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比較探討
時間:2022-09-26 09:20:46
導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比較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通過PEST分析,對江蘇和中國臺灣兩地文化創意產業外部環境進行比較,以期為江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PEST;蘇臺文化;創意產業
1PEST分析
一般用PEST對一個行業或企業的外部環境進行分析:Political指政治環境,Economic指經濟環境,Social指社會文化環境,Technological指技術環境。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壯大,與外部宏觀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沒有良好的外部環境,創意無處萌發,更不可能發展為產業。因此,用PEST模型對蘇臺兩地文化創意產業的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并作出比較,對推動江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1.1政治環境
(主要指政策環境)江蘇乃至中國大陸在宏觀政策上是很少將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細分的。政府有系統的文化產業五年發展規劃。2006年,江蘇出臺《江蘇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方案》,進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2015年,江蘇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提升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產業發展水平的意見》,并出臺《江蘇省提升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產業發展水平行動計劃(2015—2017年)》。江蘇省還不斷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扶持力度,設立省級文化產業引導資金,每年對省內各類大小的文化企業進行資金扶持。中國臺灣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更加具有系統性,大致可分為前導期、文創一期、文創二期3個階段。前導期指1994—2001年,即造社時期,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在地方縣市的發展。文創一期指2002—2007年,在政策導向上從“文化產業”向“文化創意產業”跨越。文創二期指2008—2013年,代表政策為《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1]。
1.2經濟情況
文化創意產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有可能發展的產業。從國際經驗看,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人民對于文化創意型產品與服務的需求開始加速增長[2]。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人民對文創產業和服務的需求也將逐漸提升。2019年,江蘇人均GDP接近12萬元,近2萬美元,整體已步入成熟的城鎮化社會。作為曾經“亞洲四小龍”的中國臺灣,2013—2015年,每年人均GDP已超過2萬美元。蘇臺兩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均為人民對創意產業的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撐。
1.3社會文化環境
江蘇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社會文化資源,有著6000多年的文明史,擁有歷史文化名城13座,另有周莊、甪直等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各城,還有大量古遺址、古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昆曲、云錦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絲綢享譽海內外;揚州漆器、蘇繡、宜興紫砂、蘇州明式家具等地方特色歷史悠久。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江蘇文化顯示出南北交匯的特征,形成吳文化、淮揚文化、金陵文化、楚漢文化等多元的文化形態。在教育水平方面,江蘇高校數量位居全國高校第一位,全省在校大學生超過百萬人。江蘇作為歷史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無論是文化資源、民眾的教育水平、審美習慣、價值觀念,均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國臺灣集傳統和現代于一身,保留了比較完整的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中國臺灣是多民族居住地區,除漢族外,有18個部族獲官方認可,另有12個非官方認定族群。中國臺灣的教育發達,全臺灣有171所高校,當地特別注重文化的扎根,向基礎教育中導入“文化創意理念”和“人文藝術”課程,從2002年開始,在中小學教育中實行“九年一貫藝術人文教育”。中國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有一個顯著特色就是“在地化”,在保護傳統工藝、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傳承并創新,如打造保護臺灣原住民文化的九族文化村、創意開發臺灣歌仔戲等。
1.4科技發展水平
文化創意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水平。近年來,江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2019年,江蘇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0.16件,位列全國第一。江蘇在專利申請、專利授權、發明專利申請、企業專利申請和企業專利授權5項指標上,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躍居全國前列,區域創新能力保持全國第一。江蘇的動漫產業等與數碼科技相關的文創產業,數量和質量在全國均名列前茅。2011年,中國臺灣每千人中研究人員數量為7.5人。2013年,中國臺灣僅在美國專利量就達11598件。此后每年開始衰退,到2017年,又恢復正增長。中國臺灣重視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銜接,典型的如法藍瓷,有很多技術創新,包括取得世界專利的軟膜技術、電腦控制瓷器的厚度等。中國臺灣的歌仔戲,也是在傳統文化中融入現代聲光電技術,運用高科技賦予傳統文化生機。
2蘇臺兩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效
2016年,江蘇省文化產業(含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到3863.9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占GDP比重達5%,位居全國第五。但是,因為GDP基數較大,文化創意產業占GDP比例始終沒有得到大幅提升。早在2004年,世界文化創意產業已占世界GDP的11%。根據《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2006—2012年,中國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占GDP的比重穩定在4.6%~4.9%,2013年,中國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營業額為7856億新臺幣,占GDP比例增至5.16%。
3比較結果及建議
由此可以看出,江蘇和中國臺灣在經濟水平、科技發展水平上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基本相當[3]。江蘇在對文創產業政策的支持上顯得相對粗放,且文化創意產業起步相對較晚,正處在快速增長時期。通過對比,江蘇在以下方面可借鑒中國臺灣。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細分文化創意產業門類,分類指導、分類給予扶持,并做好信息統計,每年編制年報,以更加務實的態度鼓勵并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3.2在美育上加大投入
以江蘇的經濟發展水平、民眾的文化程度為基礎,可在學校教育中增加創意審美教育內容,舉辦以文化創意產業各門類為主要內容的培訓、講座、展示、演出、比賽等活動,提升美育質效。
3.3重視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
江蘇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但影響力稍有不足。比如中國臺灣的歌仔戲有聲有色,“名”“利”雙收,而江蘇的昆曲傳承問題還有待解決。江蘇的傳統文化資源有相當大的發掘空間,因此,可統一規劃,整體梳理江蘇文化資源,挖掘文化內涵和特質,結合現代科技,創新形式,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文創項目。
3.4注重產業聯動
文創產業從創意萌芽到形成產業,需要計算機、通信信息、制造、物流、旅游等多行業的支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必須注重相關支持性產業的聯動,形成良好的配套和支撐。
[參考資料]
[1]戴承良.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分期與產業政策[J].上海經濟,2013(6):66-69.
[2]邵然,陳尚榮.探究江蘇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路[J].今傳媒,2012(3):30-33.
[3]杜新建,李克,孫方毅.江蘇省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分析[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9-12.
作者:吳新蓮 單位:江蘇省蘇豪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上一篇:中醫藥圖書館文化創意開發模式
- 下一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藝術設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