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民族藝術中的文化內涵
時間:2022-03-10 10:32:41
導語:談民族藝術中的文化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貴州自古作為一個多民族大省,各種文化交融至今,有了非常深刻的藝術內涵。貴州人民用智慧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美好生活,凝聚成優秀的地方文化。改革開放至今,貴州民族藝術也不再墨守成規、一成不變,而是在發展中不斷成長,成為具有開放性、時代性、創新性的新藝術。
【關鍵詞】貴州;文化;藝術
貴州省地處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地形以山地為主,自古便有“地無三尺平”的說法。雖然氣候宜人,但由于山地居多并且信息較為閉塞,很難與外界溝通,在農業社會時代一直被認為是落后和貧窮的地方,所以出現了如“夜郎自大”“黔驢技窮”這樣的古語。特殊的地理、人文、社會環境,造就了貴州不同于周邊巴蜀、荊楚地區的獨特文化。哪怕同一民族間的相同文化,受環境和地域的影響,都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例如“南侗”“北侗”之間的文化差異。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侗語以錦屏、黎平交界地為界限,南邊稱之為侗語南部方言區,北邊稱之為侗語北部方言區。南部方言區中有三個土語區,北部方言區中有四個土語區。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對民族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極為重視,建國之初,曾提出新中國藝術的發展方向是傳承和發展中國民族藝術文化。就貴州民間藝術的傳播渠道而言,傳統的傳播渠道通常是口耳相傳,通過藝術創作、表演等形式的傳播,或者通過口語來實現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藝術交流。雖然民間藝術的傳播渠道較為豐富,但缺乏良好的傳承環境,這也是貴州民間藝術傳播的一大難題。雖然傳承困難重重,卻依然無法阻止貴州民族藝術的發展。當今貴州民族藝術的發展是開放性、時代性和創新性的集成,不僅保留了傳統,更將新時代的民族精神融入藝術中,實現新時代貴州藝術的百花齊放。
一、開放性-民間藝術貼近生活
貴州各民族的音樂在悠久的歷史傳承中都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延續,這種傳承方式具有保持藝術作品的準確性和原始性的特點。各民族間的互相封閉也使得本民族的藝術并不傳給外來人,例如有些侗寨,不同姓氏或不同支脈,都有著不同的傳承者,且不同姓氏之間不能相互學習。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這種傳承的局限性和私密性也隨之弱化,更多的外來人,或是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學習者紛紛來到貴州這片土地上,學習貴州優秀的傳統藝術,閉塞大山中的歌聲也逐漸讓全世界聽見。2015年,非遺司開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該項計劃幫助非遺傳承人提高專業技術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而對傳統文化的開放學習,貴州早在1984年便開始進行嘗試。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民族文化藝術研究室、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文化館與榕江縣車民小學,進行了“侗歌進課堂”的教學試驗,之后又成立了“金蟬侗族少兒藝術團”,將校內外音樂教育相結合,走了一條“侗族大歌進課堂”的探索路線。從“侗族大歌進課堂”到后來的“民族文化進課堂”,除各民族的歌唱、器樂、繪畫、舞蹈外,還增加了例如“苗族蠟染”等手工技藝內容。以榕江縣為例,榕江縣車江中學,針對民族音樂興辦了“侗歌班”“牛腿琴班”“蘆笙班”;針對民族體育興辦了“踩高腳班”“摔跤班”;針對民族美術、工藝興辦了“蠟染班”。榕江縣民族中學針對民族音樂開展了“侗歌班”“琵琶歌班”“蘆笙班”“琵琶班”;針對民族體育開展了“摔跤班”“獨竹漂班”;針對理論知識開展了“侗族民謠班”“侗族歷史班”等。縣城內共有十幾所學校開設了民族文化課程,可見貴州各地對民族教育的重視。貴州一直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對待貴州傳統音樂。傳統音樂文化在當今的發展中不是固定的、封閉的知識體系,應始終保持開放的精神,不斷將新的理論內容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價值體系融入民族音樂的教學和傳播中,使民族音樂始終保持傳統和活力并存。
二、時代性-民間藝術適應時代需求
藝術來源于生活,在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中,如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孫培元創作的《大刀進行曲》、賀綠汀的《游擊隊之歌》等,這些都是人民在抗戰時期通過音樂表達的思想意志。所以音樂作品的產生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音樂的時代性是指音樂與時代的關系,一個時代的音樂要適應一個時代的需要,反映時代的社會生活。在民族音樂的發展中,音樂的內容與時代性一直保持一致,音樂所表達出的情感活動都有強烈的時代性。例如,不同的音樂有著不同的使用場景。在苗族、侗族的村寨,進寨時有攔門酒和迎門歌舞,吃飯時有長桌宴音樂,演出場所包含吊腳樓和鼓樓,以及寨中對于銀飾的發展和銀飾手工藝人的宣傳,這都蘊含了強烈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時代性并非是將傳統的東西所摒棄,僅使用現代化的方式。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時代精神恰恰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包含了傳統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時代精神。歷史上苗族內部的婚嫁思想都是不與外族通婚。父母包辦婚姻、早婚、搶婚、近親結婚,這些陳年陋習現已經不復存在,村寨內外的青年男女都有追求戀愛婚姻的自由,但在婚禮的儀式和傳統禮節上依舊保留著傳統。苗寨中的男女訂婚后,兩家便要吃“親家酒”。酒席開始前,會喊來寨中的祭祀老人說唱祭詞,其內容主要是祝賀一對新人未來生活得圓滿幸福。酒席開始,兩家親戚便會唱起“親家歌”,有男男對唱、男女對唱、合唱等,形式豐富。如一方唱不出便要罰酒,席間充滿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結婚當天男方去女方家接親,女方家會和親朋一起,在寨門處,將攔門歌唱起來,形式依舊采用對唱,往往攔門歌要唱一兩個小時才結束。新娘身著盛裝,在嗩吶、蘆笙中從娘家出門,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會聽到喜慶的嗩吶聲并前來送祝福。受時代發展的影響,貴州音樂文化也會選擇性地將部分內容進行延續,例如西鄉千戶苗寨中的節目《高山流水》,將傳統的酒禮、蘆笙、酒文化等融為一體,不僅在形式上增加了豐富的藝術性,還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參與度。歌唱方面,編創了大量符合現代審美的音樂作品,例如《我在貴州等你》《有個地方叫西江》《西江姑娘》等。這些新的音樂內容,都反映出貴州各民族人民對時代的理解和認同,將時代性特征完美融合到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中。
三、創新性-中華民族精神的挖掘與再創造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必須根植于本民族的土壤,才能開花結果。像西方的古典樂或者是現代音樂,他們之所以能夠長期發展和延續是他們成功地將其本土化和民族化。當今的音樂文化發展呈現出全球多元化的趨勢。文化、音樂和美術等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映了生命的感悟,也反映了我們所追求的文化信仰。雖然貴州的傳統音樂文化以各民族的土壤作為基礎,但在保留各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礎上,將多元文化的理念融入作品中,才是貴州音樂文化適應現代化發展的一種方式。比利時鋼琴家尚·馬龍把侗族音樂與西方音樂相融合,創作出了劇目《黎平》。他將鋼琴、侗族大歌和電音樂隊相融合,可謂是對貴州民族音樂的一種全新演繹。該劇不僅在內容呈現上更加飽滿、富有張力,而且在實現文化價值方面更具市場性。2005年,在貴州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廳的努力下,貴州成功舉辦了《多彩貴州風》歌舞晚會。《多彩貴州風》是貴州省打造的一張名片,將貴州的民族特色、人文習俗和生態環境相結合,展現出一個多姿多彩、原汁原味的多彩貴州,成為來到貴州的客人不可錯過的一場演出。2017年9月16日,一部以多民族文化為題材的新式民族管弦樂作品《高原·聽見貴州》,首次在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廳演出。這部作品在演繹過程中不僅僅單純地用宏大的場面和視覺沖擊來吸引觀眾,更深層次的一方面是,它使觀眾去思考人與自然、族群的關系和情感。整部作品也是基于情感鏈接,一幕一幕地串聯起來,由生長、故土、逃離、徘徊、回歸等“心理變化”,到追尋“天地人間”充滿愛的本源,樸素的民族主義情懷得以升華,最終使人們回歸到最本質、最淳樸的鄉村家園。貴州的少數民族音樂是民族傳統生活中沉淀已久的文化藝術,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進步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民族音樂作為和諧社會中的一種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起著推動作用。貴州民族音樂的再創新是民族音樂傳承中的一種實踐摸索的過程。貴州各民族的音樂,堅持先進文化的引領,堅持與群眾間的聯系,堅持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思想,筆者相信貴州的民族音樂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會更加奪目。
四、結語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化特征,根基在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形成的精神和社會價值。各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貴州民族藝術在中華民族的一體化進程中,從藝術創新到現實生活,從各民族之間的封閉到多元一體的現狀,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思想,架起了貴州各民族藝術文化交流、融合的橋梁。
參考文獻:
[1]安學斌.21世紀前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實踐與經驗[J].民俗研究,2020,(01):19-29+156-157.
[2]張泉.一條艱辛的文化傳承之路——侗歌進課堂二十六年回顧[J].音樂時空,2011,(06):46-49.
[3]詹中志,趙巖.文化的生命在校園躍動——貴州省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紀實[J].中國民族教育,2008,(11):10-12.
[4]王培.貴州省榕江縣“民族文化進校園”實施現狀調查研究[D].西南大學,2010.
[5]邰樂.論我國民族音樂創作的時代性和創新性[J].大舞臺,2015,(07):125-126.
[6]許梅華.徐沛東民族聲樂作品的時代性和民族性[D].中國音樂學院,2012.
[7]姜珊.“交互式民族音畫”的重現與發揚——民族管弦樂〈高原·聽見貴州〉[J].黃河之聲,2019,(20):16-17+19.
作者:陳聰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高職公共藝術課程建設思路
- 下一篇:建筑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優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