、Whateffect——文化交流傳播效果
孔子學院雙向文化交流的核心是通過優質的文化交流內容、優化的多種交流渠道和交流過程,最終實現良好的交流效果。這種效果是一種雙向的、復合的效果,包括文化交流的范圍、數量、質量等顯性的效果,也包括受眾態度、傾向、行動的變化等隱性的效果。如2018年10月,筆者所在的博洛尼亞大學孔子學院在廣州芭蕾舞團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演出之后,對現場觀眾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問卷顯示99.4%的意大利觀眾對演出非常滿意,可以說演出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與此同時,博洛尼亞大學孔子學院還在問卷中設置了評估受眾態度、傾向、行動的變化等方面的問題,如“在演出之前,是否對中國傳統故事感興趣?”“看完演出后,是否喜歡中國傳統故事?”“如果喜歡,希望通過什么渠道了解中國傳統故事?”……從受眾的反饋看,演出對改變其對中國傳統故事的興趣有顯著的作用。可見,這場高質量的演出無論顯性還是隱性的效果都非常好。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中,孔子學院文化傳播的內容、形式更加多樣化,營造的傳播環境更加開放化和自由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孔子學院作為傳播者更應該考慮到受眾的需求,以此來構建更加和諧的傳受關系[6],從而提升文化傳播的有效性。此外,孔子學院的文化交流要獲得大批受眾的話,除了需要一個遍布全球的漢語及中國文化傳播機構——孔子學院外,還需要一系列突破空間限制的平臺(如各種APP,網站等),其最終的傳播效果將會由各種渠道的效果統合起來。
綜上所述,孔子學院文化交流傳播的各個環節都體現著雙向性的特點,這就提示孔子學院應重視這一特點,有針對性地研究不同文化交流形式的傳播偏好,研究孔子學院文化交流的形式、表達技巧、傳播內容等,以及如何同與之匹配的、適合其交流語境的傳播渠道有效結合,改善傳播效果。應該注意的是,孔子學院的文化交流應該更多定位于文化傳播過程中作為外部植入的文化,即雖然難以進入對象國的日常社會生活,但從文化傳播的理論可能性考察,它仍然在政治、文化、經貿、教育等領域存在著很大的傳播交流空間。基于此,孔子學院在進行文化交流時,應在其交流的各個環節進行“雙向性”特點的分析,并以“隱性”和“顯性”文化交流作為基本形態,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研究孔子學院文化雙向交流的內在規律和模式,并提出相應的交流策略。
參考文獻:
[1]張興福.孔子學院的文化意蘊與文化傳播交流的路徑問題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10(3):126-132.
[2]王云泉.孔子學院海外文化傳播模式研究[M].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1.
[3]陳培愛,沈蓓蓓.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孔子學院功能研究[J].新聞春秋,2013(4):54-59.
[4]陳力丹.“一帶一路”建設與跨文化傳播[J].對外傳播,2015(10):25-26.
[5]李寶貴,劉家寧.“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48-155.
[6]喬媛媛,蔣雷亦.傳受關系的演變與和諧傳受關系的建立[J].新聞世界,2015(8):293-294.
作者:許穎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 上一篇:文化張力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策略
- 下一篇:當代綜合材料藝術民族文化元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