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建設的當代構想

時間:2022-03-15 09:52:36

導語:生態文化建設的當代構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化建設的當代構想

一、生態文化的現代性內涵

“生態文化”概念最早由羅馬俱樂部創始人佩切伊所提出的,他認為生態文化即是“人類通過技術圈的入侵、榨取生物圈的結果,破壞了自己明天的生活基礎,人類自救的唯一選擇就是要進行符合時代要求的那種文化革命,形成一種新的形式的文化?!保?]生態文化的誕生就是時代變遷的要求,就是人類在終于認識到自身真實處境之后做出的英明決斷。每一個時代都必須經歷文化的革命,尤其當人類已經無法控制自身的貪婪,自然環境與人類的對抗打亂了應有的平靜之時,只有進行文化性質的革命,才能對人類實現自救。生態文化帶給現代文明以曙光,因為生態文化的核心強調“生態”,它要求人類必須建立符合時展要求、符合人類整體利益與長遠利益、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不斷謀求人類性發展新理念的時代精神。生態文化這一文化革命以生態學的思想與方式來認識世界、觀察世界,并逐步建立起符合文明要求的思維模式、價值體系和人類生活方式等。生態文化預示著將生態學的優勢融入文化的形式之中,體現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生態文化是人類積極反思惡果的產物,與一般的文化含義不同,生態文化以“生態”的思維方式、從關系性與整體性兩方面入手,表征著人與自然關系的轉變,即從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利制衡到人與自然的合作關系。

“生態”的思維方式就是要超越思考人與自然關系機械化思維模式,把自然與人的活動動態的結合在一起。一個問題值得思考,為什么在當今社會文化的作用效果常常達不到人們的預期?文明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出現問題時,一切著眼于文化力量的做法都是可取的,但是需要看到的本質是,如果將文化也僅僅看作是產業化、商品化的社會灌輸形式,那么文化發揮的作用力就并不出自文化本身,而是人們的其他目的。所以首先需要扭轉的是人們思考文化的方式,以及人們將文化注入現實社會發展中的方式。這一切的前提就是生態問題的核心———人與自然關系的合理思考。只有真正構建在以此為基礎的生態文化,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實現人們對于文化的重新理解,以及對于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發生問題的實踐行動。因此,這就要求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不應機械的將二者的關系理解為是相互利用、競爭的,人與自然應是相互依存與發展的。而生態文化以加強人與自然關系上的整體性思考為基本旨趣,才能實現通過文化的傳播達到思維方式變革的目的。因此,在這個層面上,生態文化在現代文明中不僅具有了文化層面的意義,也具有了梳理現代社會中人的價值觀的重要作用。生態文化作為文化變革的新形式引起了價值體系重塑的討論,何為價值體系的實然主體?誰才真正擁有價值的最終解釋權?生態文明下的文化變革必然引起一系列價值觀的動搖,人類中心主義在這樣的趨勢下不斷反思自身的價值指向,傳統的人類統治自然、支配自然的價值觀不再通行,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代替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價值觀的變革深刻的反映了人類內心的掙扎,但自然的價值不應在這種掙扎中被淡忘,自然價值的彰顯才是人類價值的深刻印證。如果說生態文化通過價值觀的重新塑形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可作為實踐依據的內在尺度,那么生態文化還通過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為新文明、新時代下的人類生活世界的變革提供了具體的途徑。

生態文化引起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人類需要不斷的通過實踐體現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實踐就是人類的特殊生活方式??茖W文化將科學視為人類實踐的手段與目的,科學的實體化弱化了人類的實踐真實性,為了科學人類甘愿淪為工具,人類的實踐活動也變成科學的附屬品,在這一過程中,自然給人類帶來的欣喜遠不及科學,人的存在方式自覺的將人與自然拉開了距離。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成為了成就科學的條件,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面對窘境,人類需要改變現有生活方式,用生態文化豐富自己的生活。生態文化提倡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相處的文化形態,在生態文化中,生態系統把持著人的存在活動的必要尺度,人類活動必須在生態系統的范圍內展開,與工業文化大肆地掠奪自然資源的方式不同,生態文化主張人與自然的融洽相處,要求人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并以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為目的,進行合理生產、和生態生活的方式。因此,生態文化的發揚預示著人的新的存在方式的誕生,人的存在不再用科學的標桿加以衡量,而是以是否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全面運行作為主要的評判標準。生態文化有效的促使了人的存在方式的優化發展,生態文化以人類與自然的整體利益作為人類優質生活的重要原則,生態文化堅持尊重自然理性,從根本上認識到人與自然在生態系統中平等地位,從根本上優化了人類的生存狀態。因此,人自由的選擇生態化的存在方式,自由的將人類社會整體利益放置在自然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促進了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福祉。生態文化的變革腳步預示著一種現代性文明的升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生態文化的建設,表明了生態文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說明了生態文化彰顯了現代性內涵,為人類發展找到了新方向。生態文化展現的不是一個單一的層面,生態文化的發展牽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注重的文明建設內容。許多學者專家也給出了自己的理解,余謀昌認為:“從狹義理解,生態文化是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精神和社會制度。如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法學,生態文藝學,生態美學等等;從廣義理解,生態文化是人類新的生存方式,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方式?!保?]生態文化內涵豐富,它以人類社會、人類文明的建設息息相關,生態文化又是一個崛起的新文化,它不僅涉及生態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更加凸顯出了人類與自然、與自身文化歷史的關系維度,是人類社會在生態文明時展過程中起到主導型的新文化,它影響著人類的生存方式,促進著人類各種活動的開展。生態文化不僅是在理論具有意義,在人類的實際生活中同樣起到了指導作用。人類在面對生態危機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制度都基于對生態文化的認真考量,生態文化以知識的形式融入人類的生活、以意識形態的方式指引著人類發展的新方向,在生態文化的支撐下,生態文明才能在現代社會的進程中穩步發展,為社會的整體性建設奠定了重要的文化支撐。

二、生態文化建設的構思原點———承繼傳統,與時俱進

人類面對的荒漠不是文化本身,而是人類跨越文化而留下的人類精神的衰弱。文化的建設必須以傳統文化為原點設想自身的可行性,參照社會發展的規律,透視時代進步的方向,才能將生態文明的建設貫穿于人類的思想根基之中,保有持續發展、與時俱進的潛力。我國傳統的生態文化以尊重自然、珍惜生命為主要的價值觀念,在人與自然相和諧思維方式的指引下,生態文化為發展現代文化、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因此,對傳統生態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并提煉和升華其思想理論中的積極價值,才能使生態文明在時代的意義之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倫理觀念的發揚光大,以一種新的視角深化挖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論與實踐。在我國,悠久的歷史為生態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寶貴的資源。我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中,歷來崇尚“天地人和”、“陰陽互補”、“天人合一”的觀念,這些觀念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具有深刻的生態情懷,對現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以及匡正效果。我國周代就有“斧斤不入幼林,網罟不宜過密”的說法,對自然的合理采伐雖然在當時與人們對“天”的樸素認知密切相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約束的效用,表達了中國古代人們對于維系生態系統的基本理念。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常會出現對“天”的描述,“天”具有神化的色彩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的樸素理解,因此才造成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對“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重視。重“天時”即“因時制宜”,傳統農學認為,農作物本身是氣,農作物主要感受環境中氣的陰陽狀況,也就是天體,日月星辰的變化狀況給農業帶來的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可以說由“天”決定,人們普遍認為,只要順應天地的陰陽變化就能耕耘收獲,迎來豐收,如果違背了自然的規律就必將勞而無獲。在中國古代,“天時”對人類來說是無法超越的限制,因為農業作為當時主要的生產活動決定著人們的生存條件,因此,荀子曾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保?]對天時的重視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人與自然的關系性思考,人類想要保全自身的生存就要首先保全自然環境,因為自然對人類的影響不可估量。不僅天時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的重視,所謂“地利”即指地理因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主要通過對土地有限度的改造來實現,土地將成為人類的家園還是荒島由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決定。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農耕的重要性,把土地看作是孕育一切人類資源的寶藏,不亂開采,強調維持土地應有的原貌,對現代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啟示作用。“人和”則是將“天時”與“地利”帶到了自覺的層面,從生態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將愛護一切生命體看作是人和的重要內容,認為“天有時,地有氣,物有情,悉以人事司其柄”,人類對于自然的一切行為必須依據自然自身的規律才是真正的“人和”,“人和”即人與自然相和諧,保護自然就是為人類造福。中國傳統文化將人類生活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形成了最初的生態意識,成為了現代文明得以借鑒的優秀傳統文化。從黃帝時期開始,自然保護就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生死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保?]可見,在我國古代早有生態保護的意識,并且為了這一意識得以實行,提出了一系列禁止人類肆意破壞環境的法令、主張等。生態保護已然不再僅是攸關農業生產的問題,在人類的生態意識萌芽中,生態問題還涉及了人類的社會法制以及倫理道德傳統問題。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人類社會才能和諧的發展,為了這一發展,人類必須遵循自然法則,珍愛一切生命,因此便要求在行為規范中效法自然,如老子提出的“無為而治”就是基于這種認識的社會法制前提。西周時頒布的《禁伐令》也是針對生態保護提出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法規、法令,在這些法令的維護下,自然才能夠得到休養生息。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在倫理之中主張尊重生命,仁愛萬物,并要求人類追求勤儉的生活方式以減輕自然的壓力,實現為人的“善”??傊袊鴤鹘y文化從生產生活實踐、法令制度、倫理道德等多方面向現代人展示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全面關照,從這些發人深省的傳統文化中應該深刻的意識到,生態保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責任,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只有將生態保護看作是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才能夠真正理解傳統文化遺留給現代人的真正寶藏,才能繼往開來的將生態文明設置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中,重釋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生態文化建立在人們對工業文明的反思之上,是時展的必然結果。生態文化植根于時代生活的土壤之中,時代造就了文化的基本形象,但是文化并不能紙上談兵,離開了現實的生態環境以及具體的實踐,生態文化的發展就失去了根基和源泉。因此,盡管不同時代的生態文化都有著相應的時代局限,都受到一定的歷史發展形態的限制,但對生態文化的需求是不變的,因此這就要求生態文化自身不斷調整姿態,不斷的應對當現代社會的諸多挑戰?,F代生態文化的培育和發展更加要求人們從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的歷史經驗中汲取營養,早日步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歷史階段,這才是社會正義所真正關注的人類整體及后代的長遠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利益的共享以及社會整體的和諧與持續發展。

三、生態文化建設的現實保障———生態文化的普及

生態文化的建設以支撐生態文明為目標,生態文化需要以一種普及的姿態、共識的認知體現出生態文明對現代社會的重大影響力。生態文化相關知識的普及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現實的保障。以生態法則規范,以生態教育倡導,以生態哲學提升,生態文化才能以強制性、知識性以及意識性的形式發揮最大的社會效應,體現最為突出的現代生態文明觀。生態文化的構建必須是一個完整的系列,生態文化的普及將這一系列統籌在自身的應用上,體現了生態文化的實踐理念。生態文化的普及因素包括生態法律法規的合理建立、生態教育的具體實施以及生態哲學的社會化共識。從三個具體的方向落實生態文化建設的整體系列才能使生態文化作為一種知識形態推動生態文明的發展。

生態文化的建設只有受到國家的重視,將一定的文化認同納人到法律之中,才能在現實層面引起人們的重視,從而自覺的遵守生態文化建設的具體要求。我國很早就有針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相應法律舉措,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就建立了《環境保護法》,此后又相繼頒布了9部環境保護法律,10多部與環境相關的資源保護法律,30多項環境立法,400多項環境標準。同時,從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出發也制定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環境保護政策,為生態文化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實現生態文化知識的普及,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用法律法規調節生態文化與人類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因此,生態文化建設需要建立和健全各項環保政策、法規和標準。我國生態法律法規具有滯后的現象,不利于生態生產、生態保護以及生態產業的發展,生態環境補償成為了解決這一滯后現象的有力措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保證。生態補償制度是環境保護、環境建設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一項制度性創新。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必須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生態補償制度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資源、人口、經濟、環境都將成為生態補償制度的考核標準,在這一標準的看護下,國家和各級政府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按一定比例撥出專項基金,加強支持以及監管各地區生態補償制度的具體實施。

現實的需要與具體政策相結合才能使生態文化在制度的層面更為深入的展開,在法律、法規的強制執行力之下,生態文化建設才能真正納入法制化的軌道之上,有效的形式文化的內在作用力,讓文化與人化有機的統一起來,讓人類與自然自由的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以科學發展觀引領現代生活,共建節約型社會、生態化文明。生態文化建設需要教育進行人化支撐。生態教育應從基礎抓起,并以全面的樣態面對時代挑戰,生態教育落實到現代教育的實踐中就是一種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教育模式。生態教育運用生態學原理及方法教育人們客觀評價當前的生態環境,生態教育將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詮釋并進行傳播,力求將人類與自然界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教育目的,并形成相應的生態文化知識,從而對人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起到改善的作用,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及生態素養,在現實層面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生態文化教育應當是全民、全社會的共同任務,教育使人感受教化,生態教育應該在它的普及過程中激發人類的生態覺悟,通過教育使人主動自覺的投身于生態保護的行列中去,將教育與生態真正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納入到人類的知識體系中,才能真正改善人類的生態現狀,共建和諧家園。因此,生態文化教育要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家庭也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初課堂,一個人的行為最先受到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這是由心理機制原理決定的,孩子的成長首先經歷的心理過程就是模仿,家長用怎樣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孩子效仿,久而久之形成習慣,養成行為特點。家長的榜樣力量不可忽視,家長的行為可以成就一個孩子也可以毀掉一個孩子。所以說家庭教育在生態教育中起基礎性作用。家長應以身作則,引導孩子認識并進行生態實踐,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用行動教會孩子生態環境乃是人類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情懷,樹立對待生態環境的正確價值觀,通過直觀教育引導孩子自覺遵守環境道德規則、尊重自然、識別和抵制侵害生態環境的不道德行為。學校教育。

生態教育具有長期性,它貫穿人類教育的各個階段。因此,為了保障生態教育的持續性,必須將學校教育立足于生態文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生態環境的現實情況,用正規教育突顯生態教育重要性。在學校教育體制方面,我國在中小學全面開設環境保護課程,在大專、高等教育院校開設生態環保相關的專業課程。在學校教育實踐方面,積極組織青少年開展以認識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題內容的生態夏令營、冬令營等。提倡生態體驗和植樹造林、保護母親河等環境公益活動,努力將中國的下一代培養成為具有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與意識的新生力量。學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結合,加強培養了新一代的環保精神,為祖國的未來播種了綠色的希望。在一系列的生態學校教育中,高等教育已經普遍成為培養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重點領域,因此,大學生生態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生態知識和生態意識,并且對現實的生態環境也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大學生是一個具有將生態教育合理的運用于實踐的潛力性群體,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教育能夠更加有效的培養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高等教育中還應注重生態教育與德育的相結合,用道德教育的軟性條件規約生態教育,更有利于大學生自覺的發揮所學知識運用于社會主義文明的建設中去。因此,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應責無旁貸的肩負起大學生生態教育的使命。高校生態教育要求從課程的改革入手,突出生態教育層面,具體體現在公共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以及各個相關的科研學術領域。在教學方法的實踐方面,教師的生態素質決定著學生生態培養的效果。教授在教育過程中應注重教師主體與生態主體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將生態不僅作為一種知識性的內容加以教授更應作為一種文化、素質性的內涵加以教化。

只有通過教師自身生態素質與生態知識、生態意識、生態精神教育的相融合,大學生才能由內而外的將生態作為一種時代精神去追求,才能更好的在社會實踐中踐行生態理念。社會教育。社會教育即是指家庭和學校以外的社會機構、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所進行的教育。社會教育是對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的補充,現代的社會教育面臨變革的挑戰,在生態問題普遍化的今天,社會教育相較于其他教育形式便具有了特殊的作用:社會生態教育直接面向全社會,比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加具有廣泛性,因其活動范圍的擴大,因此相對影響面也更為廣泛,更能有效地對整個社會發生相應的作用;社會生態教育不僅面向家庭,面對學校、青少年,更面對社會的其他勞動者,因此彌補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足,具有更加全面的包容特性與輻射力,更有效的促進了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安定與進步;社會教育不受制度限制,沒有指標規定,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更能體現生態文化的精髓———民主、平等,領導階級同人民大眾一樣,需要接受生態的再教育。加強對黨政領導干部進行任職培訓和繼續教育,從領導階層入手,有利于由上至下的貫徹生態意識,樹立科學發展觀。因此可以說生態的社會教育不僅在全社會層面倡導了人與自然的平等,在社會教育的自身層面也將生態的態度加以吸收,體現了生態社會對生態文化的進一社會經緯步詮釋與挖掘。社會教育將家庭教育的模板化以及學校教育的課本化轉變為社會教育的社會化、人化,更有利于人與自然在實踐層面上的真正結合,更加能夠體現生態教育即是一種實踐關照的理念,更加有助于生態文化的現代性建設。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生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理想境界。

生態的自我教育凸顯了自我作為社會主體的能力,也彰顯了教育的精神實質。自我教育才是真正屬人的教育,馬克思認為無論是人類的哪種活動,包括教育都以人為基本前提,只有這樣,自我教育才能最直接的基于每個人的自身特點,實現其最自然的發展。自我教育集教育者和被教者的角色于一身,使得個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調動,將一切其他教育融會貫通。在自我教育的反思之后,教育才具有了屬人的可能,教育才是真實的、有效的。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另一種形式也是教育的內在印證,教育只有上升到自我教育的層面,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才能真正的融合,人的主觀能動性才是建立在合法內容和方式上的教育成果。因此,現代社會生態文化的教育必須提升至自我教育的層面,才能指導生態文明的效果,保障生態文明的現實成果。生態法律法規的建立以及生態教育的培養都是在現實層面上對生態文化建設做出的努力。就人類的本性來說,一切合理化的根源都在于人類形而上的追求。生態文化建設也不例外,它內含著人類對真善美的真實祈望,蘊含著以生態哲學充盈生態文化建設的內在需求。哲學源于一種意識性思考,生態哲學基于20世紀以來的生態現象、文化現象做出了哲學思考。生態哲學以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暴發為起點,以人與自然關系為基本問題,挖掘符合時代要求的新世界觀,逐漸成為人類的一種新文化形式。在人類發展的道路上,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實現人與自然關系、人與人關系的和解。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生態哲學研究、發展及應用的方向。生態哲學主張揚棄用人與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思考生態的合理性問題,生態哲學希求擺脫人統治自然的哲學噩夢,高揚“和諧”的生態旗幟,建設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統一的社會,為人類的新文化———生態文化的創造提供了一種哲學基礎。生態哲學以一種新的世界觀觀察現實事物、解釋現實世界,并不斷將生態理解為一種價值觀,“它認為不僅人具有價值,生命和自然界也具有價值,包括它的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保?]生態哲學是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構建生態文化建設的理論框架,是對傳統哲學的革命。

強調生態學就是生態文化建設的基本出發點,生態學的核心要義。生態哲學還十分關注人與自然的平等,在平等中加強生態保護意識,自覺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生態哲學轉變人們看待自然的視角,著名生態學家唐納德•沃斯特曾說:“我們有充足的有根據的理由可以說,有機的大自然盡管都各自進行個別的努力,但都得按相互依賴原則來運轉。在現代世界的祛魅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事實是,事實與價值的二分逐漸明顯,以至于人們必須通過對事實的系統理性化驗證以及對價值的無情排斥來確定人類的合法地位。人們對于自然的描述變成了單一性的事實取證,在這樣的關系中,人類精神世界真正脫離了人類的軀殼,單一性、重復性成為了價值指向,結果必然是在事實范疇內與價值范疇相反。因此,在現代,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面臨著道德問題、價值問題的挑戰,而生態哲學文化促進了價值觀的轉變,要求人類具有開闊的視野和長遠的眼光,以人的生存價值的全面性作為導向,有利于樹立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尺度。生態文化的建設,造就生態文明的發展,只有在理解了生態文化的合理構建框架的基礎上對生態文化的內涵有所旨趣,才能在實際上造就或者說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文明的態勢。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合理根基,只有深刻的切入生態文化的內核,才能把握新時代生態文明跳動的脈搏,才能在一個根本意義之上,即用生態文化的合理建設,不斷地推進生態文明的大步向前,抓住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根本方向。

作者:楊赫姣單位: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