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舞獅文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01 04:08:09
導語:云浮舞獅文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實地考查調研法得出:云浮一直有著文化悠久的歷史傳統、在鄉村流傳著多種多樣的民俗體育活動,如禾樓舞、春牛舞、雙龍舞、貔貅舞、獅舞等,但在經濟發展迅速和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近年各種民俗體育文化遺產保護出現減弱、傳承意識呈現下降趨勢、或沒有傳承感等;從發展傳承的角度來看,云浮地區舞獅文化的傳承人出現斷代、斷層的現象、青年一代對各種文化的認同感不斷減弱、經費來源嚴重不足和社會經濟發展轉型下的困惑,許多民間體育文化逐漸消失等現象。據上述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與對策:第一,云浮地區間應加強舞獅文化運動的宣傳,喜慶節日多開展舞獅文化活動節;第二,區縣之間應借助當地學校的力量,加強舞獅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第三,在民間多挖掘舞獅文化運動的起源地及資源,保護舞獅文化藝人的傳承等。因而,加大舞獅文化的宣傳、擴大舞獅文化的影響力及傳承人的保護,繼續尋找新生代舞獅文化的傳承人,有著積極深遠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舞獅文化;傳承;研究
1舞獅文化的概述
1.1問題的提出。傳承人在繼承民俗體育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現代化科技的飛速發展,一些民間體育因為沒有合適的傳承人,正在慢慢地消失。然而,大多數民俗體育行為屬于民俗范疇,繼承是老一代以“言身教”形式傳承給下一代為主要方式,如父傳子繼承、師徒繼承等。現在的大部分年輕人接受了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們回到家鄉后,把這些新文化帶了回來,當地民俗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影響、干涉和威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我們以前常玩的民間體育游戲,現在農村地區的孩子也不再玩了,而是沉迷于電視、網絡游戲了。舞獅文化,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喜慶,民間地方都以舞獅來助興。[1]隨著傳統文化娛樂的逢勃發展,舞獅做為一種民間體育深受人們的喜愛,已經作為一種古老的歷史文化滲透到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1.2國內外研究現狀。傳統舞獅在中國流傳了2000多年,但是,“獅”卻不是中華之物,它最早是作為貢品從西域引進的。從印度到波斯,獅子被涂上濃重的神化色,享譽僧俗兩界,成為神力和王權的象征。[2]在我國舞獅表演走進民間,其演出空間更加廣闊,演出形式更加多樣化。在廣場上,舞獅作為百戲表演的開場式,制造出熱鬧活潑的氣氛。[3]河南省第一屆民俗運動會于1934年2月28日在河南省體育場舉行。這屆運動會上,共有旱船、龍燈、獅子、放風箏等20余個民間武會赴會表演和競賽。在大會組織的評議后,一致認為舞獅這類傳統體育項目,具有鍛煉及藝術價值,應該加以提倡、推廣。[2]后來舞獅作為特邀表演參加了1978年的第一屆農運會,并在第四屆農運會上,舞獅成為了正式參賽項目。至1995年12月,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成立了中國舞龍舞獅運動總會,并加入到國際龍獅運動總會。上述表明舞獅運動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到了當時政府的支持與重視,這對舞獅運動的普及和推廣,起了較大作用。現在每年均有全國舞獅錦標賽及各類南北獅王爭霸賽、全國龍獅邀請賽、精英賽等不同賽事,并成為全國農運會、全國城運會和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的正式比賽項目。舞獅是云浮群眾體育的傳統項目,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逢年過節,各地選出獅隊到云城會演或舉行獅子擂臺賽;抗戰前楊柳醒獅隊曾在悅城龍母廟表演“三人梯隊取利市”,贏得眾多香客圍觀、喝彩。解放后,一些行政村也組織了業余獅隊,其中石巷、灣邊的技藝較高;1999年9月,楊柳鎮政府在各村獅隊抽調精英,組成楊柳醒獅隊赴云城區首屆表演,并獲得表演獎。目前,云浮鄉村開展民俗體育活動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它既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又能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還能繼承和發展邊遠地區的民俗體育和民俗文化。但,在現代城市文化的侵蝕和吸引下,他們對民俗體育學習的興趣已經很淡漠了。不但只有小孩,而且大多數人都對這些老藝術家都不再感到興趣,這使得民俗體育文化傳承后繼乏人、主傳承的老齡化趨勢。因此,加強舞獅文化作用、影響及傳承的大力宣傳,加大力度尋找新生代舞獅文化的傳承人,有著積極深遠的重大意義。
2云浮舞獅文化發展現狀
2.1當地年青人的傳承意識淡化。從文化角度看,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很多方面已經和正在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擠壓,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的娛樂方式也隨之增多,很多村民不再愿意從事枯燥又沒前途的民族傳統體育,漸漸當地年青人對傳統文化已失去興趣,因而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與傳承意識談化[4],這給云浮的舞獅文化發展帶來空前的危機。特別人們面對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新文化應接不暇,將一些傳統的文化拋之于腦后,尤其是一些具有原生態的民俗體育文化,如具有當地特色的禾樓舞、春牛舞、雙龍舞、飄色、龍舟、舞火籃、禾谷醮、搶花炮、貔貅舞、獅舞等。2.2區域經濟落后制約云浮舞獅文化運動的發展。云浮是粵西地區,其經濟相對落后。這直接影響著舞獅文化運動的發展因素之一,它既抑制云浮對體育文化經費投入,場地建設,也使普遍群眾都缺少文化傳承發揚的意識。如走訪過的云安白眉派舞獅,了解到白眉派舞獅拳術包括“三形、四標、五向、五行、六合、六勁、八式”等要訣。“三形”為身、手、步形態。即:圓、扁、薄。“四標”為內勁,又叫“四運”或“四象”,即:吞、吐、浮、沉等。即鞭、割、挽、撞、彈、索、盤、沖。這種技術含量較高的舞獅文化,也是靠日常生活中的喜慶表演來維持其生存和發展,地方政府未給予經費投入和大力宣傳。2.3職業類學校教育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云浮職業類學校中沒有開展傳統體育文化教學活動,因大部分學校都認為若開設舞獅文化運動會對學生有一定的冒險、壓力,還有舞獅器材相對于其它器材而言價格昂貴,一般的舞獅器械在幾千元一對或更高,這也限制了其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因此,都采取保守教學方針,因而,年輕一代對舞獅文化運動沒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從而使年輕一代缺乏傳承傳統舞獅文化意識。另附調查表:在實地調查了280名學生對舞獅開展前景,其中185人希望舞獅能在職業類學校開展占總人數的68%,82人無所謂占總人數的29%,僅有13人認為舞獅還不適合在職業類學校開展占總人數的5%。認為適合的原因大多是舞獅運動極具觀賞性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價值,認為不適合的同學是認為職業類學校的財力、人力還不到位,暫時沒有能力開展。2.4地方傳承人瀕危,后繼乏人。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大都是依靠口傳、身傳和心傳來傳承,舞獅運動沒有幾年的基本功是無法完成的。據統計,在已公布的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平均年齡64歲,最大年齡100歲,最小年齡28歲,45歲以下的傳承人不到10%,近1/3的傳承人是70歲以上的老人[5]可以看出,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人年齡都較大,而且后繼乏人問題非常突出。通過走訪云浮部分舞獅表演培訓機構,了解到尋找新生代年輕力壯的人學舞獅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要學會得花時間,還得吃苦。大部分的年輕人為了養家糊口,常年在外地打工,根本沒有這個空閑來學舞獅。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沒有我們年輕時候能吃苦,他們有空不是上網打游戲就是打牌、搓麻將去了。2.5社會轉型是舞獅文化傳承與發展陷困入境的根本原因。當代中國社會進人了一個全面轉型時期。新舊因素并存、傳統與現代交織、東方與西方匯流,給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帶來了較多的困擾。我市農村舞獅文化正是在這種困境中逐漸迷失了方向,還有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經濟相對滯后。另,西方體育的規則規范,競技性突出等優勢也吸引了人們參與積極性。舞獅文化運動不僅具有強身健體,審美娛樂等功能,而且具有文化教育,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功能。舞獅文化運動還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因而能促進舞獅運動在云浮的發展,宣傳繼承傳統舞獅文化,并促進商業舞獅文化的昌盛,創造更多的經濟財富,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3對策
3.1各地方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政府文化部門可通過舉辦相關論壇,邀請相關藝術家把舞獅文化進行提煉、升華,形成當地特色的舞獅文化表演。另,各級地方政府必須站在新農村建設和保護舞獅文化的高度來認識,舞獅文化傳承工作,通過現有的農村社區基層組織,來做好繼承推廣工作,適當開展相關體育活動,讓舞獅文化深入群眾心中。3.2區縣間應加強舞獅文化運動的宣傳,多開展舞獅文化活動節。舞獅文化(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具有突出的觀賞性、表演性和娛樂性,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當前,日益發展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受到各種新興媒體、產品制造等行業的不斷重視。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多樣化、多種形式的運營與贊助,其創造出的經濟價值不容忽視,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發展趨勢良,未來將擁有無比廣闊的發展潛力和前景。如社團活動(與其他地方合作、交流、定期表演等)。3.3借助當地學校的教育力量培養舞獅傳承人才實地調查了當地職業類學生對舞獅歡迎程度。喜歡舞獅運動的原因,大多因為舞獅運動的表演價值和娛樂價值,不喜歡的原因基本是對舞獅的不了解。舞獅運動是中華民族威武、勇敢、剛強的象征,舞獅所有的健身價值和教育價值既可以起到對學生身心得鍛煉,又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珍惜和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理念。我們應讓學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舞獅文化、了解傳統民族文化,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后,使學生全面系統地領會中華民族精神,并指導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云浮優秀文化傳承——舞獅文化應可融合到當地的職業類的技術學校專業開設舞獅文化選修課、社團活動等,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參與其中,使舞獅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3.4挖掘各鄉鎮舞獅文化運動的起源、資源,保護舞獅文化藝人的傳承。由于各地政府重視地區經濟的發展成效,忽視當地文化的建設和傳承,人們缺少對民俗體育的傳承和保護意識,使民俗體育沒有得到高效的保護。為此,提升我國民俗體育發展的程度,更好地繼承民俗體育是當前人們一項主要的工作。政府應該加強公眾對舞獅文化運動認知,重視對舞獅文化運動的繼承和保護,使舞獅文化運動得到健康的發展。[6]
參考文獻:
[1]崔邯鷹.對中國舞龍舞獅文化藝術的理解[J].文化藝術,2009(03).
[2]丁保玉,解乒乒.舞獅文化解讀[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5).
[3]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52-58.
[4]蘇雄.粵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3(29).
[5]佟玉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與制度建設[J].文化學刊,2011(1):128-133.
[6]賈新建.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5).
作者:陳雪梅 郭振新 陳金嬋 單位:羅定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公共文化綜合檔案館發展策略研究
- 下一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挑戰與路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