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作家筆下人物的藝術觀

時間:2022-07-12 03:03:59

導語:談作家筆下人物的藝術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作家筆下人物的藝術觀

小矮人是童話中被買來為公主慶祝生日、跳舞取樂的畸形人,他是貧窮燒炭工的兒子,天生駝背,腦袋碩大,四肢彎曲變形。由于從小生活在山林之中,他對自己的外表一無所知,天真快樂而又無拘無束。公主因為他滑稽的舞蹈開心不已,把頭上的白玫瑰拋給了他。小矮人以為公主愛他,感到非常幸福。在演出的間隙,他為了尋找公主而闖進一間有鏡子的房間,發現自己正是鏡中“那個畸形的駝背,看起來骯臟古怪的家伙”,意識到“自認為愛自己的小公主,只不過在嘲笑自己的丑陋,在拿扭曲的胳膊和腿來尋開心。”[2]337他在痛苦絕望中啜泣著死去。表面上看這兩場死亡都與愛情有關:西比爾•文在被道連•格雷拋棄后自殺;小矮人則是失去了他幻想中公主的愛,心碎而死———都是天真單純的心靈遭遇冷酷自私所導致的愛情悲劇。王爾德以死亡為他們的命運劃上句號,這種安排絕非只為喚起讀者的同情———王爾德認為“一切同情都是好的,但對苦難的同情是最不好的一種”[3]317,所以僅僅把他的作品當成道德寓言來看顯然是不夠的,因愛而亡只是最表層的原因,在西比爾和小矮人的死亡中還隱藏著作者本人的藝術觀。就外表而言,西比爾和小矮人自然差別甚大:一個美麗絕倫,一個丑怪至極;但他們的內在卻有共通之處,都不諳世事,長期沉浸在虛幻的世界中。西比爾告訴道連“:在認識你之前,演出是我唯一的現實生活……繪成的布景是我的世界,除了影子,我什么都不知道,還以為影子是真的。”[2]87在看到鏡中的自己之前,小矮人也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里,他“到處蹦蹦跳跳,像一只小精靈在追逐著飛揚的樹葉。”[2]330在那里,他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衣著華麗的貴族和王室不會使他自慚形穢,“他要用紅色的瀉根干果為她做一串項鏈,要跟她戴在衣服上白干果做的項鏈一樣漂亮……”[2]333小矮人看不出公主佩戴的珍珠和山林中的野果之間的區別,直到他面對鏡子,就像吃下了分辨善惡樹的果實①,美好的幻境破碎了,真實殘酷地出現在他眼前,令他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古怪形體和悲慘境遇。作為一個唯美主義者,王爾德對現實缺乏興趣,他擅長塑造令人沉醉的虛幻。以華美的詞藻對物質進行細致入微的描繪是其作品的一個特色,那些細節與現實主義無關,它們是異域風情、傳奇故事和離奇想象的混合體,紛華靡麗如夢中之景。王爾德還在作品中設置了不少游走于真實和虛幻之間情節,例如在《道連•格雷的畫像》中,亨利•沃登勛爵送給道連一本奇特的書,書中刻畫了一個十九世紀的巴黎青年的心理。這本書一方面推動了情節的進展,對道連施加了很大的影響———“使道連•格雷中毒的卻是一本書,有時候他簡直把罪惡當作實現他審美觀的一種方式”[2]144,道連在反復閱讀此書的過程中,越發沉迷在奢侈放蕩的享樂之中;另一方面這本書又影射著《道連•格雷的畫像》這本小說:道連認為書中的主人公是自己的原型“,整部書包含了他自己的故事,卻在他身臨其境之前就寫成了。”

這就形成了一個亦真亦幻的鏡像式情節,書中的巴黎青年害怕見到鏡子,后來道連也恐懼著畫像中自己的形象。有時,王爾德刻意地用虛幻去表現現實,比如童話《少年國王》里,工人、奴隸為了給喜好奢華的年輕國王提供加冕儀式上穿戴的長袍、珍珠和紅寶石而經受可怕的壓迫和死亡,王爾德并沒有讓國王走出宮殿親眼目睹現實中民眾的苦難,而是用他在加冕前夜所做的三場夢境揭示這一點,使得虛幻的夢境具有和現實一樣的力量。王爾德之所以如此注重虛幻,是因為虛幻對他來說意味著美:“唯一美的事物是跟我們無關的事物”[3]333;虛幻也與藝術緊密相連:“藝術……涉及非現實和不存在的事物……藝術對事實絕無興趣,它發明,想象,夢想;它在自己與現實之間保持了不可侵入的屏障,那就是優美的風格,裝飾性的或理想的手法。”[3]336虛幻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清楚地體現在西比爾•文身上。《道連•格雷的畫像》中有一個細節,道連對舞臺上光彩奪目的西比爾一見鐘情,但對她過去的生活經歷卻完全沒有好奇心,他表示“:我只對西比爾感興趣。她的出身跟我有什么關系?她從頭到腳,徹頭徹尾,百分之百地神圣。”[2]55這證明了從一開始,西比爾在道連•格雷眼中就不是活在現實世界中的女性———“‘今晚她演伊摩琴,’他(道連)回答,‘明晚她將演朱麗葉。’‘什么時候她才是西比爾•文呢?‘’永遠不可能是。’”[2]56對于道連來說,真實的西比爾并不存在,她是一系列藝術形象的集合體,而非一個家境貧寒、在破落劇院里演戲謀生的年輕女子,正如亨利•沃登勛爵所言:“這位姑娘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她……是一個夢,一個游蕩于莎士比亞戲劇﹑使之更為動人的幽靈,一支使莎劇音樂更加歡快醇厚的蘆笛……她沒有她們(指考狄利婭、奧菲利婭等莎劇女主角)那么真實。”[2]103享受到現實中的愛情后,西比爾很快發現了藝術的虛幻,并否定了她曾投身于其中的藝術:“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透了自己一直參與的無聊演出,看出了它的空洞、虛假和愚蠢……意識到果園中的月光是虛假的;意識到布景很庸俗;意識到我念的臺詞是不真實的,不是我的話,也不是我要說的話。你給我帶來了更高尚的東西,一切藝術不過是它的影子。”[2]87此時西比爾對藝術的看法基本上和柏拉圖一樣,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是膚淺的、不真實的。王爾德不認同這種觀點,他在《謊言的衰朽》一文中借維維安之口指出“撒謊———講述美而不真實的故事,乃是藝術的真正目的”[3]357,充分肯定了藝術虛構的價值,同時否定了現實主義———“現實主義是一種完全的失敗”[3]338。在王爾德看來,藝術高于現實生活,而生活會破壞藝術在形式上的完美,“至于生活,他是破壞藝術的溶化劑,是蹂躪其家園的敵人。”[3]335一旦西比爾試圖將自我融入現實世界,藝術就被毀掉了,她的魅力也隨之消失,成了道連口中“一個有一副漂亮臉蛋的三流戲子。”[1]88。這一情節印證了王爾德的觀點:“一切壞的藝術都是返歸生活和自然造成的。”[3]356對于長期沉浸于虛幻中的人來說,跨越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要付出重大的代價。這種觀點并不鮮見,日本有一個民間故事,漁夫浦島太郎救了神龜,因而有幸進入龍宮,后來他思念家人,打算回到岸上。臨別之時龍女贈給他一個匣子,并告誡他不要打開。上岸后浦島太郎發現自己認識的人都已不在人世———原來龍宮中不過數日,人間卻經歷了百年光陰,他仍是健壯的青年,親朋故舊卻都已化為塵土。到這里這個故事看上去像王質爛柯②的日本版,后面卻有一個不同的結尾:浦島太郎無法接受噩夢般的現實,他打開了龍女所贈的匣子,指望破除魔法的虛幻,盒中噴出的一陣青煙,他沒有如愿回到家人尚在的過去,卻在瞬間化為一個衰朽的老者。跨越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使浦島太郎付出了青春,對于西比爾•文和小矮人而言,在他們回歸現實的那一刻,悲劇性的死亡悄然臨到。王爾德以這樣的安排隱喻了藝術的死亡:“藝術一旦放棄它的想象媒介,也就放棄了一切。”

本文作者:鄭寶卿工作單位:漳州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