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微文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09 03:30:57
導語:網絡微文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正視網絡微文化的崛起
1.網絡微文化的含義。
網絡“微文化”是指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以“微”為基本特征的反映人們虛擬網絡生活的思想、道德、文學、藝術、教育和科學等方面內容的精神現象。網絡技術的飛躍發展是網絡微文化產生和發展的技術基礎,契合了現代人快節奏、多元復雜的生活變化,短小精悍的微文化能讓人們利用短暫的時間獲得所需,同時利用微文化進行自我表達、相互交流,滿足了人們日益增強的主體意識。
2.網絡微文化的特征。
首先,主體傾向草根化。技術的低門檻和現代人的傾訴欲望直接促使大量的網絡草根加入了“微”行列,只需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微博空間,記錄下生活中的點滴,抒發人生感悟,與別人分享所見所得。話語權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社會精英,在網絡空間中呈現出多元發散的格局。其次,表現形式微式化。“微”是微文化最基本的特征,表現形式要求簡潔、精準、短小、快捷。幾秒的微信語音傳達,幾分鐘的微視頻,十幾分鐘的微電影,幾十字的微博,幾百字的微文學……,這種碎片化的表現形式可以在短時間內滿足用戶最多的信息需求。在各種“碎片”式的閑暇時間里,隨手打開電腦或手機,都可以參與網絡進行信息的交互。再次,內容彰顯個性化。在網絡的虛擬實踐中,網民作為獨立的個體,擁有與別人平等的話語權,在這種環境下,個人更加看重自己的主體地位,利用微媒體進行自我表達,展現自己的生活狀態,表達的內容更加彰顯網絡主體的個性化特點。最后,功能兼具多樣化。在“微”世界中,可以搜索查找輕松獲取信息,可以針砭時弊、暢談心得進行自我表達,可以即時通信建立虛擬的人際關系,可以引來眾人關注,引發輿論狂潮。利用微平臺,政府可以實現政務公開,企業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公民可以參與國家治理,凡此種種表明網絡微文化存在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二、直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網絡微文化發展的難點
網絡微文化主體的網絡行為是由一定的價值觀制約和導向的,但微文化空間是一個異常復雜的生存場域,這就決定了它在造成“多元價值存在”的過程中必須將具有核心地位的價值觀突出出來,以此抵抗來自海量的復雜性的和無序化的網絡微文化體的影響,從而導引網絡社會的發展方向。目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統領網絡微文化的發展,在多元價值存在中處于核心地位,還存在許多難點。
第一,多元價值觀存在沖擊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經濟社會發展也到了關鍵攻堅期,整個社會面臨著道德重建和價值重構的任務,在微文化發展中多元價值觀存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的可以為其整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一致甚至是對立的價值觀沖擊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甚至可能取代其統領、主導地位,弱化其實質影響力。
第二,市場經濟發展中興起的消極價值觀腐蝕性大。
市場經濟發展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等消極的價值觀在網絡場中悄然盛行,被大肆渲染,沖擊著網絡倫理道德的底線,不斷擴大著網絡傳播的可承受程度,不僅對整個網絡文化環境具有某種程度的破壞作用,亦嚴重沖擊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這種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沖突,腐蝕和瓦解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秩序中的主導地位,容易將游離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外各種異質集合起來,提供與正統相異的價值標準和理論依據,使受影響者的越軌行為合理化、常規化。這種腐蝕性極強的價值觀危害著網絡微文化的健康發展。
第三,傳統社會遺留的剝削階級腐朽價值觀影響深遠。
雖然封建統治早已結束,但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在現今的社會生活中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官本位主義、神權思想、狹隘民族主義等封建剝削階級腐朽價值觀念在網絡微文化中依然有其存在的土壤。官本位、特權思想、封建宗法觀念潛移默化地誘導人們去追逐名利,甚至為了升官發財不惜濫用權力,以權謀私,危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近些年以神權思想為代表的封建唯心主義思想在網絡微文化中傳播,“全能神”“華藏宗門”等邪教者利用微信、微博、QQ空間等以各種名目發帖、留言、撰寫文章,進行非法宣傳活動,收羅信徒,聚斂錢財,破壞社會穩定。而一些狹隘的民族主義者更是利用網絡傳播宗教極端思想,境內外“三股勢力”利用互聯網、手機等新型媒體大肆制造、散播謠言,制造民族矛盾,挑起民族仇恨,宗教極端勢力利用音視頻灌輸宗教極端思想,傳播暴恐技能和爆炸物制作方法,策劃恐怖襲擊。例如,2013年12月以來,犯罪嫌疑人艾孜提艾力·吾舒爾在互聯網QQ群、手機微信群帶有煽動性宗教極端思想內容信息,古努爾·馬木拉洪利用互聯網傳播暴恐極端音視頻被依法批捕。這些都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的。
第四,西方資本主義色彩濃重的價值觀迷惑性強。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西方的文化及其價值觀逐漸涌入我國,在中西文化交流、融會的過程中,普世價值觀、新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等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價值觀念借助網絡微文化散播開來,具有很強的迷惑性。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借助強勢的話語霸權,把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人權”說成是代表整個人類社會普遍利益的“普世價值”,這種普世價值觀念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中支持者甚多,認為中國只有以“普世價值”為核心價值觀,中國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前途。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更是打著“普世價值”的幌子,行于國于民不利之事。針對這種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錯誤的“普世價值”,馬克思、恩格斯曾諷刺批判地指出:“我們的劇中人的面貌已經起了某些變化。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3]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兩種相異的制度,存在著對立和斗爭,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必然既對抗又借鑒,而且對抗和斗爭是主要方面,一些西方國家鼓吹和推廣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企圖以此來代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文化中的主導作用,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警惕的。網絡已經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國界線,是國家的一種“新邊疆”。[4]第二,網絡群氓化考驗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方式。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匿名、開放、平等、自由、包容的網絡環境,在網絡的虛擬實踐中中國大眾擁有話語權,公共生活參與熱情得到極大釋放,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在反腐、打拐、救助、慈善等領域輻射出巨大的正能量。但同時這種參與性的效果也存在負面影響,根據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年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網民青少年群體占57.3%,高中及以下學歷者占79.3%,收入3000元以下者占67.8%,中國網民向低齡、低學歷、低收入人群擴散。在微文化領域中“三低”情形更為明顯,網民的這些特征意味著網絡虛擬世界中的公共生活參與可能帶有先天不足的特性,比如“盲目跟從”“非理性”“暴力傾向”等,加上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積累和理性素養教育的缺失,使得網民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群氓化態勢,盲目仇富、仇官、謾罵、“拍磚”、“人肉搜索”,例如一些“出軌門”,引爆輿論,迅速匯攏網民注意力從而形成龐大的、臨時性的集合體,群體輿論呈現出一邊倒的信息傳播態勢,大眾的威勢話語力量在這些事件中展露無遺。一些網民甚至將虛擬空間的話語暴力延伸為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暴力,對“小三”圍追堵截。在諸如暴力拆遷、司法腐敗、輿論監督、公益慈善等公共事件中,由于微文化的淺閱讀、碎片化,使得大眾在大多數公共事件中,往往急于跟隨意見領袖,對于“異類”則給予無情的謾罵與侮辱。正是由于存在網絡群氓化,所以在網絡傳播過程中,一些事件由于某些大V別有用心的歪評,水軍的加入和跟風網民的灌水跟帖,最后網上傳播的卻是負能量。網絡群氓化考驗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正確引領網民理性上網,疏導爆發式網絡情緒,使微文化在正生態下健康發展。第三,民主的濫用消解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功能。隨著人們權利主體意識的覺醒,民主意識從政治領域延伸到網絡領域,然而網絡的高度匿名化、自由化助長了大眾的情緒性民主,從而有可能使多數人的民主演變成多數人的暴政。社會強勢力量容易利用欺騙、暗箱操作、發動大批網絡水軍等手段制造虛假的網絡民意,以維護并鞏固少數人的利益。網絡民主商業性的主導形式也容易造成網絡民主的濫用。網絡炒作現象是一種濫用民主的典型代表,它通過一種混合了廣告、新聞、公關等元素的曖昧文化形式,基于廣泛動員的大眾參與,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制造了一種虛假的文化民主現象。[5]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應用進行思想操控,不斷突破現實社會倫理、道德等價值規范底線。如郭美美等人通過炒作成為名人。這種建立在造假、欺騙基礎之上的炒作損害了公民社會信任的基石,容易引發公眾對網絡信息的信任危機。這些炒作會導致一些嚴重的社會負面效應,如不同群體、階層之間的對立與敵意加大,網絡民粹主義情緒蔓延,社會共同體認同意識的日益淡漠等等,這些都在消解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功能。網絡惡搞是民主濫用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網絡惡搞是文化民主化的一個結果,惡搞圖片、惡搞視頻映射了中國社會轉型期諸如醫療、教育、就業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在一定意義上有利于提升底層的話語權和公民的民主參與意識。但在網絡惡搞的文本體系中,處處充斥著底層對主導文化意識形態的一種抗拒性的態度和立場,甚至惡搞蘊含著人類精神靈魂的民族英雄、宗教人物、文化經典等,缺乏正面的價值和理想的支撐,無助于公民誠實、理性、真、善、美的養成。在民主濫用的網絡微文化生態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念遭遇碰觸和質疑,面臨著急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提供動力支撐來代替網絡上的炒作、惡搞、謠言誘發的“仇恨、對立、敵意、自私、暴力”等負面情感。
三、把握網絡微文化生態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領導權的原則
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網絡微文化發展的難點,需要從以下方面把握網絡微文化生態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領導權。
1.堅持價值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統一,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合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作為主導型價值觀,必須不斷地改變并統攝著非主導型價值觀,采取有效和適度的方式進行控制,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的非主導型價值觀采取肯定態度,使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有機契合,對于錯誤的價值觀,要加以有效和合理的控制,防止其侵蝕和取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地位,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性和多元價值共存,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日益豐富,對微文化的各種力量和資源的兼容性更高,整合力更強。
2.堅持頂層設計與底層創新相統一,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力。
網絡微文化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面向各領域和人群的。要從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力的頂層設計入手,明確做好網絡微文化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形成責任明確、層次清晰、內容全面、措施有力、進展有序的培育踐行體系。同時加強底層創新,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方式方法,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利用各種途徑和手段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網絡微文化的各領域。
3.堅持法律治理與道德教化相統一,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范力。
任何社會要使主流價值觀念得到廣泛認同,并保持穩定性、連續性,必須從運用法律治理和道德教化雙重手段規范網絡行為人的權利和義務。目前我國有關網絡的法律法規、道德規范滯后于網絡技術的發展。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貫徹到網絡立法和網絡道德規范確定中去。通過法律和道德方面的雙管齊下,共同約束網絡行為,使網民的個體自由與網絡社會秩序在良好的網絡生態下協調發展。
4.堅持主題教育與網絡互動相統一,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力。
通過建立專題網站等方式,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建設,加強理論問題的研究,在形式上豐富傳播模式,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力。同時開展網絡互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網絡生活的各領域各層面,利用網絡傳播的活力,開展傳播互動活動,例如政府利用微博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黨務政務的公開,利用微視頻、微圖片等宣傳政策法規,利用微信與網民在線交流等。總之,運用多種方式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力,因勢利導,網絡微文化就能健康發展,從而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的提高。
作者:馮小燕包有或單位: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文化工業文化發展論文
- 下一篇:婦聯主席個人先進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