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觀研究

時間:2022-01-11 03:53:22

導語:文化遺產保護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遺產保護觀研究

摘要: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逐漸形成了文化遺產保護觀。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提出必須正確認識文化遺產;為使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指出文化遺產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理念必須落到實踐中去,堅持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最后他倡議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和實踐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文化遺產;保護觀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深刻闡明:“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40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必須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1]43。2012年至2017年,對文化遺產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近40次,參加文化遺產領域重大活動10余次,到各地博物館考察20余次,十分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的文化遺產保護觀也在實踐中不斷成熟。

1堅持正確的遺產保護觀

一個社會的文明,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不是憑空制造,而是以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文明成果為前提,與過去文明存在某種繼承性。列寧說過,馬克思主義可以是無產階級革命者的精神武器,就在于“它并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2]299。中華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民族,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極為寶貴,不可再生,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堅持正確的遺產保護觀必須在正確認識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協調好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1.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文化遺產是老祖宗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經歷五千年的歷史積淀而留下來的。它分散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可能在人群密集的大都市,也可能是某一個人的生存技能。文化遺產并不僅僅是我們所熟知的長城、故宮、圓明園、京劇、昆曲等,還有許多文化遺產正在等待我們的認識和保護,這些文化遺產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到河北省正定縣任職時,發現這里有多處文化遺產,卻因缺乏管理而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為了保護這些文化遺產,打破黨外人士不任正職的“規矩”,任命熟知正定歷史和文物情況的賈大山為文化局局長,留下了“不拘一格求人才”的佳話。擔任總書記后,堅持強調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遺產的重要作用。2014年12月20日在慶祝澳門回歸15周年時發表重要講話:“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8]201以此來引導人們正確認識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激發愛國熱情、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載,保護文化遺產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隆興寺西側看到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撰寫的名碑“本命長生祝延碑”上沾滿泥土,無人清掃,當即找到分管領導,提出了嚴肅的批評。離開河北正定縣后,也時刻關注正定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13年8月,看到關于正定古城情況的一份文件,“充分肯定近年來正定古城保護工作”,并提出繼續做好這項工作的殷切期盼,“即切實保護好其歷史文化價值”。能夠正確認識文化遺產,并一直投身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1.2“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后人”馬克思說:“人所奮斗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3]82在中國深刻的社會變革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各方面利益的矛盾問題。在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面前,有人會因經濟利益見效快、收益明顯而選擇經濟利益放棄文化利益。意識到在文化遺產保護中“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后人”,一定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20世紀80年代,有關政府批準三明鋼鐵廠將被譽為“南方周口店”的萬壽巖史前遺址作為采礦點進行開山采礦。得知后對此立即批示:“萬壽巖史前遺址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且不可再生,這個文化遺產不僅屬于我們,同樣屬于我們的后代,為了謀取眼前的物質利益破壞文化遺產的任何行為都是不可取的,需立即停止。”并對萬壽巖史前遺址采取保護措施,幫助三明鋼鐵廠重新選址以及決定由省財政撥款用于遺址發掘與保護。經過的努力,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發展才能相協調,三明鋼鐵廠選取了新的采礦點,萬壽巖史前遺址也在2013年被確定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3“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我們不僅要認識到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還必須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止存在于會議講話和文件中,而是要落到實處,才能真正為子孫后代留存文化火種。以身作則,積極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在河北正定縣任職期間,他不僅向當地人了解文化遺產的歷史,還親自到林覺民故居做講解員,同時也深入群眾之中,了解群眾反映。在浙江省任職期間,更是踏遍全省各縣市區,跨湖橋遺址、浦江上山遺址、西湖等都留下了關心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身影。正確認識文化遺產,協調社會各方面利益,將文化遺產保護觀落到實處都是文化遺產保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自身能夠堅持正確的遺產保護觀,才能夠帶動身邊的人,帶動人民群眾關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化文化遺產保護理念。

2深化文化遺產保護理念

文化遺產保護,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在身體力行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強調“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是每個人的事”[4]324,必須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深化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深化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必須認清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長期性和民族性的特點,長期地投入到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去,在這個過程中結合中國實際,才能夠使文化遺產真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發揮文化遺產的教育作用。2.1“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理念形成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在正確認識的引導下,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形成。對于“文化遺產日”的設立,表示:“‘文化遺產日’的設立突顯出文化遺產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4]325通過設立“文化遺產日”,在每年的文化遺產日集中開展有關文化遺產的系列宣傳活動,如演講、展示和演出等形式,向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群眾進行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長此以往在廣大人民群眾思想層面形成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黨的十八大以來,擔負著實現民族復興的重任,飽含著對傳統文化的情感,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始終為其所關注。結合在地方任職時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和教訓,的文化遺產保護之路并沒有停止,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的文化遺產保護觀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2月25日,在察看玉河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工作展覽和河堤遺址時,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2016年4月12日,針對文物工作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5]190在一系列工作論述和重要指示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也在逐步增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職能人員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知顯著提高,落實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也顯著增強,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顯著增多。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因文化遺產所具有的的民族性特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必須符合中國國情。2.2“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內容要突出特色”保護文化遺產工作必須順應時代要求,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遺產保護之路,同時也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正定縣做縣委書記時,通過調查發現正定縣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且地理位置優越,具備旅游業的條件。他根據實際情況,在不破壞遺跡的情況下制定了詳細的發展規劃,并匯報給河北省委。有關部門隨后撥出古建修繕專用款172萬元,利用這筆錢修繕了正定縣的遺跡,同時修建旅游相關設施。正定縣的旅游業逐步發展起來,不僅讓更多人了解正定的文化遺產,也帶動了正定縣的經濟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使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中國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的技術也在不斷更新,更加數字化和智能化。十八大以來,在文化遺產調研工作中多次強調博物館的重要性,“一個博物館就是一個大學校。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5]189。博物館的建立不僅是對當地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宣傳當地文化的重要媒介,所以提出“博物館建設不要‘千館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內容要突出特色”。目前,博物館可以引進現代多媒體技術,將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文化進行數字保存和整合后給參觀者放映,讓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也能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性。人民群眾在享受文化遺產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能夠引起其對文化遺產的關注和保護。我們只有經過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長期堅持,并且在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的情況下,尊重各地文化遺產的多樣性,根據實際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利用,同時結合日新月異的文化遺產保護技術,才能夠深化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

3合理利用文化遺產資源

科學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要落實到實踐中去,也就是合理利用文化遺產資源,即對待文化遺產堅持有揚棄地繼承,有創造地發展。我們應該認識到文化遺產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應該批判地繼承。既不全盤否定,也不盲目追捧,而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觀點的前提下有所選擇,才能充分發揮文化遺產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堅定文化自信、匯聚發展力量的作用。3.1“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化遺產資源是歷史積淀,不可再生。在全社會還未形成良好的文化保護理念時,許多文化遺產在開發中遭到破壞甚至消失。針對一些地方毀掉真正的文化遺產,建造幾條仿古街,建造幾棟仿古樓的行為,指出:“推陳出新,不是拆舊建新。”[6]74在福建省任省長時,曾為《福州古厝》寫序,指出目前的城市建設,很多都為了引進洋建筑,毀掉當地的古建筑,這導致城市的建設失去了個性。建設好城市,“必須吸收傳統建筑的語言”[7]3。只有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繼承文化遺產,使文化遺產成為傳播傳統文化和科學知識的重要陣地。文化遺產保護也不是將文化遺產藏起來,一動不動,而是在不破壞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開發與建設。2003年9月在考察杭州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時表示,我們有必要且有責任保護好、繼承好和發展好西湖周圍的文化遺存。[7]19經過合理的保護與開發,西湖在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市民生活質量、提升整個杭州的地域品味和塑造城市性格中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既有繼承又要發展才是對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2014年3月,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說到:“每一種文明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5]83;2014年10月,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也指出:“‘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0]201,只有這樣,才能使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強大的力量。3.2“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點。表示:“保護和發展實際上并不是對立面,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方法對待文化遺產,將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7]19文化遺產保護也能夠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矛盾觀點和辯證否定的觀點。合理利用文化遺產資源,就是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使文化遺產成為各地城鄉建設的法寶。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在會議上針對城市發展,也對城市中保留的文化遺產提出要求,即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保護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好城市文化遺產。首都北京不僅僅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也是匯聚中華文化的文明古都,同時將是世界上第一個舉辦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城市。所以在進行城市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兩者之間,我們需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同時也要把握好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更要認清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確定的,而是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會發生改變的。文化遺產保護也要把握辯證否定觀的實質———“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文化遺產。2017年2月,視察了玉河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工作展覽和河堤遺址,指出:“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只有利用好文化遺產資源,才能在冬奧會舉辦之際向世界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中國文化遺產資源不僅是凝聚國民精神力量的紐帶,保護和利用好中國文化遺產,可以使文化遺產成為“中國名片”,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4中國文化遺產走向世界

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進行創造性繼承,能夠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以更加自信的面貌走向世界。近代以來,隨著各國政治經濟生活的溝通和融合,也意味著人類文化整體發展的時代到來。每一個國家都會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交流,從經濟政治交流開始,再到文化交流。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上表示,中國將一直為建設一個遠離封閉、開放包容的世界而努力,堅持文明多樣的理念,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中國文化遺產不僅屬于中華民族,更屬于全世界。4.1“傳遞中華民族不斷進行文明創造的結晶”十八大以來,全國文物系統累計舉辦文物出境展覽近300個,承辦文物入境展覽100余個,文物進出境展覽已經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國文化遺產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在這些活動中,不僅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提出者,更是這一觀點的踐行者。2014年10月22日,在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開幕,這次文物展展出了來自中國27家博物館共450多件文物,從不同的方面再現了中國漢代豐富的社會精神風貌。通過這些珍貴文化遺產,法國的觀眾也能夠了解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傳承精神,“傳遞中華民族不斷進行文明創造的結晶”。2017年3月27日,“秦漢文明展”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展覽了來自中國32家文物收藏機構283件展品,成為中美在2004年舉行的“走向盛唐”文化藝術展系列之后的又一次盛大的文化交流展會。除此以外,還有赴秘魯華夏瑰寶文化展、赴拉脫維亞絲路瑰寶文化展、赴日本漢字的歷史與美學展等,都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展會上的文化遺產成為“外交使者”“中國名片”,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帶向世界文化之林,促進世界文化豐富發展。中國的文化遺產走向世界不僅僅停留在文化遺產資源的交流,同時也會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合作,如文化遺產保護觀的交流,文化遺產研究成員之間的學習和交流等,不僅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也促進各國文化的交流和碰撞。4.2“從不同文明中汲取營養,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中國文化遺產走向世界,不僅是通過文物進出境展覽,而且包括政府間文化遺產交流合作協定的簽訂、文化遺產資源信息的交流、研究文化遺產的成員隊伍的共同建設等,這一系列方式構成了中國與世界在各國文化遺產方面多形式、廣角度和寬領域的交流模式,不僅使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遺產交流日益緊密,合作水平不斷提高,也使中國在國際文化遺產領域的影響日益深遠。2014年,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了歷史性訪問,并在2017年5月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再一次強調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對整個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和交流的高度重視。中國作為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幾乎涵蓋了其他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上很難遇到的各種問題。中國也一直保持與各個國家的友好交流,努力探索出保護文化遺產的更好地方法。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各個國家都在承認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的前提下,開展有關文化遺產的系列活動,文化遺產資源和文化遺產保護觀念等方面的交流,使各國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也更好地詮釋了2014年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訪問時發表的演講中所提到的倡議:“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此后“文明交流互鑒”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的文化遺產保護觀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促進作用,也使中國在建立更加公平的國際秩序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列寧.列寧選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干在實處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6].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曾意丹.福州古厝[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6.

[11]甘子成,劉詠論.的文化遺產觀[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17,19(1):54-58.

[12]唐夢霞,金毅.與浙江文化遺產二三事[N].中國文化報,2015-06-15(001).

作者:許夢媛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