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站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
時間:2022-08-06 03:35:44
導語:文化站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推動鄉鎮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是發展新農村的重要工作項目之一。社會環境的變化讓農民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因此,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成為了現如今農村建設工作者的新目標。鄉鎮文化站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中心陣地,應該充分發揮其“樞紐”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向鄉鎮地區的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越的文化條件。文章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以及鄉鎮文化站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進行了概述,分析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的作用提出建議。
關鍵詞:鄉鎮文化;文化站;農村地區;群眾文化建設
一、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為新農村文化建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群眾文化與農民、農業、農村密不可分,它的受眾人群來源于在農村地區從事農業活動的農民團體,需要有與農村發展情況相適應的文化設施與制度保障。農村群眾文化受到農村地區的政治環境、文化環境與經濟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對農村地區的發展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做好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素養,讓更多的農民群眾了解到最新的農業知識與科學技術,有利于推動農業改革的進程,促進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
二、鄉鎮文化站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
(一)加強人民群眾與群眾文化建設的聯系
為了豐富農村地區的文化類型,讓更多的農民群眾享受到優質、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促進農村文化市場繁榮發展,國家決定將鄉鎮文化站作為重點建設的文化事業機構。文化站具有公益性特點,且其服務對象更加基層更加有特點,因此鄉鎮文化站的工作更需要充分了解當地的區域特性,以及地方人民的生活習慣、文化傾向和興趣愛好。無論是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還是宣揚國家的最新政策,都可以通過鄉鎮文化站這個樞紐進行。另外,由于鄉鎮文化站正地處鄉鎮地區,因此更容易對當地的人民進行觀察,深入了解當地人民的生活,以向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提供更加全面的資料,促進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
(二)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與城市相比,鄉鎮地區在各方面發展相對較為落后,因此農村地區的人們能夠享受到的文化活動有限,各種賭博問題、道德問題都仍然存在于鄉鎮生活中,對農民的日常生活仍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然而,文化站的出現能夠為農村人民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活動,能夠吸引更多的優秀文化人才發揮帶動作用,幫助農村人民摒棄不良文化習慣,利用閑暇時間去參加更有意義的文化活動,普及先進文化知識,最終不僅提高了當地的農民群眾的思想覺悟,使其眼界更加開闊,還為農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平臺,讓當地的農民了解到最新農業知識與技術,將閑暇時間利用于對先進知識的學習中,減少矛盾產生的可能性。
(三)保護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農村文化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農村地區始終占據著中國大部分的面積,國家也十分重視農村的情況,提出了各種幫助農村發展進步的政策。許多傳統文化的源頭都是農村,名人傳奇、特色飲食文化、傳統工藝等數不清的農村文化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同時也有很多優秀文學家在農村誕生。截止到目前,由于諸多問題的阻礙,仍有很多農村文化沒有被發現,一旦這些文化最后的傳承人老去,那么這些文化可能就會消失在人們的眼前,無法讓人們見識到它的奇妙與光彩。而鄉鎮文化站的存在,能夠深入到農村地區,近距離的與當地居民接觸,借助政府的力量最大限度保護農村傳統文化,并將其傳承下去,讓被埋沒的優秀文化重現光彩。
三、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
(一)群眾文化建設經費需求大
在政府的幫助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文化設施都有所改善,尤其對于城鎮附近的村莊,包括老年活動中心、棋牌室、籃球場、圖書閱覽室等各種文化活動場地都已經建好,當地的農民群眾可以隨時感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在一些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的村落,文化場所簡陋、設施陳舊仍是阻礙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這些地區在文化活動的開展上,由于當地經濟較為貧困,大多只能完全依賴外援自助,且沒有固定的經費支持,導致當地的文化部門心有余而力不足。經濟情況與環境問題也導致大量的青年人選擇外出打工發展,留在村莊的多數為年事已高的老年人,盡管掌握著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手藝,卻因為無法找到合適的繼承人而只能被埋沒。對于這樣的情況,地方文化部門開展的文化活動也存在諸多限制,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遲遲難以推進。
(二)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質量偏低
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農村地區還沒有普及網絡,且購買書籍或報刊的渠道較少,許多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依舊以打麻將、看電視節目為主,日常開展的文體活動很少,通常也只會在一些特定的節日期間由政府組織相關的文化活動,而不是由廣大農民群眾自己根據自身需求發起的。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這種落后、單一的文化活動形式與內容已經無法滿足農民群眾對于文化方面的需求,他們渴望能夠有機會參加更多有意義的文化活動。但是農村地區的很多基層干部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對于當地農民群眾的需求還不夠了解,仍然一味地將工作重點放置于經濟方面,而忽視了文化建設對于農村地區發展的重要性,在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上也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與資金,導致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偏低,其內容與形式也不符合人們的喜好與習慣,當地的人們本來對文化活動充滿興趣,卻因為一次次的失望和掃興而歸,不愿意繼續參與其中。
(三)缺少高素質專業人才
正如上文中說道,農村地區的很多基層干部過于重視經濟建設,而忽視了文化建設,在文化干部的設置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目前部門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相關工作是由其他職位的干部兼職進行,并沒有設立專門的文化干部,導致其并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文化建設方面的研究。少數農村地區盡管設置了專門的文化工作人員,但卻存在年齡偏大、知識水平不足、缺乏創新能力等問題。盡管各城市都紛紛開展了文化下鄉活動,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要想農村地區的群眾文化建設能夠持續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作為主力軍。
四、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作用的策略
(一)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建設
鄉鎮文化站應該深入了解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情況,統計與整理整個文化建設流程中存在的資金不足的問題,并針對問題考慮適當的解決辦法。目前,鄉鎮文化站的主要資金來源于政府撥款,在這樣的模式下,確實能夠解決農村地區的基礎文化建設問題,但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要想進一步豐富農村文化建設,光靠這種模式是遠遠不夠的。為此,鄉鎮文化站應聯系地方的政府部門,探尋多種籌集資金的渠道,以解決單一模式下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近年來,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以及快節奏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假期時間參加鄉村旅游來感受大自然以及濃厚的人文氣息,放松自己的身心,為此,鄉鎮文化站可以充分挖掘當地的風土人情與傳統文化藝術,總結當地的文化優勢與環境特點,打造出一條符合現代人們喜好的特色鄉村旅游線路,不僅能夠通過特色旅游項目聯合更多的企業獲得投資資金,也能夠為當地農民群體提供新的工作機會,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另外,為了保證文化資金能夠最大化得到有效利用,鄉鎮文化站可以建立專門的項目資金,專門用于文化活動的開展或文化設施的完善,避免因為資金不足對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造成的阻礙問題。對于當地的特色文化技藝也可以良好利用起來,文化站可以借此聯系展演機會,將傳統藝術傳播出去的同時獲得更多的資金。
(二)豐富群眾文化活動
近年來,參與農村文化活動的人數不斷增多,這說明農村地區的物質生活有所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民希望能夠在閑暇時間通過文化活動來豐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群眾文化活動是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途徑,作為向農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機構,鄉鎮文化站必須做好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與開展。首先,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要認識到自己本職工作的重要性,樹立責任意識,深入到農民群眾中,了解基層群眾內心真正的需求以及生活習慣,并反饋到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上。群眾是文化活動服務的中心,因此在活動的內容上,一定要適合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能夠對當地人民的生活有所幫助的。例如,開展先進農業知識普及講座,根據當地的主要農作物選擇相關的主題,提高農村的參與熱情;農村地區的人口結構以老年人和兒童為主,大多的青年人選擇去外地打工,因此在活動內容的設置上,也應該充分考慮這兩類人的情況。由于老年人視力與聽力較差,還存在不識字的情況,因此,與其開展圖書閱讀活動,不如將資金用于購買投影儀等新媒體設備,播放有意義的影片,讓他們更加直觀地感受文化;而對于正處于長身體時期的兒童和青少年,則可以開展乒乓球、網球等趣味體育活動,幫助孩子們強身健體,同時也需要解決農村地區兒童娛樂設施少的問題。
(三)建立高素質的鄉鎮文化站隊伍
要想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的作用,離不開一個高素質的專業團隊。一方面,現有的人員要充滿工作熱情,能夠積極學習、積極創新,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投入到造福農村地區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去;另一方面,文化站也應該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將各項工作任務的責任進行細致的劃分,對工作成績優異的人員給予一定的鼓勵,進一步激發文化站人員的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蒲霞.鄉鎮文化站在帶動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探析[J].大眾文藝,2018(11):22.
[2]羅萍.發揮農村文化主力軍作用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淺談新農村鄉鎮文化站建設[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7(04):12-13.
[3]熊應華.新形勢下如何發揮鄉鎮文化站作用帶動農村群眾文化建設[J].人文之友,2020(05):24.
[4]胡佛平.發揮鄉鎮文化站的優勢,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J].科教導刊旬刊,2011(02):24-25.
作者:譚洪會
- 上一篇:傳統地域文化保護與旅游發展研究
- 下一篇:鋼琴即興伴奏對少數民族音樂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