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地域文化保護與旅游發展研究
時間:2022-08-06 03:33:07
導語:傳統地域文化保護與旅游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域文化與旅游發展
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邁入新的發展階段,旅游貫通消費與生產領域,促進中國經濟脫虛入實,發揮了“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重要功能,成為中國經濟一抹亮麗的風景線。《2019年旅游市場基本情況》報告顯示,2019年,旅游經濟繼續保持高于GDP增速的較快增長,國內旅游人數60.0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4%;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6.63萬億元,同比增長11%。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7987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31%[1]。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旅游的動力來源于差異性,旅游的發展總是有意無意地依托著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旅游資源,一個有文化的城市對人的吸引力是持續的。因此,對地域文化要素的充分識別與利用,對旅游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敦煌文化旅游發展現狀
敦煌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交界處,自古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旅游資源富集,擁有多處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敦煌的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具有很強的品牌優勢,既得益于其千年來的文化傳統積累,也離不開后期的開發與保護。
(一)文化資源要素梳理
首先,筆者梳理了影響城市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要素,包括自然地理環境要素和歷史文化要素等多元景觀資源。敦煌是大漠綠洲、沙水共生的自然與文化奇觀特色地,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巖突兀的三危山。境內有鳴沙山、月牙泉等自然奇觀。其特殊的區位促使敦煌成為了絲綢之路上溝通中原與西域的“咽喉鎖鑰”,是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伊斯蘭文明等世界四大文化體系交匯地[2]。千百年來留下了大量的人文景觀資源,如歷史文化名城(郡縣承峙的敦煌郡城、“沙州故城”、敦煌縣城)、歷史文化街區(南倉歷史文化街區和北臺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地段(文廟巷歷史地段)等,以及其他城市外圍的名鎮名村(月牙鎮月牙村、陽關鎮龍勒村)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村落[3]。同時,敦煌還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300余處,包括世界級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莫高窟、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敦煌漢長城);省級文保9處、市級文保1處、縣級文保34處,以及其他文物古跡,其主要類型為墓群、寺廟、石窟與歷史建筑。由于敦煌莫高窟的創造者是石匠、泥匠、畫匠、塑匠、木匠等,因此也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國家級1個、省級14個、酒泉市級52個以及敦煌市級68個,其傳承類型多樣,包括敦煌曲子戲、敦煌彩塑制作、敦煌舞、敦煌民歌、敦煌書法等[4]。
敦煌市旅游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品牌價值高。近年來當地政府大力發展旅游業,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其旅游接待服務體系日臻完善,旅游產業經濟發展迅速。據當地旅游局統計,敦煌的旅游業為主的三產占比超60%,2019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300萬人次,收入超149億元[5]。但也存在以下諸多不足:(1)敦煌的保護開發更多停留在對有形遺產的保護開發階段,無形的地域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仍面臨著進一步的消亡。以敦煌莫高窟為例,大量的游客進入對景區文物古跡造成了一定的破壞,而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區由于水資源匱乏也面臨危境。(2)基礎設施配套有待進一步改善。一方面進入敦煌的交通渠道較為單調,機場航線不足。另一方面,敦煌旅游景點分散,交通周轉不便,住宿設施和旅行社等配套服務不完善。開發主體以政府為主,私營和民營企業較為低端。(3)旅游的體驗感不夠,消費帶動不充分。隨著“過夜游”“自駕游”“學樂游”等新型旅行方式的興起,敦煌現狀景區以“1.5-2小時”進出的旅行模式為主,游客參與度較低,既不能滿足游客的體驗感,且由于滯留時間短,也影響了整體的旅游收益[6]。
文旅融合發展建議
未來敦煌的文化旅游發展,應堅持傳承創新,推進“文化+”戰略,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敦煌文化復興。首先,應立足文化根基,挖掘文化價值,重塑敦煌的文化影響力。重點以品牌、園區、企業和項目等為重點打造“文化+”平臺載體,強化國際國內文化交流合作。其次,加強文化和遺產的保護,傳承城市文脈。通過系統梳理各類歷史文化資源,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制定相應的保護范圍和治理方式。構建多層次的文化保護體系,形成“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級文化保護層次。注重歷史文化名城整體格局和風貌的保護,包括保護范圍內的河流水系、城墻遺址、道路格局、文物古跡以及內部保護建筑和傳統建筑的形態、園林綠化的形態和樹種選擇等。第三,構建傳統文化傳承和展示的空間載體,提升城市特色。依托本底特色,重點構建傳統文化傳承和展示的空間載體,預留多層級文化活動及文化大事件的承載空間,如以“沙漠中的綠洲”為主題的空間展示系統,通過大地景觀塑造地域特色的感知系統,串聯各個“綠洲”文化節點。加大旅游品牌宣傳,促進文化旅游融合,建立文化保護和旅游發展體系,形成多條文化展示路線,以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年齡客戶的需求,如自然人文景觀展示線路、歷史文化展示線路、非遺體驗文化線路等等。打造多個特色小鎮和保護傳統村落,完善文化旅游配套設施,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建立敦煌文化展示線上平臺,以減少游客對實體遺產的生態破壞[7-8]。最后,完善旅游文化管理體制,構建多種利益相關者的市場運行機制,如政府企業合作、企業與地方居民合作等模式,以創建多元的市場環境,以市場反哺旅游經濟。從“走出去”到“引進來”。加大對文化保護的投資,引進高水平的保護人才,減少本土人才的流失。加強非官方的藝術培訓,提升社區層面的文化機構與社團運營能力,鼓勵本地的藝術文化從業者一定的保障政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旅游市場基本情況[R/OL].[2020-03-10](2020-04-01).
[2]戴瑞.一帶一路背景下城市景觀風貌提升研究與實踐——以甘肅省敦煌市為例[J].居業,2017(4):62-6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擬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鄉村名單[EB/OL].[2019-07-12](2020-04-03).
[4]馬德.敦煌工匠與敦煌石窟[J].上海視覺,2018(01):25-30.
[5]李翠翠,王海鵬.淺談敦煌市旅游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現代商業,2017(31):90-91.
[6]敦煌市人民政府.敦煌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0-05-14](2020-05-20).
[7]王藝.淺析數字化技術與文化遺產的融合發展——以敦煌莫高窟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1(11):68-69.
[8]馮驥才.中國傳統村落何去何從[EB/OL].[2016-05-31](2020-05-22).
作者:高淑敏 單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 上一篇:電子產品裝配工藝研究
- 下一篇:文化站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