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挑戰與路徑選擇

時間:2022-08-01 04:21:10

導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挑戰與路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挑戰與路徑選擇

摘要:在新時代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及實踐意義。然而,在當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存在對其重視程度不足、外來文化沖擊以及本土腐朽文化的負面影響等挑戰。因此,我們必須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力度、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營造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環境,走適合我國國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道路。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挑戰;路徑選擇

黨的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1]4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在歷史上通過傳教活動及國際貿易等途徑對東亞、東南亞和歐洲等地區產生過深遠影響。但是,當前國際國內的文化發展形勢錯綜復雜,這成為制約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大現實問題。

一、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現實意義

積厚流光的中華文明曾經在歷史上形成數座文化高峰,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化魅力經久不衰,無數的思想家和各種各樣的文化誕生在中華大地上,是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一朵美麗的奇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一)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智慧結晶,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是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和重要基礎。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所表現的以民為本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表現的昂揚斗志,“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所表現的艱苦奮斗精神等,是中華民族能夠鼓足干勁、凝心聚力的重要動力來源。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豐沃土壤。中華民族孕育、傳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華文明是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形式。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文化、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文化、以孫武為代表的兵家文化、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文化、以蘇秦為代表的縱橫家文化等各成體系又相互交融,意涵深厚、燦爛多彩,中國夢正在這片豐沃的土壤上成長為參天大樹,使中華民族昂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2]29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布局,是新時代中國最重要的階段性發展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莊嚴承諾,是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特征深度融合,追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小康社會”的理論淵源,探尋歷代思想家對“小康社會”的理論闡釋,有助于化解“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小康”不是近現代才出現的名詞,其在《詩經》《禮記》《夷堅志》等諸多古代典籍中被記載,古代思想家對“小康”已經有初步的思考和解讀。今天,中國共產黨正是在深刻研判國際國內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營養,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三)有助于促進市場主體良性競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自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深層積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國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深層動力。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大背景下,我國市場主體的良性發展也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首先,“以和為貴”思想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創設了和諧環境。“以和為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如《老子》中有“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3]105的表達,《論語》中有“禮之用,和為貴”[4]8的表達,《孟子》中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76的表達,等等。“以和為貴”的思想為我國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道德環境和文化環境,有助于市場主體系統考量自身的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避免惡性競爭、誠信缺失、非法經營等不和諧現象,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其次,“重義輕利”思想對市場主體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追求利益是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的基本訴求。但是,過度追求利益會對社會風氣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一定范圍內的盛行。“重義輕利”思想能夠幫助市場主體科學設置發展目標,樹立互利共贏、無私奉獻等價值觀。

二、新時代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轉化,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處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然而,由于傳統文化自身的特點以及文化侵略等行為,當前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臨一些挑戰。(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成就斐然。與此同時,中國的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文化軟實力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一部分人心中,特別是在一部分青年人心中沒有被足夠重視有直接關系。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我國的國民教育體系中,特別是在本科階段以后的教育體系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如當前成立國學院或類似機構的高校數量較少,僅有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等少數高校,遠遠不能適應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需求。其次,一些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媒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當前,一些媒體對產品的研發往往以高點擊率、高收視率為出發點,如一些媒體在周末的黃金時間播出花樣繁多的綜藝真人秀,擠占了大量的市場份額,而愿意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研發方向的媒體數量較少,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普及。其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研究急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其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資源。然而當前無論從以傳統文化為研究方向的學者數量來講,還是從傳統文化研究機構數量來講都相對較少,尤其是相較于經濟學者和經濟學研究機構。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中,有關傳統文化的立項數量遠遠不如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們研究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二)外來文化的沖擊。自對外開放被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以來,各種形式的文化在中國大地上交流、交鋒和交融。這其中不乏先進的優秀的文化,但也要警惕如消費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等腐朽、落后的文化對我們的侵襲以及文化霸權主義。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一些腐朽的外來文化借助強大的宣傳工具、龐大的跨國公司等手段強勢登陸我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產生了廣泛影響,并正在向經濟欠發達地區蔓延。國外的電影、音樂、汽車、廣告、食品等商品和服務的影響已經深入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掘效果。現階段,一些青年人談起美國電影、德國汽車、瑞士手表、法國時裝秀、日本漫畫及韓國電視劇時往往很有興致,點點滴滴的細節知之甚多,然而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起過重大作用的董仲舒、張載、朱熹、王陽明等關鍵性人物,《天人三策》《周易讀本》《定性書》《橫渠易說》等經典文獻,以及楚漢戰爭、澶淵之盟、鄭和下西洋、鴉片戰爭關鍵性事件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成為各大電商和商場推出五花八門的促銷活動的重要時間點,而“寒食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往往被人們所忽視。這些現象無疑對我們傳承好、發揚好、轉化好、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極大的負面影響,不利于文化自信的樹立,削弱了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三)本土腐朽文化的負面影響。由于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我國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施了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這一政策為我國經濟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一些沿海地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很多人早已實現小康。然而,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和先富人群中,滋生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攀比之風等腐朽文化,這些腐朽文化甚至出現在本該純潔的校園中。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調查數據,從奢侈品消費者的國際分布來看,2017年,中國消費者為全球范圍內奢侈品貢獻最多,消費金額比重高達全球的35%。這樣的數據,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在70多位的中國來說,值得認真反思。不少“富二代”“官二代”是公眾性人物,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并沒有體現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主旋律的繼承和弘揚,反而頻頻成為腐朽文化的代言人。另外,一部分政府官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在享樂主義中迷失了方向。如2013年,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韓江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韓江受賄總額近600萬元,其中最大一筆200萬元賄款被用來辦理高爾夫會員卡,其中僅給自己辦卡就花了185萬元。個人艱苦奮斗、努力進取,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認準目標、抓住機遇,以合理合法的手段積累財富,我們應當給予尊重和保護,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主要的本質內容之一。

三、新時代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路徑選擇十分重要,我們不能走唯傳統文化是從的故步自封的道路,也不能走不加分辨、全盤接受外來文化的道路,而應該走立足本民族文化、借鑒吸收世界先進文明成果的融合發展道路。(一)加大傳統文化教育力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每一個中華兒女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肩負起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和擔當。對此,有關部門和學校應該明確自身定位,合理制定規劃,形成合力,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第一,有關部門應該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做好頂層設計。首先,有關部門應該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各級各類學校教學內容中所占的比重,結合當前存在的誠信缺失、過度消費、破壞環境、浪費資源、貪污腐敗等現象進行有目的的傳統文化教學,積極開展剪窗花、聽京劇、學武術、觀看歷史博物館等傳統文化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與獨特魅力。其次,有關部門應對當前傳統文化的教育現狀進行廣泛調研,科學合理地在各級各類考試中考查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水平,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第二,學校應當主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接力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至關重要。首先,學校應積極利用黑板報、學校廣播、學校電視臺、校報、微信等工具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將節日、民俗、人物、故事等傳統文化知識融入平時的教學中,避免出現灌輸式教學,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使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歷史傳承、辦學條件和社會資源,開辦武術、中醫、古代服飾、古建筑、對聯、經典文獻鑒賞等學習小組,請在相關學術領域有較大影響力的主流學者進校園,讓學生認識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提升全民族素養、推進中國經濟社會進步的重大意義,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貢獻一份力量。(二)推進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我國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傳統文化產業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發展傳統文化產業不但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而且是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第一,發展傳統文化產業應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經濟屬性是傳統文化產品的主要屬性之一。傳統文化產品的生產主體,在制定企業發展規劃、厘清自身市場定位以及確定生產目標時,應該以市場需要、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及價值規律為基本遵循。只有真正了解消費者的消費需要與市場供需現狀,才能讓優質的傳統文化產品走進千家萬戶,使傳統文化附加值發揮最大效用。第二,發展傳統文化產業需要科學合理的商業化運作。對優質的傳統文化商品進行積極宣傳和推廣等商業化運作,能夠有效擴大其影響力,加深消費者對產品研發背景、功能、價值等方面的了解。如故宮博物院與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對傳統文化精品進行再加工,創作了《清明上河圖3.0》。《清明上河圖3.0》發掘原作品的創作背景、藝術內涵與文化價值,融合數字互動技術、4D動感影像及多種藝術形態,實現消費者與產品的多層次交互沉浸體驗,讓人們在新穎的感受中領略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的繁榮,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這種以傳統文化精品為研發基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命力的重要創新成果,為其他市場主體找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點,研發創新傳統文化產品提供了成功經驗。第三,發展傳統文化產業應注重傳統文化品牌建設。文化市場主體不能滿足于一兩件傳統文化產品在市場上所取得的良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應提高與相關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水平,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閃光點,找準適合自身特質的契合點。注重打造傳統文化產品線,以“系列”“集群”的方式推出優質的傳統文化產品,建立和壯大傳統文化品牌,發揮好市場主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三)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發展環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文化建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應著重從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營造良好的環境。第一,加快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截至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有關傳統文化的專門法律,這與我國現階段的傳統文化發展情況不相適應。在全面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階段,我們不僅需要樹立傳統文化自信和建立道德規約,還需要法律法規為其保駕護航。給開發及利用傳統文化的行為劃定范圍、標明紅線。很多傳統文化資源都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最強有力的保護措施,對毀壞傳統文化資源,特別是對以滿足個人利益為目的毀壞傳統文化資源的行為依法給予嚴懲。第二,完善傳統文化知識產權保障體系。隨著世界各種文明交流的日漸廣泛和深入,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已經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對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已經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當前對傳統文化知識產權的競爭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文化軟實力競爭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我國對傳統文化知識產權的保障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盡快破解傳統文化資源流失及其被濫用的問題。傳統文化的穩定性、傳承性、民族性、地區性、復雜性等特點決定了必須以系統思維對其知識產權進行保護,需要文化和旅游部、司法部、文物局、知識產權局等有關部門協同參與保護工作,建立綜合、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第三,加快推進相關政策措施及規劃的制定。有關部門應該對我國目前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情況進行普查和摸底,把所有的傳統文化資源都納入國家監管和保護體系。只有摸清家底,才能保證政策措施及規劃的科學合理。在管理傳統文化資源時,首先,要加大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宣傳普及力度。對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是開發和利用的前提和條件,在實際工作中,要貫徹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理念,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資源永不褪色,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其次,要根據各地的地情、民情以及傳統文化資源的實際利用情況,嚴格禁止過度開發行為。對開發條件尚不成熟的傳統文化資源,應以保護和培育為工作重點;對開發條件比較成熟的傳統文化資源,應該因地制宜的打造商業運作模式,保持其文化底色不改變。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饒尚寬,譯注.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萬麗華,藍旭,譯注.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作者:張召 單位: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