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職業人才培養現況
時間:2022-01-24 10:08:06
導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職業人才培養現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了武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按照文化引領科技,培養高素質文化創意技能型設計人才的理念,圍繞數字文化創意產業鏈,以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為手段,形成專業的藝術設計群體。新的藝術設計專業群是以藝術設計為主,與電子商務、網絡新聞、傳播等專業互補的“設計服務專業群”。為此,提出了通過專業群建設,整合教學與培訓資源,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課程體系、培養體系、教學資源和教學團隊的共享,達到各專業協調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文化創意;藝術設計;專業群組;人才培養
1引言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科技已成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科技賦能新興文化業態成為推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文化資源與科技的結合已成為壯大文創產業的重要手段。VR技術與傳統文創表現形式相結合的應用方式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影視、動漫、游戲、旅游等領域。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文化創意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培養職業人才為文化創意產業質量提供人力資源;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有利于文創產業知識產權的保護。5G與文創產業的融合可在場景、流量、超級入口等方面取得較大提升,為中國文創產業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2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分類及概念界定
結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和武漢發布的《武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等相關文件,創意產業符合高職院校教育范疇。文化創意產業范圍主要涵蓋信息服務業、動漫游戲業、設計服務業、現代媒體業、教育培訓業、藝術產業、文化休閑旅游七大重點產業。
3人工智能時代文化科技融合,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科技革命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結構調整優化。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指出數字創意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關鍵地位,提出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要達到10萬億元產值,并重點培育成為五大新興支柱產業之一。隨著5G智能時代的到來,VR、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促進“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創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在人工智能時代,自然和文化的價值并重,科學和藝術融合。科技的進步推進傳統文創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革。
4武漢文創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根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武漢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望突50%,2017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619.10億元,比上年增加29.7%。2016年,武漢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477.28億元比2015年增長16.6%,2015年占比為3.75%,2014年占比為3.58%,見圖1。文化創意產業還具備資源消耗較低、環境污染較小、需求日益增多等特征,通過文獻查找和可視化軟件分析發現在武漢文創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4.1年輕人正逐漸成為文創市場的主要客戶
據麥肯錫咨詢統計,2020年,年輕族群將占據中國整體消費規模的35%,他們熱愛社交媒體和體驗生活。這些因素促使以游戲、動漫、電影、電視節目、休閑、旅游等在內的文化創意產業迅速發展。
4.2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特征
對于企業來說,一旦文創產品得到市場的認可,可以發展相應的衍生產品,形成產品集。甚至將產品與服務組合在一起,形成閉環生態圈,提高用戶轉換率。例如,2020年9月光谷產業基地斗魚光谷創意產業基地攜手今日頭條、斗魚直播等頭部網絡視聽企業發起組建中國(湖北)網絡視聽產業園建設發展聯合體。要在立足優勢領域繼續深耕細作的同時,以“網絡視聽+”為核心構建新的產業生態圈,不斷豐富視聽產品和服務,拓展產業發展空間,驅動更多消費場景和消費升級,釋放更大潛力和動能。
4.3文化創意產業具有產業聯動特征
文化創意是經濟、文化、技術等多行業相互融合的產物,有助于帶動關聯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中國信息服務技術發展迅速,互聯網已滲透至各個行業,產業聯動性體現得最為明顯。比如傳統影院和騰訊視頻合作成立“微電影”,為電影產業帶來商業模式和價值。
5文化創意產業職業人才培養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如何培養適應地方文化創意職業人才是各高職院校重要研究課題,也是學校整體水平和特色的集中體現。高職教育如何服務地方經濟,滿足武漢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要求,建設高職特色專業群,已成為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5.1組建對接文化創意產業專業群組
根據文化創意產業需求以及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特點,面向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細分領域廣告、數字媒體、影視制作、產品設計,通過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克服了之前的專業群存在專業群效不明顯,專業設置重復性高,專業之間緊密度不夠,專業群與產業群不適應等問題。設計服務業包括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廣告設計及咨詢策劃細分領域。組建藝術設計專業群為主的專業群(圖2)。
5.2科技賦能助力文化創意專業群的建設
VR技術與傳統文創表現形式相結合的應用方式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影視、動漫、游戲、旅游等領域。有了VR技術的加持,中國文化將得以向深度、廣度上進一步延伸,通過科技呈現更高級的文明。未來,VR技術在文創領域的應用會逐漸成熟,通過VR技術將知名動漫、優質游戲、影視IP、古城遺址、名畫名著以及線下文旅商場、小鎮、城市相結合,打造線下互動娛樂新形式,以創新的形式、創新的內容為整個文化創意產業帶來質的飛躍。5G與文創產業的融合可在場景、流量、超級入口等方面取得較大提升,為中國文創產業帶來更多發展機會。未來5G的商業化落地將加速移動媒體、移動廣告、電影電視等在內的內容消費場景,通過沉浸式和交互式體驗,從而助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基于大數據的文化創作會變得更加普及。在大數據時代,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開始呈現多維度趨勢。例如,“大數據+文創”在電影行業的應用很廣泛,如觀眾的年齡群、消費喜好、后期制作及營銷、票房預測等。未來,有大數據技術手段加持的文創產業有望與多個產業進行跨界融合,例如與科技、地產相結合,打造云計算創意園區、社區等。通過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互相融合、廣泛協作,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加工,通過網絡化、跨媒體數字傳播,中國文創產業將最終實現社會化、個性化、情感化的創意價值。科技已成為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科技賦能新興文化業態成為推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文化資源與科技的結合已成為壯大文創產業的重要手段。作為服務地方經濟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職業院校,“在培養科技融合藝術”應用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責任。
5.3搭建人才培養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用“科技+文化”打造文化創意專業群,成立“科技+文化”的工作室。實行“專業群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職業拓展課程”的課程體系改革,1+X職業技能證書課證融通,培養“人工智能(科技)+X”的復合人才,全面推行學分制,增加專業之間的滲透和貫穿。
5.4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共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
進一步落實教師頂崗實踐和參與企業項目的機制,同時引進高水平人才并加強和武漢區域內龍頭企業的校企深度融合,實行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強化與本地企業的深度合作。
5.5發展學校雙創空間,支持學生創新創業
以名師工作室為契機建設創客空間,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建立文化創意大賽平臺,運用VR技術將知名動漫、影視IP、古城遺址、名畫名著以及線下文旅商場、小鎮、城市相結合,打造線下互動娛樂新形式,以創新的形式、創新的內容為整個文化創意產業帶來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黃永林,陳漢橋.武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黃永林,陳漢橋.武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王升.計量經濟學實驗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5]爾·N·古扎拉蒂(美):計量經濟學(中譯本)[M].林少宮,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6]江文,曹海洋.對接緊密動態調整課程體系的建設———高職院藝術設計專業群建設初探[J].品牌,2014(11):81~82.
[7]闞雅玲,何霞.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特色專業“雙元培養”辦學體制與機制的研究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4(8):137~140.
[8]王長壽.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J].現代商業,2011(2).
[9]韓順法.文化創意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實證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10]劉霞.基于產業鏈的高職專業群建設研究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36~40.
作者:謝麗 單位: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初中英語聽說教學評價方式
- 下一篇:高校教育支持對本科生人生目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