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分析
時間:2022-07-05 09:16:50
導語: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該文采用田野調查、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借助閩北樟湖人的蛇圖騰信仰,文化變遷,游蛇燈風俗的優秀資源,進一步摸清現階段樟湖蛇文化發展現狀,進行綜合分析。調查結果表明:閩北地區樟湖坂自古就有崇蛇的風俗,具有悠久的蛇文化基礎,游蛇燈習俗在閩北樟湖地區祭祀及各類大中小型活動中得以出現,但近些年來,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影響下,這一優秀的民俗項目受到很大的沖擊。為了能更好地留存下來這一寶貴的民俗財富,該文為閩北樟湖坂地區蛇文化尋求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蛇燈文化;圖騰崇拜;傳承與保護
在報告中,曾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加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政策保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充分調動全社會積極性創造性,共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樟湖坂“蛇文化”作為當地保留最原始、最完善的民俗文化代表深深地影響著樟湖人的生活、信仰和精神文化,至今保留著比較原始古樸的蛇王廟,當地群眾又叫連公廟、福慶堂,是當地唯一的一座與祟蛇民俗直接有關的廟宇,還有游蛇燈、賽蛇神等民間活動。樟湖的蛇文化遠近馳名,每年樟湖都要舉行盛大的蛇節慶典,吸引了眾多省內外游客,甚至臺胞前來觀光。如今,樟湖蛇節已不僅是使樟湖聞名于世的一種象征,更是一種文化,一份文化遺產。
1信奉蛇為保護神的圖騰崇拜
“圖騰”是美洲印第安阿爾袞琴部落的一個方言詞匯,它簡單而準確地表達了這樣一種文化現象:即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人們常把某種動植物或其他物體當作自己氏族的標志或象征,認定自己同他們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系而采用各種象征方式和舉行各種特殊儀式來表達自己對這種認同的肯定。我國不少學者認為,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地理類典籍《山海經》中所記載的一些人面獸身物,其實就是這種圖騰崇拜的典型反映,它們所兼備的人的智慧和獸的武力,正是先民所追求的完美結合。樟湖坂位于福建省閩北地區的最南端,隸屬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管轄。它東距閩清、南距龍溪、北距古田縣城、西距南平區地處四縣市結合部,同時也是閩江中游最大的人口居住區,也是福建水口水電站庫區最大的庫區,它以獨特的地域優勢,為蛇的生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存條件,為蛇文化在樟湖坂的傳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樟湖坂人以蛇圖騰為信仰的樟湖蛇文化變遷蛇圖騰崇拜溯本追源,可以上溯至上古的女媧和伏羲,神話傳說中締造人類的女媧氏便是人首蛇身,伏羲氏把蛇當成氏族的圖騰。據說,遠古時期,淮南王劉安諫漢武帝遠征嶺南說:“南方暑濕,近夏瘴熱,暴露水居,蝮蛇蠢生”足可見遠古的嶺南說環境非常惡劣,森林茂密,毒蛇猖獗,被視為“蠻荒”的瘴癘之地。世代居住在樟湖的人,把蛇敬奉為神,通過對蛇的敬拜祈求年年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據史料記載,樟湖人對蛇崇拜儀式至今保存比較完整,為各級蛇文化研究單位提供了最原始的第一手資料。樟湖崇蛇的習俗早在閩越時期就已開始,在社會歷史變革下促進了閩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樟湖人心目中獨特的“蛇圖騰”文化。近些年來,歷史悠久的蛇圖騰文化,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為了更好地保存好當下的蛇文化遺產不被遺失,當地組織專人負責收集、整理建立完整的蛇文化檔案,以便于蛇文化更好的傳承與保護。中央電視臺《神州風采》欄目專門為樟湖蛇文化做了一期專題報道,將原生態的迎蛇燈文化做了報道,為蛇燈文化傳承與推廣提供了有力宣傳平臺。
2鄉風淳樸游蛇燈民俗
崇蛇文化深深地烙進樟湖人的心里,成為樟湖人民的信仰和情懷。樟湖坂崇蛇民俗主要集中體現在每年兩次的祭蛇神活動,除了正月元宵節游蛇燈活動外,還有農歷七月初七賽蛇神廟會。至今,在樟湖鎮還保留著原始、古樸的蛇廟,蛇又被稱為小龍,當地人把蛇王廟也叫作“仙都龍窟”。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游蛇燈,樟湖坂人開始忙碌起來,積極準備著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游蛇燈活動,各家各戶都要派出一位大人或小孩作為代表加入游蛇燈的隊伍中,將寫有祝福字句的燈板,與龍頭相連,組成長長的蛇燈隊伍。時辰到了,蛇燈隊伍便在旗幡鼓樂的引導下,就如游蛇一樣,走街串巷,緩緩行進,長長的蛇燈也會給一些出行的人帶來交通不便,但無論是誰,都不能隨意從蛇燈上面跨過,而只能請拖著蛇燈行進的鄉親抬舉起燈板,讓他們從蛇燈下鉆過,樟湖人世代相傳的崇蛇古風在這些細節上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蛇燈所游之處,家家紛紛燃放爆竹相迎揖拜,交換香火,當地的百姓對蛇燈于之蛇神一樣恭敬,體現了世代相傳的閩越崇蛇古風。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情人節,有著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的古老傳說,而在歷史悠久的樟湖鎮,舉辦著一年一度的賽蛇神廟會,樟湖坂人以“游蛇神”方式,來祈求蛇神永保平安。樟湖坂人非常重視“賽蛇神廟會”,一般都要提前一個月做準備,由經驗豐富的捕蛇人,專門去山上、江邊捕捉游蛇神用的活蛇,都是無毒的蟒蛇、錦蛇等。游蛇神儀式開始,爆竹聲中,有人抬神像,有人鳴鑼開道,有人扛旌旗,老人則扮演成官兵、戴枷囚犯等,整個“游蛇神”隊列頗為壯觀,在各種儀仗隊伍之后,人們抬著以青枝綠葉扎起的蛇龕,里面盤著一條最大的活蛇王。游行中的男子,小蛇則以手握,大蛇則脫光上身,任蛇盤其身或纏其頭;人蛇糾雜,或行或止,輪換著持蛇,還做出一些令外人失色的危險動作:或與蛇吻相觸,或將蛇頭在自己口中放進拿出,或逗引大蛇吐出信子舔自己的臉,看得外人心驚肉跳。樟湖坂地區濃厚的崇蛇風俗,受到了政府和專家、學者們的關注,像“樟湖坂”蛇王廟這樣保持完整的,在國內目前還沒有找到第二處,因而也被專家學者稱為“原始宗教信仰活化石”。
3樟湖蛇燈的傳統制作工藝
樟湖蛇燈的傳統制作工藝是由蛇頭、蛇身、蛇尾組成,其中蛇頭和蛇尾是用竹篾支撐扎成框架,再用彩紙裱糊裝飾外表,內為空心放置燈板,外表畫著鱗甲,外表看上去形象逼真,色彩鮮麗,提升了蛇燈藝術觀賞價值。蛇頭高約2.5m,莊嚴雄偉,張嘴吐須,口銜寶珠,雙眼有神。近幾年在舉辦的一些活動,主辦方為了提升游蛇燈的藝術觀賞價值,也為了更便于吸引廣大愛好者參與游蛇燈活動,有的將蛇頭改扎成龍頭的形狀(見圖1),整體形象似蛇非蛇,似龍非龍,龍蛇合一,以前在蛇頭和蛇尾內點置蠟燭,改用現代照明燈光設備,由電池供電亮燈,便捷安全。蛇身是由一節節長約2m、寬約20cm的燈板連成,每塊燈板上置三盞四方斗形燈,內置亮燈,四周貼有剪紙圖案,例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和平平安安等吉祥語句。以前游蛇燈是人們用手提插銷游走,蛇身過長的話,就會脫節、斷裂,同時也為了便于向人們展示這一民俗活動,現今將所有的燈板下裝有軸承滑輪,人可以拖著行進。大型祭祀活動中,有的蛇身兩三里長,沿著街道慢慢游走,蛇身上下起伏,鱗片閃光,儼然一條遍體鱗甲的巨蛇形狀。
(1)加強對樟湖蛇文化傳承與保護。樟湖是千年古鎮,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樟湖商賈云集、人杰地靈、民風古樸,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具有當地特色的蛇王節不僅歷史悠久,且在全國都屬罕見,堪稱是崇蛇文化的“活化石”,結合樟湖蛇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傳承的特點,找出樟湖坂蛇文化發展的優勢,完善樟湖蛇文化的傳承體系,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2)借助樟湖鎮正致力于打造特色旅游業為契機,大力開發鄉村“蛇文化”旅游產業,依托其獨特的自然風光、鮮明的民俗文化以及保存完整的歷史古跡,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優化旅游產業發展硬環境,構建突出地域特色的旅游業發展新格局。(3)創新傳統蛇燈制作工藝和表演形式。通過創新傳統蛇燈制作工藝,可以拓寬手加工業產業,吸納更多人和社會力量到樟湖坂投資創業,讓更多的人傳承與保護蛇燈文化。創新蛇燈的表演形式,套路編排中可以多融入一些現代元素,讓民間蛇燈習俗可以逐步走向舞臺、賽場,多方位展示、推廣樟湖蛇燈文化,進一步提升游蛇燈的觀賞價值和社會價值。(4)積極做好樟湖坂“蛇文化”的挖掘、開發等研究工作,喚起政府對于樟湖蛇文化的重視,呼吁有關部門、有關領導對樟湖蛇文化給予必要的政策保障,撥付相應的專項經費。充分借助社會力量,搭建樟湖蛇文化平臺,突顯樟湖特色文化優勢,讓閩北樟湖蛇文化不斷層得以傳承與保護。
參考文獻
[1]潘志光.圖騰崇拜與樟湖坂蛇文化探究[J].武夷學院學報,2008(1):43-45.
[2]孫榮艾.閩北村廟祭祀儀式中的民俗體育———以舞板凳龍為例[J].武夷學院學報,2015,34(1):5-11.
[3]麻國慶.宗族的復興與人群結合———以閩北樟湖鎮的田野調查為中心[J].社會學研究,2000(6):76-84.
[4]李卿.由“自娛性”向“表演性”的轉變———論商河鼓子秧歌匯演之現狀[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4):99-106.
作者:田錫祥 肖燕玲 單位:武夷學院
- 上一篇:布洛陀文化保護傳承與開發
-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