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演奏藝術與民族文化探索

時間:2022-11-15 03:11:10

導語:揚琴演奏藝術與民族文化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揚琴演奏藝術與民族文化探索

【摘要】揚琴最初作為一種外來樂器,在世界范圍具有一定影響力,但最終在與中國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中,經過不斷創新發展,已經成為體現中華民族文化情懷,重新建構民族音樂藝術審美特征的不可缺少的民族樂器。揚琴演奏教學已經被各大音樂藝術院校高度重視,并列為普遍受歡迎的民族器樂選修課程。在揚琴專業教學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在教師正確的指導下逐步強化基本功訓練,同時要在提高揚琴演奏藝術的教學中融入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價值和文化藝術魅力。

【關鍵詞】音樂教學;揚琴演奏;民族文化

揚琴作為當前各大音樂院校的選修課程,普遍受到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喜愛。作為器樂選修課,教師在傳授基本技法的同時,引導同學們從民族文化復興的角度細心揣摩揚琴演奏藝術與民族文化傳承的關聯。通過民族文化的進一步弘揚,激發學生對揚琴演奏藝術的興趣,提高教育教學實效。

一、把握揚琴演奏藝術中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門藝術都有其普遍共存性,音樂器材中任何一項演奏藝術也不例外,必須得由基本的音樂要素構成。在揚琴演奏藝術教學中,首先要對學生進行音樂基本要素的講解,讓同學們對這一融入民族文化情感的外來器樂有一個比較充分的了解,并且在今后的演奏過程中始終將民族文化情感融入到演藝水平的創新發展實踐中,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音樂藝術教學效果。揚琴演奏藝術的基本要素包括四方面內容,主要由力度、速度、節奏以及音色等要素組成。揚琴作為一種擊弦樂器,首先體現的是演奏過程中力度的把握,需要在擊弦演奏時結合作品思想內容表達的文化藝術價值,以及作品產生的藝術構思和文化背景,要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同時進一步控制好擊弦的力度。擊弦力度在揚琴演奏藝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擊弦時需要在心目中豎起并關注三個核心點,即擊弦點、觸弦點、發力點,而作為力度的三個基本要素必須把握好,輕重程度要互相配合,通過力度使用的協調進行、和諧統一,有效促進揚琴藝術節奏的完美展現。其次,在揚琴演奏時一定要把握好擊弦的速度,不同內容的作品涵蓋的民族文化情懷不一樣,必須相應地注重加強個別技巧的速度,針對內容調整樂曲的速度,藝術地把握每一樂段的速度。另外,揚琴作為擊弦樂器,在節奏的把握上,還需要結合內容表達的需要,重點關注每一個音符時值的長短,尤其要對各種節奏的重音對比狀況進行總體調整,盡可能符合民族音樂藝術的節奏特征要求和審美習慣。只有正確把握揚琴演奏過程中的這些最基本的要素,才能在學習、欣賞作品時,在教學實踐中對作品進行藝術的分析,才能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演奏藝術技能的理解和進一步學習借鑒,才能通過擊弦點的把握和力度、速度、節奏的調整,將作品中所蘊含的音樂美學價值充分表達出來,才有利于揚琴演奏藝術課程的創新教學,才能夠更好地為民族復興培養新的音樂藝術傳承和發展人才,收到更好的音樂藝術教學效果。

二、對音色的有效控制源于民族文化修養

因為制作樂器的材料和構造方式不同,每一種樂器都有屬于自己的音色特點。所以,不同的樂器在音色上必然存在較大差異。然而,就同一種擊弦樂器而言,對音色的有效控制,往往由擊弦者本人的文化藝術修養決定。在使用樂器過程中,人的動作是受思維支配的,這就是為什么同一樂器、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演奏家手里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在揚琴演奏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明確術和道的關系,任何高水平的演奏藝術都需要超越最普通的演藝技術,是在技術層面賦予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的綜合體現。只有在民族文化融入操作技術的同時,才能在不同的音區,用不同的力度,用個性化的方法演奏出不同的效果,其聲音差異和優劣程度絕不相同。揚琴的音區比較寬廣,有利于表達豐富復雜的情感,由于演奏者對作品內涵的理解不同,對作品中民族文化情結的表達方式不同,力度和節奏不同,使每一個音區所發出來的聲音也不同。對揚琴聲音的藝術控制,不僅僅是演奏者對演奏技術的熟練程度決定的,更主要的是取決于演奏者的內心感覺,以及演奏者的文化修養對聲音變化的潛意識控制。在揚琴演奏教學過程中,注重演奏技巧與文化修養共同進步的原則,讓學生在充分理解作品內涵和民族文化情境的基礎上體會演奏的聲音效果和所蘊含的音樂意境,有助于提高演奏者對音色的把握和控制能力。

三、揚琴演奏藝術與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揚琴藝術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應用發展,并逐步形成各自的民族特色。揚琴作為民族樂器之一,是在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熏陶下逐步完善優化的極具民族情感特征的藝術載體,用揚琴演奏的音樂作品,必然蘊含著厚重的民族文化內涵。中國傳統樂器注重音色的表現,揚琴有利于音色的多樣化與個性化表達,其寬廣的音域效果有助于深邃意境的傳達,揚琴適合表達中華大地浩然蕩蕩,博大精深的民族情懷。在揚琴演奏藝術與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中,通過演奏者內心的音色處理和對擊弦點的藝術把握,通過融入民族文化情感的思維引導,在擊弦的力度、速度、節奏上進行調整,力求音色的豐富性,能夠把簡單的曲調演奏得多姿多彩,從而形成揚琴演奏的民族特色。揚琴演奏藝術的民族化發展最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需要,在最初發展階段,受到民間的普遍歡迎。揚琴作為擊弦樂器,在其演奏技法的演變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民族文化的優勢,同時,不斷豐富了揚琴原本的音色效果。民族文化與揚琴藝術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音樂的連貫性和歌唱性。在揚琴藝術發展過程中,為了表現傳統音樂藝術的優勢,在音高、音色和力度的變化方面無不體現著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及民族精神的激昂奮進之志。為此,歷代揚琴演奏家甚至琴師經過不懈的努力,對揚琴演奏技法和制作機理進行創新探索,為增強揚琴的音樂表現力,逐步豐富著民族文化內涵,使揚琴藝術與民族文化及其藝術表達的韻味更加多姿多彩,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四、揚琴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相對于國外的揚琴器樂,中國揚琴最明顯的特點是用竹質琴槌演奏的,這是揚琴擊弦藝術與民族文化融合的直觀印象。從民族心理素質和傳統音樂文化的結合方面看,竹子由于密度小,重量輕,發音音色清脆、明亮,更加符合人們表達細膩情感的需要。揚琴在對傳統音樂文化藝術繼承的同時,為每一件音樂作品構筑了自己獨特的意境,通過揚琴演奏,在欣賞者的心目中,使聽覺形象很容易轉化為視覺形象。揚琴演奏用音樂的語言呈現豐富多彩的音色效果,把樂曲的典型環境營造出來,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因此,為了更好地將作品的意境表達出來,演奏者要結合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進一步分析作品的文化內涵,在內心深入體會所奏樂曲的典型環境,最終將作品的意境之美演奏出來。作品意境的營造與表達都需要對作品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把握,因為藝術的創新離不開對傳統的繼承。揚琴經過多次的變革與發展,在充分發揮民族文化和傳統音樂藝術的基礎上對揚琴演奏藝術不斷創新,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揚琴藝術的魅力和影響力逐漸擴大。進入新時代,揚琴音樂教師要為豐富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發展民族音樂藝術特色,不斷探索創新,更加有效地表達中華民族獨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

五、結束語

揚琴演奏藝術成為民族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不斷完善的,是需要音樂教師長期探索研究的課題之一。單純地掌握技術技巧是遠不夠用的,必須強化揚琴音樂藝術與民族文化精神的融合,不僅需要演奏者擁有扎實的演藝基礎,更需要演奏者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基礎,需要演奏技術與文化素養同步發展,在繼承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使揚琴演奏藝術與民族文化的融合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師加.揚琴演奏藝術美的規律把握與特質研究[J].大眾文藝,2014(10).

[2]孫昳.中國揚琴移植、改編外國音樂作品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3]施詠.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4]陳舒.20世紀以來中國揚琴音位排列的變革及影響[D].河南大學,2013.

作者:木其樂 單位: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