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起源的思考及啟示
時間:2022-01-08 10:52:08
導語:文化藝術起源的思考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關于文化藝術起源的探討是藝術研究的基礎,其意義非同一般。已往研究主要從哲學和人類學視角進行分析,提出勞動說、游戲說、同情說等學說。文化藝術起源于信息不對稱,文化藝術創作過程,就是信息不對稱的化解過程,文化藝術起到信號顯示的作用。從信息不對稱的視角進行分析,能對其他相關研究進行綜合,較好地解釋文化藝術的起源。文化藝術市場中每一次信息不對稱的化解,都伴隨一次藝術交易,進而可以將文化藝術分為以本體創造為主的個體文化藝術和以載體創造為主的集體文化藝術。文化藝術市場是一個動態開放系統,時間效應和名人效應起到信號篩選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藝術起源;信息不對稱;信號顯示;文化藝術市場
一、引言
文化是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綜合。伯明翰學派的開山鼻祖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在其代表論文《文化即日常生活》(CultureisOrdinary)中強調“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任何一個頭腦中,文化即日常生活”。他將文化分成相對獨立的三層含義,即藝術和藝術活動(theartsandartisticactivity),學習而來的某一種生活方式的初級符號特征(thelearned,primarilyfea-turesofaparticularwayoflife)和一種演進過程(aprocessofdevelopment)。在人們的日常會話中,文化更多地是指第一層含義,即藝術和藝術活動。在文化的第二層含義中,認為人類通過創造和使用符號,進而創造和傳播文化。“文化”(culture)一詞最早出現在中世紀晚期,源自“cultivation”,是指耕種農作物和飼養動物,于是文化的第三層含義是指人類文明的培育。文化的三層含義相互聯系,比如莎士比亞的戲劇,是一種戲劇作品,屬于第一層含義,同時是一種特殊(英國)生活方式的產物,屬于文化的第二層含義,它還代表著思想的發展,屬于文化的第三層含義。文化藝術主要是指文化的第一層含義[2]。起源是指導致某一事物發生的起因或動機,以及該事物發生的初始狀態或相對最早的時間[3]。文化藝術起源是指文化藝術發生的內在動機及其相對最早的歷史時間,文化藝術起源研究兼有歷史考據問題和哲學問題的屬性[4]。關于文化藝術起源的思考是文藝理論研究中最古老的命題之一,是文化藝術研究的基礎,其意義非同一般。
二、現有文化藝術起源理論概述
人們關于文化藝術起源及其發展的思考興起于實證主義哲學,主要采用思辨法和實證法[5]。相關理論層出不窮,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勞動說、游戲說、同情說、符號說等[6]。勞動說。在20世紀上半葉,我國美學走向現論建構的道路,以蔡元培、胡秋原為代表的“藝術起源于勞動實踐”觀點最具影響力,該學說認為藝術起源于人類生活實踐的發展需要,包含兩層原因,其一,沒有勞動發展,便不會產生區別于動物的人類和人類的手、腦、語言的發展。其二,一切文化藝術都是人類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成果,文化藝術不存在和產生于自然界,一切藝術都是人類勞動的創造物[7]。游戲說?!八囆g起源于游戲”觀點源于席勒、斯賓塞的“精力過剩說”和谷魯斯的“練習說”。國內,以朱光潛、吳蒲若、劉金榮等為代表,把與工作相反的游戲與文化藝術聯系起來,并將其視為藝術的起源[8],該學說認為文化藝術沖動源自人類的游戲沖動,由游戲沖動而發展產生出人類最初的文化藝術創作[9]。同情說?!八囆g起源于人類同情”觀念產生于20世紀上半葉,以宗白華、唐雋、許君遠等為代表,該學說從人類情感發生、發展過程及其與社會生活、客觀對象的聯系中發掘人類藝術的根源,將人類的情感交流理解為文化藝術的起源[10]。符號說。符號說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最早由考古學家和心理學家提出,以胡塞爾開創的現象學、索緒爾創立的結構主義以及皮爾斯的哲學符號學為其理論淵源。當代美國女哲學家蘇珊•朗格(SusanneLanger)指出,文化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是一種非邏輯非抽象的符號,具有表現情感的功能。巫術說。文化藝術作品,尤其是遠古文化藝術作品,有很大一部分與巫術或宗教有關,有的文化藝術史家將巫術或宗教視為文化藝術的起源?!吧瞎诺脑S多祭祀,上天的日月星辰崇拜;地上的山川石水崇拜,源自動植物崇拜的圖騰祭,發端于祖靈信仰的祭祖活動,以驅鬼逐疫為目的的儺祭祀等,都對戲劇起源產生影響”[11],進而有學者提出“戲劇的源頭是人類早期的祭典儀式”[12]。本能說。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文化藝術創造來自潛意識得不到滿足?!拔覀兛赡苤苯颖憩F自己的性欲,我們也可能抑制它們。在這種情況下,它們以夢的或者以神經癥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們也可能受性欲的驅動,利用性的能量從事高級的文化活動,如藝術、科學和哲學。后者的過程就是升華,它把動物的本能用以文明服務”[13]。不朽說。有些藝術家為了使自己的名聲不朽,而去創造精美的文化藝術作品,使自己“永生”。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通過文化藝術創作,讓自己的名字流芳百世。
三、信息不對稱理論的視角
信息不對稱是指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一些人擁有他人無法擁有的信息。信息不對稱理論是信息經濟學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頗受學術界關注。古典經濟學認為,在“看不見的手”(invisi-blehand)的作用下,市場會自動達到供給和需求的平衡,實現資源有效配置。但現實生活中,往往無法滿足“看不見的手”中蘊藏“信息是充分對稱”的前提條件。哈耶克(Hayek)在其論述中明確提出,市場中的信息是分散的,而非充分和對稱。威廉•鮑莫爾(WilliamBaumol)按照市場參與者是否擁有某種經濟環境狀態的全部知識,將信息劃分為完全信息與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對稱是信息不完全中的一種特殊情況。文化藝術是情感性、意象性、創造性、虛構性和自由性特征的交集。文化藝術是社會的而非個人的,藝術家是為了讓他人欣賞才去創作,欣賞者其實是“藝術家想象中的公眾”,也就是說,藝術家擁有某種信息(即情感),通過文化藝術創作,這種信息傳達給了欣賞者。信息不對稱理論中的信號傳遞模型,能夠較好地解釋文化藝術起源問題。信號傳遞模型(signalingmodel),由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斯賓塞(A.MichaelSpence)首先提出。信號傳遞模型是一個動態不完全信息對策,包括兩個參與人,即發出人(sender)和接受者(receiver),發出人擁有一些接受者所沒有、但與參與人效用(或者支付)相關的信息。博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發出人向接受者發出一個信號(signal);第二個階段,接受者收到信號后發起一個行動,對策結束。典型例子為雇主與雇員的關系:雇員知道自己的能力,而雇主不知道,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雇員向雇主提供接受教育水平的信號,雇主根據雇員受教育的程度決定其工資高低。文化藝術具有社會性,藝術家是為了讓他人欣賞,才進行創作,借用信息經濟學的術語,可以表述成藝術家擁有更多的信息,而欣賞者擁有的信息較少,藝術家和欣賞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擁有信息多的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即信號顯示)向擁有信息少的欣賞者傳播信息,彼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得到化解,文化藝術便得以產生。舉例來說,男生甲暗戀女生乙,又羞于表白,女生乙并不知道男生甲暗戀自己,此時男生甲和女生乙之間就存在信息不對稱。如果男生甲不借助信號顯示向女生表白,則無法產生文化藝術,如果男生甲借助信號顯示(比如寫情詩)曲折地向女生乙表白,文化藝術便產生了。此處的情書,就好比勞動力市場中教育水平一樣,發揮信號顯示的作用,可以讓女生乙知道男生甲對她的感情,同時向她展現自己的才華與志向。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便是很好的例子。在某些情況下,由于受到外界條件的限制,擁有信息多的一方,被迫使用信號顯示,曲折地向外傳播信息,用以消除信息不對稱,于是文化藝術得以產生。唐代詩人張籍的名著《節婦吟》便是一例: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該詩表面上看是愛情詩,其實為一封書信。叛軍李師道企圖收買張籍入伙,張籍因現狀所迫,不便直說,于是創作該詩,即信號顯示,向李師道表明自己忠于朝廷的決心,曲折地化解了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成為詩歌藝術作品??傊?,從信息不對稱的視角進行分析,對其他相關研究進行綜合,能較好地解釋文化藝術的起源。勞動說認為文化藝術產生于勞動,沒有勞動,便不會產生區別于動物的人類和人類的手、腦、語言的發展。但是進一步深入思考,人類為什么需要語言呢?不就是為了進行交流,消除信息不對稱嗎?游戲說認為藝術沖動源自人類的游戲沖動。其實所謂的游戲沖動,本質就是一種信息優勢,通過游戲活動,擁有信息多的一方將該種信息傳遞給擁有信息較少的一方。將人類的情感交流認為是文化藝術起源的同情說和認為文化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符號說,它們與信息不對稱可謂完全吻合。巫術說認為文化藝術產生于祭典儀式,類似地,德國著名藝術史家格羅塞(ErnstGrosse)于1894年發表的《藝術的起源》認為,文化藝術形式的發展順序遵循:裝飾(人體→器具)→造型藝術(繪畫雕刻)→舞蹈(活動的雕刻,靜到動的過渡)→詩歌→音樂,這些只是文化藝術的形式淵源,而非實質淵源。本能說認為藝術創造來自潛意識得不到滿足,其實潛意識釋放的過程,就是信息不對稱逐漸化解的過程。不朽說認為藝術家進行文化藝術創作是為了能讓自己在歷史長河中永遠被后人銘記,其實這就是消除藝術家與后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四、基于信息不對稱的文化藝術市場模型
根據前文的分析,文化藝術的創造過程,同時是信息不對稱的化解過程,從最初的藝術家至最終的消費者,存在許多環節,過程相當復雜,我們將此過程簡化為一個文化藝術市場模型。在該模型中,存在藝術家、中間者和消費者三個參與者,信息不對稱的化解過程簡化為兩步,即文化藝術本體創造與文化藝術載體創造。藝術家將信息傳遞給中間者是文化藝術本體創造過程,中間者再將藝術家的信息擴大地傳導給消費者是文化藝術載體的創造過程。中間者如出版社、印刷廠、發行公司、書店等,對文化藝術載體的創造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文化藝術本體創造過程中,藝術家將其擁有的氣態信息變成液態的信息。以文學創作為例,作家獲得某種信息,即通常所謂的靈感,為了使該信息向別人擴散,他將這種氣態的、大腦里的信息轉化為可被他人理解的液態信息———語言。通過可以用來交流的語言,作家將自己所擁有的信息傳導給出版社編輯,于是作家和出版社編輯之間的信息不完全得到消除,文化藝術本體的創造完成。第二步為文化藝術載體的創作,經過中間者的努力,液態的信息變成固態的信息。在該過程中,中間者如出版社的作用舉足輕重。通過圖書的出版,讀者與出版社之間的信息不完全得到消除,此時文化藝術的創作才得以最終完成。現代的流行音樂亦是如此,創作者首先將自己的信息(即靈感)轉化為歌詞或歌曲交給音像公司,此為文化藝術本體的創造過程,音像公司再由自己或者外請其他公司組織歌手、樂隊、市場營銷等發行歌曲,此為文化藝術載體的創造過程。值得注意,文化藝術本體創造與文化藝術載體創造的執行者,可以是不同的人,也可以是同一人,例如陳逸飛的有些電影作品,自己當編劇,自己當導演,自己當演員;達利不但創造繪畫和雕塑作品,同時還為自己的作品做宣傳。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曾經指出:文化藝術存在兩個“交易”過程,一個是創作者同出版社、雜志社、劇場之間的“交易行為”,該“交易”過程中,創作者是唯一的供給方,而出版社、雜志社、劇場等則是需求方;第二個交易的供給方是出版社、陳曄關于文化藝術起源的思考及啟示———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的視角雜志社、劇場等,而購買書籍、雜志的讀者以及到劇場觀看話劇的觀眾為需求方。在文化藝術市場中,每一次信息不對稱的解決都伴隨一次交易的過程,每一次交易的過程都存在一個交易市場。在基于信息不對稱的文化藝術市場模型中有兩次信息不對稱的解決和兩次交易過程,正好與厲以寧提出的兩個“交易”過程吻合。第一次信息不對稱的化解產生文化藝術本體市場,該市場的參與者為藝術家與中間者,交易的對象是文化藝術本體。在文學藝術中,典型的參與者為作者和出版社,標的為作家的書稿,而標的價格為作者的稿費。第二次信息不完全的化解產生文化藝術載體市場。再以文學藝術為例,文學載體市場的典型參與者為出版社、印刷廠、書店、讀者等,而標的為出版的圖書。藝術家的構想,經過兩次信息不對稱的化解,經歷兩個交易,最初成為文化藝術產品。作者和出版社共同創造了文化藝術品,因此版稅由作者和出版社共享。與此同時,信息不對稱具有相對性,因此基于信息不對稱的文化藝術市場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一次藝術交易的結束,并不是藝術市場的終點,可能僅是開放文化藝術系統中的某個中間環節,藝術家、中間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也非一成不變,存在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可能。
五、模型啟示
信息不對稱產生文化藝術,文化藝術品的創造過程就是信息不對稱化解的過程,文化藝術品充當信號顯示作用?;谛畔⒉粚ΨQ的文化藝術模型能從另一視角對藝術進行分類,同時能較好地解釋文化藝術市場中時間效應與名人效應。(一)藝術分類。傳統藝術理論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以及時空藝術三大類,進一步細分為十大藝術,即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筑、藝術設計、舞蹈、戲劇、電影、電視(見表1)。文化藝術信息不對稱的化解經歷了兩個步驟,即藝術家和中間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化解以及中間者與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化解。基于信息不對稱化解過程的兩階段性,可將文化藝術分為個體文化藝術和集體文化藝術。在整個藝術的創造過程中,即信息不對稱化解過程中,藝術本體創造為主的是個體文化藝術,比如文學、繪畫、雕塑等,藝術載體創造為主的為集體文化藝術,比如建筑、戲劇、電影等(見表2)。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視角,文化藝術市場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文化藝術分類具有一定靈活性。比如,傳統文學在信息不對稱化解過程中,第一階段所占比例較大,因此屬于個體文化藝術,但是在網絡文學時代,讀者參與到作品的創作過程,信息不對稱化解過程中的第二階段占比增加,因此某些特殊的網絡文學作品可能屬于集體文化藝術。(二)時間效應和名人效應。食品有保質期,越新鮮越好,工業產品有使用壽命,款式越新穎越受消費者歡迎,而文化藝術產品則不同,往往是生產越早越受重視,其使用價值也越高。一幅繪畫或者書法作品,年代越早,一般越受到顧客的青睞。此外,文物的價格也很難確定,一件普普通通的器物若被某位名人使用過,就可能成為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身價百倍。時間效應產生古董,名人效應產生文物,兩者對文化藝術品的影響,已成為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經常遇到的難題。在傳統理論中,古董和文物的初始擁有者被視為文化藝術產品的最終消費者,但從信息不對稱的視角,從整個文化藝術生產與消費的動態開放系統思考,古董和文物的初始擁有者,已不再是該物品的最終消費者,而成為中間者。中間者能對文化藝術產生兩方面的影響:第一,由于文化藝術消費效用的滯后性,時間效應和名人效應具有信息篩選的作用,一般而言,經過時間或名人篩選的文化藝術,其文化藝術價值往往較高,因此其價格也較高。第二,出于歷史研究的需要,有些古代文化藝術品制作技藝雖然并不精良,但卻包含較多信息(屬于雷蒙•威廉斯對于文化闡述的第二和第三層次),出于考古研究需要,具有較高的價值。類似地出于研究歷史人物的需要,文物也同樣具有較高的價值。六、結語關于文化藝術起源的探討是文藝理論研究中最古老的命題之一,是藝術研究的基礎,其意義非同一般。已往研究主要從哲學和人類學視角進行分析,本文從信息不對稱的視角,對文化藝術起源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文化藝術起源于信息不對稱,其創作過程,就是信息不對稱化解的過程,文化藝術起到信號顯示的作用。在文化藝術市場中,每一次信息不對稱的解決都伴隨一次交易的過程,每一次交易的過程都存在一個交易市場。第一次信息不對稱的化解,產生文化藝術本體市場,該市場的參與者為藝術家與中間者,交易的對象為文化藝術本體。第二次信息不對稱的化解,產生文化藝術載體市場,該市場的參與者為中間者和消費者,交易對象為文化藝術載體?;谛畔⒉粚ΨQ的藝術起源,能從另一視角對文化藝術進行分類,將文化藝術分為以本體創造為主的個體文化藝術和以載體創造為主的集體文化藝術,文化藝術市場是一個動態開放系統,時間效應和名人效應起到信號篩選的作用,因此其價格也更高。
參考文獻
[1]陳昆.格羅塞藝術起源觀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4.
[2]陳曄.關于文化經濟學內涵及其分類的芻議[J].文化產業,2020(21):8-12.
[3]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普及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5]賈懷鵬.生命之泉藝術之源———藝術起源初探[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4.
[6]厲以寧.文化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7]羅繼才.歐美心理學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8]王德勝.藝術起源理論的中國形態———“中國美學:1900—1949”研究之一[J].山東社會科學,2008(1):39-45.
[9]王祖哲.關于藝術起源的“勞動說”與席勒的“游戲說”———紀念席勒逝世200周年[J].江西社會科學,2005(7):86-91.
[10]翁敏華.中國戲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1]張炯.文學藝術起源新探[J].文學評論,2016(3):35-42.
[12]鄭元者.藝術起源序說──當代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美學研究之一[J].民族藝術,1997(1):91-100.
[13]朱狄.藝術的起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陳曄 單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上海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
- 上一篇:石拱橋建筑文化與藝術解析
- 下一篇:傳統村落文化藝術景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