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文化下藝術特征及美學思考

時間:2022-09-03 04:15:12

導語:區域文化下藝術特征及美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文化下藝術特征及美學思考

摘要:針對山西省黎城縣區域的布老虎手工藝--“黎侯虎”的發展脈絡、藝術特征、傳承機制進行調查和分析,立足于區域文化視域的角度,運用田野調查法和分析歸納法,探究黎城縣地區布老虎手工藝的形成、特征、發展即交互影響的內在規律,并結合山西布老虎手工藝術所承載的文化元素進行挖掘,對黎侯虎藝術品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使其在傳承上得以創新,讓黎侯虎流傳千年的非遺民俗文化活躍在文化歷史舞臺。

關鍵詞:區域文化;黎侯虎;藝術特征;美學思考

布老虎手工藝的存在源于民間百姓對虎的崇拜。關于虎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期間,人們把虎作為生命保護神和繁衍生育之神。民間百姓根據老虎的特征制作成各種老虎玩具,用來看護嬰兒,陪伴嬰兒。山西布老虎的種類繁多,尤其以黎侯虎、潞王虎、侯馬布老虎最為典型。其中高秋英做的“黎侯虎”在1998年被國家郵電部用為虎年生肖郵票圖案,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作為代表中國形象的民間手工藝展品展出,它不僅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黎城縣地域概況

黎城縣位于山西省長治市東北部,是太行革命老區,地處京冀豫三省交界,被稱為山西省的“東大門”。該縣屬太行山腹地,四面環山,地形復雜,但黎城縣交通十分便捷,環境優美、功能齊全,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金三角”。該縣縣境氣候環境獨特,氣候溫和,自然風光壯麗,有“上黨小江南”之美譽。黎城縣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通過“靳家街古文化遺址”可知,在新石期時代古老的黎城土地上先輩繁衍生息,文明歷史悠久,具有眾多人文景觀。黎城縣百姓不斷的改造自然與其斗爭,留下了許多歷史故事和催人奮進的不朽精神,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寶貴的精神財富。黎城人民民性純樸,風俗敦厚,勤勞善良,忠厚樸實,生活富裕。人們對于業余文化生活的興趣濃厚,最終產生了民間特色、本土情節的本地域文化--黎侯虎。它具有時代色彩是歷史進程和抗爭環境的縮影,是吸收了布老虎手工藝的文化元素和黎城燦爛悠久的古老文化產生的。

2黎侯虎的演變發展及藝術特征

2.1黎侯虎的發展演變史。據歷史記載上黎城曾經是一座古國,2006年在黎城縣西關村發現了一座西周古墓,在挖掘工作中,出土了一件玉石虎。據考證,這件玉石虎是當年黎侯國君的陪葬品。這件玉石虎的發現不僅證明了虎形器是古黎國民眾當時社會風俗與精神信仰的重要特征,且從另一側面還間接證明了《左傳》和《尚書》中提到的“西伯勘黎”這一故事的可信度。商紂王通過舉辦黎城聲勢浩大的閱兵儀式,達到讓各地諸侯進貢的目的,但東夷首領拒貢并背叛商。他們認定滅商之前不把黎侯國滅掉,將后患無窮,由此有了“西伯勘黎”的典故。周文王帶兵親征,然久攻不下,傷亡慘重,進退兩難時,謀士獻計稱,傳聞玉石虎保平安,有靈氣,誰持此物誰有優勢獲勝。于是周文王讓武藝高超的勇士假扮黎城百姓,趁亂盜玉石虎。有此信物,士兵氣勢高漲,一舉將黎侯國攻克,黎侯國改朝換代。民間傳聞,違背天意,殘殺了眾多黎民百姓,沒多久,周文王等人相繼病逝。后來,為了順應天意,周武王將逃亡的黎侯國君請回并歸還盜走的玉石虎,其國君死后將鎮國之寶玉石虎隨葬。而百姓為了紀念玉石虎和黎侯國君,用不同材料制作成各種老虎取名為黎侯虎或黎國虎來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古到今,黎城百姓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牙牙學語的孩童,都對虎喜愛有加,黎侯虎歷經數千年歲月的更迭、風雨的洗禮變成了一種民俗文化,源于黎城人民的生活又高于生活,寄托百姓祈求富裕發財、家安事順、功業興旺、避邪除妖的美好愿望以及百姓對大自然的主動性,對環境的融合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情,以及樂觀和幽默,顯示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追求。2.2黎侯虎的藝術特征。2.2.1黎侯虎的造型特征。不過,我國布老虎手工藝既有差異也存在一定的共性,辟邪的猛虎多用于民間的玩具布老虎、虎頭帽、虎頭鞋等,將傷人的猛虎畫的親近,形成心理的祥和和安全感。其中最典型的布老虎具有三大一小的造型特征--嘴巴大、腦袋大、眼睛大,軀干小。黎侯虎布老虎極具山西當地藝術特色。黎侯虎布老虎表面看是兩個老虎雌雄同體,背部由一塊布風之裁剪、圖案正好吻合一陰一陽,相輔相成,美好的寓意是陰陽共生、生生不息。黎侯虎的主要特征細分為五大類,整體造型獨特。一是短、粗、胖、圓,虎虎生威,顯現出一種簡約美和質樸美;二是黎侯虎虎體紋飾簡潔大方,色彩清晰生動,表現出特有的親和力;三是雌雄配對,陰陽結合,表現了我國古老的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育觀念;四是重神似而不求形似,表現了老虎的內在精神狀態;五是蘊涵深厚的文化內涵,呈現出鮮明的地方民俗特征。造型簡潔大方,憨態可掬,黎侯虎造型比較立體、具有深厚的寓意,將長輩對孩童的愛意、期望、祝福用針線密密麻麻的縫進黎侯虎中,期盼為小一輩可以祛災避難、健康成長。2.2.2黎侯虎的色彩元素。色彩可以表達不同的物象,渲染感人的氛圍,既是視覺傳達的重要因素,也是象征地域文化的特定符號。在色彩的選用上,除了以民間常用的黃色或紅色為基礎,黎侯虎的用色還要更為豐富化。黎侯虎的主要色調是紅、黃、藍、綠等顏色,一般都彩繪布制作,通過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大面積的高純度的色彩對比,裝飾繪畫風格較為濃烈,作品不僅服務于民俗生活,具有強烈的中土氣息,更具有特有的象征意義,蘊涵豐富的文化內涵。紅色表達喜慶,具有辟邪除崇、治鬼御魅的文化寓意。大地土之色,代表尊貴和神圣。扎根在百姓心里的萬物之靈的思想,高秋英前輩和繡娘們將對大自然的崇拜用以線的形式表達,她們質樸的感受和想象賦予了黎侯虎靈魂。采用冷暖對比和互補等手法,以紅色繡線為主色調,搭配藍色、綠色并用金色、銀色點綴,彼此呼應、重疊、并置、交錯,產生華而不俗、形態各異的布老虎。

3黎城區域特征對黎侯虎傳承的影響

在制作布老虎時不同地區的百姓會將各自地域的文化和審美習慣融入其中,從而創作出的作品極具當地藝術風格特色。黎侯虎在區域特征面臨上傳承困境,由于年輕人對針線不感興趣等問題無法得到繼承,相關從業人員數量的減少,傳承人出現斷層;其次是流水線式的機器化生產使黎侯虎的傳統工藝遭到破壞,批量生產的黎侯虎布老虎缺少傳統文化特色;政府重視力度不夠,社會環境整體缺乏傳統工藝保護意識;受地域經濟發展不均衡、落后的觀念和經濟導致黎侯虎發展受限。對此現象,首要任務是發掘并保護黎侯虎。首先,通過新媒體直播、廣告等形式豐富宣傳手段,讓大眾了解民間手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次,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指出和鼓勵文化傳承與創新,多種模式培養傳承人;最后,結合消費升級的時代背景和流行趨勢進行創新,以現代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開發創意衍生品。采用多種策略手段來對傳統文化及其手工藝制品進行傳承保護,讓黎侯虎手工藝重新綻放在歷史舞臺上。

4結束語

西區域布老虎手工藝的發展基于地域文化和歷史沿革,而藝術源于生活又不等同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質同時在形式上又有所創造。民間藝術創造活動的產物--黎侯虎,在形式和內容上不斷突破創新,具有極高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價值,體現老百姓日常訴求更傳遞真善美??v觀黎侯虎衍生歷史、奇特的造型、豐富的文化內涵,濃縮了黎城民眾的文化傳承,體現了黎城區域獨有的文化特色,是根植于山西人民心中的藝術。被譽為:“中國第一虎”的黎侯虎,保護和傳承創新是當下的難題更是重中之重的環節。在信息化、多遠化的當今時代,面對國內外大量的藝術品,如何傳承、發揚黎侯虎手工藝,值得深思。首先需要挖掘和可持續發展珍貴的黎侯虎文化遺產,防止其文化遺產消失滅亡,然后有關部門加強對黎侯虎民俗的保護,營造保護氛圍,提高百姓保護意識,共同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王蘇陵.黎侯虎•中國第一虎[M].山西出版集團,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2010

[2]劉巖妍.“黎侯虎”的審美特征及文化意蘊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2,(10):156.

[3]楊恩舉.布藝黎侯虎的藝術特征及其傳承發展[J].山西檔案,2017,(05):153-155.

[4]袁玲.山西黎城黎侯虎形象的設計分析與應用[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7,(02):93-97.

作者:劉子陽 單位:西安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