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藝術前景和創新
時間:2022-01-11 03:14:55
導語:寧夏文化藝術前景和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研究基于國家層面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情境下,通過對寧夏文化發展現狀的分析和研究,探析寧夏文化發展前景和創新,總結分析古絲綢之路歷史文化藝術資源帶給我們的啟示,以及寧夏地區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優勢,進而提出寧夏文化藝術發展的幾點建議,即“走出去”戰略、重視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發展。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寧夏;文化藝術
一絲路文化的歷史啟示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在中央層面被正式提出和確立,全國各個地方開始挖掘自身區位優勢,試圖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的國家建設。[1]寧夏作為一個區域概念,無論從政治、經濟角度,還是從文化、藝術的角度,都應承接這一歷史機遇,這既能充分發展自己又能有所擔當,為國家發展戰略提供助力。但如何發揮自身優勢,真正走出自己鮮明而又有特色的接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方式并不是一個簡單而不言自明的道理,許多地方的做法可以說是簡單粗暴,別人怎么做,我們就怎么做,口頭上說發揮自身優勢,手底下卻是大干快干。上馬項目,最終結果是千篇一律、毫無新意。真正能夠做到發揮自身優勢、取長補短,而又不重復建設,關鍵要看能否在較深層面真正理解絲綢之路的價值,真正挖掘出絲綢之路的歷史資源和現實意義,尤其是挖掘文化藝術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首先應該著眼的是,文化藝術的古絲綢之路對于形成我們今日之絲綢之路上的一顆顆如寧夏般的“明珠”起到了什么作用,留下了哪些文化和思想資源?我們以須彌山石窟等寧夏境內的古絲綢之路藝術載體為例,初步探究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絲綢之路的形成不僅僅基于通商需求,文化的傳播從來不可避免,宗教文化尤其如此,佛教文化的形象載體如石窟、佛像如繁星點點,散落在絲綢之路沿線,見證了沿線文化的交流與交融。研究這些石窟、佛像,可以深入了解所在區域的歷史事件、文化背景和產生的思想資源。寧夏須彌山東麓的須彌山石窟對絲綢之路佛教文化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它不僅對中國境內石窟造像藝術影響深遠,同時佛教東傳日本這一歷史事件也能看到須彌山文化的影子。須彌山石窟位于絲綢之路石窟藝術的過渡帶上,云崗、龍門石窟的造像手法與須彌山石窟極為相似。日本佛教信徒多有前往須彌山尋根之舉,不斷見證著須彌山對日本佛教文化的影響。須彌山石窟在20世紀80年代才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在此之前長期缺乏重視,如果不是后期學者的不斷考證和發掘,領域之外的人很難理解須彌山對后期幾大石窟的影響以及作為日本佛教文化源頭這一事實。[2]這讓我們管窺一豹,了解到寧夏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歷史節點,在文化藝術領域發揮了如何重要的作用,更讓我們了解到,伴隨著絲綢之路上的駝隊與貿易,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傳播實實在在改變和塑造了后來以及今天的人們。作為文化歷史研究者眼中的絲綢之路是人類文化歷史研究領域的一顆明珠,從這一角度來講,不論是古絲綢之路還是今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都說明跨文化交流有著極為重要、難以替代的現實作用。曾經的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歷史帶來的巨大影響喚醒了我們今天對于文化交流的價值認知,讓我們重新審視文化交流的意義,從而對今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文化藝術交流的價值方向進行反思。涉及的所有國家、所有民族和個人共同面對著如何把握人類進入新時代后精神文化的走向問題。“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提出不僅是對沿途人們在政治、經濟領域帶來的一次重大機遇和變革,也是在文化藝術領域為我們帶來的一次契機與革新。絲綢之路文化的價值走向有機會改變西方社會“中心—邊緣”這種二元認知的藩籬,建立具備共有、融合、交叉、沖突、互利共贏等等精神內涵的思想理念。絲綢之路文化在這種大背景下必須堅定走文化共通、藝術融通的理念,發揮自身獨特優勢,融入國家戰略的偉大實踐之中。
二寧夏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優勢分析
1.區位優勢。自古以來,寧夏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和節點。絲綢之路在寧夏,一條是漢唐時期從長安出發經由寧夏穿越河西走廊的沙漠絲綢之路,這是絲綢之路的主道。一條是草原絲綢之路,如西來佛教文化經由寧夏轉向蒙古、西伯利亞,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大量沿線出土的文物可以清晰展示這一地域傳播的文化脈絡。據此可以有力證明,寧夏在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作用,即由寧夏始,沙漠絲綢之路與草原絲綢之路分道揚鑣,南來北往的商隊以及隨行而來的各類人群在寧夏匯聚、擴散,文化藝術也得以在此集中,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寧夏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區域繁榮,使得寧夏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寧夏境內的固原古城、開城遺址、固原北朝、隋唐墓地等體現了絲綢之路寧夏段的中西文化交流與商業貿易的繁榮,以上歷史資源的發掘,在學術界與考古界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寧夏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節點的區位優勢時至今日依然保有。一方面,交通區位優勢。“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依托高速鐵路的貫通。寧夏即位于這一大陸橋國內段的中部位置,直達歐洲的鐵路不會繞開寧夏。另一方面,經濟區位優勢。“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預示中亞及向西各沿線都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腹地,在這種未來背景下,寧夏不再是西北邊陲,而將是對接這一經濟腹地的前沿。針對這兩點優勢,寧夏應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的理想定位自身,清晰應對未來經濟、文化各領域的布局。伴隨著經濟貿易的往來,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創造、交流、傳播上,寧夏同樣應找準自身文化戰略支點定位,立足自身資源、找準發展優勢、早做產業布局、促進文化交流,開創寧夏自身獨有的文化藝術發展新模式。2.促進中阿文化交流的人文基礎。寧夏在國內外文化交流認知度以及已有的文化交流成果上都具備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從“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的必要性上來說,中東—中亞地區既是極為重要的能源區域,也是巨大的消費市場,“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在逐漸完善和發展的基礎上將極大地盤活世界最大大陸的整體資源,為未來的世界發展注入無窮的活力。從文化藝術的角度來說,推進中阿文化交流,實現兩地民心相通,能夠極大的助力經濟帶各地區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因此,寧夏在促進中阿文化交流方面具備很大的優勢,無論是在政府層面還是民間層面都具備較好的共性文化基礎。
1.積極踐行文化。“走出去”戰略寧夏積極踐行文化“走出去”戰略,重視宣傳自身,通過打造文化交流平臺,參與國際文化盛會,不斷加深外界對于寧夏文化的認識,提高知名度。寧夏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通過組織文物交流、回族書畫作品赴阿交流等一系列活動,使之具有十分明確的文化發展方向和良好的發展勢頭。在文化方面,積極踐行著寧夏作為國內第一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的區域定位。[3]當然,文化走出去戰略需要我們重視自身文化資源的發掘、文化產品的包裝、文化交流平臺的構建,在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框架下,文化發展的各領域、各層面全方位發展,形成合力。當前,寧夏在發揮自身文化資源優勢、形成品牌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何秉持更加包容、開放的理念,如何擁有更加深入、理性的人文學術研究,從而實現高質量、高競爭力的文化“走出去”戰略是政府、學者乃至民間機構的努力方向。從目前來看,在文化品牌樹立上,較多吃老本,存在宣傳方式陳舊、創新力度不夠的問題。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大背景下,寧夏文化藝術要實現“走出去”戰略,必須融合已有資源、樹立品牌意識,在新媒體應用、文化產品包裝上更新理念、積極運用,實現彎道超車,走出一條有自己獨特優勢、成熟高效的文化傳播之路。2.重視文化交流。推進文化交流是寧夏實踐自身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戰略支點定位上的重要舉措。文化交流促進地區之間經濟貿易的往來,也極為有利于加強民眾之間的理解和熟悉,這是促進經貿合作的不竭動力。對于文化藝術領域來說,不一定要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也可以經濟搭臺、文化唱戲。不僅如此,文化藝術也應該發展自己領域的更高層次、更深入的交流平臺。寧夏由頂層設計,匯聚各方力量打造各類人文交流活動平臺,已成功舉辦多項人文交流活動,很好地促進了中阿文化交流,為寧夏拓展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了良好示范,也為寧夏逐步提高國際知名度,成為國內文化之都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文化典范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此基礎上,我們更應不斷加強交流工作,使平臺建設系統化、深入化,讓活動舉辦規范化、平臺化,做到體制、機制健全化、示范化,進一步拓展寧夏國際文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3.打造產業文化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本身在具備經濟功能的同時,也在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整體建設上有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首先,文化產業的發展較文化“走出去”戰略以及文化交流更加具備能動優勢,更加有利于動員民間力量,引入民間資本,從而更加廣泛的凝聚文化軟實力,促進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格局。其次,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實實在在地提高國家知名度,傳播中華文化,增強國家影響力。國際上有許多成功案例,比如韓國文化,美國好萊塢文化,這些文化走入千家萬戶,實實在在地提高了國家的影響力,傳播了價值觀,甚至改變了別國國民的基本認知,提高了文化輸出國的國際地位。[4]從這一點來看,加強文化產業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國在經貿合作領域有著良好的口碑,但文化產業輸出不強,配套軟實力展示不足,造成當地人有時存在著中國人就是土豪、慈善家、企業家和工程師的刻板印象。這表明我們配套的價值觀輸出并不到位,文化影響力薄弱。國家進入21世紀后,逐漸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全球化,文化輸出也逐步跟進,但方式方法單一,比如遍地開花的孔子學院,在國家形象塑造和自身宣傳能力上還有所欠缺。我們真正要做的是文化產業多元化、規模化,在國際上,至少在地區間和專屬領域形成潮流。就寧夏而言,應以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大量引進和積累優秀國內外人才,開辟專項資金,打造若干項重要的文化產業示范項目,大力發展旅游業,以包容、開放、便捷的服務為宗旨,大力推進寧夏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創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寧夏文化藝術事業一定會更上一個臺階,使寧夏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參考文獻:
[1]新華社.記訪問中亞四國和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9/13/content_2487564.htm,2015-10-30.
[2]薛正昌.絲綢之路與寧夏石窟文化[J].現代哲學,2010(6):121-125.
[3]陳崗.寧夏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戰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9):477,479.
[4]尹宏.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5(8):142-148.
作者:陸文軍 單位:北方民族大學
- 上一篇:文化藝術資源在民間舞教學的滲透
- 下一篇:文化藝術檔案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