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多重路徑與方法
時間:2022-05-17 10:29:35
導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多重路徑與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中國城市規劃正處在多規合一的發展時期,傳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就保護區論保護的措施,忽略了保護區與城市空間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阻礙了二者之間歷史文化脈絡格局的交融,使得保護與發展出現失衡現象;由于城市歷史文化的多樣性,導致工作中各部門間頻頻發生糾紛,管理不善、過度開發、商業化嚴重等問題也隨之產生;名城保護規劃作為專項規劃,往往與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之間相互脫節,不能很好的發揮指導作用。本文以歷史文化名城濟寧為例,探討多重視角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路徑與方法。
2濟寧市城市文化特點與現存問題
2.1簡介。濟寧市屬于山東省內的一個城市,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是儒家文化、運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同時濟寧市還具有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境內不僅有三府、國家森林,還有國家歷史名城——鄒城市,使得濟寧市成為一個著名的歷史文化旅游名城。2.2濟寧市城市文化特點。2.2.1獨具一格的古城風貌。濟寧市稱為“運河之都”,運河不僅對濟寧的經濟產生影響,還對濟寧的精神、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中國北方城市中,濟寧河流最多,為濟寧帶來了信息、技藝和人才,稱之其為“江北小蘇州”再合適不過。城區內任城河、洸河、府河等交錯縱橫。城區含有陸路和水路,使得居民樓和商業區聯系更加緊密,也把濟寧水鄉城市風貌展現的淋漓盡致。濟寧作為運河的中間樞紐,受到中國儒家文化、西華宗教文化的熏陶,使得不同的文化要素融入到城市建設中,展現出城市獨特的風采。2.2.2積厚流光的京杭運河文化。濟寧倚靠京杭運河,作為運河中段的交通樞紐,積極做航運事業、積極建設,從此不斷走向繁榮。運河文化從此也成為濟寧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不僅顯現出濟寧市的整體精神面貌,更是使其成為城市文化的代表。運河文化在濟寧市的興盛,加之運河的航運作用,使城市逐漸沿著河道形態發展、擴大,街道沿著運河延伸,濕地也融入城市,構建出南北城市融合的風貌和富有特色的運河文化。2.2.3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突出的地理條件和濃厚的歷史文化造就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表現形態,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歷史文化風景帶。濟寧又享有“曲鄉藝海”的美譽,至今為止已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11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3現存問題。濟寧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中依舊存在以下幾點問題:(1)古城中的建筑特色趨向模糊,城內存在的歷史文化逐漸被城市文化吞噬;(2)過度進行城市開發,運河環境遭到破壞,歷史城區附近也被居民樓所占據,使得水利工程受到破壞;(3)人們活動軌跡增多,部分文物受到損害;(4)缺乏保護措施,歷史古巷與現代交通相沖突,古巷感日益消散。
3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多重路徑與方法探究
新時代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方式,應從區域著手,進行小背景契入,進而考慮整體發展與保護;而后運用全方位的視角,對歷史名城進行合理規劃;進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時,應制定合理、有效的實施方案,以確保規劃順利開展;對文物和歷史建筑的保護,應從建筑視角出發,進行合理規劃與實施。3.1區域角度。3.1.1文化與環境特點。從大范圍講,濟寧市處在中國東西文化不同的交匯點上,如西安到洛陽、北京經曲阜到杭州等,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站點。從整個山東省講,我國儒家文化思想、炎黃先祖文化帶以及運河文化帶都匯集此處,使之成為富含優秀文化資源的地區。縱觀歷史長河,京杭運河已存在幾千年,實屬世上古老運河的其中之一。它流入濟寧內,以此向外延伸,流入南四湖,形成東西、南北軸相結合的運河文化帶。濟寧作為儒家文化和運河文化的集結區,其目標為建設南北黃金水道之樞紐。3.1.2協調與保護共進分析。(1)從整體上保護文化環境。調和田地、林地和生態濕地等外圍生態保護區與由運河、歷史城區、古代街區而形成的歷史風貌區和城市新城形成的現代城市風貌區的關系。保護重點主要集中在城市出入口、景觀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廣場等主要開放場所。(2)保護城市水系、合理利用水系。將市內內外水系相連,生態濕地鑲嵌,融合城市整體水系,重點保護、強化市內梁濟運河和古運河的整治,對沿河文化遺址、水利工程和兩岸用地進行監管與保護,強化河道各自的主題、特色以及防護手段。(3)保護城市歷史文化格局。建立兩個不同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單位系統,依照運河文化設立歷史文化格局。建設古運河文化帶、梁濟運河文化帶,劃定文保單位、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4)保護古樹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強化對古樹的登記,強化對濟寧市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3.2整體方面。3.2.1古城區的保護措施。3.2.1.1從整體范圍進行保護。依據城區的道路建設、河流分布、建筑范圍以及分布狀況進行剖析,根城區形成“一帶三區多點”的結構。加強對歷史城區路網格局的保護,在保證城市干道通暢的基礎上,盡可能保護歷史城區的路網布局,維護原本城區的歷史風貌。歷史街區應保有原有古巷的建造方式及步行要求。可采用增建外圍停車場不同的形式,減少進去歷史街區的汽車數量,以此推動步行工具的發展。3.2.1.2維護水系、增強綠化。應注重疏通河道,還原原本的城河風光。而后不斷增強流域間的連接,建造完整的水域體系。注重環境質量的改善,加強沿路綠化的建設,使道路林蔭化。3.2.1.3建筑高度的控制。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街區控制建設總體高度。對處于歷史街區的建筑物,高度應限制在12m之下,以此符合對視廊的要求。洸河、府河、越河濱河區沿岸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18m以下。3.2.1.4景觀視廊控制。按照地形分類,濟寧屬于平原地域。而對廊道視線的控制主要指的人工建造景觀中的視線走廊。鐵塔、太白樓、智照禪師塔、文化廣場、東大寺之間都要留互為相等的視線廊道。3.2.1.5景觀風貌控制。歷史城區內主要有文化展覽區和太白樓兩條不同的景觀線,交融形成歷史區、文化區、景觀區等不同的風貌。3.2.2保護古運河的方式。3.2.2.1劃為不同區段。使運河整體劃分為河西、古運河城區、古運河濱湖三段,對其進行保護。河西段以展現運河歷史為核心,著重保護古運河的流經區域,河上的水利工程、以及區域內的歷史文化古跡。古運河城區段,著重保護運河氣韻、依附在運河兩岸的建筑、小街小巷和古代遺跡。古運河濱湖段,著重保護運河生態環境、河道完整性,展現出濟寧路段運河的魅力。3.2.2.2合理利用區段運河線。感知文化、體驗文化主要放置老城區段,以古風建筑為核心,打造運河兩岸自然風景;感知生活、休閑娛樂主要放置新城區段,綠化建設要融合周邊環境,使現代城建中融入自然風光。參照文物部門劃定的保護范圍與建設進行相應管理;嚴控對大運河古跡周圍的土地進行開采,加強對日常生活中用水概況的監測,并樹立警示標識。3.3管理角度。對歷史街區進行管理保護時,需有全面的管理體系,以致能夠有效保護歷史古跡。管理體系應主要從地域面積、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城區出入口、步行工具等不同角度制定,居住人口、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等引導性方案,協助推動歷史文化名城的管理。3.4建設角度。針對現存城市內的優秀文化、歷史古跡、村落,應合理有效劃出保護區域,提出相應的保護手段,且對城市內的建筑、綠化、路段、河道都進行相應的管理與布局。
4結語
當今社會人們對歷史文化名城給予了更多關注,區域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逐漸步入正軌。整體發展方向也趨向多元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需要在更多層面、不同視角進行綜合考慮,尋求保護的空間途徑。
參考文獻:
[1]陳培陽.區域視角下的巍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研究[D].中國名城,2012(5).
[2]柳秋英.基于“整體觀”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08.
[3]孫翔,李光旭,王朝暉,姚燕華.對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的探討——以廣州市為例[A].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2007.
[4]董世永,李騏莉.淺議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J].重慶建筑,2006(3).
作者:徐文潔 單位: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 上一篇:淺議宿舍文化建設社會價值
- 下一篇: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地方實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