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媒體技術在民族文化展覽的應用
時間:2022-08-04 03:07:11
導語:數字媒體技術在民族文化展覽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隨著國家與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對文化輸入的需求日益增加。文章結合實例“文化中國·致敬廣州”《清明上河圖3.0》數字藝術展,以傳統文化為基石,以數字媒體技術為載體,文創作品為輔助,通過有效方式來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與發展,從而探討數字媒體技術在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展覽中的應用。
關鍵詞:文化;民族;藝術;傳統
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藝術設計領域帶來新的沖擊與轉變。數字媒體技術作為新時代的產物,它具有更系統、更全方位、更多樣化的展現方式。傳統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及歷史價值,由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阻礙了其展示與傳播的高效性。數字媒體技術可將傳統文化結合動態藝術的形式來展現歷史,通過視聽感受及聲光電展示融合,再現文化魅力并引發人們對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思考。
一、用數字媒體技術提高敘事能力
(一)數字媒體的發展為藝術美學提供新的可能
《清明上河圖》作為我國藝術文化瑰寶,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由我國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創作。該作品以長卷的形式記錄,主要記錄反映了我國十二世紀北宋東京(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亦如當今的節日集會,該卷是北宋時期都城東京(汴京)繁榮的見證。該卷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由于畫卷材料及顏料、光線、環境的穩定性的影響,出于對文物的保護,故其展出次數、時間甚少。技術的革新為藝術美學提供了新的表現可能,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得以讓藝術展覽以更全新的方式出現在公眾面前。[1]通過歷史文化時間線的整合,及文物機構、學者專家對文物歷史的發掘與研究,利用全新視角對這些文物資源做一個新的推進,以多元化敘事的方式及數字技術的結合應用,為文化藝術展覽敘事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通過運用數字科技手段提供線下展覽的活動不在少數,由故宮博物院和鳳凰衛視聯合主辦,故宮出版社和鳳凰數字科技共同承辦的“文化中國•致敬廣州”《清明上河圖3.0》數字藝術展在廣州國際媒體港舉行。該展覽主要有以下部分內容:“盛世長卷”巨幅動態高清投影、文化主展區、“汴河碼頭”270°全息球幕影院、宋“潮”游樂園、文創衍生品商店與公共活動空間等,通過該文化展覽表現超現實的北宋東京(汴京)城市故事,實現“穿越”千年前的北宋,讓游客參與并進入到畫卷當中,體驗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新的展覽平臺提高民族文化敘事能力
首先,進入展廳之后《清明上河圖》盛世長卷映入人們眼簾,通過用巨幅動態高清投影來再現故事文化動態,將北宋當時的社會文化活靈活現。其次,為了更加明確的本次展覽的特色,還增加了關于此次文化展覽的文化主題展區與公共活動的空間。如:運用展板對手卷思考與散點透視的理解,及利用交互游戲《尋找畫中人》,對臉部進行掃描分析游客若出現在畫中,是畫作中千年前的哪位人物,屬于什么職業,以達到與游客互動的目的。更甚有關于宋朝城市文化、日常生活的其他藝術裝置的展示,又如:《交子:宋代貨幣發展史》圍繞宋代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貨幣體系與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展開研究與對比,創作者運用一臺現代的iPhone手機與宋代的貨幣交子進行了一個對比,使其更具象化。及《街道作客廳-公共性的演變》《宋代知識網絡-生產與流動》《紙藝主題穿越》等這一系列的展示,應用了更多樣化的手段,展現出關于宋朝文明物化的大量信息,通過提高展覽的敘事能力,結合沉浸感、多感官與高參與度的實現,滿足游客探索文化知識的訴求。[2]這樣不僅可以讓參觀者自主選擇參觀方式,還能通過數字媒體技術作為簡單直觀的展示平臺,輔助完善傳統文化的敘事性表達,讓人們從中去獲取知識,體驗文化內涵。
二、用數字媒體提高展覽的趣味性
(一)空間規劃和數字媒體搭配
如何讓展覽變得有趣,是策展人與藝術機構常常需要思考的問題,不論是內容的表現方式、豐富陳列的多樣化、還是采用數字媒體技術,趣味性與互動性都應作為展覽的主要課題來進行探索與研究。在數字媒體展覽當中更注重的是以敘事的方式將時空進行空間重組,將游客帶入藝術與歷史的交匯長廊。重視空間規劃和數字媒體的有效搭配,對提升游客觀展體驗有較強的積極意義。傳統的展示方式,讓歷史文化難以展示全貌和細節;傳統的展示方式還受時空限制,難以展示具體文化內涵,缺乏與游客的趣味性與互動性,這些都是傳統媒介給藝術展覽中所帶來的局限性。
(二)以數字技術提升真實性
在數字展覽中數字技術可起到綜合信息的作用,既能為展覽平臺提供客觀的知識補充,還能營造出環境真實感。數字化展覽是以數字技術為主體,以數字媒體終端為載體,配以其他的藝術裝置,來體現文化傳播的新型展覽形式。[3]除了“盛世長卷”、文化主展區與公共活動空間之外,還有“汴河碼頭”270°全息球幕影院與“宋‘潮’游樂園”親子民藝體驗空間。在此次全息球幕影院當中,通過畫師還原,聲效堆疊,讓游客仿佛身臨汴河并坐在游船上,在汴河當中肆意穿梭。場景伊始可看見岸上正在努力工作與生活的人們,場景中有騎馬人、挑扁擔的伙計、撒過來的漁網、飛過來的仙鶴等,景象也從白天到夜晚的一個超時空的變幻,夜晚的天燈逐漸升起,越飛越高的天燈更寓意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景,加以音效為游客帶來全新的觀展盛宴??萍嫉陌l展,數字媒體技術的輔助讓穿越空間更具備可能性,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方式既能豐富趣味性也能讓游客感覺到真實性。數字媒體的運用使得關于《清明上河圖》這幅盛世名畫得以延伸,通過動態為主,裝置為輔的形式再現藝術,完成了關于歷史文化的再度展示,還能夠實現建筑、器皿、經濟、文化等超現實的二維及三維融合表達,從而引發人們思考。數字藝術展覽旨在讓大眾在享受美的同時了解藝術,理解歷史,進而在藝術與歷史人文中感受其所帶來的精神文化。
三、結合文創作品及體驗空間傳播中華文化
(一)發展文創作品的意義
數字媒體結合藝術展覽是新時展的必然產物,不僅能讓藝術體擁有靈魂,還能體現藝術展覽中觀賞性、體驗性、娛樂性等功能性質。而展覽則賦予了藝術與文化一個綜合展現、交流的平臺。[4]數字化的發展給藝術行業的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轉變契機,在這樣的背景下,結合文創作品顯得尤為重要。文化藝術作品是藝術與大眾溝通的重要內容,單向與靜態的文化展示已經遠遠不能達到人們的需求。[5]在此次數字藝術展覽當中,有宋‘潮’游樂園親子民藝體驗空間以及圖書閱覽區域與文創衍生品商店、清明上河圖主視覺文創等。文化創意產品為藝術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它取材于文化,發展于文化,其中部分文創產品結合當地地域性,對廣府文化元素進行提煉再創作。在藝術展覽的文創作品中,實用性是它應該具備的功能,同時它也應抓住大眾的審美及口味才能達到其營銷的目的及意義。[6]如此次展覽當中的“新年糖果盒”里面的紅包外觀與內容設計,就結合了廣東標志性文化之一粵語,有“爽手”“得米”“好沓水”“四萬咁口”等,具體所形容的意思是做事麻利、達成目的、人很有錢、笑得很開心等,將粵語當中一些美好的寓意都使用在了設計當中,既有地域特色也讓游客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該設計不僅結合了當地特色文化形象作為元素符號,在顏色的提取方面,也運用的傳統的紅色、洋紅色、金色讓大眾在數字藝術展覽當中,除了能夠感受歷史文化的熏陶,也能帶來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對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帶來了正面的影響。
(二)體驗空間的意義
在此次沉浸式嶺南非遺體驗展體驗形式有視覺體驗、空間體驗、雕塑體驗、繪畫體驗等,對于這些不同的體驗形式來說,最需要考慮是時間性與人的尺度。[7]在文化展覽當中,體驗空間的重要性日益被放大,作為可以實現提高大眾審美及個人、團體、家庭的參與度的一種形式。宋‘潮’游樂園親子民藝體驗空間很好地做到了一點,有龍燈、宋潮年畫坊、宋潮戲院、吉象滑梯、宋潮印書鋪、宋潮直播間、宋潮驛站、宋潮美術館、宋潮扇子鋪、宋潮大藥房、花燈造辦處等分割體驗空間,游客可以參與“游花街、逛燈會”的廣州特色文化,還能猜詩謎、手繪團扇、制作起伏茶簽等,讓傳統的廣府地域文化與體驗空間做有效的融合,普及與體驗都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打開了新的大門。教育作為藝術展覽的重要功能之一,通過體驗空間的開發,達到有效的教育意義。
四、結語
隨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大眾對文化輸入的需要,藝術展覽不再是過去單向輸出的傳播與教育方式。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讓藝術的歷史文化結以敘事的方式進行有效傳播,空間的立體化及相關性質作為關聯,如文化性、教育性、娛樂性、傳播性等,為構建數字化藝術展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科普教育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對傳播中華民族文化也帶來了福音,數字化為傳統文化藝術跨出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李銘佳.數字媒體在館內藝術展覽中的跨界設計[J].新媒在線(下),2015.12.
[2]焦麗丹.如何讓館藏文物“活起來”[J].中國博物館,2015,33(03).
[3]漂亮家居編輯部.展示陳列設計[M].麥浩斯,2019.
[4]魏佳瑞.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播策略與效果研究[D].遼寧大學,2017.
[5]李乘.博物館藝術授權策略研究——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例[D].中央美術學院,2014.
[6]張堯.基于博物館資源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設計研究[D].蘇州大學,2015.
[7]鮑亞飛,熊杰,趙學凱.室內照明設計[M].江蘇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黎樂 單位:廣東科技學院
- 上一篇:新農村建設背景農業經濟管理創新路徑
- 下一篇:思想道德教育與品質更優秀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