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物數字化保護與云文化傳播路徑

時間:2022-03-10 08:42:01

導語:紅色文物數字化保護與云文化傳播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紅色文物數字化保護與云文化傳播路徑

摘要:融合線下紅色文物的鑒賞、修復、展覽、文創、研學和線上紅色文物資源的數字建檔、紅色文物價值的可視解讀、紅色文物內容的網絡傳播、紅色文物信息的智能整理,讓不可再生的紅色文物資源轉為可流轉的戰略數據資源。通過文獻綜述法、案例分析法和線上、線下問卷調查及數據分析等方法研究。配合政府思政教育理念、引導文化企業正確價值觀,融入大眾新時代視角,打造“互聯網+紅色文物+數字保護+微課堂”模式。推動流散海外和民間的南京紅色文物資料數字化回歸,數據永久保存在云端,有利于對暫時無法進入博物館體系的民間紅色文物進行整理和修復、對搜集到的口述歷史進行保護,增進紅色文物的交流等。在微課堂傳播中潛移默化地培育愛國思想,弘揚南京紅色文化。

關鍵詞:南京紅色文物;數字化保護;微課堂;傳播

一、南京紅色文物概述

2021年5月27日,《南京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條例》獲得江蘇省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查批準,將于7月1日實施。這標志著南京紅色文物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已有法可依。紅色文物是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奮斗拼搏的歷史記憶載體,更需要以史鑒今,激活紅色記憶、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保護紅色文物資源、講好黨的故事。2021年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充分采納專家、相關單位和各區政府意見的基礎上,對全市范圍內不可移動和可移動革命文物進行了核定、評選,形成了南京市革命文物名錄(第一批),共計58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279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其中,南京市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中的保護級別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南京市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中級別分為一級、二級、三級、一般、未定級。此次公布的革命文物名錄全部為紅色文化遺產,類型為重要革命機構舊址、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活動地、革命領導人故(舊)居、烈士陵園、紀念設施、文物藏品等,如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辦事處舊址(梅園新村)、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舊址、雨花臺烈士陵園、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府及南京國民政府建筑遺存(總統府門樓)、浦口火車站舊址、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南京長江大橋、“京電號”小火輪、1945年8月28日在延安機場散發的《毛澤東談話》等都名列其中。這些紅色文物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見證,是黨和國家走過無數革命歲月積淀下來的寶貴財富,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紅色遺產。南京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形成“雨花英烈精神”、組成愛國民主統一戰線的重要陣地。南京紅色文物資源蘊含的紅色精神價值,往往重于物質空間的實體價值。目前,近一半的南京紅色文物資源實體已滅失或無實體資源。由于一些地方保護意識不強、經費投入不足、專業人才匱乏,部分紅色文物已遭破壞甚至消失;部分不可移動資源點存在年久失修、消防隱患多、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須積極搶救、保護和傳承,將項目引入課堂,增強青年的主人翁意識,帶動身邊群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主動投入對紅色文物的保護和傳承。數字化保護的大發展,使紅色文物與科技創新、數字化建設的結合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

二、南京紅色文物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一)研紅色文物,證紅色歷史

對南京紅色文物,應加大普查、整理、保護、修復、研究力度,發揮其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再現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記憶,為學習黨史、深入了解和把握黨勇于自我革命的歷史脈絡提供了現實支撐,從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二)鑒紅色文物,講紅色故事

南京被譽為六朝古都,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紅色教育資源。在嚴把內容和導向關、史實關的基礎上,廣泛利用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結合融媒體傳播,可以更好地還原歷史場景,增強真實感,形成南京紅色文物微課堂,結合學院教學、藝術創作、傳媒宣傳等形式,保護和傳播紅色文物的綜合價值。

(三)保紅色文物,傳紅色精神

紅色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應加強紅色文物的保護、修復、利用與傳承,切實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發揮好文物的作用,對其進行數字化保護,依托網絡多維度、藝術性展示紅色文物,打造當下和未來創新融合的線上、線下綜合服務平臺。

三、推進紅色文物數字化保護新發展

南京市紅色文物資源數量豐富、特征鮮明,但在城市快速建設進程中,部分紅色文物資源未納入現有保護體系,需要進行系統保護。南京市規劃資源局構建了“三區、兩線、十三片”空間格局、形成了“四級四類”保護體系,有效保護南京現有紅色資源。依托“全面保護、應保盡保”“多元利用、系統整合”兩大保護利用策略,將紅色文物資源及其所依托的區域和環境作為有機整體,統籌保護紅色文化資源本體、景觀和周邊環境,把握紅色資源脈絡及各資源之間的聯系。把握數字機遇,增強紅色文物數字化保護的意識。首先,建立數字資源信息庫,全面普查分析,分批增加紅色文物信息名錄;其次,通過時間點、歷史事件、整合關聯信息,挖掘紅色價值;再次,結合科技手段分層次構建數字保護、利用場景;最后,聚焦建黨百年節點,夯實每一個環節的實施內容。多元素結合,增強南京紅色文化的生命力。積極弘揚“雨花英烈精神”,以雨花臺烈士陵園、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和紀念碑、總統府等代表性的紅色資源為主要載體,形成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將抗戰精神、革命歷史知識通過紅色文物數字化保華永遠記錄下來,形成有效的數字資源,挖掘其價值,以“點、線、面”的方式,逐步將獨立的紅色文物聯系起來,形成一張具有科技屬性的紅色文物網,啟發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愛好的民眾加入紅色文物數字化保護的浪潮。同時,憑借“勝利之城”標志性特色,形成有影響力的紅色文化游覽地,使城市功能品質進一步提升。鼓勵紅色文物資源數字化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文化建設、旅游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福利改善相結合,不斷增強紅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紅色文物遍布南京市及周邊的各個區、縣、鄉等地,有已經定級的和還未定級的,有已經申報獲批的還有未申報或者等待審批的,在根據實際情況普查的同時應結合數字化保護,將文物資源狀態記錄、上傳、調研、整合,表現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新農村、新景象。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南京紅色文物資源與周邊城市功能的有機整合,使紅色文化資源與周邊交通、景觀等各空間要素融合,將紅色文物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塑造有機結合,實現紅色基因的現代傳承,促進紅色文化的永續利用。

四、微課堂傳播的意義及有效路徑

(一)打造紅色文物微課堂傳播品牌

以青年視角融入藝術學方式進行微課堂傳播,著力開發高品質的紅色文物微課堂,通過影視資料觀賞、知識競技答題、繪畫設計表達和游戲互動等多種形式,力求滿足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主動學習紅色文化知識的需求。線上可以集中宣傳、展示南京紅色文物,嫁接線下紅色旅游、紅色研學、紅色文創,吸引更多游客來南京主動接受紅色教育;擴大微課堂的橫向輻射,鼓勵制作團隊在做好內容的同時積極爭取與國家級主流傳播平臺的層級交流合作,通過傳播渠道和平臺方面的合作,增進網民對南京紅色文物的理解,對紅色精神的傳播,對紅色收藏的興趣,促進紅色保護體系的形成,帶動紅色文化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二)征集南京紅色文物并培育專業人才

南京紅色文物種類繁多,在積極配合政府工作的同時,還要發動大眾搜集散落在民間的紅色文物,選取其中有代表性、易推廣、需保護的類別加以利用。南京高校的學科很豐富,但從事紅色文物研究的專業人才相對匱乏,需組建紅色文化研究專家隊伍,在課程中加入相關思政內容的學習,完成產學研的融合。紅色美術微課堂可以表達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及其紅色文物載體是紅色美術教育的生動教材,借助紅色文物的內涵和形式傳播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物質形式、精神形式、文學藝術形式進行紅色美術作品創作。紅色文物反作用于美術教育,將歷史再現,將革命精神融入課程中,使美術教育課程不僅教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幫助聽課的受眾群體在參與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讓微課堂的教育意義和廣泛傳播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繼承發揚革命精神。

五、結論

后疫情時代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和新技術的運用,反映在南京紅色文物領域,就是盤活數字資源、依托紅色文物數字互聯,推介南京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微課堂在教育領域備受關注,正向各年齡段人群的生活、學習、娛樂中普及。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運用簡潔的互動式、翻轉式微課堂傳播,能讓更多的人主動參與,認識紅色文物的歷史,把握紅色文物精神的內涵,讓黨的理論宣傳都夠深入黨員和群眾心中。加大對紅色文物的研究力度,形成新的保護和傳播方式,打造多語種的數字互聯紅色文物微課堂,面向全球提供展示服務,能加快基于共享服務和對外傳播的數字互聯支撐體系的建設,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

參考文獻

[1]丁倩.新媒體時代創新紅色文化傳播路徑選擇[J].新聞戰線,2019(9):106-107.

[2]汪甜甜.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文創產業創新發展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1(2):69-70.

[3]楊明珠.紅色文化如何搭“數字中國”快車[J].人民論壇,2019(10):130-131.

[4]吳清泉.做好理論宣傳意識形態工作[J].社會主義論壇,2021(4).

[5]洪鈺翔.新媒體背景下革命紀念館展陳現狀及發展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9(16):104-105.

[6]舒翼.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旅游[N].團結報,2020-06-19(3).

作者:殷星 單位:南京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