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外族因素對語言文字安全的影響
時間:2022-04-14 11:02:51
導語:論外族因素對語言文字安全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外民族的諸多因素對我國語言文字安全的影響來勢洶涌,這一問題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重視,紛紛探討全球化形勢下我國語言文字的純潔性問題,如李根芹[6]對于外來詞影響漢語純潔性的問題進行分析,任榮[7]、鄭朝紅、張帥[8]對于英語的滲透,國家應維護本民族自身發展的純潔性問題進行探討,還有很多學者就外民族的某一因素對我國語言文字的影響進行分析。我們認為,影響我國語言文字安全的外族因素主要有:(一)英語及其字母文字本身影響我國語言文字安全以美國為代表的英語國家在世界諸多領域中顯示出極強的地位,不斷影響著其他的國家,同時它們的文化也通過不同的途徑侵入他國,而語言文字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部分對他國產生威脅,主要表現在英語及其字母文字的傳播對他國語言文字的純潔甚至安全造成侵害。面對這一問題,法、俄、波、德等國家都做出了反應。英語及其字母文字對我國語言文字安全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我國語言的詞匯和文字的書寫形式方面。首先,對我國語言的詞匯方面產生影響的外族因素主要是外來詞中的字母詞和純音譯詞。我們不否認從古至今外來詞在語音、語素、詞匯等方面豐富了我國的語言,使其更有活力,但是這些對我國語言產生積極影響的外來詞多半是被國人冠以中華民族特點后通過不斷地傳播,被國人吸收從而積淀下來成為我國語言的一部分。具體有:外來詞中的意譯外來詞,例如:基因等;音譯兼意譯的外來詞,例如:幽默、苦力等;半音譯半意譯的外來詞,例如:冰淇淋、蘋果派等;音譯加漢語語素的外來詞,例如:卡車、啤酒、BP機等;還有借他國文字字形加以漢字讀音意義的外來詞,例如:景氣等。這些外來詞雖然不是本民族固有的,但是用本民族的文化加以改造并應用,因此廣泛流傳下來,并融入了我國語言。(二)現代信息化背景下,作為英語載體的網絡語言文字影響我國語言文字安全信息化背景下,網絡被廣泛運用,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為網絡語言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和發展環境。而隨著網絡語言不斷發展,它越來越多地影響著各個國家的語言文字,我國的語言文字也受網絡語言文字的影響。黃長著統計“網上的英文信息占整個信息的90%以上,法語信息占5%,而漢語信息尚不足1%”[9],這充分說明英語在網絡中的霸權地位。英語以網絡語言為載體更進一步危及我國語言文字安全。其表現有:(1)受網絡語言影響,我國出現了“新洋涇浜”現象。例如,有這樣一個網絡聊天對話,甲:“寶貝,在干什么呢?”乙:“想你ing。”這是網絡語言中經常出現的漢語與英語語法形式相結合的現象。此外還有漢語夾雜英語的語句,這種用法不僅在網絡上,甚至在報刊、廣告中比比皆是。陳德三對《羊城晚報》2004年12月1日的20個版面的文章進行搜索統計,A版出現漢語夾雜英語詞語的現象75次,B版出現63次,合計138次[10]。可見這種英語洋涇浜現象出現頻率之高。這種現象甚至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在一篇小學生作文中出現該現象的例子“偶灰常稀飯KHBD,里面有個GG真TMD油墨……”[11]可見,作為網絡語言出現的英語洋涇浜語嚴重影響了少年兒童對漢語漢字的學習。我們也可以看出作為英語載體的網絡語言通過不同途徑正嚴重影響著我國語言文字的純潔性。(2)網絡語言英語語言文字的廣泛化嚴重沖擊我國漢字的地位。甘滿堂指出,美國CPU產量占世界的92%,系統軟件產量占86%,70%的世界大型數據庫設在美國[12]。這使得人們有這樣一種認知,如果想要通過網絡獲取現代信息,掌握現代科技就必須學習英語,這樣英語語言文字的地位與日俱增,而相比之下,漢字編程具有一定困難,而且通過漢字對網絡后臺掌握困難,網絡上信息量較少,導致漢字使用人群少,甚至在我國漢字的地位也受到英語語言文字的沖擊。(三)雙語教學以及英語教學影響我國語言主權孫蘭荃根據“國家主權”的概念,提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教育等領域的推行和應用權,即‘國家語言文字主權’,是國家獨立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可見普通話被規定為我國通用的語言,而普通話即為漢民族共同語在我國具有國家通用語的地位。保護我國的語言文字主權,一方面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的保護漢語普通話的國家通用語地位,一方面是其第二章第十條規定的我國教育教學語言必須采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但是,近年來隨著英語的傳播與影響,它又找到一個更新更有威力的載體,即“英語雙語教學”侵害漢語語言文字安全。隨著雙語教學的盛行,以馬慶株為主要代表的學者們開始意識到雙語教學對我國語言文字主權產生了一定的威脅。在彭澤潤對馬慶株的采訪中,馬慶株指出,“用英語教母語對中國人學習漢語來說似乎是本末倒置,完全破壞了漢語作為教學語言的主權地位。”不僅如此,馬慶株進一步指出,“在基礎教育中施行漢語和英語雙語教學,就是要放棄國家通用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法定地位,從而逐漸向只使用英語過渡。”[14]縱觀外族因素對我國語言文字安全的影響,主要集中于對我國語言文字的純潔性和地位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如果再得不到國民的普遍重視,那么勢必會成為燎原之火,愈燃愈烈。
外族因素影響中國語言文字安全的原因
對于外族因素入侵影響我國語言文字安全的問題目前已經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注意,而且關于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但是關于外族因素影響我國語言文字安全原因的深入探究卻相對較少。外族因素既然能夠影響我國的語言文字安全,自然有其原因,只有通過探尋其原因才能對癥下藥,使我國語言文字重歸安全境地。從主觀原因看,人們的“從簡”、“崇洋”心理對語言文字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首先,從漢字的發展來看,漢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隸書再到楷書,一直不斷地簡化,這與人們的“從簡”心理有很大關系,而這種“從簡”心理的根源就是人們認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它是輔助性的交際工具。隨著列寧第一次提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15]之后,斯大林又對列寧的觀點進行具體闡述。這種語言觀隨后傳入我國,成為我國20世紀50年代以后最權威的語言觀,致使語言的工具觀更加深入人心并且經久不衰。把語言作為工具物化后,其功能實用性必然是最重要的屬性。而文字作為“工具的工具”更應該具有實用性,從而實用與“從簡”心理結合,使得人們想要簡化漢字,而字母詞的出現大大滿足人們的心理,因此這種心理為字母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次,從鴉片戰爭開始,“崇洋”心理似乎在中國人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清末的時候,由于我國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科學技術都遠遠落后于世界,人們為了重振亞洲雄風,所以不斷向西方學習。可是,這種學習的心態現今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崇洋”心理。我們國家的各個領域都有學習外國的現象,例如新中國成立之時,學習蘇聯政策;改革開放之初學習西方時尚,甚至今天仍有“韓流”襲來。而作為文化一部分的語言文字,我們也是深受外國影響。如果我們國人沒有“崇洋”心理,恐怕英語字母文字具有再大的威力,其發展也不可能達到如日中天的地步。隨著外族因素的入侵,國人對母語的自信心日漸衰微,加之中國人自古以來薄弱的憂患意識,使我國語言文字安全產生問題。現在,更可怕的是“崇洋”心理與“從簡”心理的結合,為外族因素的入侵提供了雙重保險,使外族因素更加如魚得水。從客觀原因看,全球化和信息化勢不可擋。全球化的浪潮要求我們國家不斷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交流,而科技信息化使世界各國的信息快速傳入他國,加速了國與國之間的影響,而以美國為首的英語國在信息化的世界堪稱霸主,它們利用信息化傳播本國的文化,又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乘帆遠航”,當然,我國也必然是其航路上的一站,字母詞的出現足以證明這一點。信息化不僅僅是說說的,它有許多實質性的工具,例如媒體,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當屬網絡媒體和電視媒體,英語在網絡媒體上可謂無所不至,廣泛傳播,在此不再贅言。而在電視媒體上,英語以影視、廣告為載體侵入我國使我國本土既受其影響同時又對其加以利用。而廣告是最具影響力的傳媒,一則廣告可以得到家喻戶曉的效果,這無形中擴散了英語的影響力。如果說傳媒是走大眾化的途徑,那么外國文學作品似乎可以說是走著上層路線,影響著我國的知識分子。近年來我國版權引進和輸出呈現逆差現象,大量的外國作品輸入我國,而翻譯卻導致漢語韻味不斷消失。一些外國作品在翻譯過程中有十足的翻譯腔,我們可以從很多翻譯作品中看到不符合中文的句子語序,導致文章生澀難懂,甚至隨著這種翻譯腔的傳播深入人心,使漢語逐漸被改造,大大影響了漢語的語言美。追根溯源,翻譯腔的出現是我國教育缺乏尖端的翻譯人才所致。
面對外族因素影響中國語言文字安全應采取的對策
維護我國的語言文字安全不受侵害,是每一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如何維護我國的語言文字安全不受侵害需要政府、社會各界以及每一個公民共同的努力。首先,政府應該有所作為,因為政府制定的規范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可以提高并強化人們對于語言文字安全問題的認識。政府應對外國語言文字的使用進行規范,這首先需要政府以身作則,在政府的公文、官方網站、報刊上使用規范的漢語;其次要對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中的語言文字進行規范,不能出現漢語中帶有英文的現象,而且要使用規范的漢語言文字,對于必須出現英文的需用漢語標注,像新聞、廣告這兩種對社會有巨大影響的傳播媒介應加大規范力度,嚴格規范其語言文字的使用;政府還要對國家機關的各個部門存在的以英語作為敲門磚的現象嚴加控制,削弱英語的影響力;此外,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將重點放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上,教育部門應將母語教學作為語言教學重點,同時培養專門的外語人才,而對于大眾,英語教育應主要以簡單實用為主,從而根治“英語熱”現象。并且我國教育部門應制定母語教學的內容,使其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在語文課堂上要求教師傳播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對漢語語言文字之美的感悟,同時加強對母語思想情操的教育,從根本上提升人們對母語的自信心,提高學習母語的熱情。潘海英、張凌坤指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通過關注美國等國語言教育的發展,可以使我們在制定我國的語言教育政策時盡量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反思我國在語言教育發展中的問題與不足[16]。其次,社會各界應采取措施,防止我國語言文字安全被外族因素侵害。作為影響力最大的網絡、電視、廣播傳媒應自覺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給漢語提供良好的傳播環境;作為文化出版產業核心的編輯工作應加強規范化,尤其是對于翻譯作品更要嚴格把關。公共場合的標識語應有意識地進行規范,嚴格使用我國的語言文字,此外商標或公共場所的名稱應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對于外國品牌應用漢語言文字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我國文化特色。在科技方面,我國應加快漢語文字的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使其滿足信息化的要求,從而加強我國語言文字的流通。最后,作為我國的公民,從少年到老年,從普通民眾到社會精英,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提升母語的自信心,加強自身對母語的學習,同時增強對母語的捍衛意識。
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圍內傳播[17]。漢語言文字作為我國文化之根,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保障我國語言文字的安全,更是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維護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之一。面對外族因素的影響,我們既要看到其現象又要挖掘其本質,更要深思采用何種對策。只有這樣,保護我國語言文字安全才不會成為一句空口號,也只有涉及具體問題,我國語言文字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本文作者:彭爽工作單位:吉林大學
- 上一篇:怎樣選擇安全的幼兒園游樂設施
- 下一篇:安全流變突變原理研究心理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