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技擊禮的文化學

時間:2022-06-09 03:06:39

導語:探討技擊禮的文化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討技擊禮的文化學

禮產生于人類社會的早期形態,是調解社會共同體的約定俗成的簡單秩序及一些禮節形式,后經社會制度化與規范化而確立。隨著社會制度的發展而不斷完善,技擊禮成為社會禮文化的折射與反應。拳擊比賽中,雙方目視對方,并用碰拳的形式來開始比賽。這是因為,英國人用眼睛進行交流,表示誠意,用握手表示初次見面的禮節。但在中國,抱拳禮則要求上體前傾,避免一直直視對方。因為,目光下垂,雙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也是人們初次見面表示禮貌的一種形式,而且抱拳禮來源于社會上的“作揖”。在紛繁復雜的文化系統中,技擊禮簡練而富有內涵,簡簡單單的形式卻是社會禮文化核心的體現。人類社會的發展程度總是與人類自我本能的束縛力度成正比,也就是說,文明社會要求人類擺脫自然野蠻的狀態,約束本能的欲望,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有禮。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社會的發展方式采用螺旋式,這就說明二者之間的矛盾統一體必然不能達成均衡,因而需要以其他方式手段的介入來維護安定。禮學的出現恰是為了更好的維護社會的合理性。人們發現,讓禮成為生活哲學勝過用法來威懾。技擊術在發展過程中,為了保證比賽的公正性,技擊法規便產生了。法規的出現,是強制性規定,技擊禮卻是技擊文化含蓄而內斂的要求與體現。如果把技擊與規則相比,就好比兩個鋼制的鐵球,時間久了就會發生內在的爆發,需要一種物質來抵消兩者的對抗,化干戈為玉帛,技擊禮便油然而生。任何一種運動,如果沒有內在文化的支持,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所以為了實現技擊文化的繁榮,禮的出現是必不可少的。

技擊與“禮”的博弈

從技擊起源上來講,其目的是保存自我。拳擊第一次登上古代奧運會舞臺的時候,僅僅用長條皮革纏繞在拳手們拳上來做護具,直到有一個拳手倒下或認輸,比賽才能結束??上攵菆雒媸呛蔚鹊募ち遥踔劣行埲?,被打倒者經常是血肉模糊,勝利者也是傷痕累累。后來,隨著資本主義文明的發展,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也開始滲透于拳擊中。18世紀初,拳擊比賽在新規則制定后重現歷史舞臺,而且還取消了踢擊、摔法、反關節等技術,只有基本的拳法保留下來。這也就說明,技擊最初保存自我的本質,在人類本能的原始釋放中,是無法在高度社會文明中立足的,這就需要規范技擊,就需要禮制的出現。技擊與“禮”的融合不僅推動了技擊術的發展,也是技擊文明的要求與體現。技擊與禮的博弈始于兩者的本質對立。禮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行為規范。禮的本質是“誠”,有敬重、友好、謙恭、關心、體貼之意,是人們社會交際中的行為準則[2]。在禮儀之邦的中國,禮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內涵豐富??鬃诱J為“不學禮,無以立”,把“禮”看成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他要求人們用禮的規范來約束自己,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荀子把“禮”作為人生哲學思想的核心,認為“禮者,人道之極也”,“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保?]與禮相對,技擊則表現得赤裸而直白,不斷提高技擊術的難度、力度、準度,提高殺手锏,在對壘中可以制勝對手。史上的柔道名家、拳王、跆拳道高手無一不重視力量的訓練,中國武術也強調“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注重強身健體后增強對抗實力。我們經常說的點到為止,其實并非真正意義的比賽格斗,對于技擊比賽來講,就要先禮后兵,禮與技獨立相對,也是技擊文化的特質反映。技擊的發展變化是技擊的本質與文化對立統一的結果,這也是技擊文化發展的條件。在這一矛盾共同體中,首先,技擊與技擊禮是技擊文化的組成部分。技擊與文化猶如一柔一剛,保持矛盾體的完整與平衡;其次,技擊與禮的共生使技擊文化處于相對穩定狀態,二者不斷的積累能量,然后根據社會的發展,成為技擊文化發展的一種因素。技擊的本質裸露與文化的含蓄內斂,一張一弛,保持著技擊的社會適應能力;再次,技擊與禮的共生,提供了雙方相互融合的橋梁。如跆拳道運動極其重視禮儀,它要求練習者在學習與訓練中一定要嚴格遵守禮儀,要學會敬禮,但是在比賽中卻要準、狠、快。人類隨遇而安的社會性,與自我本性的沖突,需要一種新元素的補給,也就是說要有刺激物的出現來消除疲勞,滿足欲望與現實的平衡,于是出現了新的技擊比賽形式。

技擊禮的表征特點

我們通常講的技擊禮其實是指技擊比賽中的禮儀,包括禮貌、禮節。技擊禮的“形”是交往的雙方表現出的一種外形語言,即肢體表達,而行禮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是人們社會交際中的行為準則。跆拳道的敬禮,要求身體面向對方,并步直立,兩臂自然置于身體兩側,上體前傾15度,頭部前傾45度,目視地面稍停后,還原成直立姿勢,行禮完畢;[4]中國抱拳禮要求并步站立,左掌四指并攏伸直,拇指內扣于虎口處,右手五指握拳,拇指壓于中指、食指之上,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兩臂撐圓,拳、掌與胸間間隔為20至30厘米[5]。技擊禮的形,即外在表現形式,構成技擊禮顯性文化的一部分。技擊禮的“貌”,指一種精神狀態,表現在技擊雙方的交往過程中。它通過儀態儀表及言談舉止來表示對交往對象的尊重程度,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的風尚與道德水準,體現了人們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跆拳道在敬禮時要求精神飽滿,眼神不能恍惚不定,而且在敬禮時還要喊“taekwon”,要提醒自己是在修煉跆拳道,要遵守跆拳道精神: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4]抱拳禮要求練習者精神飽滿,表現出謙和與真誠。技擊不僅僅是在修煉提高拳打腳踢的技術,更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修養,以禮始以禮終。技擊禮的“意”是一種技擊內在品質的顯現,意的顯現需要形與貌的表達。敬禮時的快與慢,動作幅度的大與小,目光的凝聚程度,基本形式的規范度等等,不同的環節傳遞給他人的信號是完全不同的。技擊禮的核心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性回顧》中寫到:“文化是包括各種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模式;他通過符號的運用使人們習得和傳授,并構成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歷史衍生及選擇而成的傳統觀念,尤其是價值觀念。”技擊禮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是技擊禮文化的核心。跆拳道中的敬禮,表示尊重、禮貌、友好、謙虛和感謝,是一種內心思想的外在的表達方式;中國技擊抱拳禮中,左掌四指并攏伸直暗示德、智、體、美“四育”具備。拇指內扣于虎口暗示不驕不躁、不自得。右手握拳暗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相抱,暗示束縛、控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兩臂撐圓,暗示五湖四海,全國武林是一家,謙遜團結,以武會友。左掌為文,右拳為武,暗示文武兼學,恭候師友、先輩指教。[5]行禮也是練武之人的必修課。

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技擊禮,其表現形式不同,但是技擊禮是技擊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技擊交流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禮節,它包括形、貌、意三部分。技擊禮是社會價值核心的體現。受海洋文化的影響,西方人獨立意識強,崇尚個人的力量,其技擊禮的表達也較直接實用。如拳擊手之間的碰拳。而東方國家尤其是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禮在中國文化中占據著無法替代的地位。而技擊也要求“不曾學藝先學禮,不曾習武先習德”,技擊第一課就要進修抱拳禮。技擊禮的規范與內涵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需求而不斷豐富與完善,但是不同技擊術的核心價值與文化是保持該文化源遠流長的必要條件,而且不同時代給予技擊文化的要求不同,我們既要與時俱進,弘揚民族文化,還要完成文化的更迭與創新。

本文作者:譚志麗工作單位:中北大學體育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