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文化藝術素養培養途徑研究

時間:2022-06-03 03:08:06

導語:大學生文化藝術素養培養途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文化藝術素養培養途徑研究

文化藝術素養培養是現代大學素質教育、多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重視、加強文化藝術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修養水平,培養大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這表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了早日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藝術發展也必須緊跟潮流、推動創新。大學生是中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創新實踐活動的主力資源,因此,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尤其是對于側重理論研究、自然科學的理工科大學生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理工科大學生文化藝術素養的培養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在短短四十年間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專注經濟發展而忽略精神培養帶來的問題也一步步顯現。近年來,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文化底蘊薄弱、藝術素養缺失現象普遍,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容易陷入價值觀混亂、理想信念缺失的境地,審美情趣模糊、是非標準不明確,容易誤入歧途[1]。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創新已成為最強大的發展驅動力,然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僅需要科學知識的重大突破,也還需要人文素養地積累沉淀。就目前,理工科高校來說,一方面,學校開展文化藝術素養教育的軟硬件條件不足、師資力量薄弱,且多數高校是以校園文化藝術節等形式開展文化藝術活動,玩樂目的更強,對學生文化藝術素養的培養實質意義不大;另一方面,理工科大學生并沒有認識到文化藝術素養培養對人生發展的長遠意義,只是迫于學校的規定,隨便選修一兩門文化藝術課程,拿到學分就結束了。

二、理工科大學生文化藝術素養的培養途徑

(一)開設文化藝術類核心選修課程把文化藝術課程作為核心課程并不意味著全部設為必修課,相反,選修課更能體現對學生興趣愛好的尊重,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核心課程只是意味著在課時設置、學分要求上作出更嚴格的規定,避免“水課”現象的出現。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展開,也都應該通過慎重選擇和研討,將多元、高效放在首位。這就意味著,課程設置不僅要全面,教學手段也不能僅局限在課堂講授這一種方式,翻轉課堂、戶外實踐都是很好的嘗試。高校可以開設文學、美術、音樂三大類型的選修課,有條件的高校更可開設動畫、攝影、舞蹈、演講等學生參與意愿更強烈、參與度更高的課程。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熏陶近年來,崇洋媚外之風盛行,許多青年人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可度不高,對舶來文化卻是趨之若鶩。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而他們又剛好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階段。對高校來說,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傳統文化認同感,如何提高他們的文化內涵成為了一項艱巨的任務。理工科大學應當重視大學生的藝術團建設,輔助和帶動學校公共藝術教育[2]。高校可以以社團、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有針對性地組織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重點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開辦傳統戲劇節,舉行古籍分享會,組織古詩詞經典吟誦活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加強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熏陶,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從而進一步提高文化涵養、提升文化藝術素養水平。

(三)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外實踐活動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僅是人文學科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促進學生的內化。理工科高校要制訂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年度計劃,要求學生在學期間參加以文學、美術、音樂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時間累計應不少于4周。通常,社會實踐的形式主要包括社會調查、紅色之旅、生產勞動、社會服務、科技發明、創業實踐、勤工助學、三下鄉、四進社區等。高校可以借此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能力,陶冶情操,促進學生文化藝術素養的提高。

三、結語

文化藝術素養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感性能力的教育,對人的情感、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具有科學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3]。理工科大學肩負著培養科技人才的重大使命,努力推動科學創新是它的內在要求。隨著創新型人才要求的提出,重視、加強文化培養和藝術熏陶成了共識。在新時代,大學生更要肩負起時代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藝術創新,讓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煥發出時展新光彩。

參考文獻:

[1]陳靜,張瀟瀟.理工科大學生文化心靈塑造現狀及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2(25):152-154.

[2]張遠瑛.理工科大學生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和對策[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4.

[3]王芊霖,鄧江.淺論理工類院校大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29(4):33-36.

作者:向欣怡 單位:重慶郵電大學網絡空間安全與信息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