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職業學院文化建設的思考

時間:2022-04-15 02:46:07

導語:農業職業學院文化建設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職業學院文化建設的思考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必要性思考

1.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適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迫切要求

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這充分說明提高文化軟實力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而高職院校在傳承人類文明、建設和創新先進文化、培養人才、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著獨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加強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迫切要求。

2.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是一所學院所獨有的,強大、持久的某種優勢,是超越其他院校的內在能力。目前,高職院校的競爭力內涵豐富,如辦學理念、學科設置、教師素質、學生來源、硬件設施、管理制度、校園環境、服務能力、社會聲譽等。隨著生源減少,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不斷增強自身的競爭活力和優勢。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使命是實現對人的培養,唯有人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推動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校園文化是學校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高職院校的競爭,本質上是先進文化的競爭,因此,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3.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條件

人才培養是辦學的終極目標。辦成什么樣的學校,堅持怎樣的辦學方向和辦學理念,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這些是辦好高職院校的根本性問題。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專門人才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任務,只有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氛圍,才能為實現這一教育目標創造良好條件。學校的辦學方針、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能力水平,其文化建設一方面對凝練辦學方針、理念、人才培養思路提供參考,指導學校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也將高職院校的方針、理念、思路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師生,對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功能性探索

1.文化建設的教育導向功能

文化建設作為教育的一種背景力量,是教育的有效補充。通過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如通過櫥窗、廣播、院報、校園網絡等手段對國家政策、優秀事跡的宣傳,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正能量,既有助于樹立正面的社會風氣,也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理想、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將其內化成人格、習慣和精神氣度。

2.文化建設的凝聚激勵功能

校園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成果的綜合體現,具有無形的凝聚力,并通過長期的熏陶、感染,培養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認同感和集體榮譽感,為學校共同目標和追求而努力。優美的校園環境、完整的院訓、院規、校園建筑等能激發起師生對學校歷史、辦學理念的認同,優秀的事跡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優秀人物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能激發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師生參與、建設和創造的潛力。

3.文化建設的職業培養功能

培養一線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賦予了高職校園文化突出的職業化特征。通過與企業文化的接軌與融合,使高職校園文化增添了責任意識、效率觀念、職業道德、團隊精神和吃苦精神。高職校園文化實踐性更突出,通過各項教學實踐、生產、實訓,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也提高了合作精神、交流能力,樹立了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創新、創業意識。

4.校園文化的控制調適功能

校園文化有內在約束力,主要由校園文化氛圍、群體意識、集體輿論施加給師生,引導個體的從眾化心理,達到行為上的自我約束。同時,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個體需求,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其團結協作能力,發掘特長,培養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作為全國示范性高職院校,近年來在校園文化建設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學院黨委按照“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方向,遵循導向性原則;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適應發展的變化,遵循時代性原則;堅持農業類高職教育個性特征,充分體現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遵循職業性原則;堅持文化建設創新,創新發展符合學院示范校建設和發展要求的文化內容和形式,遵循創新性原則;堅持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充分發揮文化活動、組織機構、工作隊伍、文化設施等各要素作用,遵循系統性原則”的總體建設思路,按照弘揚主旋律,打造高品位,建設立意高遠、格調高雅、特色鮮明和主題突出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實施了“五個一”文化建設工程,即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北京精神和示范校建設精神為主線,樹立一批思想道德模范;以職業文化建設為重點,以專業文化建設為特色,通過都市型農業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設,打造一批有影響力、具有鮮明農職特色的文化精品;以人工色彩與自然色彩相協調為原則,建設一批有品位、有教育意義的文化設施;以提高文化品位和推進文化創新為目標,培養一批具有帶動作用、奉獻精神和較高水平的文藝團體和文化骨干;以推進文化活動大眾化為目標,調動廣大師生參與文化創新和建設的積極性,打造一批有利于師生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動品牌。通過全面推動學院文化建設,構建了一個多元、先進、開放、互補的學院文化結構體系。

1.圍繞環境育人,強化物質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是師生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各種物質標志、物質環境、物質設施等方面的統一。學院近年來不斷增加校園硬件設施的投入,改善硬件設施,為學生的學習、實訓和生活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首先,加強了物質標志的建設,包括學院LOGO、院徽、院旗等設計,體現出作為農業類高職院校的特色,突出了“立足首都,面向全國,服務‘三農’”的辦學宗旨和“立德、修業、求知、篤行”的院訓精神,以及“以德為先全面育人,以實踐教學為主體,辦學與服務雙贏,開放辦學不斷創新”的辦學理念。其次,優化校園環境,堅持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協調,校園文化與辦學特色相銜接,綜合功能與多元發展相統一。在校園建筑樓群的設置上充分滿足教學、科研、生活所需要的使用功能,對校園教學區、實訓區、生活區、娛樂區等各功能區域進行合理布局。校園環境做到“三化”(綠化、凈化、美化):綠化上,注重樹木花草修剪的圖案、形態、層次,使平面綠化與垂直綠化、多層次綠化相結合;凈化上,注重學院環境衛生工作,做到校園的整齊、清潔、安靜;美化上,則通過山石、花壇、長廊、涼亭、雕塑、噴泉等營造茂林修竹,小橋流水,曲徑通幽,自然成趣的靚麗景象;精心設計校園人文景觀,通過校園文化雕塑、文化廣場、校史碑等人文景點傳遞學院精神,陶冶師生情操。

2.圍繞素養提升,強化職業文化建設

高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受教育者的職業素養,使他們獲得各種職業能力。學院圍繞提升學生素養的目標,重點打造職業特色和品牌專業,以提高學生三個層次的職業能力:一是基本能力,包括學習能力、語言能力、信息能力、實踐能力等;二是專業能力,即與某種職業相關的技能培養;三是發展能力,如人際能力、創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在校園布局上,做到了校場結合,校中有場,場中有園。學院現有校內實踐場所700余畝,建有彩色苗木繁育中心、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中心、教學動物醫院、種禽繁育中心、食品安全檢測中心等37個綜合性校內實訓基地、156個實驗室,校內生產性實訓比例達80%以上;連同330個校外緊密型實訓基地,為有效實現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保障,讓學生置身于良好的準職業環境中。學院將園藝技術、畜牧獸醫、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作為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創新形成了“植物生長周期循環”“崗位輪動”“1—4—1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完成了“任務導向、模塊設置”“崗位化”“從田間到餐桌”的特色課程體系,為全國農業種植類、畜牧獸醫類、食品安全類高職專業建設提供了范例。同時,開設職業生涯設計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進行完整的職業規劃,使其順利完成職業目標。此外,學院作為北京地區“旅游開放日”的活動單位,正在重點打造涉農專業相關的教育基地和農業觀光項目,并在每年舉行職業技能大賽,使之成為校園傳統,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職業環境和職業要求,加深對職業技能和行業規范的認識。

3.圍繞行為育人,強化行為文化建設

學院行為文化是指師生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活動文化,是學院作風、精神面貌、人際關系的動態體現,也是學院精神、學院價值觀的折射。學院在文化建設中積極促進各種行為文化的建設,包括各種社團活動,如藝術團、專業協會、興趣小組等;慶典活動,如院慶、重大節日和重大事件的慶祝活動等;文體活動,如文化節、藝術節、運動會、體育比賽等;重要儀式,如開學、畢業典禮儀式,各項揭牌儀式等;報告會,如時事報告、知識講座、專業論壇、英模報告會、理論宣講、職業禮儀、就業指導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達到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有機結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發掘出學生的特長和潛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興趣愛好和文化需求,擴大學生的交往對象,提高學生交往的質量,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增強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

4.圍繞核心價值,強化精神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和核心,是高職院校經過長時間的教育實踐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理想、信念與追求,是學院文化的精髓,包括價值觀、學院精神、學院形象等。學院始終圍繞“學院精神、辦學理念、院風、院訓、教風、學風和班風”等方面進行核心價值觀建設,通過充分發掘學院的精神文化,來體現學院價值觀取向、道德歸屬、文化思潮、學院精神和形象。通過深入學習院訓精神、辦學宗旨和辦學理念等,充分挖掘管理者和師生的精神資源,逐步形成了學院價值觀的群體意識、整體價值觀和主旋律;利用各種會議、談話、典禮和儀式等形式宣傳學院的價值觀念,強化全體師生對學院價值觀的認同,并轉換成為全體師生員工的實際行動;加強院風建設,表現在干部的作風建設、教師的教風建設、學生的學風建設以及行政人員的服務水平建設等;注重院貌建設,表現在學院的辦學實力建設、管理水平建設、師生員工的行為規范建設和辦學環境建設等;通過校區合作、院企合作、建立校友會、召開家長會等形式向社會各界廣泛宣傳學院的特色建設、品牌打造的方向、目標和階段性進展,樹立起學院在社會各界中的良好形象。

5.圍繞科學管理,強化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是高職院校在教育實踐中設置的學院組織結構和建立的管理制度文化。它是學院師生進行文化活動的準則,是學院教育和管理職能發揮的手段,起著“制度育人”的作用。學院由四所學校合并而來,在發展中逐步建立健全了組織結構,形成了“一校四區”格局。通過確定各黨群機構和管理機構、教學系部、二級學院、教學管理及教輔機構、后勤產業及附屬機構內部關系,確立了學院各組織成員之間的溝通方式、工作范圍以及學院管理人員的權利及責任范疇,促進了“一校四區”的平穩運行;通過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了責、權、利統一的制度系統;通過在管理制度上體現學院發展目標追求、價值觀念、素質要求、作風態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條款,讓學院管理制度的影響深入到師生的心理層面并發揮作用。此外,學院在北京市高校中首批推行教師職務聘任制改革和崗位設置管理改革,經過三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實現教職工聘任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過渡;同時,行政管理隊伍年齡結構明顯改善,知識水平與履職能力顯著提高,優秀的年輕人才正成為學院發展的中堅力量。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適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迫切要求,是高職院校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力量,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條件。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的文化建設,以踐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北京精神和示范校建設精神為引領,以精神文化、職業特色文化、文化藝術和物質環境文化等建設為重點,以廣大師生員工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為主體,借鑒國內外先進文化成果,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提高學院的文化實力,為廣大師生員工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供豐富的人文精神資源。

本文作者:崔硯青工作單位:北京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