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時間:2022-12-13 10:23:17

導語:淺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中國是一個擁有豐富文化底蘊、具有悠久文化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的文明古國。其中,戲劇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歷史的演進,發展出來了眾多富含地方特色的劇種。但在現代化發展的歷程中,這些優秀的戲曲種類的保護和傳承沒有得到有效的重視,導致一部分優秀的劇種沒有傳承人,一部分優秀的曲目已經失傳。隨著我國文化自信戰略的提出,人們開始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在豐富的戲劇種類中,秦腔是我國傳統戲劇最具代表性的劇種之一,秦腔藝術在我國有幾千年的傳承歷史,作為具有西北特色的劇種,凝練和承載了中華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存留下來,但由于文化的碰撞、現代化發展,秦腔的傳承與保護面臨著巨大的發展瓶頸。

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2004年,我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始進入國家政策層面。加入教科文組織后一年我國就出臺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在這兩項政策的帶領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進入規范化。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投入也不斷增加,相關社會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也在不斷完善,一套屬于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已初具規模。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標志著我國非遺進入法制化層面。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多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備受社會各界的重視,不少基礎政府與地方性協會、非政府組織也在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地域文化,對于列入名錄體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針對性保護與發展,建立協調有效的保護機制。

二、秦腔的由來與現狀

秦腔起源于西秦腔,是我國極具地方特色的戲曲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的發源與發展都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因為秦腔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鮮明的時代和地域印記。秦腔起源于古代的陜西、甘肅一帶,是古代的民間歌舞,經歷代人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完整的體系。因演奏者以當地的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故又名“梆子腔”。秦腔在當時以戲劇的形式反映了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在鼎盛時期,秦腔文化曾享譽中外。秦腔作為一種地方文化,它在融合了我國著名詩詞、歌賦的基礎上,以陜西關中方言為形式,以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為背景,形成了秦腔獨特的聲腔風格。但隨著現代人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趨勢,秦腔的認知度與受眾越來越小,其自身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秦腔的起源與發展都有賴于特定的文化環境與地域,而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文化的交融與碰撞,秦腔藝術由于其帶有明顯的方言特性導致其受眾群體有了一定的限制,使得秦腔文化的影響力與支持力受到了限制。其次,在秦腔藝術表演中,打擊樂在整體的演出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秦腔打擊樂,如秦腔司鼓,不同于其他樂器的學習與掌握。但秦腔打擊樂器的傳承與創新、樂器的演奏技巧與演奏風格的繼承與創新都存在一定文題。再者,隨著文化的多元化、現代化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人民的文化娛樂方式也日漸多元化,導致具有地方特色但以方言為表達形式的秦腔在群眾基礎方面日漸薄弱,其中秦腔受眾中老年化問題突出;第三,秦腔本身創新不足,西北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的獨特性,時代的發展和壞境的變遷,使得這個地域的發展受限,人才的匱乏和理念的落后再加上體制導致秦腔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文化條件不斷喪失。最后,第一,現如今多元文化的交融,娛樂形式多樣化,人們的娛樂活動豐富多樣,致使秦腔這一藝術形式已經逐漸淡出大眾的視線,被人民所忽視。

三、秦腔藝術保護的對策

(一)完善政策保護。秦腔作為秦腔是我國傳統戲劇最具代表性的劇種之一,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秦腔藝術也是在保護我國優秀文化,是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因此在國家立法逐漸完善的歷史趨勢下,當地政府應當緊跟國家步伐,加快當地政策法規的完善。立法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器,是最有效的保護手段。陜西政府應當立足于地域文化背景,當地秦腔發展的實際情況,確保秦腔保護的內容與范圍。(二)保護秦腔傳承人。加強秦腔傳承人政策,像秦腔這樣以口相傳的非遺文化,傳承人是十分重要的。傳承人直接決定了秦腔是否可持續發展與是否能創新發展。傳承人作為秦腔文化的承載者,一旦傳承人的培養與教育出現了斷層,那么秦腔藝術的也會面臨巨大的絕跡風險。因此保護秦腔藝術,關鍵在于保護秦腔藝術傳承人,保護方言,陜西政府應當加快出臺傳承人認定、審批政策,給予秦腔文化傳承人法律認可,并由政府牽頭、社會資本推進,將秦腔的唱腔、秦腔的帶樂器進行教育與培訓,從而使得秦腔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斷發揚與創新。(三)加強資金扶持。秦腔的傳承與創新離不開政策的扶持,同樣也離不開資金的扶持。國內戲曲研究學者在談到秦腔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提出,秦腔藝術的發展應立足于民間獨特的文化生態環境,保存其發展的自然規律,融入多元文化,而不膩將其過分商業化和產業化。如今的秦腔藝術多以民間活動為主、在傳承人的發展培育、秦腔活動演出的策劃、秦腔曲目的創新都缺乏人才和資金的扶持。因此,政府應當鼓勵社會資本加入秦腔藝術的傳承保護行列,利用民間資本幫助秦腔藝術。同時,政府也應當設立相應的保護基金,對于符合條件的項目、傳承人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四)鼓勵秦腔藝術創新發展。秦腔自發源起就植根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反映了三秦地區的政治、歷史文化與經濟的演進。隨著時代的發展,秦腔可以在內容、語言、樂器等方面進行創新。一些表現形式應當與當今時代的發展來進行變革,與其他戲曲學習碰撞,提升秦腔的文化品位,豐富秦腔曲目,在內容和形式上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其中,可以從秦腔的唱腔上進行創新,通過唱腔的變化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傳達三秦文化、傳統文化。再者可以從秦腔曲目上進行創新,經典的秦腔曲目大多是文化故事、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傳統秦腔的曲目都是由秦腔吟唱人根據當地的文化進行創作,在內容、情節和結構都不甚完美。隨著文化自信戰略的提出,國家傳統文化的重視,秦腔曲目應當不再局限于當地文化。其次,文化多樣性的發展,現在已經有很多能力出眾的創作人,不少優秀的樂器演奏者,利用多方人才,講好傳統故事,將秦腔曲目更新創作,也是秦腔藝術迸發活力的一個途徑。

四、結語

總的來說,由于中央對非物質文化的重視,相關保護政策文件的完善,相關資金的扶持,秦腔已經引起當地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廣泛的重視。加強對秦腔的政策保護,對秦腔傳承人的培養,不僅對秦腔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是對其他以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的完善與更新、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彭金山.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若干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6,(1).

[2]喬全龍.秦腔的發展與傳承保護[J].戲劇之家,2017(18):40.

[3]喬全龍.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看秦腔的文化創新[J].戲劇之家,2017(02):43.

[4]佘嬙.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看秦腔的文化創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5):116-120.

作者:詹紹文 吳思誼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