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乒乓球運動文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09 08:46:52
導語:中國乒乓球運動文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元分析———2000-2012年間CNKI文獻檢索數據分析
1.1總體檢索情況分析
在中國知網(CNKI)上,運用高級檢索模式,將內容檢索條件設置為:乒乓球,將檢索控制條件設置為:發表時間:2000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在運行檢索之后,共檢索到7702條結果。
1.1.1按年度分組
按發表年度分組,每一年度所發表的與“乒乓球”相關的論文篇數如表1所示。從2000年到2012年的13年間,每年度的文獻發表數量的情況上來看,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2000至2005年間是一個發展階段,文章數量基本屬于持平狀態。2005年是一個拐點,2005至2008年間與“乒乓球”相關的文章數量明顯上升,到2008年度達到頂點,這種情況的發生,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不無關聯。奧運會的舉辦使人們更多的關注體育、關注國球。作為體育工作者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乒乓球運動的物質、技術和精神等方面。2008年后出現一個明顯的下降趨勢,這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從迎接奧運會對體育的全面關注到奧運會結束之后遭遇“真空期”。2008至2012年間的文章數量雖與2008年當年比較稍有下降,但是其總體趨勢仍然呈現上升趨勢。
1.1.2按機構分組
按研究機構分組,本文選取了論文篇數排名前40的研究機構進行了數據統計,如表3所示。從表3中可以分析出,2000至2012年間,對乒乓球進行研究并公開的研究機構,主要分布在19個省份,分別是:北京、湖北、上海、廣東、遼寧、江蘇、河南、陜西、天津、河北、湖南、山東、廣西、陜西、福建、吉林、四川、浙江、哈爾濱。專業體育院校,尤其是本省乒乓球運動發展較好的專業體育院校所在省份排名均比較靠前。
1.1.3按作者分組
按作者分組,本文選取了篇數排名前40的作者進行了數據統計,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關于“乒乓球”方向論文的作者主要分布在12個省份,分別是北京、上海、廣東、江蘇、遼寧、武漢、廣西、湖北、河北、天津、河南、重慶,其省份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
1.2博碩論文檢索情況
通過中國知網在限定“2000-2012年博碩論文”的基礎上輸入“乒乓球”共查詢出博碩論文683篇,除去與乒乓球間接相關的論文248篇,剩余直接相關論文共435篇,其中博士論文14篇,碩士論文421篇。在這435篇博碩論文中,“體育競賽”方向的論文124篇,占28.5%;“體育教學”方向的論文97篇,占22.2%;“社會體育”方向的論文78篇,占18.0%;“體育管理學”方向的論文61篇,占14.0%;“體育產業經濟學”方向的論文43篇,占9.9%;“體育價值文化”方面的論文12篇,占2.8%;其他方向的論文20篇,占4.6%。其中與“乒乓球文化及價值”直接相關的10篇博碩論文中,包含博士學位論文1篇,碩士學位論文9篇。
1.3中文類核心期刊論文檢索情況
1.3.1乒乓球文化及價值的相關研究
在中國知網中利用“高級檢索”模式,在限定年份為“2000-2012”、主題分別為“乒乓并含價值”或“乒乓并含文化”,并在“核心期刊”中進行“模糊檢索”后,共找到與“乒乓球文化及價值”直接相關的中文類核心期刊論文15篇,涉及社會價值、教育價值、組織文化、外交文化、技術文化等,具體情況如表6所示。從博碩士學位論文和核心期刊學術論文的檢索情況可以看出,乒乓球文化及價值相關的論文主要涉及技術文化、組織文化、教育價值、健身價值等層面,而并無立足于乒乓球運動項目本身所展示出的文化現象以及其發展和傳播的綜合性論述,而針對于在現實情況下乒乓球運動文化的較為全面深入的研究更是較少。
1.3.2乒乓球發展及其傳播的研究
在中國知網中利用“高級檢索”模式,在限定年份為“2000-2012”、主題分別為“乒乓并含發展”或“乒乓并含傳播”,并在“核心期刊”中進行“模糊檢索”后,共找到與“乒乓球文化及價值”直接相關的中文類核心期刊論文27篇。(1)從國內國外角度來看,涉及中國乒乓球運動發展的9篇、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8篇、綜合發展的10篇。(2)從研究內容看來,涉及綜合性論述乒乓球運動項目本身發展的10篇、運動技術及技術文化發展的5篇、規則及規則文化發展的4篇、外交文化發展的2篇、聯賽與俱樂部及相關產業發展的4篇、內涵文化發展的2篇。從對核心期刊論文的檢索分析中可以看出,關于乒乓球運動發展的論文有幾條清晰的研究主線,包括規則及規則文化發展、技術及技術文化發展、聯賽產業發展以及難以做明確區分的,我們所謂的“綜合性”的發展。從時間軸上來看,08年是一個分水嶺,08年之前關于規則和技術的發展較多,而在08年之后,關乎乒乓球運動項目本身的發展以及其文化發展的論文逐步增加,但也并沒有專門從文化角度談乒乓球運動發展與傳播的論文。
22000-2012年間CNKI文獻檢索文本分析
1964年徐寅生先生對中國乒乓球女隊所做的報告《關于如何打好乒乓球》一文成為關于乒乓球文化研究的始動文章,被譽為依據唯物辯證主義研究乒乓球運動文化哲學的典范。劉曾維和郭少安(1974)的《對乒乓球旋轉規律的剖析》、沈守仁(1978)的《對我國乒乓球幾種主要打法發展趨勢的幾點看法》、刁文元(1979)的《對進攻與防守理論的認識》、謝瓊桓(1982)的《文明孕育體育,體育促進文明》等文章也是乒乓球運動文化研究的前期鋪墊。九十年代之后,關于乒乓球運動文化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有邱鐘惠和吳煥群等(1991)的《世界乒乓球技術和打法演進過程及其規律》、張志杰(1993)的《概論中國乒乓球運動》、PeterVanSch-ie(1993)的《國際乒聯關于乒乓球魅力和有關訓練調查報告》、黃志玲(1998)的《論中國乒乓球運動發展的社會價值》、楊李麗和房欣(1999)《試論中國乒乓文化》等,關于中國乒乓球運動文化的研究出現多元化的趨勢,研究取向也由九十年代之前的技術文化向社會價值等方面轉變。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關于乒乓球運動文化的研究進一步增多,更多學者關注乒乓球運動項目文化以及乒乓球運動項目本身的發展。
2.1乒乓球文化及價值相關研究的文本分析
2.1.1文化內涵的研究
文化內涵是文化載體所承載的人類精神、思想等,是載體的精神實質在文化關照下的體現。目前我國學者關于乒乓球運動文化的衍生過程的研究多是以文化的內涵為邏輯起點進行分析的[1],其中包括:在有關建國初期的“全民乒乓”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特色“體育英雄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等精神文化內涵(陳啟湖,2009);從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進行剖析的如傳統文化中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之國民心理等;乒乓“舉國體制”與傳統文化中儒家的社會本位群體意識(王陽春、何元春,2007);項目制勝規律與剛柔相濟、取法中正的中庸之道觀(吳煥群,2009);打法的多樣性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等(何元春、蘇丕仁,2006)。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現代乒乓球運動的意義已不再僅僅限于體育與游戲的范疇,而越來越多地融入到現代社會文化之中[2],也已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重要的消費品。
2.1.2分支文化的研究
在與分支文化相關的研究中,近13年來關于乒乓球運動文化的研究脈絡主要體現在地緣文化、外交文化、組織文化、技術文化的研究上。多數研究主要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去看待乒乓球運動項目文化的發展,如以地緣文化為視角的乒乓球運動文化傳播的地理影響因素研究(于文謙、荊雯,2012)、以具體歷史事件為視角(李永安、張瑛秋,2012)和從政治博弈為視角(韓玉娟、劉佳海,2012)的乒乓外交文化的歷史發展研究、以心理文化為視角的乒乓球運動心態和價值認知等心理因素研究(何元春、蘇丕仁,2011)、以社會團體的行為為視角的乒乓球運動隊組織文化研究(白楊,2011)、以技術文化構成(技術手段、技術制度和技術觀念)為要素的乒乓球運動技術文化發展研究(唐建軍,2005)、以哲學為視角的乒乓球運動發展中蘊含的哲學范疇(鐘宇靜、王大中,2008)和乒乓球隊技術進步的哲學思辨分析(肖天、梁曉龍,2006;梁波,2009)研究等。
2.1.3文化價值的研究
價值在很多領域有特定的形態,如社會價值、教育價值、個人價值、經濟學價值、法律價值等等。這些價值的存在是人在不同領域發展中的范疇性、規律性的本質存在。在乒乓球運動文化教育價值的研究中通過結合“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學校體育目標,參照培養完善人格以實現“育人”的教育根本目的,用乒乓球運動文化的教育價值為我國體育教育價值理論研究提供參考(周成、王樂,2011)。在社會價值研究方面,主要是關于乒乓球運動具有世界運動語言并體現民族文化特色、體現個性特點的張揚與人格精神的塑造、平民化的發展趨勢并體現大眾文化狀況的社會文化意義的研究(謝誠,2004)。也有學者提出,在目前的世界乒壇上,一邊是中國的強大,一邊是昔日乒乓強國的衰落。這都是因為乒乓球有運動、有競技,無文化、無專門的乒乓球高等學府培養專門高級人才,缺乏乒乓球理論研究,缺乏乒乓球文化和乒乓球精神在世界范圍的廣泛傳播所致(王杰恩,2008)。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乒乓球文化價值的研究多集中在對中國乒乓球文化“本土化”現象的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上,并提出后奧運時期中國乒乓球文化應走“本土化”與“全球化”和諧發展之路,并在更新觀念、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制定傳播措施三個層面提出建議,旨在為后奧運時期中國乒乓球文化和諧發展提供一些啟示(蘭彤,2009)。
2.2乒乓球文化發展及傳播相關研究的文本分析
發展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過程。事物的發展原因是事物聯系的普遍性,事物發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即事物的內因。而傳播則是指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傳播的根本目的是傳遞信息,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進行信息傳遞、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饋活動的總稱。關乎乒乓球運動發展與傳播的研究不在少數,乒乓球運動的發展是乒乓球運動保持生命力的必要條件,而傳播則是乒乓球運動延長生命力的必要手段。近13年來,中國知網上關于乒乓球運動發展與傳播的研究集中在兩個維度,一個是國內外視角的不同,另一個是針對某一具體乒乓事件進行的文化發展傳播研究,如以文化為載體的初級萌芽形態發展、運動技術文化發展、規則文化發展、綜合性發展等方面。
2.2.1關于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研究
除中國之外,目前世界上乒乓球運動發展較好的國家還有亞洲的中華臺北、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歐洲有德國、奧地利、丹麥等。其中,日本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始將體育運動的重心轉向群眾體育,對于日本乒乓球運動的研究主要是日本大眾體育乒乓球運動文化或大眾乒乓球俱樂部發展策略對我國群眾體育乒乓球俱樂部的啟示上[3],而關乎德國的乒乓球運動發展與傳播研究則主要在職業聯賽的目標制定、職業化發展價值取向、管理機構的制度化設置、俱樂部運營理念、職業聯賽產權、球員管理制度等方面[4]。在國外乒乓球運動的發展上,“海外兵團”也是一直以來的研究熱點之一,“海外兵團”這一特殊的乒乓球組織文化現象,暫時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人才過剩的現狀、以非正常手段從某種程度上活躍了世界乒壇,但是其目前發展也面臨著種種困境[5]。在對世界乒乓球運動優勢轉移規律的研究(張秋芬、楊改生,2010)上,有從地理角度展開的地緣文化發展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也有競技技術轉移規律的相關研究。在對世界乒乓球運動綜合發展的研究方面,始終不能離開乒乓球核心國家———中國的重要作用。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其對乒乓球運動文化的影響也是可見一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物極必反”等哲學思想也影響著國人對于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趨勢的思考。關于目前世界乒乓球運動的非均衡發展的研究、乒乓球人口銳減的研究、乒乓球比賽觀賞性降低的研究較多。而關于解決當前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不平衡[6]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中國轉變認識,改變心態;國際乒聯應完善規程,全球推廣;其他各國應加大力度,精心培育[7]優秀的本土乒乓球運動員,變“限制中國”為“世界學中國”,通過文化發展來從意識形態上滲透乒乓球運動文化的影響力,在充分挖掘乒乓球運動項目文化魅力的基礎上,發揮中國在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2.2關于乒乓球運動文化發展與傳播的初級形態研究
對任何一種文化發展傳播初級形態的研究是該項文化研究的初始動力,在關于乒乓球運動文化傳播初級萌芽形態中,關于英國乒乓球運動起源的文章。關于乒乓球在萌芽期的具體傳播方式和特征的研究如英國乒乓球廣告、專利與商標、音樂、報道、期刊、書籍、集郵、藝術品等較多。萌芽期的乒乓球傳播具有極為特殊的社會價值及導向作用,促使乒乓球運動全面進入當時的社會生活,也為乒乓球的現代傳播打下了良好的歷史基礎(李榮芝、肖煥禹,2012)。而對乒乓球傳入近代中國的具體考證的研究中,則主要體現在關于乒乓球傳入近代中國的時間和地點的關注上(李榮芝、肖煥禹,2012)。在進一步對近代報刊中有關乒乓球運動的報道進行系統梳理之后,則可以歸納出關于近代中國乒乓球運動的發展歷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乒乓組織、女子乒乓、乒乓賽事、乒乓規則四個方面(李有強,2011),為當今我國乒乓球事業打下了初步的歷史基礎。
2.2.3關于乒乓球運動規則及規則文化發展的研究
規則引導技戰術發展方向,技戰術不斷適應新規則,又反作用于規則。只有加強規則的前瞻性研究,厘清當今乒乓球運動發展的脈搏,才能正確指導乒乓球運動員日常競賽與訓練,才能實現國家相關資源的最合理配置。目前我國學術界近13年關于乒乓球運動規則改變以及種種改革對運動技術的影響的論文不占少數,其觀點主要體現在:現代乒乓球技術已處在一個巔峰時代,各種打法的技術發展已幾近極致,要想有新的突破恐怕較難;擊球工具雖有所變化,但其作用甚小,唯有競賽規則的改變才能控制或引導乒乓球運動的發展方向(陳小華、黃莉芹,2002);關于膠皮顏色、海綿膠皮以及粘合劑的總厚度、長膠、乒乓球直徑、無機膠水、無遮擋發球、11分制、7局4勝制等的規則改革的研究,主要是是出于對實現乒乓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的考慮[8]。而規則的修改也體現了乒乓球運動項目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的某些方面。而規則修改的同時所帶來的技術改革則更滲透著文化因素。
2.2.4關于乒乓球運動技術及技術文化發展的研究
關于乒乓球運動技術發展研究的取向主要有兩個:社會學取向和統計學取向。社會學取向下的乒乓球運動技術文化呈現的較為明顯,而在統計學取向下更側重于的乒乓球運動技術統計,從統計數據結果中尋求其文化存在的脈絡。社會學取向下的社會控制視角對乒乓球技術發展與規則限制問題較為突出,發展問題是規則理性中合法性和公平性的核心。目前乒乓球運動技術發展的市場取向,決定了規則理性中合法性和公平性在比賽雙方技術的運用上不僅要保證機會公平還要保證游戲公平,以便滿足觀眾的欣賞需求[9]。在統計學取向下關于乒乓球運動技術發展的研究,主要是通過錄像觀察、三段分析法對實行新規則后的世界優秀男選手的比賽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將所得數據與各評估指標進行對比分析[10];或是對某一特定運動員參加某幾屆具有代表性的國際比賽的技術指標的比較分析,揭示其技術的發展變化趨勢[11]等。作為乒乓球運動打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削球這種以“削”為主要技術形態的乒乓球運動技術文化,在近50多年來卻一直在走下坡之路,對削球打法落后的現狀和原因、持續發展的可行性統計、分析與研究[12],亦或對當今世界高水平男子乒乓球運動員削球打法的特征的研究[13]的學術論文也較多。規則的頻繁改革使運動技術的改革亦步亦趨,世界優秀男乒選手在三段使用率上發生了新的分配形式,三段的使用率有明顯的“向平均數回歸”的趨勢,在前三板的爭奪更加激烈。而與國外運動員相比,中國選手在接搶段的使用率更高,能更好地適應了新規則[10],這與中國文化中“不通,則變;變,則達”的文化理念相通。而削球打法在前4板的爭奪中,得分能力不強,發球搶攻段和接發球搶攻段的搶攻使用率和得分率與進攻型打法相比較仍有較大的提高空間;削球打法在相持段的使用率和得分率較高,相持段的技戰術非常重要;正手削球的穩定性亟待加強等等[14]。
3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文的研究主題是對2000-2012年間中國知網(CNKI)上關乎我國乒乓球運動文化發展與傳播的論文,通過簡要的元分析和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論文進行文本分析,進而呈現目前我國乒乓球運動文化發展與傳播的研究進展狀況,得出的主要結論有:首先,從簡要元分析中可以看出,年度篇頻體現2008奧運會的影響作用。2000-2012這13年是中國體育發展非常重要的13年,尤其是處在時間中游的2008年,是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一年。北京奧運會為我國體育事業再創輝煌提供了良好契機,從元分析的年度分組中可以清晰看出,2008年的文獻數量達到峰值,并在2008年之后形成“真空效應”,在2011年后有所回彈。其次,研究機構和作者所在省份均與乒乓球運動發展強弱相關。在研究機構和作者分組的元分析中,專業性體育院校中以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的關于乒乓球運動文化發展與傳播的研究較為集中,其所屬的北京、湖北、上海、遼寧、廣東等幾個省份也是乒乓球運動綜合實力排名比較靠前的幾個省份。再次,博士階段論文涉及文化較少。在對碩博論文的元分析中,與乒乓球運動相關的碩博論文共435篇,其中與文化與價值直接相關的碩博論文共10篇,其中,碩士階段9篇,博士階段一篇,可見在博士階段對于乒乓球運動文化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少。這種原因可能是因為學界對于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而相關乒乓球運動文化界定的論文則更是少之又少,有很多碩士、博士為了避嫌而繞開文化避而不談。在進行文本分析之后可以看出,乒乓球運動文化發展與傳播的研究中,關乎乒乓球運動的文化及價值研究傾向主要在項目文化的內涵、分支文化和文化的價值上。而關乎文化發展及傳播研究傾向則主要是通過以文化為載體而進行的例如初級萌芽形態發展、運動技術文化發展、規則文化發展、綜合性發展等方面的研究上,其中也不乏單純的運動技術要點以及技戰術的權重統計學研究。可以看出的不足是,目前我國乒乓球運動文化發展與傳播的論述關于乒乓球運動文化內涵、文化價值的研究中,之于現代生活的乒乓球運動文化研究過于陳舊和呆板,沒有體現出乒乓球運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如傳統乒乓球文化在青少年一代上所折射出來的文化內涵、在國球情節的影響逐漸變弱的情況下所遺留的國球文化內涵等;關于乒乓球運動分支文化的研究不夠系統,過于零散的研究使乒乓球運動分支文化的研究各執一詞,沒有層次性。文化的分類有很多種,如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三分法和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文文化的四分法等,針對乒乓球運動文化研究的層次性的混亂,導致了分之文化研究的雜亂無章;而關于乒乓球運動文化價值的研究脈絡主要是在乒乓球運動文化的教育價值、社會價值上,對教育所遵循的生存、發展、享受三個不同時期的教育價值進行分析,發現當前在對中國乒乓球運動的價值追問上,過多地注重于對外在技能價值的追求,對人本位的教育價值關注度還有所缺失。關于乒乓球運動技術及技術文化的研究中以數學邏輯思維為基礎的數理統計研究在近幾年有減少的趨勢,而乒乓球運動的文化內涵、文化發展路徑等文化學分析的論文有逐步增多的趨勢,自然科學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而社會科學則是把握方向,只有動力足、方向對才能推動事物的真正發展,乒乓球運動文化的發展亦是如此。
作者:荊雯工作單位: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國資委工作方案8篇
- 下一篇:文化體改下的體育文化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