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建設新策略研究
時間:2022-04-15 02:51:09
導語:城市文化建設新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作為城市文化象征之物的新媒體
新媒體可以成為城市文化的象征之物。城市文化包含外在形象與內在素質兩大層面,新媒體既是其外在形象的一部分,如車載電視、廣場大型LED顯示屏、戶外數字燈箱廣告、公共區域的網絡設施等,也是其內在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它所反映的城市精神風貌、發展活力、文明程度等。城市的直觀之美、內涵之美,都可以在新媒體中找到對應的表現。可以說,新媒體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交融,新媒體形象代表著城市形象,新媒體精神激蕩著城市精神,新媒體品牌升華著城市品牌。因此,新媒體不僅在對外宣傳上,而且在對內凝聚上,不僅在文化形態上,而且在文化精神上,發揮其象征作用。
2.作為城市文化承載之物的新媒體
新媒體的本質是以高科技手段生產海量信息并使其無限制流動。信息以其反映世界、溝通世界、塑造世界的特殊作用,已經與能源和材料一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支柱。海德格爾曾說:“技術不僅僅是手段,技術是一種展現的方式。”作為城市文化展現方式的信息是富有意義、富有美感、富有情緒的。它不但承載著幾乎所有城市文化的內容,而且超越了內容的本身或一定的比特量而成為一種文化形式。各大文化藝術門類幾乎都在互聯網或其他新媒體形式上找到了位置。古今中外難以計量的經典與通俗文學作品、浩如煙海的古典與流行音樂、各類學科的新舊書籍、無奇不有的各種專題網站,以及城市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教育、體育、醫療保險以及旅游、休閑、時裝、娛樂、電子游戲等等,憑借新媒體極為便捷的記錄、存儲、復制功能而形成一個又一個專業或綜合的社區、族群和數據庫,并通過搜索引擎而連通起來,構成了一個無可匹敵、無所不包的文化建設資源網。
3.作為城市文化傳播之物的新媒體
新媒體的架構是自由開放的,并且具有高時速、跨文化、跨國界的融合共生能力和無可匹敵的創造性,為城市文化建設帶來了傳播新途徑、溝通主渠道。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媒介性,插上新媒體的電子翅膀以后,抵達人心的方式更加日新月異。并且“信息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城市的知識、形象和活動,形成全球范圍的城市作用圈,使得城市的對外交往變得日益豐富、高速和更大規模”。〔1〕在Web2.0的威力與魅力仍處于如日中升階段的時候,移動互聯的概念又鋪天蓋地地襲來,隨時隨地,人們都處在信息的圍裹之中,有如處在空氣之中。雖然這里充斥著舞蹈的灰塵、囂叫的雜音,但舉目可見、盈耳皆是、觸手可及的文化信息、文化成果,于不知不覺中,就起到了凈化精神、陶冶性靈、培育美感、提升境界的作用。信息的更大規模的廣延和更深的精神介入也帶來人的主體意志的更高程度的張揚。以精英相標榜的文化人士,以草根自命名的廣大群眾,都在新媒體中活躍著、創造著,并以多維度、多渠道的互動而彌合了彼此的界限,拓展了文化的空間,人際之間可用更加本真與平等的關系去感受前所未有的人文精神的洗禮。面對這種多元互動關系,城市文化建設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海量信息存儲、強大搜索引擎、便捷即時通訊、非線性和超鏈接等功能,為城市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證、社會支持,促進城市發展軟實力的提升。
二、新媒體視域下城市文化建設的新策略
新媒體原本就是文化與科技的合璧之物,從誕生之日起,它便與文化之間形成了相濡以沫、難以剖解的關系。發展到近些年來,新媒體對城市文化生活的影響已經無處不在。“新媒體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發起一場靜悄悄的文化革命,人們寧愿在PPLive中收看被改編得體無完膚的新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也不愿意花哪怕三天時間去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原著;人們寧愿花錢去訂閱手機報來了解當下發生的時事,也不愿意在固定的時間里坐在電視機前收看免費的《新聞聯播》。”〔2〕面對這樣的“文化革命”,城市文化建設必須認清形勢,把握先機,主動掌控,以新的文化建設戰略應對時代挑戰。
1.大力促進新媒體經濟,形成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實現文化產業的融合式、創生型發展
新媒體經濟是在經濟文化化與文化經濟化交叉融合而產生的產業發展新機遇中迅猛崛起的。它是一種整合式的經濟模式,“以內容為王”的產品囊括了文字、圖像、音頻、視頻、Flash等多媒體形式和多種功能,高新技術含量的背后是高新文化含量;以兼容為特色的運營實現了不同產業間的互動合作,既成為傳統經濟的延伸,也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信息經濟、體驗經濟。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產業具有創新速度快、產品更新快、產品附加值高、勞動生產率高的優勢,同時材料與能源消耗相對較低,因此,它已成為城市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首先,要培育一批有代表性、有實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建設起一批具有支撐和示范作用的產業化基地,促進新聞出版發行、廣播電影電視、動漫游戲、網絡文化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使新媒體產業以明確的主體地位,融入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其次,要扶持和發展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媒體產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動漫游戲等優勢新媒體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生產更多具有全新體驗的新媒體產品。尤其是要抓住一切有利于影視文化發展的機遇,促進影視文化的數字化、網絡化。再次,要積極發展網絡新媒體并促進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化。加大對現有門戶網站的改革和扶持力度,提高其服務功能和盈利能力。以傳統媒體自建網站的形式來彌補單向傳播的不足,增加傳統媒體的親和度,同時開發和營銷衍生產品,完善產業鏈條。鼓勵引進和創辦其他網絡媒體,發展各類行業、專業資訊網站,逐步形成新聞網絡媒體的集聚效應,使網絡媒體成為新媒體產業的新的增長點。總之,對新媒體經濟的重視刻不容緩。這是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產業的功能定位,系統構建城市文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一環。
2.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新聞輿論宣傳功能,探索精神塑造新規律,致力于深度文化傳播
新媒體的價值在于其廣泛的傳播功能。傳播是思想、文化、社會價值觀等軟實力資源得以延續發展的必要手段,也是進行城市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城市精神的提煉,城市形象的塑造,主要通過傳播來實現。新媒體在依賴技術進步創新傳播功能的過程中,必然性地兼容了所有傳統媒體的功能和優勢,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超乎人們想象的能力,是必須占領的文化建設橋頭堡、輿論宣傳主陣地。首先要掌控好主流媒體新聞的質與量,盡可能把握好公民新聞的價值導向,努力營造城市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傳播就像彌漫的潮水和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生機勃勃而又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因此,需要有關部門、有關機構進行一定的監管和控制,也需要參與到新聞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的受眾通過他律與自律進行一定的凈化。人們在新媒體中尋求的不僅是感官的滿足,還包括理性的滿足。因此,無論是有組織的新聞機構,還是無組織的自媒體實踐者,都應秉持真實、客觀、公正的新聞原則,以新聞人應有的社會擔當,返本開新,志在建樹,發掘城市歷史記憶,傳播城市新風新貌,構筑城市精神文化。其次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城市精神文化發展方向。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多對多的全通道型交流關系,傳者和受者身份的平等,以及開放的輿論場域,自由的信息推拉,信息持久性的增強等,都使新媒體的輿論效力遠遠超過任何一種傳統媒體。因此,要重視對新媒體輿論的搜集、整理、分析、研判、控制、引導工作。一方面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傳播,一方面弘揚優秀文化成果,努力形成有利于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共同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再次要充分把握新媒體宣傳的主動權,廣泛開展“文化城市”創建活動,培育市民道德,倡導文明風尚,凝煉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品牌。有關部門和機構應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文明城市的宣傳活動,大力宣傳低碳、環保、園林、生態、文化、智能、宜居等城市科學發展的新理念;大力宣傳各類節慶紀念活動、文化大講堂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動新動向;大力宣傳一批令世人矚目的文化建設新成就。同時,集思廣益,匯聚民智,提煉出最具城市代表性、最受市民認可的城市精神,并通過新媒體宣傳使之普及和推廣,演化為市民的文化習俗和精神氣質。充滿滲透力、凝聚力、影響力的新媒體宣傳,可以增強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推進城市在新形勢下的文化建設工程。
3.利用新媒體的溝通協調作用和組織動員能力
高效、有序地協調政府各部門、民間各團體、行業各領域、高校與科研院所等的平衡互動關系,建構良性文化秩序新媒體是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交集。人們足不出戶便可“思游千載,視通萬里”,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和社會文化機構之間也可以充分實現網絡化溝通與管理,建立信息共享、資源統合、即時溝通、協調互動機制。一些城市在此方面已做了有益嘗試,如有的城市進行了以“三網”為聯絡服務渠道的試點,實現了志愿服務工作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的新突破。組建IT專業志愿者隊伍進行網絡技術攻堅,建立了以居民家庭、個人用戶為服務終端的技術支撐系統。利用互聯網建立志愿服務信息總庫,實現志愿服務的快捷調度。有的城市采用新媒體技術,研制運用“文明單位在線測評系統”,通過建立科學、完整、準確和智能化的軟件支撐,為文明單位日常創建和考評工作提供全新的手段和方法。更多城市在此方面尚存在很多空白,缺少在點對點、點對多、多對多的傳播格局中推動志愿精神和公益事業新發展的思考,缺少以新媒體為手段為內容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互聯互動機制。建設一個高性能和高效率的城市文化建設信息網絡,是城市文化建設緊迫而切實的任務。
4.善用民間力量,重視新生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和帶動力,推動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融合
文化建設不僅僅是自上而下的倡導、灌輸,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呼應、闡揚。“新媒體在信息選擇方面變被動為主動,在符號形式方面變一元為多元,在載體享用方面變群體為個性,在渠道設計方面變粗放為集約,在形態革新方面變渠道為平臺,等等,這些都使得新媒體成為了當今社會人們的一種現代生活方式。”〔3〕在這里,文化不再屬于象牙塔或陽春白雪,而是隨著光纖、隨著微波飛到尋常百姓家,使每一個普通的終端都成為能夠下載也能夠上傳信息的立體網絡中的節點,使每一個用戶都能夠以虛擬身份或真實身份進行相對自由的表達。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相輔相成是當前文化走向的重要趨勢,這種趨勢也如此鮮明地展現在新媒體上。精英文化需要大眾文化的積淀,使其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獲得更好的成長和自我實現;大眾文化需要精英文化的指導,使其在輕松、激烈、淺表化的娛樂功能外,獲得豐厚的內在意蘊和較高的精神境界。新媒體之所以能夠成為最活躍的“社會腦”、最豐富的“大眾心”,最具潛能的社群力量,根源之一就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融合,在文化的自組織、自生產過程中,一大批來自底層、出身大眾的意見領袖和草根精英脫穎而出,和已有的知識分子、公眾人物、文化人士一同引導著新媒體文化的風云變幻。如何善用新媒體中涌現的民間力量,如何借助新生的、來自大眾的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和帶動力來化解社會矛盾,引領價值方向,建構城市文化的新秩序,這是城市文化建設必須解決好的新課題。
隨著人們對新媒體性質和功能日漸全面而深刻的認識與把握,主流文化已經在新媒體中站穩了腳跟、擴大了陣營、加強了影響力。雖然尼葛洛龐蒂曾說“無論是通過法律還是炸彈,政客都沒有辦法控制這個網絡”,但在尊重平等、共享、兼容的網絡基本精神,尊重新媒體受眾自由意志與獨立個性的前提下,文化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文化機構應該千方百計將積極向善的民間力量協調起來,將新生意見領袖的觀點意見統合起來,使之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和有生力量。歸根結底,新媒體為我們帶來的是一個多元并存的文化空間,既有科技文化的炫耀,更有深厚的人文氣質。科技的發展正在愈加強烈地改變著這個世界,而文化,永遠都將忠實于人們的習慣和感受。因此,制定和實施城市文化建設新策略要利用新媒體平臺,最充分地整合資源、薈萃人才、凝聚力量,使科技進步和文化建設真正惠及民生,助力城市發展。
本文作者:趙慧英工作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 上一篇:農業職業學院文化建設的思考
- 下一篇:醫院系統規劃建設探討