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職文化的探究與實踐

時間:2022-12-21 03:02:21

導語:當前高職文化的探究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高職文化的探究與實踐

本文作者:金華工作單位:江門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教育中包含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身份決定,高職的校園文化既要注重從傳統中華文化和地域文化中汲取營養,也要與時俱進加強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和校企的深度合作,以培養高職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以及促進高職生科學精神和職業素質的養成。實踐探索過程中,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堅持“技術立校、文化育人、開放辦學、服務僑鄉”的辦學理念,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起來,融中華文化、地域文化、科技文化、企業文化于一體,在工學結合的模式下切實開展富有僑鄉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具體來說,做法有以下四個方面:(一)以中華文化為底蘊打造經典校園文化高職教育是高職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以中華文化為底蘊打造經典校園文化有助于學生心智的開啟、性情的陶冶和健康人格的養成。一直以來,學院都將傳統文化作為開展校園活動的重要內容,每年舉辦校園藝術節系列品牌文化活動。如2012年第二屆書香節活動期間共舉行了八大項活動,既有讀書主題征文大賽,又有經典名言征集活動;既有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比賽,又有江職文化講壇;既有讀書之星和書香宿舍評選活動,又有好書盛宴圖書展活動,不僅弘揚了傳統中華文化,也成為學生施展才華,提升文化修養的重要平臺。(二)以地域文化為契機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地域文化對當地的學生具有天然的親和力,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本土的熱愛,還能提高其環境適應能力,為將來的就業做準備。以地域文化為契機打造的校園文化易于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與其他區域的同類院校區別開來。同時,還能夠推廣和深化本土文化,實現地域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共同發展。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利用江門地處珠三角西翼,被譽為“中國第一僑鄉”,歷史上名人眾多的優勢,注重弘揚傳統中華文化、繼承僑鄉精神,建設富有僑鄉特色的校園文化景觀。1.興建文化名人長廊。學院在弧形教學樓的長廊上,陳列自明代以來江門的文化和科學名人,如教育家陳白沙、思想家梁啟超、革命家陳少白,歷史學家陳垣,藝術家李鐵夫、以及我國當代導彈控制專家梁思禮等32位院士,以僑鄉先輩的事跡激勵學子奮發向上。2.移植僑鄉特色植物入校。蒲葵在江門栽種的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僑鄉風情特色,是僑鄉人民的精神象征。學院將數百株葵樹移植進校,不僅美化了校園環境,還彰顯出僑鄉獨特的人文景觀、文化底蘊和精神風貌,激發了學子對本土文化的熱愛。3.編制校園文化標識系統。學院在校園文化標示系統的編制過程中,融入了鮮明特色的僑鄉元素,學院校旗取自江門市市花———寶巾花的顏色,寓意學院根植五邑沃土,弘揚僑鄉文化,傳承僑鄉精神。校徽圖案采用變形的漢字“業”,揭示出學院處西江之濱、通五湖四海的地緣優勢。(三)以科技文化為載體打造品牌校園文化高職院校以科技文化為載體打造校園文化,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科技文化素養,為現代職業的崗位需求準備,也是深化學校內涵建設打造品牌校園文化的必然選擇。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在提高學生的科技文化素質方面,注重賽育結合,通過開展和參加科技創新比賽來能激發高職學生學好專業、精益求精地鉆研技術的自覺性。近年來,學院在以比賽培養學生科技文化素養方面成績斐然。學院在廣東省高校第十、第十一屆挑戰杯決賽中,總分名列三甲,連續奪得“優勝杯”;在2011年廣東省第六屆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總決賽中,獲一等獎和“最佳職業探索獎”,被授予高職高專組“十佳職業規劃之星”稱號;在2012年第八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終審決賽中,學院又獲得一金一銀八銅的喜人成績。其中,富有科技含量的“蓓蕾LED燈泡的研發與產業化”和“高穩定廉價超多元合金粉末導電膠的推廣使用”分別獲得銀獎和銅獎。此外,學院還聘請李椿萱院士等擔任學院顧問,親臨學院指導和講學,促進科技文化進校園。(四)以企業文化為導向打造優質校園文化高職院校要打造優質校園文化,就要融入優秀的企業文化,積極引入企業經營、管理理念,根據企業崗位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努力使畢業生實現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在深入開展校企合作過程中,學院以培養職業人為目標,積極引進優秀的企業文化,將高職院校的辦學傳統和辦學理念與企業精神和現代化管理理念相結合,人才培養計劃與企業的用工要求相結合,使得學生能夠真正通過的高職教育獲取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1.開辦優秀企業文化展館。按照與辦學專業對口的要求,學院從眾多單位中挑選出50多家企業,開辦企業文化展館,宣傳企業優秀文化。同時,學院還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廣泛開展校企合作、產學合作。目前,已在22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產學合作基地,并建有17個“前校后廠、前廠后校”式的校內外院級以上生產性實訓基地。2.開展與企業家同行的活動。學院每年舉辦“職業、創業”論壇,邀請名譽院長江門籍香港實業家馬觀適先生等為新生開設“職業人生論壇”外,還邀請知名企業家參加學院舉辦的“職業規劃大賽”等活動。讓大學生接受優秀企業文化的熏陶,并通過與企業家的互動,激勵學生的創業熱情。例如,學院第七屆“與企業家同行”活動邀請到江門慧信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銘卓先生主講。譚銘卓董事長以“熱愛鑄就成功”為主題,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創業經歷,讓在場的同學對企業人才的需求、大學生如何應對當前的就業形式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為了推動高職校園文化的“四融合”向深層次發展,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以及對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經驗的總結,筆者認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重視環境育人一方面構建和諧高雅的校園文化環境,要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結合時代的發展方向、結合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加強校園的人文環境建設、校園文化設施建設和校園人文景觀建設,全方位的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教育。另一方面,引入企業運行機制,加強實訓中心的建設。盡可能的給學生創造各種仿真的工作環境,實訓場所要最大化地模擬企業場景,實訓器材的擺放、規章制度的要求、教師的演練都要與企業崗位的工作環境相一致,使得學生養成規范化意識和良好的職業素養(二)貼近生源特點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直接參與者,高職生的知識能力結構、思想觀念和興趣愛好等與本科院校學生有很大不同。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措施要貼近高職生的特點,不可簡單的移植普通高校的做法。一方面,高職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較弱,在指導閱讀經典的時候要由易到難,從簡單的國學經典入手,以免形成抵觸情緒。另一方面,高職生在課堂學習上比較被動,相比較而言校園活動更具參與性、廣泛性、多樣性、引導性、接受性,應多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培養高職生良好的思想、心理、知識、溝通和技能。(三)結合專業學習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盡量要與專業的需要相結合。將傳承傳統文化精華與專業學習的知識點有效結合起來,找準兩者的最佳結合點,以通過文化經典促進職業素質的培養成。另外,將科技文化滲透到專業課程之中。在專業教學中,靈活運用項目教學法將專業學習與新的課題與社會熱點問題相聯系,及時地跟上科技與社會的現實發展,激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科技運用能力。(四)活動形式多樣校園文化的活動組織要注意形式的多樣化。在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弘揚方面,傳統的閱讀方式對于高職生過于單一,應在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隨時隨地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學生組織的興趣愛好小組、學校舉辦中國傳統文化的有關活動等等都可以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在科技文化的傳播方面,積極開展系列的校園科技活動。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校園技術節和全國性的大學生課外學術實踐競賽“挑戰杯”都是很好的活動平臺,能夠極好的促進高職生的創新人才成長。此外,定期開展科技專題講座,及時傳播前沿的科技信息,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企業文化的融入方面,要加強與企業和市場的銜接,將優秀的企業文化特別是企業家精神引入到校園中來,例如邀請知名企業家進行企業文化宣講、組織學生到優秀企業參觀實習,鼓勵他們感受企業文化,提高畢業后的環境適應能力。總的來說,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以傳統中華文化和地域文化為支撐點,以科技文化為創新點,以企業文化為結合點,四者有機融合全面培養高職生的文化修養、科學精神和職業素養,共同促進高職校園文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