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時間:2022-06-18 10:54:24
導語: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遺產是歷經長時間的地質環境演變、歷史文明更迭和人類活動變化所產生的寶貴財富,但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與人口的大量增長,現代文明的信息資源充斥著大眾生活的各個角落,以致于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受到了極大威脅。傳統村落是我國農業歷史發展的代表性文化遺產,其中蘊藏著豐富多彩、特點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也包含了大量文化、歷史、藝術、民俗等文化資源,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融合,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然而,隨著現代化農村建設與社會文明的快速發展,許多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遭到嚴重破壞,部分農業文化遺產逐漸丟失,由此可見,全面保護與深入開發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是促進傳統村落長效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對于增強民族文化榮譽感和提高我國傳統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和發展意義。筆者在參與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5YBA129)過程中,通過詳細閱讀《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潛力研究》一書并結合其相關內容,對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重點探討傳統村落基本概述、作用價值和存在的部分問題,進而針對保護與傳承問題提出適當的建議與策略。《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潛力研究》是一部由孫業紅著、李文華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發行的農業文化遺產研究著作,全書共八章,重點圍繞著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旅游建設及發展問題進行闡述。首先,前三章內容主要介紹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與意義、理論基礎以及方法設計,同時簡要分析了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特征,包括脆弱性、敏感性、分布范圍和復合性等等,以便讀者快速了解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的有關內容。其次,第4-7章基于潛力研究這一核心問題,以浙江省青田縣和貴州省從江縣為參考案例,分別探討并闡述了旅游資源潛力研究、旅游社區潛力研究、旅游客源潛力研究和旅游發展潛力對比研究等內容,最后作者總結了上述問題的主要論據,并且對未來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潛力研究發展方向作出展望。總體來看,該書通過兩個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發展試點案例,融合社會學、地理學、人類學等多門學科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法,系統性地對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潛力問題展開了研究與探討,旨在為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撐,同時為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開發提供部分參考建議。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的基本概況傳統村落又名古村落,指的是村落形成在民國以前,且自然與文化資源豐富,具有文化、歷史、藝術、社會和科學價值的村落,也是我國農耕文明發展下寶貴的文化遺產。目前我國現存傳統村落約200萬個,這些村落大多數發展歷史悠久,仍保存著原有的建筑風貌、地理位置和社會環境,并且民風民俗特色鮮明,極具傳統文化價值與傳承意義。我國傳統村落認定標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求村落內部建筑具有一定的歷史久遠度,現存建筑群、傳統建筑占地規模以及環境保存情況具有一定完整性,其結構、造型及建筑材料應具有一定美學價值,同時村落建筑要達到文物保護標準等級。二是要求傳統村落整體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歷史性特征,并且能夠體現出歷史文化、考古探究與科學研究價值,包含傳統技藝傳承和一定的“非遺”特性,以及能與周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融合。中國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主要包含以下特點:第一,兼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特性,并能夠使兩者相互融合與相互依存,形成一個審美特色與文化內涵共存的獨特整體;第二,傳統村落的歷史發展進程是動態且持續變化的,其建筑特點與古建筑最大的區別在于,傳統村落建筑歷經時代變遷沿用至今,只需維護和修繕仍具有生活、居住等功能性,而古建筑屬于過去,僅供考古研究與美學欣賞。第三,傳統村落屬于最為基礎的社會構成單位,是農村人民生活和生產的重要基地,其社會環境與農民生活質量有著直接的關聯性,相較一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而言,應當注重保護與開發的有效結合。第四,傳統村落的農業文化遺產中不僅包含歷史發展印記、地方語言體系、宗教文明信仰、傳統民風民俗和特色生產方式,而且具有多種“非遺”特質,多樣化內容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精神文明,為傳統村落的長遠發展注入了生命活力。
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意義
作為全球農業大國之一,中國具有較為悠久的農耕文明發展歷程,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之一,也是建設農村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撐,具有實現歷史文化傳承、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第一,歷史文化傳承。傳統村落是中國農耕文化的有效載體,也是農耕文化發展的歷史記錄者,見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俗風情、文化特色和建筑風格。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征性代表,反映出古代人民的智慧與精神品質,其地理位置、建筑特點、結構布局在生態建筑領域有重要的探索研究價值,而傳統技藝、民俗文化、特色習俗在文化藝術領域有重要的學習研究價值。此外,保護與開發傳統村落的農業文化遺產有助于引起當地民眾對于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視,使他們時刻銘記傳統村落農業文化的精神追求,同時保持著勤勞質樸、熱情單純的美好精神品質。第二,生態文明建設。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其傳統建筑群與村落空間布局都反映著傳統村落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相融,同時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理念。我國大部分傳統村落坐落于山林之間,青山綠水環繞,村落環境、民風民俗與自然元素融合良好,是古代民眾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有效見證,并且在長久的歷史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傳統村落獨特的生態文明思想。近年來,在城鎮化發展的現實背景下,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愈發重要,保護與開發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并汲取其中的生態文明智慧,有助于弘揚和發展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理念,激勵當地居民養成生態文明保護意識并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活動中,以促進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與自然環境生態平衡。第三,農村經濟發展。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中蘊含著推動農村旅游產業建設發展的重要資源,例如當地的土壤環境、氣候條件和耕種技藝的有機結合能夠培育出獨具地方特色與風味的農業產品并受到廣大外地消費者的喜愛,與此同時,傳統村落的建筑風格、整體格局、民俗風情、文化內涵等元素與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相結合,將會吸引到大量的游客朋友前來旅游,而傳統村落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有助于促進當地經濟快速增長與農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升。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一是當地民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薄弱。長期的村落生活讓當地民眾忽視了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以致于缺少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與相關行動。傳統村落獨特性和稀缺性突出,是極其寶貴且無法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然而,我國許多傳統村落往往會因為修繕工作不到位、保護方法不科學、民眾保護意識薄弱等諸多問題,使傳統村落的建筑格局和整體風貌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具有歷史性和文化性的傳統建筑可能會被惡意拆毀,而且部分新修葺的房屋建筑與傳統建筑的整體設計格格不入,這一系列問題將導致傳統村落逐漸丟失原有的古樸風貌。二是傳統村落文化遺產遭過度開發。在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推動下,開發旅游產業成為了推進傳統村落現代化發展的有效渠道,并且這一舉措能夠傳承與弘揚傳統村落農業文化,使其自然風光與人文內涵受到更多游客的歡迎,形成旅游產業與傳統村落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過程。但是部分村落在開展旅游產業建設后,為了獲取更加豐厚的利益而選擇對傳統村落進行過度開發,導致傳統村落失去原本古樸純凈的歷史氣息與底蘊深厚的文化特質,逐漸變成了極具商業性的旅游景區。三是傳統村落缺少充足的傳承力量。大多數傳統村落“空巢”現象嚴重,年輕人往往會選擇搬至城鎮生活或進城務工,村里許多家庭只有小孩和老人,他們的力量難以完成傳統村落建筑的保護與修繕工作。與此同時,傳統村落居住環境簡陋、基礎設施不健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原住民在現代思想文明觀念的影響下選擇搬離老宅,從而導致傳統村落漸漸失去人氣,古建筑日漸破損,傳統的民風民俗也會慢慢消失,最終,傳統村落文化將會走向消亡。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有效策略
首先,當地政府部門應當加強培養傳統村落民眾的保護意識,讓更多人了解到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的寶貴價值以及保護與開發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制定合理有效的傳統村落文化保護方案,明確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同時采用一些科學的保護方法加強村落古建筑的保護與修繕工作,以維護傳統村落原有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內容;另一方面,利用地方廣播、公眾號、網絡信息平臺等現代媒介加強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工作,讓村民意識到傳統村落文化與他們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進而自發地參與到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工作中去。其次,基于活態保護理念制定適當合理的旅游產業開發計劃。傳統村落的旅游項目開發應當與其自然環境資源、歷史文化遺產、農業生態技術以及地方特色民俗相結合,在保留傳統村落文化內涵和歷史氛圍的基礎上,可以開展田園風景觀光、歷史文化學習、民俗活動體驗等旅游項目,這樣不僅可以使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與靈活利用,同時能夠讓游客朋友們更加深刻地認識與了解傳統村落文化并感受到傳統村落的獨特魅力,進而促進傳統村落旅游產業良好發展與推動地區經濟穩定增長。最后,當地政府應該改善傳統村落居住環境、優化基礎設施,在原有的建筑空間布局和建筑設計風格的基礎上對房屋和基本建筑進行修繕與現代化改造,并且針對傳統村落的安全隱患、生態環境、公共衛生等問題進行全面優化,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個集傳統文化氛圍與現代生活品質于一體的良好居住環境,使他們樂于留在傳統村落,共同助力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讓傳統村落文化得以長長久久地傳承下去。
作者:劉益明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 包裝設計藝術學院環境設計系
- 上一篇:傳統民間美術元素的動畫影片創作研究
- 下一篇:高中歷史教學對紅色文化的應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