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文化傳承對雕塑風格的影響
時間:2022-09-03 04:19:25
導語:區域文化傳承對雕塑風格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雕塑風格的創新”之“創新”需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基礎,這種立足不是具象的傳承也不是文化符號的單一化拼接。應該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區域特色文化的重構和深挖。從這個視角反思雕塑風格,立足于積極的繼承才是更好的創作。真正雕塑風格的形成和可以稱作風格創作來自于傳統元素、區域特征和社會流行元素的深刻理解與全方位結合。所以,時下陜西雕塑風格的根性問題是值得反思和討論的重要問題。
二、區域文化影響下的雕塑景觀的可能
1.區域文化的雕塑內涵。區域文化往往是三大視域之下的特殊性體現:地理視角下的獨特性,歷史視角下的傳承性和時代視角下的當代性。多樣化的生產方式就會誕生多樣的文化形式,因此不同的文化形式就會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撰寫不同的歷史。[2]因此,受地緣特征的影響區域文化是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勞動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產物,這既代表了區域文化的內涵概念也闡述了區域文化的內部構成。是區域文化作為當地各種文化形式的母體和載體,又是文化各種形式和各種方向發展的源動力。雕塑活動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和文化體現方式,其作者的內心活動往往貫穿于整個雕塑創作的全過程。作者的內心駕馭著各種材料,在材料語言的基礎上,用每一個細節去體現自己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環境中所受到的刺激,這種刺激在藝術表現的方式之下其實是雕塑家內心世界的具象表現。[3]人類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動物,立于社會文化中的創作去思考和表達真實與非真實的存在,就是雕塑想要表達的文化內涵。雕塑的表達形式,不論圓雕、浮雕等形式語言還是神、人、物等符號載體。或者實像、意像、抽象等表達方式,[4]都源自不同的區域文化給予的特定文化屬性。這些文化屬性結合作者的本能、人性、欲望、物質、社會、精神等,就會成為雕塑創作永不枯竭的創作源動力,同時也是驅使藝術素養能夠視覺呈現的創作沖動。[5]有時候甚至可以上升到生命的雕塑,從而讓雕塑附于生命。成功的雕塑不但是藝術創造的概括和體現,也是文化的概括和提煉,更是作品對時代、區域和文化的一種再生成、再記錄和再創造。2.區域建設的雕塑優勢。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村建設已經變成區域經濟建設的重點和區域文化建設的重心。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景觀生態建設變成一項重要的藝術創作課題。雕塑是美麗鄉村景觀生態建設的指示性符號,具有地標性和指向性對提高建設辨識度和文化內涵都具有重要意義。[6]雕塑景觀既是新農村建設的裝飾景觀也是農村環境的美化景觀,既是當地獨有人文風貌的體現,又是傳承區域文化的直觀藝術形式,優越性獨特且無法替代。區域文化水平和人民精神面貌的獨特性,使區域文化雕塑往往具有“型塑”和“精神指向”的雙重效果,踐行著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文化自信。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元素,都是雕塑景觀創作素材庫和資源庫。而且從這種根性資源成長而來的雕塑風格充滿了藝術張力和生命力,讓作品吸收與傳承之間,民俗與文化之間,藝術與環境之間相互滲透并發生聯系,增加了地緣人民的文化認同也打造了獨具區域特征的地標文化。[7]在“綠水青山即是金山銀山”的背景下,在如何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和文化內涵提升的問題上,在區域建設的指引下,雕塑與區域環境的融合,對人文文化、社會環境、精神風貌等方面承載和闡釋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雕塑風格形成中的區域元素
1.雕塑整體建設與區域文化的融合互動。區域文化背景下的雕塑風格有著獨特的區位文化特點,但雕塑風格的形成卻與區域規劃格局與雕塑設計有一些不同。區域文化影響下的雕塑特點由眾多綜合因素構成,區文化雕塑群、街道和公園、當地氣候、歷史脈絡、風俗習性、飲食生活等都對雕塑風格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陜西西安地域文化:明城墻、護城河、鐘樓、鼓樓、大小雁塔、回民街,特色街邊小店、民間工藝品、石刻雕塑等,都飽含著三秦文化。[8]區域文化的個性化呈現也是地域文化是區位旅游和文化周邊發展的重要動力,這種IP效應的打造是名片式的。陜西多個區域雕塑文化都成為了非常寶貴的經濟模型,為區域雕塑風格的形成提供了成功范式。區域雕塑文化,對國家歷史文化起到了非常大記錄和推動作用。在現代融合中西雙方的雕塑藝術特點,使區域雕塑文化更具特色和國際化,各國雕塑作品,不僅代表自身區域文化影響影響下的獨特構成,也是代表著世界雕塑范式的進步和發展。[9]尤其是在中國因為多樣的區域文化多種的少數民族文化和多朝代的歷史文化,使中國大部分區域都擁有獨特區域文化風格的雕塑群。而且往往一個文化脈絡之下的雕塑群的形成,就代表了一種文化傳承下來的雕塑面貌和風格。而這種雕塑群中各自間的區別和聯系就代表了一個泛文化圈的特點。循環新生態,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讓文明價值變成一種發展內驅力。“作為歷史的存在,每個人都具有受到民族的和地域的歷史所限定的側面。在往昔交通不便的時代,地域的限定往往決定著藝術的種類……”[10]這樣文明驅動之下使雕塑變成了一個鏡頭,記錄了陜西的歷史和生活變遷。因此雕塑的直觀表現形式既代表這一個區域文化品格;又代表這一方人民的精神狀態和面貌,為人們提供了歸宿和寄托。2.區域文化影響下的景觀雕塑創新。區域文化影響著雕塑文化品質提升。時至今日,陜西城鎮化的極速發展,區域文化的不斷變遷,使人們生活的文化環境發生著目不暇接的變革。反思趨同化、空泛化的雕塑怪相,使人們認識到文化內涵和區域特征才是景觀雕塑的生命,中國精神、民族品格、思想碰撞、社會文明這些元素都從各自角度闡釋了景觀雕塑的創新動力。“文化是脆弱的,任何過分地計劃、控制和指導文化的企圖都會將其扼殺”。[11]當代雕塑的傳統化、區位化主要有以下特征:一、從傳統雕塑中吸收語言和經典元素的創造性的轉化;二、區域文化元素體現的多民族交融文化的變體應用;三、從社會環境元素中的時代因素、政策因素、需求因素的轉化應用。景觀雕塑的創新發展與雕塑家個人素質密不可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雕塑家藝術水平和創作動力,尤其是藝術家對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感知力是雕塑作品生命力的核心因素。雕塑家不但要有高超的創作水平和塑造技法,更要拓寬政策解讀能力和多種類認知水平,了解規劃、消費心理、藝術心理、符號學、地理等相關門類知識,將自身提升到“厚人文素養、寬知識領域、高技術技法”的全面藝術從業人員。創作出一大批有生命、有價值、有指代性的的高質量雕塑作品。同時要飽含時代使命和文化振興的責任擔當,創作中要有“家國情懷”和“民族意識”。既不能一味地堅持小眾審美做一些看不懂的作品,也不能迎合經濟市場做沒有生命價值和消費藝術。“優秀的城市雕塑具有美化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品位、陶冶人們情操的作用,有的甚至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乃至一個時代的標志。”[12]區域環境影響著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又感染著每一個人,只有藝術家置身其中,去感知和感受身邊的多維變化,才能將自身的技藝在作品中得到深化,創作出時代特色鮮明區域特質明顯的優秀作品。
本文通過分析陜西區域文化與雕塑的相互影響和聯系,對區域文化的雕塑風格與文化內涵進行了深人分析。從而為進一步探討城市雕塑趨同化、庸俗化的現象驅使我們在對陜西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繼承中進行反思,同時提出探索地標性的雕塑風格在區域建設中的迫切需求。區域建設需遵循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長遠規劃,與文化和民族認同等需求融合,并作為時代背景和新文化建設的先頭兵而存在。區域文化如何繁榮、和具有辨識度是客觀存在的問題。而引起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雕塑風格和模糊與淡化,特色的消失,符號的淡化是區域發展的悲哀也是未來區域建設的警示。因此,陜西區域雕塑文化的發展方向,應該充分研究政策,在區位整體布局、環境規劃、新老地區雕塑的風格關系等問題上進行針對性考慮,使區域建設、雕塑、文化三者形成良性的疊加式發展。時代背景下的新型雕塑風格、理念和技術一定要在繼承與延展,創新與承載方面找到新老雕塑風格的內在關系。重構具有時代性和區域特點的新型雕塑文化,在未來的發展中,引入科技和時代元素讓市場和發展為雕塑風格重新定位。
參考文獻:
[1]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
[2]廖仁靜,李倩,張捷,等.都市歷史街區真實性的游憩者感知研究——以南京夫子廟為例[J].旅游學刊,2009,(1).
[3]純藝術創作中雕塑的消費化和虛擬化(下)[J].薛問問.現代城市研究.2002(04).
[4]中國當代具象雕塑轉型研究(1990-2000)[D].尹代波.上海大學2019.
[5]語言的嬗變[D].任日.中央美術學院2014.
[6]侯建偉.公共雕塑藝術載體在鄉土文化傳承中的核心價值體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7]殷波.鄉村振興的文化意義——潘魯生教授新著《美在鄉村》簡評[J].山東社會科學,2019.
[8]劉昊.城市雕塑風格對城市特色塑造的作用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0.
[9]姜雪.俄羅斯雕塑風格對哈爾濱城市雕塑造型的影響[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1.
[10][日]今道友信.《東方的美學》.三聯書店.1994.
[11]劉天府主編.共鑄輝煌(二)——2008中國長春國際雕塑大會論文集.長春:長春出版社.
[12]陳曉麗.“致詞”.第三屆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作品集.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
作者:楊磊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區域文化下藝術特征及美學思考
- 下一篇:區域文化推動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