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09-11 03:34:00

導語:城市文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文化發展論文

一、城市是由大量建筑構成的空間實體

城市的立體空間是由縱橫交錯、高低錯落的大量建筑物、構筑物及各種設施構成的,以建筑群的排列圍合形成街道空間、社區空間、廣場空間、單位和居民的院落空間等。相對而言,建筑本身是封閉的、有一定規模體量的實體空間,街道、廣場、公園和院落等則是開放的、可供公共活動的虛體空間,再加上自然山水和風景園林等具有生態功能、自然與人文的開放空間,這些空間共同組合成封閉與開放相結合的城市整體空間形態和空間秩序,以滿足人們工作(生產)、居住(生活)、交通(交往、交流)和游憩(景觀、旅游)等需要,并以多種多樣的空間布局方式和立體空間形象凸顯城市的空間面貌和特色。由于城市空間主要是由大量建筑通過不同組合手段、空間結構和表現形式建構起來的,可以說,建筑是構成城市空間形態和空間形象的主體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城市的空間面貌和特色。說到底,建筑是人們進行文化創造的產物,城市空間形態和形象反映了人們的文化追求和城市的文化色彩,建筑文化在城市文化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我們不能小覷。建筑是人們根據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建造目的、使用一定的建筑材料、運用一定的科學技術、遵循一定的審美觀念(建筑藝術)建造而成的空間作品,是人們文化智慧的結晶和美好愿望的載體。建筑大量聚集并按一定規律排列組合、持續發展,達到一定規模,便形成了城市,構筑了城市空間。

城市建筑的使用性質和功能要求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工業(生產)建筑、商業(物流)建筑、公共建筑(內容豐富多彩)、居住(生活)建筑、風景園林建筑和交通建筑等,它們遍布于城市之中,與自然山水環境和道路交通網絡相結合,構成了工作(生產)空間、居住(生活)空間、交通空間和游憩空間等。這些建筑既有各自明確的功能定位,又有密切的聯系,它們相輔相成,營造出縱橫連貫而又富有變化的、巨大的城市空間實體,為城市居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廣闊空間。可見,建筑是城市空間文化的主要締造者、表現者和傳播者,其對城市空間文化的貢獻率是第一位的,擔當著十分突出的主演角色。城市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城市空間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它是各類建筑長期積累、組合而成的產物。尤其是歷史文化名城,匯集了從古至今的各種建筑,包括建筑遺產、歷史建筑和近現代建筑,形成了歷史文化和近現代文化相銜接、相碰撞、相依存、相融合、共發展的“大合唱”,賦予了城市空間起伏跌宕、豐富多彩、傳承記憶的文化內涵,鐫刻著時代交替、社會變革、城市興衰發展的文化印記,記載了城市歷史長河中的重要事件、傳奇經歷和文化故事,記錄了城市文化的演化歷程。這些都是通過建筑語言(包括選址、內容、形式、風格、色彩和尺度等)可以明白告訴人們的,建筑因此成為城市文化發展的見證。每一座建筑都有自己的時代背景、空間位置、使用功能、科技含量、表現形式、設計風格、外在色彩及其空間組織的效果,那些杰出的建筑設計成果往往能成為城市空間文化發展中的佼佼者,成為城市文化特色的標志和城市的象征。比如,北京的紫禁城(故宮)建筑群、拉薩的布達拉宮、武漢的黃鶴樓、西安的鐘鼓樓、聊城的光岳樓、杭州的雷峰塔、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烏魯木齊的大巴扎以及喀什的艾提尕爾清真寺等,這些建筑無一不是城市古今空間文化發展的亮點,無一不是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標志和鮮明象征。

二、建筑是會說話的城市文化載體

建筑是城市發展中積聚下來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財富,它們默默地屹立在城市中,構成了城市的文化空間。其實,建筑是會說話的城市文化載體,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城市的歷史,當時當地社會的背景、制度、經濟條件、資源狀況、科學技術、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民族風俗及宗教信仰,后天的坎坷或順暢的經歷及其興衰的遭遇,從它們現存的身軀和相貌上,人們可以洞察出其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變化、文化意義以及未來的命運走向。通過聆聽一座座建筑及其組合體對其身世、作用、姿態、信息和保護程度的“傾訴”,我們可以分析總結出城市文化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全面了解過去,認真面對現在,理性籌劃未來,從而推動城市文化的繁榮發展。

(一)建筑會傾訴歷史社會的文化真相

現存的歷史文化建筑遺產就像是一位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可以告訴你當年當地城市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展的真實情況和信息。比如,古羅馬的斗獸場建筑,至今屹立在羅馬,已有1934年的歷史,其氣勢宏偉(高約50米)、巍峨壯觀的古羅馬風格建筑形象直觀地傳達出當時奴隸社會城市文化的奢華、浪漫、瘋狂和殘忍。當時征戰與爭霸的文化傳統使奴隸主貴族觀看角斗士之間、人獸之間進行生死搏斗的娛樂十分盛行,該建筑明白地告訴你奴隸社會城市權貴們奢侈歡縱、奴隸們(包括戰俘)命運悲慘的社會文化史實。再如,北京的紫禁城(故宮)建筑群,位于城市中心,至今已有698年的歷史,經歷過明清兩代24個皇帝,以其10米高的紅墻和9000多間房屋建筑的對稱組合傳達出中國古建筑風格,規模宏大壯觀,富有皇家氣派,直接地告訴你當時封建王權在城市社會中至高無上的尊榮和帝王富麗堂皇的生活,反映出封建社會等級禮法森嚴的政治文化思想和歷史事實,為人們講述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500多年來由鼎盛到衰落的文化故事,紫禁城(故宮)不僅是中國封建王朝的象征,還成為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標志。又如,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位于城市西部,至今已有453年的歷史,路易十四至十六在此當政,直到法國大革命成功后,路易十六及皇后被送上斷頭臺。它以冷峻的幾何結構、莊嚴的氣勢、壯麗的外觀,體現出王權的不可侵犯,并會告訴你當年法國皇室貴族盡情享樂、豪華奢糜的生活事實。1783年承認美國獨立的《巴黎條約》簽訂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因此凡爾賽宮又作為近代史上重要的見證地而聞名于世。如此等等,當人們參觀和考察現存的歷史建筑和建筑遺跡的時候,通過建筑與人的對話,可以了解到建筑所處年代的歷史背景、政治制度、社會生態、經濟基礎和文化生活等真實情況,感受到該建筑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意義,換句話說,就像是在閱讀一部部濃縮城市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史書。

(二)建筑會傾訴重大歷史事件的悲喜

現存的不少歷史建筑和建筑遺跡會以它們經歷過的歷史巨變,直白地告訴你當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所產生的大悲大喜,讓你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善惡,與之同悲同喜。比如,北京的圓明園遺址,圓明園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興建的大型皇家園林,其中建造了金碧輝煌、形態各異的園林建筑,在世界上當屬罕見。1860年和1890年,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發動戰爭侵略北京,肆無忌憚地在圓明園瘋狂搶掠后燒毀了圓明園,使這座經營了150多年的寶貴園林遭受滅頂之災。現留存的建筑殘體(如大水法西洋樓被破壞的建筑遺跡等)和大量建筑遺址強烈控訴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慘痛的歷史教訓。再如,北京的天安門廣場,由天安門、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紀念堂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建筑物組成。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向世界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天安門廣場以其雄姿、氣魄和魅力告訴你,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革命從此站起來當家作主,天安門廣場由此成為現代中國的標志和喜慶象征。又如,北京奧運村的“鳥巢”(國家體育場)和“水立方”游泳館等建筑,以獨特造型和龐大身軀傲然屹立,它們會告訴你,2008年8月在北京首次舉辦了一場無與倫比的奧運會,展示了進入新世紀的中國大步走向世界的雄厚實力和豪邁精神。如此等等,建筑會以它們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鮮明形象和所遭遇的歷史慘案殘跡,有聲有色地告訴你其中的悲與喜、惡與善、苦與樂,讓世人難以忘懷,從而成為民族浩劫、社會革命和時展的鐵的記錄和真實寫照,寫入城市文化發展的史冊。

(三)建筑會傾訴各個時期城市發展的特點

城市融會了各個歷史時期建造的建筑物、構筑物等,建筑的形式、內容、風格、體量、高度、色彩和細節都會明白地告訴你,每一個歷史時期城市發展的特點以及當時社會思想、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發展的現實狀況。比如,我國古代留存下來的建筑物,從總體上看,以大屋頂、磚瓦土木結構的建筑形式和風格為主。皇宮、寺廟及大型公共建筑等往往高大氣派、多層多院、尺度較大,采用筒瓦凸脊、斗拱挑檐等造型;民用建筑多為灰瓦坡面、單層院落(如北京的四合院)、開間不多,并設有照壁等,這些建筑與西方建筑形式迥然不同,獨具中國傳統建筑特色和風采,北京紫禁城(故宮)、雍和宮和現存的胡同四合院就是中國傳統建筑的典型代表。比如,我國建國后到“”時期的建筑物,限于經濟能力和思想水平,在建筑形式上往往坡屋頂和平屋頂都有,仍采用秦磚漢瓦、木構梁架,或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板油氈平頂(有的設女兒墻),公共建筑多為多層樓房,少有電梯,住宅樓和平房宿舍成行排列,基本上沒有什么建筑特色。建國十周年北京評選出的十大建筑代表了這一時期的建筑成就和建筑藝術水平。之后對“大屋頂”的批判和只是“注意美觀”的原則,使大量建筑成為清一色的模樣。北京1971年后建造的前三門大街的一幢幢臨街高層住宅樓,有5公里長,它們是拆了城市的老城墻建起來的,卻又崛起了一道由雷同的住宅建筑構成的新城墻,沒有形式上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中興建了大量建筑,由于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國外建筑設計思想的引進,再加上市場經濟體制下房地產開發的興盛,城市里高樓大廈云集,瓷立面和玻璃幕墻隨處可見,致使中國傳統建筑形式銷聲匿跡,只有少數公共建筑形式富于變化,于是形成了建筑形態類似的“樓的海洋”,或者說幾乎成為鋼筋混凝土的森林。很多老舊建筑被拆除了,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新的樓房和街道,原住民找不到“回家的路”。可以說,高、大、洋的建筑形式占據了當今城市發展建設和城市文化空間的半壁江山。

三、大量雷同建筑是造成“百城一面”現象的主要原因

我國幅員遼闊,由于各個城市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山形水勢、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社會結構、民族習俗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使得建筑的布局、密度、材料、形式、風格、組合方式和景觀效果千姿百態,加上建筑與自然山水環境的結合、協調、互借、對比和交映等,營造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城市,從而使我國的城市文化百花齊放、豐富多彩。我們注意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建設項目上馬興建,如火如荼,樓房林立,成就斐然,專家和群眾卻發出“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文化感嘆,認為我們面臨著城市特色的危機,這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成為我們應當認真面對的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議題。竊以為,大量的雷同建筑是造成“百城一面”現象的主要原因,具體包括以下4個方面:

1.無視建筑與自然山水環境的有機結合。

城市因擁有自然山水環境的本色景觀而美麗和富有個性,城市建筑位于自然山水環境之中,應與自然山水環境有機結合、交相輝映、融為一體,巧妙利用自然山水環境,共同塑造城市的外在美。然而,當今城市的建筑往往妄自尊大、自以為是,無視自然山水環境的存在,圈占建設用地后,或削山填水,或挖土砍樹,大量高樓平地起,卻失去了自然山水環境空間美的襯托和融合,加之大量建筑形式和風格的雷同,無法顯示城市的獨到之美。大量建筑圍繞青山綠水而建,高大密集,遮住了城市自有的山光水色,只見高樓林立,而不見山水之美,我們在福州三山、桂林三山等山水風景名勝處都能看到這種現象,對體現該城市的自然山水景觀特色是很不利的,應引以為戒。我們看到,有的平原城市,如濮陽、石河子等,缺少山光水色,但這些城市大量植樹造林,以豐富多彩的園林綠化景觀將自然生態環境與大量建筑相結合,盡管建筑特色并非出眾,卻使城市特色因建筑與園林綠化的有機結合而別具一格,這就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建筑與自然山水環境相結合所產生的重要作用。

2.忽視歷史傳統建筑的鄉愁本色。

城市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在城市里,尤其是舊城區和“城中村”保留有大量傳統建筑和歷史街區,它們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淀、文化內涵、人文故事、深遠的紀念意義和鄉愁寄托,是體現該城市文化特色的鮮明要素。但是,隨著城市快速發展,以大拆大建方式來改造舊城區和“城中村”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在大刀闊斧的改造中,歷史傳統建筑和街區、胡同、村落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高樓大廈,一些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即使被保留下來,也是孤零零的,被大量現代建筑包圍,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和鄉愁本色蕩然無存。鄉愁本色喪失了,也就失去了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和人們對城市的依戀之情,使得該城市有別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色黯然無光或銷聲匿跡。淹沒在大拆大建之中的“鄉愁”呼喚著什么?它告訴我們,新型城鎮化發展絕不是拆舊立新,絕不是以全新的大量雷同建筑形成“百城一面”的城市發展景象,而葬送城市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特色。

3.大量現代建筑“平起平坐”。

每一幢建筑都應該有自己的城市地位和功能要求,其建筑體量、形式、風格、色彩和使用性質等是不盡相同的,鑒于此,城市建筑群的組合應當形成高低錯落、有主有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虛有實、有伸有縮的建筑空間形態特征,從而形成城市獨有的建筑風貌特色。可是,由于當今建設項目上馬快,建筑創作缺乏精心設計,往往使用相同的建筑材料,業主又追求容積率和高大的體態造型,加之城市規劃管理控制不嚴格,于是,不少現代建筑“平起平坐”、大同小異、不分主次、難分高低,沒有空間變化,沒有虛實對比,無法形成優美的城市建筑空間輪廓線和景觀效果。如果你走進這座城市或那座城市,幾乎會看到同樣的情景,差不多大小的摩天大樓、玻璃幕墻的鋼筋混凝土建筑林立,分不清到底是在這座城市,還是在那座城市,甚至分不清是在北方城市,還是在南方城市,也就難怪會讓人產生“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感觀效果。

4缺少眾所周知的標志性建筑。

當我們看到埃菲爾鐵塔,就知道這是巴黎;看到悉尼大劇院貝殼建筑,就知道這是悉尼;看到克里姆林宮,就知道這是莫斯科;看到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就知道這是拉薩,如此等等,加上筆者前面列舉的我國幾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它們已經成為該城市的象征和亮點,為人們所熟悉,在視覺和心靈上具有很大的沖擊力和可識別性,成為城市文化特色的杰出代表。標志性建筑對于突出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個性特色是精彩的一筆,有著重要的識別意義,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能小覷。在不少城市,標志性建筑不止一處,比如北京,就有紫禁城(故宮)、天壇、北海白塔、頤和園佛香閣以及雍和宮等,再加上2008年奧運會建造的“鳥巢”,它們已經成為識別和反映北京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標志。我們應當看到,尚有不少城市還缺少被人們所公認的標志性建筑,而滿目是似曾相識、大同小異、模式雷同的樓群,減弱了城市文化的可識別性和個性特征(包括歷史性、地方性、民族性、宗教性及紀念性等),這也是讓人們感到城市特色不鮮明而認為“百城一面”的原因之一。當然,我們反對以“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和追求“建筑有了高度就有了城市知名度”為出發點來搞標志性建筑,但如果能符合城市發展建設的實際需要和可能性,尤其是發揮建筑創作的靈感和想象力、技術和藝術上的創造力、別具一格的思維能力,采用讓人們認同的建筑形式與風格,構筑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又何樂而不為呢?

四、讓建筑在城市中的主演角色得到充分表現

城市中的建筑是貫穿在城市發展歷史過程中“會說話”的城市文化載體,它們儲存文化、傳承文化、創造文化、展示文化活力,擔當著表現城市文化特色主演角色的重任。時至今日,由于傳統與現代、保護與再生、拆舊與建新等思想的碰撞、經濟利益博弈以及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大量雷同建筑上馬,導致城市風貌“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給我們提出了必須面對的課題。要扭轉這種局面,說到底,還是應當抓住建筑這個主因,解放思想、繁榮創作,因地制宜、因城而異,讓建筑在城市中的主演角色充分表現出來,努力去建構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

(一)要為保護和發展城市特色鳴鑼開道

我們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呼吁“城市要發展,特色不能丟”,“城市現代化,特色更重要”,并提出保護和發展城市特色一定要處理好人、自然、建筑與城市之間的關系,人是主體,建筑是人為作品,是人們在城市里譜寫的立體文獻和人的文化的表達,是體現城市特色的關鍵要素和空間實體,需要給予很大關注。竊以為,在“”時期是從政治上扼殺了城市文化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又從經濟利益上抑制了城市文化的發展。如2013年11月宋春華在“中國當代建筑設計發展戰略”論壇所言“,現在,改造后的城市,越來越看不到城市大樹的年輪,看不到城市老人的皺紋,反倒像是用激素催生的樹木”,“GDP崇拜、大干快上;政績沖動、人治所為;規劃管理軟弱缺位;建筑設計缺乏創意”,導致“百城一面”和“山寨建筑”橫行。我們高興地看到,《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掀開了我國城市文化大發展新的一頁,強調城市文化特色已經成為我國各城市發展建設中的共同追求。在這一大好形勢下,我們要千方百計為保護和發展城市特色鳴鑼開道,敢于揭示文化價值失衡、跨文化對話失語、體制和制度建設失范以及規劃師和建筑師話語權失落等問題,從而讓建筑真正充當城市文化發展中的主演角色,創造出泱泱大國的建筑風范和各具文化特色的城市。

(二)要發揮城市規劃與建筑創作相契合的導向作用

城市規劃與設計是高屋建瓴地從宏觀上、空間整體上、城市發展秩序上和實施的可能性上,對城市發展建設進行綱領性指導和科學合理的部署安排,是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的藍圖,而建筑創作是在城市規劃實施過程中針對具體建設項目進行建筑功能使用與技術、藝術的分析研究,需要作出方案比較和科學合理的審美決策,是建筑具體設計和施工的首要環節,兩者都與城市特色休戚相關,不能脫節,只有兩者相互結合、交流、配合和促進,才能為塑造城市特色作出積極有益的貢獻。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城市規劃與建筑創作是不夠契合的。規劃部門往往從行政職能的角度來審視建筑創作,不能從理論上、技術上、藝術創意上來闡明“規劃條件”的要求,受長官意志和個人好惡的支配,要么卡建筑創作構思,要么放任自流,建筑創作如何出成果就要碰運氣了。從建筑創作來看,在領導意見和開發商利益的約束下,建筑師的創作思路和想象力放不開,往往是“權”和“錢”占上風,領導和開發商要什么就給什么,缺乏文化創意,對于規劃部門或硬卡或放任的做法都無動于衷、得過且過,使建筑創作跟風、追風和“刮風”,難免會出現雷同的建筑。這就希望今后的規劃控制與建筑創作能夠有效結合起來,加強交流,主動配合,弘揚傳統,支持創新,在城市規劃與建筑創作中,既要融入現代元素,又要保護和發展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使建筑在我國城市文化發展中增光添彩,締造出“中而新”的建筑風采,使城市各具特色。

(三)要剎住大拆大建的城區改造之風

城市里尤其是舊城區留有大量老舊建筑和歷史文化遺產,它們是會說話的歷史文化見證,是記錄社會發展進程以及寄托鄉愁的載體,是城市文化發展的寶貴財富,不能認為舊的就是落后的、破敗的、阻礙社會發展前進的障礙物和現代化的絆腳石,不能認為城市現代化就是要大拆大建,進行徹底改造。歷史本身就是“過去時”,就是舊的。對于城市文化發展,建新是必要的、應該的,保留舊的傳統建筑也是必要的、應該的,新舊并存才有城市文化的來龍去脈和空間時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城市文化。可是,在當前城市發展建設中,不少地方以大拆大建促發展,開發商看到了舊城區和“城中村”拆舊建新的商機,于是不問青紅皂白、大拆大建的改造之風上演了,造成不應有的城市文化損失和破壞,引起了專家和群眾的質疑和不滿,應當引以為戒。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這就要求我們今后不能再用大拆大建的方式來改造城市了,要慎重考慮舊城區、舊街道、舊建筑尤其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問題,不能讓城市里已有的反映城市特色的建筑在大拆大建的推土機下一古腦兒被鏟除掉,留下永久的遺憾。

(四)要強調建筑與自然山水環境的融合

自然山水環境是城市的本色和先決條件,是構成城市特色的基礎和城市文化發展的搖籃。建筑是誕生在自然山水環境之中的人為作品,應對自然山水環境產生錦上添花的作用,與自然山水環境共生共榮,使其特色更加鮮亮,而不應該用密密麻麻的建筑將自然山水環境掩蓋、封閉起來,導致不顯山、不露水和缺少綠色環境。要知道,盡管建筑千般好,精工難比自然美。如果以削山填水、挖土砍樹來大量興建雷同的建筑,恐怕就會事與愿違,把城市原有的特色也毀了。試想建國后新生的新會城,以“一城綠葵半城湖,四時繁花春色媚”的花園城市風光而獨具特色,還有十畝榕樹林形成的“小鳥天堂”堪稱奇觀異景,如果新會城全被大同小異的樓房所占據,其玉蘭街、龍眼街、芒果街和紫荊街等形成的“綠色隧道”也就消失了,鳥兒都飛走了,還能突出區別于其他城市風光的新會特色嗎?不言自明。人們之所以反對在杭州的西湖邊上建起高層建筑群,皆因它會破壞“有山山不高,有水水不大”的西湖的獨有特色和優美風光,如果西湖風景失色,杭州還能有“天堂”的美譽嗎?因此,建筑的設計和建造一定要與該城市的自然山水環境相結合,二者相得益彰,要在保護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為自然山水環境增光添彩,否則就會產生“化神奇為平庸”的效果而成為建筑設計的敗筆。

(五)要開展對建筑的評論和評優活動

在城市文化發展的舞臺上,建筑擔當著主演角色,關系著城市特色的保護、傳承、弘揚、創新和發展,必須給予其足夠的重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中興建了大量的新建筑,它們遍布于市區,對城市特色產生了不同程度、或好或壞的影響,但在社會輿論方面,對此缺少認真的總結和公開的評論,更缺乏批評,缺乏建筑對城市特色產生效果的評判,也就難以促進建筑設計和建造水平的提高。2013年11月“,中國當代建筑設計發展戰略”論壇在南京召開,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由中國工程院主辦的、以中國當代建筑為主題的評論會議,針對我國城市文化發展歷程中產生的奇怪建筑給予抨擊,建筑界開始集體反思,對端正今后我國城市建筑文化發展的思想、理論、方法和創作方向具有重要意義。會議指出,改革開放30多年間,竣工的建筑為現在建筑存量的70%以上,其經驗教訓值得研判,并強調今后城市建設不能“千城一面、萬樓一貌”,一定要反映出自己的城市特色。我們不光要開展建筑評論,還應開展建筑評優活動,樹立優秀建筑榜樣十分重要,會對建筑設計產生很好的引導作用。北京已經有過3次評選“十大建筑”的經驗,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今后應當繼續評選下去,其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

作者:任致遠單位:中國城市規劃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