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務城市文化發展研究
時間:2022-05-07 10:43:05
導語:高校服務城市文化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沈陽城市文化發展概況
(一)沈陽城市文化的發展歷史。沈陽城市文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時沈陽已是燕國的重鎮,肅慎、東胡族活躍于沈陽地區,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把中國分為36個郡,沈陽在當時被稱為遼東郡,到了西漢時期,沈陽的城市輪廓初步展現,被稱作“侯城”,接著進入大唐時期,沈陽又改為“沈州”,逐漸修筑土城和不斷發展生產,即使金太祖攻占于此,也一直沿用“沈洲”的名字,直至1296年元代的后期,才改沈州為“沈陽路”,屬于遼陽行省管轄范圍。因為沈陽地處沈水(渾河)的北面,按照中國傳統的方位理論“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所以最終將沈洲改為“沈陽”,從此,沈陽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當然,這段時間沈陽的名字也有一些小的變化插曲。據史料記載,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自己的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同時大修土木,并開始修建皇宮,這就是現代我們所看到的“沈陽故宮”,可是在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不知何故,也許是為了自己的權勢得到鞏固和發展壯大,又將沈陽改為“盛京”,到了1644年,由于清朝把首都遷到了北京,沈陽只有作為北京的陪都了,又因為清朝崇尚“奉天承運”的理念,就在沈陽設了奉天府,所以又把沈陽改為“奉天”,辛亥革命的1911年奉系軍閥統治沈陽,并把沈陽作為自己的首府。沈陽首次稱為“沈陽市”的時間是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后,將“奉天市”改為“沈陽市”,沈陽的名字已有702年的歷史了。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大,沈陽的城市文化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和變化。(二)沈陽城市歷史文化的代表之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是指人類在漫長發展過程中,為適應各種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所創造出的各種生產方式或生活方式以及衍生出來的精神信仰”。伴隨著沈陽世界級文化的申遺成功,沈陽的世界級文化遺產也在各種生產和生活方式中發生著變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信仰、生產和生活。城市文化的變化,也帶來了的城市文化的大發展,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沈陽是除了北京之外的全國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也是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除北京之外最多的城市,由此可見一斑。目前,沈陽的歷史文化遺產共有三處世界級文化保護單位。一是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筑群之一。二是沈陽北陵(又稱“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后的陵墓,是現代園林藝術與清朝皇陵建筑風格的完美結合。北陵以其古老的歷史、神秘的皇陵、壯觀的園林景觀成為鑲嵌在沈陽城市中的也是現代人們不可多得的旅游勝地。三是東陵(又稱“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經過順治、康熙、乾隆的多次修繕,最終形成了十分完整的陵墓建筑群,東陵的建筑結構嚴謹、雕刻也十分精細,是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中國古老建筑藝術傳統的典范之作。這三大沈陽歷史文化園林與建筑無不說明沈陽悠久的博大精深的城市文化,更體現了沈陽的文化底蘊和沈陽城市建設發展的厚實基礎和深刻內涵。
(一)沈陽城市高校服務城市文化現狀。沈陽既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也有“東方魯爾”“共和國第一長子”的美譽。沈陽城市文化的發展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歷史流傳下來的民間藝術、民間美術。民間美術主要有:一是繪畫類:含建筑繪畫、燈籠畫、版畫、壁畫、扇面畫、年華等;二是雕塑類:我們經常看到的玉雕、石雕、金屬雕、磚刻、木雕、琉璃建筑飾件等;三是剪紙類:窗花、禮花、刺繡、刺繡花樣、掛箋等;四是刺繡染織類:印花布、蠟染、刺繡、土布、織錦、挑花、補花等;五是木偶、面具、戲具類:皮影、花會造型等;六是玩具類:泥玩具、陶瓷玩具、竹制玩具、布玩具、紙玩具、鐵制玩具、蠟玩具等;七是編織類:紙編、竹編、柳條編、秫秸編、麥稈編、棕編、草編;八是兒童玩具等,這是張道一教授對民間美術的科學分類“以上八種不能概括,而很有藝術特色者”。沈陽隨處可見以上八種民間美術的影子。沈陽既是中國東北重工業城市,又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工業重鎮,不僅如此,沈陽也是全國高校較多的城市之一,其高校數量多達48所,這都是沈陽作為古老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城市的最顯著特征。作為擁有眾多高校的城市,如何發揮高校的特有功能、發揮高校優勢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地方發展建設、服務地方城市文化是擺在現代高等學校面前的迫切任務,也是地方高校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這是因為高校承擔著為國家培養藝術人才,最終服務民族文化、服務地方經濟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地方高校不斷繼承和不斷完善民族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認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道理,陶思炎,在《論民間美術的當代作用》中說:“認定民間美術的非物質文化性質,對增強保護意識,及其在當代生活中加以應用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當代生活不僅需要藝術成果的裝點,也需要藝術活動的體驗和藝術精神的熏陶。當代人的文化藝術需求正要求我們對藝術的規律與功用,包括對民間美術的規律與功用,進行深入的思考”,由此可見一斑。沈陽高校服務沈陽城市文化的現狀如何呢?一方面,從總體上看,沈陽高校一直都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和執行國家的總體戰略目標,發揮高校的知識優勢、文化優勢、人才優勢,為服務城市文化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另一方面,從目前狀況看,無論是文史類高校、理工類高校還是綜合類高校,都在某種程度上仍未發揮出各自的功能,至少還沒有完全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如文史類、理工類高校在城市文化建設總體思路上、方式方法上還沒有提供有效的理論上的可行性方案或參考意見和建議。有的只是宏觀上的獻言,理論上的獻策,尚欠切實可行的操作性,一句話,沒能做到精準。再看藝術類高校,這類院校具有文化藝術實踐的基礎,具有傳承和發展歷史文化藝術的得天獨厚的條件,而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只是被動的停留在完成一些類似策劃和指導策劃與培養一些文化藝術方面的人才層面上,對于城市文化,特別是沈陽城市文化的發展和建設方面的總體規劃,具體實施方面還不夠具體、不夠全面、不夠細致,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城市文化的發展和建設。沈陽高校理應在城市文化發展中起到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應該把高校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二)沈陽高校服務城市文化的對策。馬爾科姆•巴納德在《藝術、設計與視覺文化》一書中說:“確保那些老的標準完完全全被下一代接受和繼承”。1.大學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傳道受業解惑,還有傳承歷史文化的使命,還要肩負起服務地方經濟、地方文化發展的重任。城市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設參與程度。2.作為地方高校,在建設好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必須為沈陽城市文化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在地方政府的宏觀把控下,發揮自身優勢,為沈陽的整體文化建設、整體文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這一點,遼寧傳媒學院首先起到了表率作用。遼寧傳媒學院具有多年的辦學經驗,利用自己的民辦學院的“靈活、自主”辦學優勢,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專業優勢,以沈陽地鐵“全包車”的形式,精心打造了和展示了沈北新區生態美景為主題的“沈北專列”。每三個月進行一次全新換裝。每期近千平米的精美設計裝飾給地鐵乘客們帶來了全新的震撼、全新的視覺文化大餐。我們知道,高校的主要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作為坐落在沈陽的東北地區唯一一所傳媒藝術類高校,遼寧傳媒學院更是立足自身的學科優勢和特色,以應用型為辦學方向,為社會培育了大量的專業人才。2017年6月29日,遼寧傳媒學院環境設計系志愿者受沈北新區宣傳部的邀請,在沈北新區孟家臺社區開展系列主題墻繪活動。此次社區的墻繪工作以“幸福沈陽,共同締造”為主題,在沈北新區孟家臺社區的院墻上進行手繪。通過墻繪的方式,使單調的社區街道變得多姿多彩,簡單的墻繪,不凡的內涵,日積月累,將社區文化潛移默化的深入人心。2017年5月9日,遼寧傳媒學院藝術設計系的青年志愿者應鑫欣社區之邀來到雨潤•中央宮,與社區居民一起參加了“沈北新區第五屆文化節道義街道賽”。這次群眾文化節緊密圍繞“幸福沈陽共同締造”活動部署,不僅將精彩的節目呈現給社區居民,還增進了高校與社區之間的文化交流,這也為地方高校服務沈陽城市文化建設提供了全新的模式。由此可見,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繁榮與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兩者是互為條件和動力存在的。城市領導重視城市文化的發展,抓住了城市經濟繁榮的根本,把握好大學在城市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真正提升經濟價值品位,擴大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力,拉動沈陽城市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3.沈陽高校大多處在沈陽周邊,主要集中在渾南和沈北,在大力開展和服務沈陽城內的文化建設的同時,更要服務于沈陽城市周邊文化的發展建設。無論市區還是郊區都是沈陽城市文化的傳播區域,以城市帶動郊區、帶動鄉村,以文化發展的根本拉動經濟的大繁榮。作為地方高校,無論在理念的更新上、具體的踐行上都要在弘揚傳統歷史文化基礎上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永遠做服務沈陽城市文化發展的排頭兵,領跑者。列寧在談到閱讀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長篇小說《怎么辦?》的體會時說:“這才是真正的文學,這種文學能教導人,引導人,鼓舞人。我在一個夏天里把《怎么辦?》讀了五遍,每一次都在這個作品里發現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文學和藝術一樣,都是陶冶、教育和鼓舞人們奮發向上的強大精神武器,一個城市不僅要有城市文化,還要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隊伍,這個隊伍就是承載和發揚光大的城市高校。城市文化、城市經濟、城市發展是永遠離不開這個隊伍的。
總之,具體踐行,主要表現在:沈陽城市的廣場文化建設、街道文化建設、社區文化建設、乃至餐飲、娛樂、環境等方面,都是沈陽高校涉足的領域,在沈陽城市文化發展和建設方面,在服務城市文化發展建設方面,沈陽地方高校可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因此,沈陽地方高校要不斷創新和踐行城市文化發展的新模式、新方法,為服務城市文化發展建設、繁榮城市經濟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王忠恒 單位:遼寧傳媒學院
- 上一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轉思考
- 下一篇:大學音樂民族文化傳承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