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時間:2022-05-17 10:39:42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多民族文化發展的歷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代表和彰顯的文化價值不僅對于今人了解歷史與民族、歷史與文化等關系的演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從多角度體現出我國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豐富與多元特點。這是具有地域文化精神特質的寶貴資源,在發展、建設與推動區域文化經濟、構建社會和諧的精神文化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發展中呈現出越來越重要的精神價值及其對于和諧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的影響力,都表明當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進行研究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河北省為例,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對區域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文化經濟;保護;傳承
燕趙大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深厚,河北省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地區之一①。國內此課題的研究大多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以及發掘上,對區域文化及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較少。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在經濟與科技長足發展的背景下,采用人為干預等方式進行保護,避免其消亡。如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當下區域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要做出適時、合理、積極的應對反應和制定相關措施,協調和促進區域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價值。通過此課題的調研,筆者認為,可以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來推動當地文化旅游等經濟產業的發展。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特點和人文特征
黨的報告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以此為指引,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要堅守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讓人民成為文化遺產的真正主人,保護成果為人民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同區域展現出不同的歷史文化、人文風俗,它與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勞作息息相關,并代代相傳,是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呈現形式。民間藝術的傳承主要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其藝術形式和內涵蘊藏著歷史文化的積淀,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遺產,如民間曲藝、民間舞蹈、傳統手工制作工藝品等。此外,還包括文化空間,即某一特定時段舉行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場所,如祭祀、廟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文領域和經濟領域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不同地域的精神文化是具有一定根基的多元文化,它融匯了社會、倫理、道德、宗教等因素,從而形成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的文化,并通過民間藝術等形式外化體現,其內在蘊含的人文主義精神和民族情感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當今社會的文化交流、經濟發展和多元化的社會構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由民間藝人進行傳承,有豐富的可供挖掘的文化內涵。河北省自古以來就是文化交匯聚居地,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各民族文化和民間藝術在這片區域大交融,促進了當地文化傳承和發展。淳樸勤勞的燕趙兒女在這片沃土上不僅傳承了老一輩優秀的文化傳統,更是用智慧的雙手鑄造了具有時代印記的民間藝術。河北省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流行在唐山一帶的皮影戲,曾在200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唐山市民自發組織的“俏夕陽組合”進行演繹;最具歷史文化氣息的當屬河北梆子,其以戲曲演繹的方式流傳下來,用聲音傳遞出歷史的足跡;此外,還有頗具特色的民間舞蹈“井陘拉花”、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的“徐水獅舞”、近百年來新興的北方戲曲劇種“評劇”,具有滿族特色的民間打擊樂曲“豐寧南營子吹打樂”,等等。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需要與時俱進,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不僅能帶動周邊經濟發展、促進文化交流,而且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且具有地方特色,包含多種民間藝術和民俗特征,其獨特的區域文化值得分析和探討[1]。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如藝術與民俗的結合深刻地反映出當地的社會文化結構,包含大量引人深思的信息,這種藝術背景又構成了一種文化環境,影響著當地人們的審美偏好。在歷史的長河中,傳統的民間藝術經過多次變遷得以沉淀與流傳,它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現代與傳統之間溝通的橋梁。
二、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一)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河北省歷史文化悠久且底蘊豐厚,擁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武強木版年畫、無極剪紙、河北鼓吹樂、廣宗太平道、常山戰鼓、吳橋雜技等都是珍貴的民間瑰寶。面對如此豐富的藝術珍寶,河北省政府給予高度重視,在政策制定、法律法規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績顯著[2]。為了更好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8年,河北省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組,次年河北省文化廳設立了專門的辦公室,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具有專門編制的“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研究保護中心”(文化處級單位),在省內各地市設立了有專門編制的單位,對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有力支持。隨著文化生態環境的變化,若沒有完善的立法制約與保護,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發展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首先,一些文化遺產的傳承已到了瀕危的地步,這是河北省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如今,在緊張的工作與生活壓力下,電影、電視、游戲以及網絡媒體豐富的娛樂方式吸引著年輕人的注意,同時也使他們遠離了傳統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可以說,隨著物質經濟的飛速發展,具有文化根基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其次,充足的資金支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點。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的工作中,需要大量經費提供支撐,而目前資金匱乏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道難題。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嚴重,且傳承人很少,面臨著失傳的困境。比如,河北易縣易水硯是傳統的手工藝品,以石質細膩、工藝精湛、宜書宜畫、造型優美著稱,然而其傳統的手工制作工藝面臨失傳,很多年輕人對手工制作缺乏興趣,導致易水硯手工工藝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沉淀,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其不僅記錄了一個民族的發展史,更記錄了全人類的發展史。與有形的文化遺產相比較,非物質文化遺產猶如指間之沙,稍有不慎與疏忽,就會流逝于指縫。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重要部分,同時,它也是各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印記,是民族精神的凝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傳承與研究,要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在實施過程中是較難平衡的問題,具有特殊性,其發展是流動而漸變的過程,要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傳承、發展和利用。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體現,保護是作為其發展的保障、基礎和前提。要想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民間藝術,就要使其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合理開發與利用是最佳方式。(三)具體的措施和建議。在對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中可以發現,大部分民間藝術的原始形態沒有遭到較多破壞,基本保持了其固有特征。從保護與發展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可以確定,這些民間藝術具有一定的傳承和利用價值。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開發中,要盡量選擇沒有中斷的民間藝術,因為它較好地保存了民族民間文化最本真的面目。對民間藝術的保護措施要一改統一標準的行事作風,要針對其藝術特質和文化內涵進行具體分析,意在更好、更有效率地保護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保護和傳承時,應注意以下三點:首先,合理地開發與運用。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對經濟價值的追求會在一定層面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合理開發與利用產生一定的消極作用,因此,要注意把握和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從感性的角度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及其所承載的人文價值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因此,在對其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盡量避免為謀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保護民間藝術的初衷,應合理控制其發展的速度和標準,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破壞。其次,復原民間藝術的本質。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以通過較為簡單且具有可行性的辦法進行復原,使其適應社會生態環境的發展,從而體現出其具有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功能。除了從政府層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外,還可以利用教育機構、媒體等形式對其進行宣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邊緣化的人文形態逐漸走入社會主流的核心價值觀中,成為社會發展要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具體的實施中,要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獨特性,深度挖掘其文化內涵與藝術形態,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主流社會生活中的文化價值。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任重而道遠,采用正確而科學的方法和措施,能夠使這些寶貴的且具有重要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民族瑰寶得到強有力的保護。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區域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文化遺產的效益具有鮮明的特征,一是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的統一;二是顯現效益與潛在效益的統一;三是局部效益與全局效益的統一;四是眼前效益與長遠效益的統一;五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實踐證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為社會帶來綜合效益,起到積極有益的作用。加快經濟增長是實現國富民強的重要內在因素。在經濟市場化的今天,社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較多商業化的現象。商業化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意義和作用。就其優點而言,商業化的形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經濟發展的視野,打破固有模式和局限,增添更多的發展可能。可以說,商業化現象是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可行性。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過程中使用合理的商業化手段與模式,是有理可依的。如今,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體制還沒有發展到成熟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隨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消耗,而這種為了達到經濟效益而犧牲資源的方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種反向關系。因此,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要辨別行為理念是否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避免民間藝術資源枯竭現象的發生。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積極吸引資金投入,在發展自然旅游與文化旅游的同時也帶來其他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區域文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河北省大力加強軟環境建設,以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吳橋雜技為例,吳橋雜技是傳統的民俗雜技藝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俗話說“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吳橋雜技的“驚、奇、險、絕”是其藝術特色,堪稱一絕。在吳橋縣的經濟發展中,吳橋雜技藝術作為全縣的主導產業,對區域文化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與促進作用。又如武強年畫。武強年畫是河北省武強縣傳統民間工藝品之一,因其產地在河北武強而得名,是中國民間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武強年畫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武強年畫內容豐富多彩,題材多,主題風格突出,內容選材大多與民間習俗和生活有密切聯系。其構圖豐滿,線刻粗獷,設色鮮亮,裝飾夸張,節俗特色濃厚,是民間年畫中的佼佼者。武強年畫除大量民間題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時代變革,以表達人們對國事的關心,對人生的美好期望。2005年,武強年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筆者通過調研發現,武強人把民間藝術納入經濟發展中,首先,他們認真對區域內的民間文化藝術資源進行梳理;其次,聘請專家顧問對文化藝術產業進行論證,制定出具有支柱產業規模的發展規劃;最后,努力尋求物質資源和文化藝術資源的共同點和結合點,使二者融為一體,力爭走出一條“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的發展路子。武強人把民間藝術作為文化經濟的組成部分,除旅游產業方興未艾以外,還圍繞歷史文化資源,形成了產業、產權多元化的城鎮工藝品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沉淀的一部分,挖掘并發揮其潛在的價值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獨有的原創性不可復制,不論是從經濟發展還是文化發展來看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今,社會發展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掘是推動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通過其自身具有的價值能夠以合理的方式吸引投資和利益輸出,在物質經濟發展不穩定的情況下,通過發展軟實力可以協調和平衡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河北省的區域經濟可以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得到進一步提升,豐富社會發展的多元性。如今,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不能僅停留在預想和計劃階段,應盡早意識到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合理利用能夠使其促進區域文化的建設和經濟的發展。每個城市都有特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民間藝術,城市特色與風格各不相同。近年來,全球性的珍視、保護文化遺產逐漸掀起熱潮,如何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尤為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像物質文物保護一樣,非物質文化的遺存是鮮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遺產,是不死的文化遺產②。想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就需要制定科學的制度和保障措施。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堅守人民立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既是世界觀、價值觀,也是認識論、方法論。
綜上所述,筆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特點、人文特征、經濟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針對其保護和發展中所面臨的困難等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與建議,為相關部門、社會活動組織、個人等保護和傳承優秀民族民間藝術提供相應參考,為今后大力發展新農村文化事業,乃至依托文化開拓本地區文化藝術旅游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審美價值,對其進行保護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韓志芳,馬成秋.河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與對策探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6).
[2]資華筠.專家學者:《非遺法》意義重大重在落實[J].文化月刊,2011(6).
作者:王靜 單位:邢臺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 上一篇: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地方實踐思考
- 下一篇:電子商務內部控制物流成本分析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非物質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