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冀東文化跨文化傳播方法

時間:2022-09-24 09:51:02

導語:人工智能時代冀東文化跨文化傳播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工智能時代冀東文化跨文化傳播方法

摘要: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冀東文化跨文化傳播面臨著更多機遇與挑戰。文章通過闡釋冀東文化表現形式及價值觀與世界其他國家文化價值的契合點,分析冀東文化跨文化的影響因素,揭示人工智能時代冀東文化跨文化傳播的機制與路徑,提出人工智能時代推動冀東文化跨文化傳播方法,從而促進人們的文化認同感,讓冀東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冀東文化;人工智能

1冀東文化跨文化傳播中的契合因素及影響因素分析

冀東文化圈,它包括唐山、秦皇島、承德等市。冀東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聚合,是兼收并蓄的民族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冀東文化歷來都受到學者的關注與重視,冀東文化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冀東三支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唐山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品牌,還有長城文化、古城文化、帝王文化、戲曲文化、工業文化、“紅色”文化、抗震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感恩、博愛、開放、超越是冀東文化的文化特征,這些可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價值特征成為冀東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文化融合的價值契合點。近年來,冀東文化在我國的傳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在跨文化傳播方面還較弱。通過對海外BBC、CNN、聯合早報、朝日新聞、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主要傳播媒介的調研,以及對有代表性的海外受眾的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等,發現影響冀東文化跨文化傳播效果的因素可以歸納為一下幾個方面:

1.1文化產業問題較突出

冀東文化產業質量水平參差不齊,規模、競爭力不足。冀東文化品牌發展不成熟,在文化品牌戰略規劃和運作上較欠缺。文化原創能力不強,文藝作品創作不足。有些作品雖然有很高的社會效益,卻不能走向國際市場,例如樂亭大鼓、評劇難以搬上國際舞臺,皮影戲難以拍成影視劇等。

1.2公眾對冀東文化社會經濟效益認識不足

公眾對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認識不足,借助文化和創新,一些生存困難的企業可以扭轉不利局面甚至開拓國際市場。但一些企業領導一直未能主動研究、規劃和發展文化產業。

1.3跨文化傳播人才缺乏

跨文化傳播人才在數量、質量和結構上的不足,已成為影響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最大制約因素。教育和培養一大批熟知本地域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人才,是未來中國文化產業走向世界發展的前提。

2人工智能時代冀東文化跨文化傳播機制

2.1冀東文化傳播的主體

要研究文化傳播,就必須研究傳播主體。比如傳播主體的“口碑營銷”,是社會民眾間的人際傳播,它是傳播國家形象和地區形象的有效途徑。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特別是即將到來的2022年冬奧會,會有很多國外民眾和媒體來河北,當他們回國后,他們會在現實生活中或在互聯網上向本國人民傳播“中國河北印象”,冬奧會是河北向世界展示“河北形象”的重要契機,是冀東文化傳播的最好窗口,會對中國國家及區域形象傳播產生良好的效果。冀東文化的主體可以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組織、一個企業。比如在唐山世園會期間,由喜歡冀東文化的國外留學生們組成的冀東文藝三枝花發展增進會在世園會演出,很受喜愛。留學生們使唐山評劇走出國門帶回他們的故鄉,使國外受眾能夠近距離感受到唐山戲曲文化魅力。當然,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眾多與文化聯合生產的人工智能產品也能成為跨文化傳播的媒介,這類型的人工智能產品不僅能夠將冀東文化帶到世界各地,使國外人民能夠沉浸式體驗,還能助力冀東文化與其他文化相互交融,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

2.2冀東文化傳播的對象

隨著媒體的發展,人類社會正在變成“地球村”。冀東文化的傳播也是一種跨民族、跨國家、跨地區的傳播活動。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文化傳播者和文化接受者身份可互換,文化接受者不再是單一的文化消費者,他們還具有文化傳播者身份,通過傳播互動可以擴大冀東文化傳播效果。

2.3冀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渠道

冀東文化全媒體傳播包括傳統媒體的傳播和新媒體的傳播。政府部門要充分利用全媒體優勢,建立冀東文化官方網站或官方賬號,為冀東文化傳播開辟有效新途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并上傳更新相關冀東文化信息資源,利用VR技術,使廣大觀眾可以隨時觀看視頻和欣賞旅游圖片,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在官網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發起“文化融合”活動,鼓勵各國人民將冀東文化特色與自己國家當地特色進行融合,促進世界各國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2.4冀東文化的傳播內容

文化和經濟是互惠共生的,要抓住文化這一核心,充分挖掘和培育冀東文化。要發展文化產業,首先要將文化本身發展好。冀東文化可歸納為以下類型。2.4.1長城與古城文化享譽世界的中國長城在唐山蜿蜒220公里,有29個著名關口。其氣勢奔騰浩瀚,匯聚了明長城的精髓。長城沿線的民俗古樸樸實,有許多傳說和故事。灤縣古城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灤州曾經是商代“天下九州”之一,十分出名,也是“孤竹國”的都城。2.4.2沿海文化通過大力發展曹妃甸,加大以唐山灣和曹妃甸為代表的沿海文化傳播。唐山灣的菩提島上是著名的“國際觀鳥基地”。在菩提島的鼎盛時期,每天有100多名僧侶高舉經文和念教。在元代,曹妃甸蠶沙口村又被稱為“古海上絲綢之路”在北方的重要節點,擁有大規模媽祖文化建筑,帶有海洋文化烙印的媽祖文化在此傳播,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 關注。2.4.3曲藝文化以唐山皮影和唐劇為代表。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區樂亭、灤縣一帶的語言音韻為其音樂特色,唐劇是一種新型戲曲,誕生于1960年代初的唐山。其音樂演唱源于唐山皮影戲。它的表演藝術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戲曲的優良傳統,吸收和借鑒了唐山民間舞蹈藝術。它是中國獨特的新型戲曲,是中國戲曲創新的重要收獲。2.4.4紅色文化冀東紅色文化代表有故居和冀東人民抗日暴動紀念碑,有開灤國家礦山公園中國近代紅色工業文化和開灤工人“特別能戰斗”精神,還有唐山精神中的唐山抗震精神、當代愚公精神、“窮棒子”精神、灤州精神等。冀東紅色文化中包含的勇敢、拼搏、堅持戰斗的崇高革命精神具有強大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凝聚各國人民意志和情感,更好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3人工智能時代冀東文化跨文化傳播路徑

3.1發揮全媒體優勢,打破跨文化傳播的文化壁壘

要充分發揮全媒體的優勢,實現冀東文化傳播主流化。從頂層設計入手,媒體不僅加強了冀東文化信息采集、處理、分發、反饋各環節的綜合控制與協調,也確保了冀東文化信息的完整性、系統性和連續性,加強冀東的文化信息。文化呈現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在引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后,其在推動冀東文化傳播主流化方面的優勢更加突出。首先,從信息采集的角度來說,整個媒體都可以利用移動直播系統實時啟動直播。同時,還可以使用AR智能眼鏡、智能錄音筆等同時收集各種形式的材料,并在第一時間為觀眾提供第一手信息。其次,從信息處理的角度,整個媒體通過人機協作生成文本、圖片、數據新聞、短片、VR等全媒體產品。智能設備首先執行敏感字過濾、智能驗證、敏感人識別,等待評審,然后最終評審將由專人完成,確保冀東文化信息的輿論導向不偏。人工智能技術最大的特點是它可以將兩種看似不可能的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西方舞臺,可以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沉浸式舞臺,以中國評劇、韓國唱劇、日本歌舞伎聯合打造一臺莎士比亞名劇;再比如,可以將各國傳統文化人物的相關形象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制作成皮影戲,或者將各國孩子們都很喜歡的迪士尼動畫或漫威動畫用皮影戲的方式表現出來,讓各國兒童能夠參與體驗,這樣就能用趣味的體驗方式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實現跨文化 傳播。

3.2發揮人工智能的重要作用,打破地域、時空差距帶來的跨文化傳播的困難

在冀東文化傳播過程中,全息媒介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首先,從信息生產的角度來看,全息傳播貫穿于信息生產的全過程,從相關通訊到正式通訊再到報道再到理論分析,而縱觀歷史背景,全息媒體可以利用全息技術呈現冀東文化信息內容的物質形態及其在不同維度、不同時間點的變化。觀眾可以通過真實的畫面更全面、系統地了解冀東文化的物質形態。其次,全息技術還可以從不同角度正確解讀冀東文化信息的物質形態,滿足受眾的各種認知需求。多屏共存,讓觀眾在不同條件下,通過“掃描”等方式,隨時隨地更直觀、方便地獲取信息。可見,借助全息媒體的優勢,冀東文化不僅可以“活”和“走出去”,還可以促進冀東文化在人民心中的傳播,增強冀東文化在國家和世界的認知度。人工智能可以帶領人們“魂穿古今”,利用VR技術模擬古人的生活場景,將現代人帶回古代的冀東,將現有的文化“帶回古代”,打破時空差距,讓人們接觸到古老的冀東文化,還能夠與現代文化進行比對,取其精華,讓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播。除此以外,還能利用VR技術將人們帶到國外其他文化領域,與當地人們實現“面對面”的文化交流,探討文化之間的差異,尋找文化之間的融合方式,以此促進冀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促進其他文化對冀東文化的認同。

3.3利用人工智能,提高世界人民的文化認同感

新媒體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一是冀東文化的傳播者是受眾。傳播者可以擁有受眾的信息接受視角和審美體驗,并能同理冀東文化信息的產生。傳播目的可以以最為扎根、最流行的語言達到最理想的傳播效果;二是冀東文化傳播的受眾是傳播者,受眾普遍參與冀東文化信息的制作和傳播,對冀東文化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創造、共享和探討。首先,激發大家對信息生產的熱情,深入挖掘冀東文化,組織創作越來越多的有用信息,引發評論和分享;其次,要培育強大的影響力和較高的公信力,KOL賬號或平臺;再次,要確保大家在冀東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堅持正確的原則引導輿論,提高媒介素養,遵守道德和法律法規。

4人工智能推動冀東文化跨文化傳播方法

4.1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利用語料庫精準分析受眾

預測受眾文化內容消費需求隨著新聞傳播門檻的降低,每天的新聞數不勝數,如何從大量的新聞文本中提取關鍵信息變得越來越重要,可以使用Python實現關于冀東文化新聞關鍵詞的提取。可利用python建立新聞檢索系統,定向采集不少于5個國外新聞網站或頻道,實現這些網站新聞信息及評論信息的自動爬取、抽取、索引和檢索。同時,利用現有的語料庫,如NOW語料庫,也可以搜索有關冀東文化的外國新聞報道。NOW語料庫又名“News on the Web”語料庫,是近幾年受歡迎度非常高,擁有海量語料的超大英文版新聞語料庫。NOW語料庫能幫助用戶快速了解相關數據和語料,能夠使得搜尋用戶了解過國外英文媒體話語中關注的主題或呈現的觀點。利用人工智能準確了解民眾的需求和潛在的發展目標,通過受眾差異化細分來傳播冀東文化。利用大數據搜索數據,發起網上調查,收集人們的興趣點和需求并進行分析,利用人工智能將人們瀏覽、關注、點擊的冀東文化板塊全部反饋到大數據上,并整合處理,形成清晰的表格和圖形數據,方便快捷供人們查看,有助于冀東文化精確發展和傳承。它還實時更新冀東文化網絡平臺上最新信息和最新冀東文化動態,滿足人們的個性化多樣需求。

4.2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文化發展產業鏈

冀東文化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文化發展產業鏈。一是橫向啟動,利用人工智能強大的數據存儲功能,存儲大量優秀的冀東文化,調整冀東文化發展的載體,形成政企民合作的文化發展產業鏈。依托冀東文化,開發冀東文化智能產品、應用軟件和程序,成為冀東文化的標志。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機器人的智能識別以及智能轉換,例如在博物館內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在外國人詢問冀東相關的問題時,進行智能識別,并且用冀東當地特色語言與外文互譯進行問題的回答,促進冀東文化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傳播。同時,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冀東特色文化產品推廣至世界其他文化國家人民,促進人們對冀東文化的了解。例如,可以大力發展冀東文化聯合相關產品,例如用人工智能技術將英、法、德等外國的剪紙文化與具有冀東特色的紅色文化有機結合,讓人們通過人工智能進行具有冀東特色的紅色文化相關剪紙圖案的設計,制作出類似掛畫又或者是生活日用品等商業化衍生產品,這種自行設計的跨文化交流產品是獨一無二的,也有利于文化認同感的培養。

5結語

綜上所述,利用人工智能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傳播冀東文化,既滿足世界各國年輕一代受眾的文化需求,也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以冀東為優秀文化代表,展示冀東文化、冀東精神、冀東紅色人物的地域風格,在冀東地區開展人工智能與文化的創新融合,助力冀東文化跨文化傳播邁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范紅.國家形象的多維塑造與傳播策略[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8(2):141-152.

[2]徐銀夢,翟亞妮.人工智能傳播安徽紅色文化的三維路徑與思考[J].科技傳播,2021,13(1):128-130.

[2]趙壯道.中原文化的傳播路徑與保障機制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1):86-91.

作者:劉倩 沈芝 董琦 趙征 張靜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