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與文化建設初探

時間:2022-03-06 10:31:32

導語:紅色經典與文化建設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紅色經典與文化建設初探

在此種意義上,他認為“紅色文學”難以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經典。當前“文學經典”的改編與再造消弭“紅色經典”精神,更多是以贏利為軸心的商業化操縱。陶東風在《當代中國文藝思潮與文化熱點》一書中談到“紅色經典”時說:“所謂‘道德的回歸’、‘理想主義的復活’只是表象或某些人一廂情愿的期許。事實是:在“紅色經典”改編中體現的文化、經濟、政治、倫理、市場、大眾、消費等元素在影像世界的奇妙融合中,消費主義與商業的邏輯無疑成了主導的或統帥的作用。”[4]他犀利地批判了《小兵張嘎》、《紅色娘子軍》、《林海雪原》等“紅色經典”改編后的“變味”,男女間的情愛被無限地放大,原有的教化功能自然瓦解了。毋容置疑,以上無不表明了學者們對“紅色經典”寄予關注,對其出現的弊端予以糾正。事實上,評價“紅色經典”的視角與尺度可以也應該是多元的。上世紀90年代后,關于“紅色經典”的論爭許多就是起因于視角與尺度的差異。陶東風在對世俗文化的評價中提出,首先必須有一種歷史主義的眼光,一種分析與審視當今社會文化問題的角度與方法。這一方法同樣適用于分析與評價“紅色經典”,也就是說不僅必須具有歷史分析的眼光,而且要將其放到具體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加以定位和分析。

“紅色經典”與蘇區精神一脈相承

當今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取決于人的因素,而不是物的因素,因此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就日益凸顯出來。”[5]無疑,作為文化和文學的經典作品包括“紅色經典”的價值地位更為重大。就贛州而言,中國共產黨人在這片“紅色故都”上創建了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這片紅土地上,留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五次反“圍剿”和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的印跡。不過,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市場化、商業化程度不斷加強,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和市場經濟改革浪潮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各種社會文化問題不斷突出,如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充斥,金錢利益的驅使,人們對物欲的熱切追求逐漸消釋著贛南人民在長期的歷難中形成的全民凝聚力和向心力,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贛州蘇區革命精神的某種缺失。而“紅色經典”有關“理想”、“終極關懷”、“神圣性價值”等內涵與贛南蘇區社會文化歷史語境中生成的蘇區精神一脈相承,合理看待“紅色經典”及其主要特征顯得尤為重要。“紅色經典”具有“紅色”和“經典”的二重性,即“紅色”凸顯了這類作品題材的共通性和自身的獨特性,“經典”表明這類題材作品價值的評價高度。“紅色”,是因這些文藝作品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歷史和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為題材,高揚著革命理想主義旗幟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品。在文藝思想的引領下,在“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號召下,上自歷經“五四”的老輩文人,下至新中國培養起來的人民作家,凝合成一股巨大的“紅流”,追憶革命斗爭,歌頌工農兵,激勵工農兵,改造“階級敵人”。這些作品雖然深深地打上了時代和階級的烙印,然而,其“紅色”特質無不是特定時代下“作家個人獨特的世界觀滲透下不可重復的藝術世界的創造,能夠提供某種前人未曾提供過的審美經驗。”[6]“經典”,是因它們曾是那個時期整個中國人民的精神食糧。至于被改編和再造無不是因為它們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之深之遠。盡管存在著時代的階級的局限,但是這些獨特的文學藝術作品所體現的群體性“紅色”特征和所流露出來的包含著理想、崇高、集體主義等意涵的革命浪漫精神無不具有“經典”的內涵。這些作品真實地書寫了勞苦大眾在實現自身解放和社會解放的歷程中,在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中,依然堅守理想和信念并為之奮斗的熱情及其對犧牲精神、舍己為人等優秀品質的不懈追求。這無疑表明了“紅色經典”“既植根于時代,展示出鮮明的時代精神,具有歷史的現實的品格,又概括、揭示了深遠豐厚的文化內涵和人性的意蘊,具有超越的開放的品格。”[6]“紅色經典”是“中國式”的經典,有別于傳統的“四大名著”,有別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鴻篇巨制,有別于充滿苦難精神的俄羅斯文學。“紅色經典”的“中國式”特色在于整體性地建構了關于中國革命歷史進程及其新中國初期社會斗爭和生活的歷史記憶。“紅色經典”從一定意義上說“在民族文學史上翻開了新篇章,具有’史’的價值。”[6]

贛州當代文化建設與紅色經典

對于“紅色經典”改編后的文化品位與審美格調低下的問題應當加以警惕,但歷史主義地肯定其意義是第一位的,不能抹殺“紅色經典”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史上的功績,不能低估它在文學史上的價值地位。我們應該以批判繼承的態度去借鑒和吸收它,以此來豐富和提升當代社會文化。對于贛州這片紅色故土而言,尤為重要。首先,“紅色經典”對于贛州親和力和社會凝聚力的重建,對于和諧贛州社會共同體的形成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當下,精神家園的重構和民族精神的弘揚,離不開對理想信仰的高揚。”[7]“紅色經典”表現了中國人民反抗壓迫、謀求生存、追求解放、追求幸福的偉大斗爭歷史,其中孕育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為理想奮斗不已的崇高精神及其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而這些正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這也與贛南蘇區精神一脈相承。所以,重溫“紅色經典”,重喚蘇區精神,是對血淚和苦難交織的贛南歷史的緬懷,并在蘇區精神的感召下,齊心協力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贛州。其次,“紅色經典”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贛南人民的文化消費需求。“紅色經典”的再度走紅可以說是對當今時代日益商品化、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潮肆意猖獗的批判與反思,既切合了當下審美期待視野,也反映了當下社會文化心理的實際狀況。從某種程度上說,贛南人民期待重溫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期望復興紅色蘇區精神,并以此激勵大家為建設美好家園而努力。再次,“紅色經典”有利于提升贛州紅色文化軟實力。要推動紅色文化創作,把紅色精神、紅色故事融入文學藝術中,打造一批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優秀作品。要廣泛開展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讀紅色經典等群眾性文化活動,使紅色文化融入群眾生活,成為時尚追求。這些無疑推動了贛州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并使贛州紅色文化軟實力建設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本文作者:許麗工作單位:贛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